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7課課題:天窗內容分析: 作者以30年代的童年生活為題材而寫的一篇小文章。文章描述了一個小孩子借助家中的天窗觀看外面的世界,并由此產生了無窮無盡的遐想,表達了他渴望接觸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的強烈愿望。作者抓住了孩子好動、愛玩的特點,利用豐富的想象,把天窗下的孩子描寫得活靈活現。全文結構清楚,充滿童真童趣,小小的天窗不僅給鄉下的房子帶來了光明,還放飛了鄉下孩子的心靈。 核心素養目標: 文化自信:通過課文內容學生能夠了解鄉下老屋的獨特設計——天窗,感受鄉村文化, 激發對獨特的鄉村生活的向往。 語言運用:學習課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和聯想。 思維能力:通過朗讀課文內容,學習抓住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審美創造:引導學生體會孩子們對天窗的特殊感情,激發學生通過“天窗”看世界的的美好情趣,培養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結合課文理解為什么天窗是雨天和晚上睡覺時孩子們“唯一的慰藉” 【教學難點】 學習文中多種語言表達方法的運用,體會作者對天窗的特殊感情。情境導入: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本單元的單元首頁。蒼翠的遠山,潺潺溪水,楊柳依依,水牛耕作,兒童戲蝶……純樸的鄉村,一道獨特的風景。這幅迷人的風景畫對農村孩子來說樸素尋常,對城市孩子來說是新奇又陌生。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名家眼中的鄉野世界,打卡美麗鄉村,一起感受鄉村生活的純樸、獨特與美好。 活動流程: 為了更好地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本單元將創設一個大情境——“田園詩歌與鄉村打卡之旅”。在這個大情境中,學生將扮演“小小探索家”,通過詩歌學習、鄉村生活體驗、轉述練習、樂園描繪等三個小活動深入理解和感受鄉村文化的魅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創造力。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第一節:朗讀課文,認讀生字。1.教師導入新課: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呢題目是什么呢?(學生回答:天窗)教師繼續提問:請你,看一看插圖,說一說,什么叫天窗呢?說一說教室的窗戶與課本插圖的窗戶有什么不同?(出示課件) 預設1:教室的窗戶在墻上,插圖中的窗戶在屋頂。 預設生2:教室的窗戶看不見天空,插圖中的窗戶看得見天空。 教師提問:為什么,窗戶要安裝在屋頂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扇特別的窗戶。 2.了解作者,走進作品(出示課件) 《天窗》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大師茅盾以自己20世紀30年代的童年生活為題材寫的一篇抒情散文。同學們,誰能告訴老師,茅盾是誰呢? 茅盾(1896—1981年) 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茅盾。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主要作品:小說《子夜》《春蠶》等。 3.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朗讀課文,要求:標出自然段,看一看文中是怎樣介紹天窗的? (2)認讀生詞。 ①讀一讀生字詞,采用開火車讀所有詞語,(出示課件) 重點指導易錯詞:“慰藉”“卜落”。 教師范讀,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來讀一讀。學生跟讀。 學生齊讀等方式熟讀生字詞。 ②識字方法 教師問:“慰藉”的“藉”筆畫可真多呀!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幫助你識字記憶嗎? 預設A:可以用加一加的識字方法。 教師:“藉”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艸”“耒”“昔”。其中“艸”是偏旁部首,“耒”是古代的一種農具(借助農具圖片理解),再加上“昔”字組成“藉”字。 教師:除了“加一加”,你還有什么好方法嗎? 預設B:還可以用“換一換”的方法,把“書籍”的“籍”的偏旁部首換成“艸”,就變成了“藉”。 教師:慰藉的意思是安慰、撫慰,是一種書面語。“藉”本義是指古代祭祀或朝聘時陳列禮品的墊物。“藉”字的草字頭暗示了與植物或自然相關的事物。例如“以茅草為藉”,意思是用茅草墊在下面。 (3)多音字(出示課件) 教師:同學們,誰來給大家讀一讀課文中的這句話? 學生舉手,教師點名讀。 教師:“雨腳在那里卜落卜落跳”這里的卜落是擬聲詞,在本課為特殊用法。請同學們齊讀后面的詞語。 學生齊讀“占卜”“卜算子”。 教師補充含義:“占卜”是指古時用龜甲、獸骨等預測吉兇的一種活動。 學生齊讀“蘿卜”教師提示:讀的時候注意輕聲。 體會詞語。 出示課件:灰色的蝙蝠、會唱歌的夜鶯、霸氣十足的貓頭鷹。找一找這組詞語的特點。 提示:這組詞語都加上了形容詞,讀一讀加了形容詞的詞語,說一說你的感受。 激趣質疑,齊讀課題。 走進作者,了解作者。 多學方式朗讀生字,注意易錯字的讀音,多種方式了解字詞的意思。讀熟、讀準生字。設計意圖: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讀熟生字,提高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為后續學習掃清障礙。