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教學目標】1.掌握有關詞語的語法知識。2.總結詞語的種類,分門別類積累不同的詞語。3.把握古今詞義的聯系與區別,能夠根據語境正確詞語的含義。4.在正確理解詞義的基礎上,把握辨析詞語的方法,能夠在考場上準確作答。【教學重難點】1.樹立語言和言語的相關性和差別性的觀念。2.梳理文言詞語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詞義和用法,把握古今漢語詞義的異同。3.觀察詞語的活用、句子語序的變化等,體會文學語言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新課導入】從小學到中學,我們一直都在積累詞語。漢語中的詞語數量巨大,我們不可能全部掌握,但每個人都應當有意識地擴充自己的詞語庫,努力提升閱讀和表達的能力。有些人說話寫文章干巴巴的,拙于表達,詞不達意,就是因為積累的詞語太少。在學習期間,我們也一直都在積累詞語,但未必有方法上的理性認識。今天我們就來進行一項學習活動——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教學過程】一、怎樣積累詞語同學們要想使自己的詞語豐富,必須善于積累。那么,怎樣積累詞語呢?1.從課本中積累。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用詞都非常準確、生動。因此,要善于從課本中積累詞語。2.從課外讀物中積累。大量的課外閱讀是同學們積累詞語的重要來源。因此,我們不僅要搞好課外閱讀活動,而且要從課外讀物中摘抄詞語。特別是遇到不懂的詞語,千萬不要放過,要到真正弄明白為止。3.在平時生活中積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他們的語言各具特點,我們應該留心聽并隨時收集。如此日積月累,自己就會感到詞語越來越豐富。4.在使用中積累。積累詞語不能只把它們記在本子上,要在平時回答問題、與別人談話或寫作文時,盡量運用已掌握的詞語,這樣才能達到鞏固的目的。為了更好地積累詞語,可以建立一個“詞語摘抄本”(有興趣還可取個好聽的名字),把從各個途徑積累的詞語抄在上面。抄寫詞語可以按詞性歸類,也可以按用途或自己的習慣歸類。經過日積月累,詞匯一定會豐富起來。二、豐富熟語積累,讓語言豐富多彩熟語是指在語言實踐中長期使用,或在人民群眾口頭長期流傳而約定俗成的,具有豐富的內容和精練的形式的固定短語。1.成語。成語最能體現熟語的兩個特點,即結構的穩定性和意義的整體性,我們掌握或運用成語時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語字面意義之外的整體意義,明確成語的使用范圍、對象及褒貶色彩等,切忌望文生義、張冠李戴。2.諺語。諺語也叫“俚語”“俗語”“俗話”,是人民群眾口頭流傳的通俗而含義深刻的固定語句,表達了人們的經驗和對自然、社會的認識,簡練通俗,意思完整。3.慣用語。慣用語是口語中短小定型的習慣用語。如“吹牛皮、開后門、背黑鍋、碰釘子、回老家、磨洋工、耍花招、跑龍套、吃大鍋飯、打退堂鼓、鉆牛角尖、不管三七二十一、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4.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簡意賅的語句。如“知識就是力量”“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5.歇后語。歇后語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釋”。“引子”起輔助作用,類似謎面;“注釋”近似謎底,表示歇后語的基本義。兩部分之間有間歇,間歇之后的部分常常不明說出來,讓人猜它的含義,所以叫歇后語。根據前后兩部分的構成情況,可分為兩類:①會意型。如“大海里撈針——無處尋”“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萬年松樹,千年芭蕉——粗枝大葉”,前部分是一個比喻,后部分是對前部分的解釋。②諧音型。