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登泰山記【教學目標】目標項目 目標內容知識目標 ○進一步積累文言詞法、句法和文學文化常識,能熟練朗讀。 ○欣賞精彩的寫真片斷,品味形象而優美的語言。能力目標 ○學習文章筆法簡練的特點,提高鑒賞能力。 ○了解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創作理論,提高分析評價能力。情感目標 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陶冶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信息素養目標 培養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培養獲取網絡信息,整理和加工網絡信息的能力和素養。【教學重點】1.疏通全文,加強重點字詞句的落實,全面理解課文內容。2.理出文章寫景順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結構,熟讀全文。【教學難點】通過文章簡約的語言,體會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創作的特點,并做出一定的評價。【教學對象】教學對象:高一學生學生特點:1.電腦操作水平:高一年級的學生有較好的電腦操作基礎,可以熟練地打開文件,應用Word進行編輯,利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瀏覽網頁,利用百度等網站搜索相關資料。但在龐雜豐富的網絡資源面前,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搜索有用信息,篩選重要信息,從而對信息進行有效合理的加工整理。2.知識能力儲備: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但還需注重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理解并掌握詞類活用,為進一步閱讀奠定良好的基礎。但閱讀不止如此,還需著重培養欣賞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學文化知識,培養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3.個性心理特征:在高中階段,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加強,學生漸漸地能夠用理論作指導來分析綜合各種事實材料,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高一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且競爭意識不斷加強。教師應加強理論指導,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同時,加強師生、生生的協作交流。學法:自主學習;協作式學習。【教學準備】1.情境導入播放《泰山風光片》的片段,創設情景,鋪設好情感場,使學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壯麗,喚起對泰山的向往。正由于這種情感內驅力的作用與影響,學生此時定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學習需求與學習動機。2.檢測反饋事先已要求學生充分預習本文,在此基礎上,就文言常識設置一定的練習來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檢測分為五部分:文學常識、字詞注音、重點字詞解釋、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檢測時強調字不離句,句不離篇,一方面使字詞知識得以鞏固,一方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思路,初步掃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礙,為下面分析課文內容奠定基礎。3.研讀課文①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引導學生用最精練的語言歸納出文章每一段內容要點,畫出登山線路。②細讀課文,領會文章內容精讀文章重點段落,體會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③配樂朗讀伴隨著音樂的節奏,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過程的設置,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層次的理解,為進一步鑒賞課文奠定基礎。4.創設問題情景。在完成對課文基本內容的學習后,引導學生如何鑒賞文學作品。學生結合以往學習經驗提出了從幾個方面來鑒賞這篇文章,教師幫助梳理,最后確定為本課堂的三大學習主題。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同時又為學生意義建構夯實了基礎。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學由疑開始”,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符合新課程要求。5.網上學習探究學生使用搜索引擎對自己所研究的方向搜集、整理資料,教師也適當地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線索(如推薦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的相關網址),學生在搜集、整理、加工、應用網絡資源的同時發展自身自主的學力,如獲取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利用和評價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等。6.匯總交流學生利用網上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和協同學習,學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問題在專題網站的討論板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展開同學之間的討論、交流,著重體現了學生對問題深入全面的理解,語言表達能力的加強,思維條理性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合作,提高了協作學習的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間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學習的目的。7.成果展示。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相互間合作,達成共識,形成集中性意見,同學通過學習完成建構,達不成統一意見的,課后可以進一步引申思考,在討論板中表述自己觀點。這樣也充分利用網絡學習的寬度和持久性,體現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教學過程】流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思路 媒體應用策略情場景導入 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孕育了眾多的奇山異水,它們以雄峻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廣博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名篇佳句。今天我們來學習姚鼐的《登泰山記》。教師運用聲情并茂的語言同步解說。 1.課前認真預習這篇課內自讀課文。 2.每一位學生打開《登泰山記》專題網站,瀏覽教學目標。 3.點擊“泰山介紹”后,再點擊“泰山圖片”欣賞泰山的圖片,然后再點擊“影片欣賞”,欣賞一段泰山風光片。 渲染氣氛,通過優美的語言將學生帶入到美的意境中。熟悉專題網站。 創設情景,鋪設好情感場,使學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壯麗,喚起對泰山的向往。正由于這種情感內驅力的作用與影響,學生此時定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學習需求與學習動機。 展示泰山的圖片。檢小測反饋 下面來檢測一下大家的預習效果,請大家打開檢測反饋,迅速完成檢測。教師對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進行鼓勵表揚。 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完成網頁上的檢測。然后對照正確答案,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積極思考。 檢測時強調字不離句,句不離篇,一方面使字詞知識得以鞏固,一方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思路,初步掃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礙,為下面分析課文內容奠定基礎。 教師的表揚創設競爭的學習氛圍。 運用Web Quest制作網頁,提高檢測速度。研讀課文 教師: 1.請同學們用最精練的語言歸納出文章每一段內容要點,畫出登山線路。 2.精讀文章重點段落,體會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3.對照專題網站的一段多媒體朗讀材料,請一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學生積極思考,每一段分別由一位學生簡要概括它的內容要點。最后請同學口述登山線路。 2.接著細細品味文章中多處描寫的泰山的日出美景及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3.