第二節:再讀課文,整體感知1.教師引導:解決了字詞障礙,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分別講了什么?(出示課件) 教師指定三個同學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師根據學生分分享的內容總結。 教師總結:課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交代了鄉下的房子開天窗的位置、形狀和原因。 第二部分4-7自然段,講了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寫了作者由天窗生發出對孩子們想象力的思考與贊美。 2.教師引導學生找出天窗特點: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1-3自然段,想一想:房頂上開天窗的原因是什么? 圈畫出內容。 預設:因為碰著大風大雨,或者北風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關起來,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 教師追問:如果屋子里沒有了光亮會有多黑呢?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回答?(黑得像地洞似的)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來形容屋子里的黑呢? 預設: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屋子比作地洞。說明了安裝天窗的必要性。 3.教師引導學生感受天窗對孩子們的特殊意義: 請同學們快速默讀第4至6自然段,想一想:為什么課文并沒有直接寫天窗,而是寫了哪兩個場景?(出示課件) 教師總結:作者寫了下雨天和睡覺前兩個情景,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這兩個自然段。 4.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唯一的慰藉”:這兩個自然段的結尾都出現了“這時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教師提問:什么是唯一?“慰藉”又是什么意思呢? 教師指定學生回答:預設:“唯一”就是只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慰藉”就是安慰。 教師補充:我們在學習生字詞的時候知道了“慰藉”的意思是慰藉的意思是安慰、撫慰。在本文中是指鄉下孩子從天窗中獲得的心靈安慰與快樂。同學們請你想一想,為什么這時候,天窗會成為孩子們唯一的慰藉呢?走,我們一起去文中尋找答案,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4自然段,一邊讀一邊圈出關鍵詞句。 教師提問:誰能來分享一下你圈出的關鍵詞句?你是從哪里感受到天窗成為孩子們唯一的慰藉的呢? 教師指定學生回答(或者舉手回答)預設:我圈的關鍵詞句有“頂喜歡”“偏就不許”“被關在地洞似的屋里了”。從“頂喜歡”可以知道孩子們很喜歡在雨里跑跳,但是大人們偏就不允許。每次下雨孩子們只能被關在像地洞一樣的屋子里,心情不美麗了。 教師總結:對嘍!因為大人們不許孩子們在雨中玩耍,屋子里也像地洞一般,所以孩子們的心情是不開心的,是需要安慰的。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再自讀第6自然段,注意圈出關鍵詞句,可以同桌之間相互交流,說一說你認為孩子們的情緒是什么樣的? 預設:從“被逼著”和“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灘”可以看出,孩子們是不愿意去睡覺的,是被逼迫的。此時,他們的情緒是很不滿的。 教師總結:孩子們還忘不了外面的世界,就被逼著上床休息。孩子們被管束著,心里充滿了不滿和失落,自然需要安慰。 5.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 同學們,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下雪了,你非常想出去打雪仗,你的父母卻讓你在家里呆著,你是什么心情呢?請你帶著這樣的感情,讀一讀第4自然段,注意“地洞似的屋里”要緩讀,讀“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時,要節奏舒緩,仿佛進入想象世界。 學生朗讀,教師點評并再引導:從同學們的朗讀中,老師仿佛也感受到了失落的情緒。帶著這樣的感情,請同學們再讀一讀第6自然段,注意“偷偷地”要輕讀。 教師總結:聽著同學們讀課文,老師仿佛也置身于地洞似的屋子,頭頂也有一扇小小的天窗。那么,被關在屋里的孩子是怎么借助這小小的天窗來讓自己獲得“慰藉”的呢?咱們下節課再講。 朗讀課文,梳理課文結構。用簡短的話語總結段意。 感受比喻修辭的方法的好處。 自讀課文《天窗》,結合泡泡提示,找出文章中的關鍵句,理解“慰藉”的意思。 聚焦 4-7 自然段,梳理兩次“慰藉”的來龍去脈。 聯系生活,展開想象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設計意圖:在理解課文中進行抓住關鍵詞句進行教學,培養學生找出關鍵詞句的能力。第三節:指導生字詞。學寫字。 學生齊讀生字。 2.教師引導易錯字要點:在剛剛讀的生字中,有哪些字是你認為比較難寫的呢?在寫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①強調“慰”字中的“尉”要寬大,心字底窄、扁。“鷹”字的廣字頭的橫與豎撇要稍寫長。 ②強調“藉”“霸”兩個字均為上下結構,下邊的部分要寫緊湊。 (3)學生練寫。教師指導。 學生朗讀生字,注意易錯字的書寫。認真抒寫生字,注意書寫結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