如“臘月里的蘿卜——凍(動)了心”“旗桿上綁雞毛——好大的撣(膽)子”“上鞋不用錐子——針(真)好”,后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現象來表達意思。歇后語形象生動、幽默風趣,使用時要注意場合,內容要健康。三、成語的規范應用成語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積累下來的文化瑰寶,因其精練傳神、通俗易懂成為漢語中特有的文化現象,所以規范地使用成語也便成了公民的一項重要素質。那么,正確使用成語應該注意些什么呢?在以下六個方面應該特別地引起重視:(一)注意整體意義每個成語都有其固定的整體意義,使用時要注意成語意義的整體性,不要將成語的每個要素簡單相加,而是要透過字面從整體上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語素,更要注意其古義,不要想當然地按現代漢語的思維習慣去理解。正例:十四歲的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召見宮中,武則天當面命題,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且辭藻華麗,語言優美。分析:“文不加點”指寫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不能理解為“寫文章不加標點”。誤例1:各部門都要有全局觀念,那種目無全牛而忽視整體利益的做法是不對的。誤例2:有些人瞧不起民間剪紙,認為這是下里巴人的玩意兒,沒有藝術價值,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分析:“目無全牛”典出《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后來以“目無全牛”比喻技藝精湛純熟。誤例1將“目無全牛”誤解為看不到整頭牛,即看不到整體。“下里巴人”是戰國時民間的歌曲,典故出自宋玉的《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后來泛指通俗文藝,與“陽春白雪”相對。誤例2錯將“下里巴人”理解為鄉下人。有一些成語,構成語素十分相近,但所表達的意義卻差別很大。如“一揮而就”與“一蹴而就”,“不以為訓”與“不以為意”,“參差不齊”與“良莠不齊”,“一發而不可收”與“一發而不可收拾”等。正例1:王曉東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他用鋼筆畫畫,一揮而就。正例2:反腐倡廉是一場異常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不可能一蹴而就。分析:“一揮而就”指筆一揮就寫成或畫成了,形容寫文章、畫畫非常快;“一蹴而就”指踏一步就能成功,比喻事情輕而易舉,容易成功。兩個成語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詞義卻相差很遠。還有一些語素的詞義后來被引申了,但它的本義偶爾也用,當這個成語重新回到本義時,我們不能輕易認為它用錯了。如:正例1:每當夜幕降臨,飯店里燈紅酒綠,熱鬧非凡。正例2:我很胖,可是這位護士長很快就選準了一條血管,一針見血,我很佩服。分析:正例1中的“燈紅酒綠”用在“飯店”之后,本意便復活了,不再具有貶義,因此此句成語使用正確。正例2中的“一針見血”通常用來形容說話、寫文章言辭直截簡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義是指一針就能見到血,形容醫務人員技術熟練,這里正好使用了本義,聯系句子的整體意義,可知此處成語使用正確。(二)防止對象誤用成語的詞義是有所側重的,這就決定了一些成語的使用對象和范圍。如“美輪美奐”形容房屋建筑宏偉壯麗,不能用來形容人或其他的事物很美麗;“巧奪天工”指精巧的人工勝過天然,形容技藝極其精巧,不能用來形容自然景觀。正例:魏忠賢在當時可謂是炙手可熱,權傾朝野。分析:“炙手可熱”比喻氣焰很盛,非常囂張,不能用來形容事物。誤例1:孫明到新華書店后看上了一本好書,可惜帶的錢不夠,只好忍痛割愛。