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故都的秋【教學目標】1.了解郁達夫的思想和創作風格。2.學習文章“景”和“情”和諧統一的寫作方法,并進一步掌握散文的“形”與“神”的關系。3.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感情。4.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懷。【教學重難點】1.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2.“景”和“情”和諧統一的寫作方法。3.掌握散文“形”和“神”的關系。【教學過程】一、導語:春天是嫵媚的,夏天是熱情的,冬天的寒冷的,那么秋天呢?(同學們發言)“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讀到是凄苦。郁達夫呢?讓我們通過《故都的秋》來看一下。二、作者、作品及時代背景簡介:郁達夫(1896—1945),現代作家。浙江省富陽縣人。1913年留學日本,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作,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了“創造社”,曾在北大、武昌師大、中山大學任教。1930年參加“左聯”。抗戰爆發后,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遲桂花》等。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連年內戰,民不聊生,讀書人衣食無安,居無定所。為了謀生,作者輾轉千里,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因此,他的作品帶有濃重的主觀色彩,形成感情意味濃厚的浪漫主義傾向。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課文。(一)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注意文中生字詞。(投影)潭柘(zhè)寺 椽(chuán) 著(zhuó)衣(二)學生速讀課文,篩選文中的信息。1.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的秋天景物的畫面。(板書)2.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點?討論明確:1.共五幅畫面: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閑人、秋日秋果。2.“清”“靜”“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也是課文的文眼。(三)請三位同學概括課文內容并劃分層次:明確后出示:(一)總起:(1-2)①寫作者對北國的秋的感受與向往(第1自然段)②寫江南的秋不能讓人滿足(第2自然段)(二)分寫:(3-12)③寫清晨在院子所見景象(第3自然段)④寫槐樹落蕊及其有關景象。(第4自然段)⑤寫秋蟬的殘聲。(第5自然段)⑥寫秋雨及雨后話秋涼的場面(第6-10自然段)⑦寫棗樹以及其他果樹在秋里的奇景(第11自然段)⑧議論:凡是有情趣的人,對秋,總是一樣地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第12自然段)(三)總括(13-14)⑨寫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第13自然段)⑩直抒作者對故都的秋無比的眷戀之情(第14自然段)四、探討課文內容(1)在五幅畫面中,作者從哪些方面來描寫秋天的?(2)描寫了哪些秋聲和秋色?有什么特點?明確:1)從秋聲和秋色兩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的展開描寫的。聲、色的角度能好的表現故都秋的特點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入其境。2)秋聲:掃帚聲、蟬聲、風雨聲、人聲特點:靜秋色:碧空、藍朵、黃中帶白、青布、淡綠微黃特點:冷、清五、揣摩與體味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那么,我們就從《故都的秋》的景物中走進作家的心靈世界,看看作家是怎么樣抒發自己深情的。(課后練習二)明確:①“看到”(天色、日光、藍朵)“聽到”(馴鴿的飛聲)“細數”、“靜對”——表現了作者悠閑愜意和熱愛故都的秋天的情懷。②花鋪滿地,寫視覺;腳踏花地,寫觸覺,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無人可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六、課堂小結《故都的秋》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悠遠的秋味,孤獨的秋思,充溢在胸襟,我們仿佛和作者共同聽完了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余音繞梁,不絕如縷。【作業布置】1.體味課文秋天的另一特點:悲涼2.課后練習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