隨后一名學生對照專題網站的多媒體朗讀材料富有感情地朗讀了這篇課文,其他學生在此過程中充分體會泰山的美、作者寫作的特點,積極思索該如何進一步鑒賞課文。 利用這一過程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層次的理解,為進一步鑒賞課文奠定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學生的指導工作,及時加以鼓勵、評價、表揚學生,提高其積極性。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及時加以引導,點撥,保證學生學習的目標更加明確,促使學生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從教師的評價中獲得動力,從其他同學的成果中獲得經驗,彼此形成友好競爭的氛圍,不斷地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這是成功教育。 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學生利用電腦文白對照,迅速、直觀,隨時檢驗自身學習效果,自我評價,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創設問題情景 師: 1.我們該如何進一步鑒賞這篇課文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結合我們以往鑒賞一篇文章的經驗,提出自己的見解。 2.幫助學生確定三個研究主題。 學生通過預習、研讀課文的環節,提出了一些問題,以其中的三個為代表: 1.怎樣從語言、結構、描寫手法等多角度分析《登泰山記》的藝術表現手法? 2.結合姚鼐的散文創作理論,本文是從哪些方面來體現他的創作理論的? 3.以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的散文創作特點有哪些?并作出一定的評價。 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確立所要重點研究的三個主題。 明確目標,縮小信息搜尋的范圍,提高效率。 由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問題,研究所關心的問題,真正做到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的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同時又為學生意義建構夯實了基礎。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學由疑開始”,符合新課程要求。尤其是對第三個主題作出一定的評價培養學生多角度、辨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專題網站的公共討論板上發表意見,信息量大,交流效率高,方便于對交流意見進行分析,歸類,整理。提煉成所需要研究的三個主題,提供給大家一起研究。網上學習探究 1.教師指導學生:“請同學們自由選擇三個主題中的一條或多條,積極使用網絡資源,在網上搜索所需材料,自主完成自己對主題的研究的計劃”。 2.教師及時對個別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在線輔導:如,怎樣搜索到自己研究主題的相關材料;如何對自身搜集到的材料進行篩選,分類,整理,整合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1.學生比較主題,最終確定自身研究的主題,進入不同的主題討論板上。 2.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資料。查找本專題網站上是否有相關的材料;使用搜索引擎輸入本專題的關鍵字進行搜索:如輸入桐城派字樣搜索桐城派創作的相關資料。 3.對自身搜集到的材料進行篩選,分類,整理,整合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教師跟蹤學生研究過程,及時加以引導,使得學生研究圍繞主題進行。學生從教師的評價中獲得動力,從其他同學的成果中獲得經驗,彼此形成友好競爭的氛圍。 學生在搜集、整理,加工、應用網絡資源的同時發展自身自主的學力,如獲取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利用和評價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等。 網絡可以為研究性學習提供充足的信息和自由的環境,這為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提供充足的信息源。--創設好一個以學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 在專題網站設立三個主題的討論板。使用Windows Messenger等工具進行個別交流。教師實現在線輔導。小組匯總交流 教師一方面幫助學生整合材料,提交獨特的觀點,做好動作比較慢的同學的輔導工作,另一方面關注各個討論板上已有的觀點,圍繞學習目標,和學生一起辨別、分析這些見解的正確性、合理性、有效性。另外要及時關注學生對這些觀點的總結,并提出建設性見解。 1.在自己所研究專題的討論板中署名發表自己的觀點,尋找共同點和不同點,相互補充學習,交流彼此的學習心得。 2.和同學、教師一起,發表見解,緊緊圍繞本堂課的學習目標,辨別、分析這些見解的正確性、合理性、有效性,能大膽質疑,提出建設性見解。 3.綜合各個討論板的討論,積極參與多個討論板的討論,如果自身只研究了三個主題中的一部分,則通過瀏覽其他主題討論板認真學習,適當提出見解。 學生利用網上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和協同學習,學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問題在專題網站的討論板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展開小組討論,集體匯報交流,著重體現了學生對問題深入全面的理解,語言表達能力的加強,思維條理性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合作,提高了協作學習的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間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學習的目的。 發揮網絡環境的特點 充分利用專題網站中的主題討論板,形式活潑,信息量大,為學生提供高效的交流方式。成成果展示 教師參與整理,把三個主題研究的成果展現給每一位學生并加以總結:“每一位同學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身學習的特點,積極參與整個過程,自主學習,提高了自身的水平,也出色地完成預定的目標。” 學生總結:1.本文語言明凈簡潔,雅淡清麗,無廢詞冗句;結構上有主有次,有詳有略;描寫時點面結合,突出重點,泰山日出那部分描摹得生動形象,色彩鮮明。全文短小精悍,讀來朗朗上口。2.文中寫泰山的地理形勢,登山路徑,南北西東,方位距離,無不顯示作者的學問和考據的功夫;語言明凈簡潔,描摹細致,可以看出作者錘煉語言的功力;全文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這些都完全體現了作者“義理、考據、詞章”相結合的散文理論。3.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的文章,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語言則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但“桐城派”的創作拘泥形式,過于追求古雅,他們的指導思想受時代的局限,有些文章的內容甚至是反動的。 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快樂學習”的內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開放性地、創造性地、自主地學習。激發了學生積極性,學生樂學,教師樂教。 使用多媒體的廣播功能。作 教師:對論文加以點評。推薦優秀論文爭取發表。 寫一篇不低于800字的鑒賞《登泰山記》的小論文。 鍛煉學生寫作能力,激發寫作樂趣。 學生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教師。【教學反思】本堂課的設計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下完成的,充分體現了新課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要求。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得以體現:首先,與新課程整合的也比較好,各個環節的設置均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為學生意義建構夯實了基礎,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學由疑開始”的教學思想。又如:制定了新的評價表,設置起跑線、要加油哦、你真行、你太棒了,四級評價標準,標準處處體現了以發展學生學力為目標的內容,淡化了甄別篩選功能,突出了培養學生全方面才能的要求;評價主體的多元性也體現了新課程的要求。其次,在體現整體教學理念上也做的較好,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示了教師的引導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教與學結合的比較緊密,最后更關注到了學生自主學習可持續發展性。最后,在處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上也有了突破,改變了以往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與學分開的關系,在這堂課中,教師、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探討,將教師、媒體、學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