誤例2:高二(5)班的女孩子平均年齡只有十六七歲,正值豆蔻年華。分析:誤例1中的“忍痛割愛”的意思是忍痛把自己心愛的東西交給別人。作為商品的書籍本不屬于自己所有,因無錢而不去買自己喜歡的商品不能叫“忍痛割愛”。誤例2中的“豆蔻年華”專指少女處于十三四歲,不能用于其他的年齡階段。(三)切忌色彩不明大多數成語都具有一定的感彩,褒貶分明,只有準確地把握了成語的感彩,才能恰當運用。如“方興未艾”是褒義詞,不能形容錯誤的事;“始作俑者”比喻某項壞事或惡劣風氣的創始人,顯然是貶義詞,不能形容好事的創始人。正例:他是個城府很深的人,為了競選可謂處心積慮,兩年前就開始收攏人心了。分析:“處心積慮”形容千方百計地盤算,是個貶義詞。結合語境來看,此句中成語使用正確。誤例:自從中國頒布實施外商投資法規以來,不少外商蠢蠢欲動,紛紛來中國投資。分析:“蠢蠢欲動”本指蟲子及其他生物緩緩移動。后來用于比喻壞人準備進攻或行動。多含貶義。用在來我國投資的外商身上,是不合適的。有時在一定的語境中,為了達到一定的表意效果,會出現褒義詞貶用或貶義詞褒用的現象。正例:艾奇遜是不拿薪水的好教員,他是如此誨人不倦地毫無隱晦地說出了全篇的真理。分析:“誨人不倦”在這里是褒義詞貶用,辛辣地諷刺了艾奇遜的丑惡嘴臉。(四)注意語法邏輯成語是一種結構固定的短語,有的是名詞性短語,有的是動詞性短語,有的是形容詞性短語。因其自身的詞義和詞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也不同,使用時應加以準確把握。正例: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天才回到家鄉,終于享受到了天倫之樂。分析:“天倫”,舊指父子兄弟等親屬關系,成語意思是泛指家庭的種種樂趣。從語法功能上看,“天倫之樂”是名詞性短語,在句子中充當了賓語,成語使用是恰當的。誤例1:折扇和信封上龍飛鳳舞著文藝界幾十名委員風采各異的簽名。誤例2:我們都司空見慣了那種“違者罰款”的告示牌。分析:誤例1中的“龍飛鳳舞”是形容詞,不能用作及物動詞。誤例2中的“司空見慣”表示看慣了就不覺得奇怪,同樣不能帶賓語,只能說現象或事情司空見慣。(五)輕重不能失度有的成語詞義較輕,有的則較重,使用時需要根據特定的語言環境選用適當的成語,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誤用。正例:李克強總理工作勤勤懇懇,日理萬機,深受人民的愛戴。分析:“日理萬機”常指君王或國家領導人忙于處理繁多的政務,此例中用于李總理身上頗為恰當。誤例1:人世間,對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贊美的,對語無倫次、言而無信的人是深惡痛絕的。誤例2:他的設計雖然有些缺點,但方向正確,無可非議。分析:誤例1中的“深惡痛絕”是指厭惡、痛恨到極點。“語無倫次”指講話或寫文章顛三倒四、沒有條理,這樣的人顯然不會讓人深惡痛絕,所以該詞用重了。誤例2中明說“有些缺點”,怎能“無可非議”?顯然用輕了,該用“無可厚非”(不可多加責難)。(六)防止謙敬錯位某些從古代沿用下來的成語已經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跡。有的是謙辭,只能對己,如“雕蟲小技”“東涂西抹”“貽笑大方”“千慮一得”“敝帚自珍”等;有的是敬辭,只能對人,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風”等。如果造成混淆,就可能誤用。正例:鄙人才疏學淺,公司董事長一職恐難勝任,還是另請高明吧。分析:“才疏學淺”是說自己才識不高,學問不深,常常用作自謙之辭,用于此處沒有任何問題,故很恰切。誤例1:王校長的一席話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許多抓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好建議。誤例2:您剛剛喬遷的新居,房間寬敞明亮,只是擺設略顯單調,建議您掛幅油畫,一定會使居室蓬蓽增輝。分析:誤例1中的“拋磚引玉”比喻自己先發表很粗淺的意見,目的是引出別人更好、更成熟的意見,是謙辭,此處造成了誤用。