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配套中學部編版6-2 插秧歌/楊萬里一、教材分析《插秧歌》是統編版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古代詩歌,本單元主題為 “勞動光榮”,《插秧歌》生動地描繪了農民插秧勞作的場景,展現了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形象和質樸的生活氣息,體現了勞動之美以及詩人對勞動的贊美之情。詩歌語言質樸自然,畫面感強,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教育意義,能引導學生體會古代詩歌中蘊含的勞動精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尊重和熱愛,同時也是學生學習古代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解讀能力的重要文本。二、教學目標(一)語言建構與運用目標學生能夠準確、流暢地朗讀詩歌,注意節奏和韻律,掌握詩歌中的重點字詞,如 “兜鍪”“胛”等的讀音和含義,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學習詩歌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能夠模仿詩歌中的描寫手法進行簡單的場景描寫,如描寫校園勞動場景等,提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生動性。(二)思維發展與提升目標通過分析詩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現手法,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如何運用白描、比喻等手法將插秧場景描繪得生動鮮活,理解詩歌中蘊含的勞動的艱辛與快樂,提升學生對詩歌深層內涵的挖掘能力和思維的深刻性。鼓勵學生對詩歌中的勞動場景與現代社會的勞動方式進行對比聯想和思考,探討勞動價值觀的傳承與發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三)審美鑒賞與創造目標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韻律美、畫面美和情感美。體會詩歌所描繪的熱火朝天的插秧畫面,感受農民勞作的艱辛與堅韌,欣賞詩人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和審美鑒賞水平。配套中學部編版組織學生開展詩歌朗誦、繪畫創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創造性地表達對詩歌的理解和感受,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激發學生對古典詩歌的熱愛之情。(四)文化傳承與理解目標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農業勞動文化,體會勞動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感受古代文人對勞動的尊重和歌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傳承勤勞質樸的勞動美德,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意識和品質,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學生個體身上的內化與踐行。三、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把握詩歌中描繪的插秧場景和勞動人民的形象,體會詩人對勞動的贊美之情。掌握詩歌中的白描、比喻等表現手法,品味詩歌質樸自然、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學習詩歌的藝術技巧。(二)教學難點深入體會詩歌所蘊含的勞動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引導學生將這種精神與現代社會的勞動觀念相結合,思考其在當代的意義和傳承方式。培養學生對古代詩歌的鑒賞能力,讓學生學會從意象、意境、語言、手法等多個角度解讀詩歌,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素養和詩歌分析能力,使學生能夠自主欣賞和品鑒其他古代詩歌作品。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活動:播放一段現代農民插秧勞作的視頻,視頻中展現農民們在水田里彎腰插秧,動作嫻熟而忙碌,周圍是青山綠水,田野間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視頻結束后,教師提問:“同學們,剛剛我們看到配套中學部編版的是現代農民插秧的場景,那么在古代,沒有現代化的機械設備,農民們又是怎樣進行插秧勞作的呢?今天,就讓我們通過楊萬里的《插秧歌》來一探究竟。”接著,教師在黑板上寫下課題 “插秧歌”,并簡單介紹楊萬里的生平及文學成就,重點提及楊萬里詩歌風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氣息,其作品多關注鄉村生活和自然景物,為學生理解本詩的風格和內容奠定基礎。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觀看視頻,仔細觀察視頻中農民插秧的動作、神情以及周圍的環境,對插秧勞作有一個直觀的視覺感受。聆聽教師對楊萬里的介紹,記錄重點信息,如楊萬里的朝代、代表作品等,初步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和文學特色。設計意圖:通過播放現代插秧視頻,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到與詩歌相關的勞動場景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使他們更容易理解古代詩歌中所描繪的插秧情景,同時也能引導學生關注勞動這一主題,為課堂教學營造良好的氛圍。介紹詩人的生平及成就,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創作風格和情感基調,為深入理解詩歌內容做好鋪墊。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教師活動:教師富有感情地范讀詩歌,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注意字音、節奏和韻律。例如,“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一句,要讀出節奏的明快和勞動場景的緊張感;“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一句,要適當加重語氣,突出農民勞作的艱辛。范讀結束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詩歌中的生字詞,如 “兜鍪(dōu móu)”“胛(jiǎ)”“笠(lì)” 等,進行正音釋義,并強調一些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現象,如 “拋”“接”“拔”“插” 等動詞的生動運用,幫助學生疏通文意。組織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初步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之美。隨后,教師指名幾位學生分別朗讀詩歌,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進行評價,糾正朗讀中的錯誤和不足之處。配套中學部編版學生活動:學生跟隨教師的范讀,標注詩歌的字音、節奏,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變化,體會詩歌的音樂美。認真學習生字詞,記錄其讀音、釋義和用法,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對詩歌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積極參與自由朗讀和個人朗讀,在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熟悉程度,同時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朗讀,從他人的朗讀中汲取優點,改進自己的朗讀表現,提高朗讀能力。設計意圖:教師的范讀能夠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朗讀榜樣,讓學生直接感受到詩歌的韻律美和節奏美,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講解生字詞和疏通文意,能夠幫助學生克服文言文閱讀的障礙,為深入探究詩歌的內涵奠定基礎。通過自由朗讀和個人朗讀以及相互評價,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朗讀水平,增強對詩歌的語感,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意識。三、精讀詩歌,品味意境與手法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逐句分析詩歌,提出問題:“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這一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運用了什么描寫手法?