誤例2中的“蓬蓽增輝”表示由于別人來到自己家或別人的字畫掛在自己家里,使自己非常榮耀,用作謙辭,只能對己,這里犯了謙辭敬用的錯誤。以上所講的六點內容,是我們在使用成語時應該特別注意的方面。總之,成語作為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如果運用恰當,則會妙筆生花,四兩撥千斤;如果運用不當,會使語言蒼白,甚至弄巧成拙。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規范地使用它。四、成語的積累方案因為成語在漢語言文化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語言積累首先應該從積累成語方面尋找突破口。(一)歸類學成語,記憶變輕松面對數以千計的成語,要想牢牢地記住它們實非易事,為了克服這方面的困難,降低記憶難度,可以運用歸類的方法識記成語。如:1.收集含有十二生肖的成語,并按順序寫出。2.收集與數字有關的成語。3.收集與“風、霜、雨、雪、云、霧、雷、電”文字相關的成語。4.收集與“金、木、水、火、土”文字相關的成語。5.收集與“江、湖、河、海、日、月、山、川”文字相關的成語。6.收集與“妖、魔、鬼、怪,生、老、病、死”相關的成語。7.收集八個字或十個字的成語。8.整理出“AABB型、AABC型、ABAC型”成語。9.收集含有典故的成語。(二)活動中學成語,興趣日益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參與各種與成語相關的活動,從而激發自己積累成語的興趣。如:1.成語接龍游戲。2.成語故事會。3.小組對抗賽:以組為單位,把全班按縱向分為四個大組,四個大組之間進行競賽對抗。4.給成語注音活動。5.改正成語運用中常見的錯別字活動。(三)日常強化,學以致用所學的知識只有在實際運用中才能真正變為自己的知識,實際運用是學知識的終極目標,運用也是對所學知識的一種強化記憶,因此,應特別重視成語的實際運用,通過日常訓練強化所積累的成語。平時口語訓練時,能使用成語的地方,要大膽使用成語;作文、周記、日記等日常練筆,也要盡量使用成語;平時還可以相互比較,看誰的詞匯最豐富,表意最簡練準確。通過日常有意識的強化,使自己養成自覺運用成語的習慣,那么說話、寫文章也就會更加有文采了。五、關注當代新詞語1.新詞語的概念和種類新詞語是指隨著時代發展而產生的詞語。新詞語包括以下幾種:(1)利用漢語既有的語言材料,按照漢語構詞規則造出的詞,這些詞反映了新事物、新現象、新概念;(2)約定俗成程度高、使用頻率高、固定化的短語簡縮式;(3)吸收外來詞,如席夢思、因特網、海嘯等。2.新詞語的主要來源主要包括新造詞和吸收外來詞。新造詞,即利用漢語中原有的構詞成分,按照漢語通常的構詞規則構成的新詞語,包括新造普通詞語和新造專業詞語。外來詞是受外族語言影響而產生的詞。外來詞的形成方式有四種:一是直接音譯;二是半音譯,半意譯;三是音意兼顧;四是借譯。3.如何規范新詞語新詞語是為了適應社會需要才創造出來的,新詞語的構造要符合漢語的構詞規則,意義要比較明確,大多數人都能理解,而且是經過時間檢驗被大多數人認可的。“生造”的詞語不能算作新詞語。外來詞不能胡亂“雜交”。一是說話行文不能總是在漢語中夾雜英語單詞,二是規范使用英文縮寫詞,三是對于網絡中出現的生造“外來詞”應加以抵制。4.如何正確地對待新詞語新詞、新語、新義是隨著社會發展而出現的,它們當中有的可能只是曇花一現,有的則進入現代漢語總詞匯庫中。一般來說,新詞、新語、新義是不是有強大的生命力,能不能固定下來,取決于三個方面:首先,取決于這些詞語所表示的事物本身的生命力,只要客觀事物長期存在,人們在交際中長期需要,新詞、新語、新義就會流傳并固定下來;其次,取決于這些詞語表示概念的清晰程度和區別性,如果這些詞語作為符號而其所指難以捉摸或者可此可彼,那么它的生命力也難以持久;最后,還取決于這些詞語是否合乎人們的使用習慣,包括語言結構、民族心理、思維方面的習慣。因此,對待新詞、新語、新義,應該持發展的觀點,凡符合上述條件的,要加以提倡和推廣,加速其約定俗成的進程;對不符合上述條件或不完全符合上述條件的,有的允許觀察一段時間,有的要積極加以評論、引導,使之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