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指出這一句運用了白描的手法,通過 “拋”“接”“拔”“插” 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描繪了一家人在田間緊張忙碌地插秧的場景,展現了勞動的熱火朝天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默契配合,畫面感極強,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接著提問:“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這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引導學生思考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將 “笠” 比作 “兜鍪”,“蓑” 比作 “甲”,形象地寫出了農民在雨中勞作時的裝扮,如同戰士身披盔甲一般,既表現了農民勞作的艱辛,又體現出他們面對惡劣環境時的堅毅和無畏,使詩歌的形象更加鮮明生動,富有感染力。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詩歌的意境,提問:“整首詩歌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然后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發言,分享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在各小組發言后進行點配套中學部編版評和總結,指出詩歌營造了一個緊張忙碌、充滿生機而又略帶艱辛的勞動意境,詩人通過對插秧場景的細致描繪,展現了農民辛勤勞作的生活畫面,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學生活動:學生認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結合詩句內容和課下注釋,分析詩歌的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積極舉手回答問題,闡述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感受,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互動交流。學生分組討論詩歌的意境,各小組成員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詩歌的意象、語言、情感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和探討,共同歸納總結出詩歌的意境特點。在小組代表發言過程中,其他小組成員認真傾聽,并做好記錄,以便在后續的交流中進行補充和完善。設計意圖:通過逐句分析詩歌的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語言藝術和表現技巧,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讓學生學會從細節入手,品味詩歌的精妙之處。組織學生討論詩歌的意境,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加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四、深入探究,體會勞動精神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在這首詩歌中,我們看到了古代農民辛勤勞作的場景,那么從他們身上,我們能體會到怎樣的勞動精神?這種勞動精神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價值?”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和社會見聞,深入思考勞動精神的內涵和意義。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辯論,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正方觀點為 “古代勞動精神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價值”,反方觀點為 “古代勞動精神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在辯論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積極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如勞動對個人成長、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現代社會勞動方式的變化等。辯論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發言,指出古代勞動精神中勤勞、堅韌、協作等品質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雖然現代社會的勞動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這些精神品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動力,我們應該傳承和弘揚這些優秀的勞動精神,同時也要結合時代的發展,賦予勞動精配套中學部編版神新的內涵和意義。學生活動: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認真思考勞動精神的內涵,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如參加家務勞動、學校勞動實踐等經歷,以及了解到的社會上各行各業勞動者的事跡,深入分析古代勞動精神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和意義,為課堂辯論做好充分準備。在辯論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各方辯手運用充分的論據和嚴密的邏輯,闡述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課堂氣氛熱烈而活躍。其他學生認真傾聽雙方的辯論,思考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在辯論結束后,部分學生還可以補充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進一步深化對勞動精神的認識。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詩歌中的勞動場景深入思考勞動精神,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深層內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和勞動精神的可貴。組織課堂辯論,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在辯論中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促進學生對勞動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認識。五、課堂小結教師活動: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插秧歌》的詩歌大意、藝術特色、蘊含的勞動精神以及課堂上討論的關于勞動精神在現代社會的價值等問題。對學生在本節課中的表現進行總結評價,肯定學生的優點和進步,如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團隊協作等方面,同時也指出存在的不足之處,如對詩歌某些意象的理解還不夠深入等,并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最后,教師再次強調勞動的重要性和勞動精神的價值,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勞動傳統。學生活動:學生跟隨教師的引導,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認真反思自己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總結收獲和體會,明確自己在詩歌鑒賞和勞動價值觀方面的成長和進步,同時也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不配套中學部編版足,制定改進措施和學習計劃。聆聽教師的總結評價和鼓勵話語,增強學習語文的信心和動力,將勞動精神銘記于心,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態度,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設計意圖:課堂小結能夠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加深對本節課重點內容的記憶和理解,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完整的認識,提高學習效果。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和鼓勵,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再次強調勞動精神,能夠強化學生的思想教育,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僅收獲知識,更能提升品德修養和人文素養。五、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