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作文模擬寫作:學寫古詩詞鑒賞文章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古人留下的精神財富。每一首詩詞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我們可以從學習過的詩詞中選取素材,寫一篇鑒賞文章。可從語言、構思、意象、情感、風格等方面選擇一兩個角度,發現作者獨特的藝術創造,分析自己閱讀欣賞獲得的審美體驗。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佳作展示氣象宏偉,沉郁頓挫——杜甫詩歌風格鑒賞人們說的“年少時讀李白,老年時讀杜甫”,很有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我們才能逐漸理解杜甫思想的博大精深,這不是“沉郁頓挫”四個字能概括的。杜甫的詩歌包羅萬象,形式豐富多彩,承前啟后。因此,說杜甫是現實主義詩歌的集大成者并不為過。首先,杜詩內容博大精深,被后世譽為“詩史”,基本能夠反映唐代由盛而衰的社會面貌。化用列寧評價托爾斯泰作品的話來說,杜甫的詩是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杜甫的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生各個階段。譬如寫日常生活:“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為釣鉤”,充滿生活情趣;寫夫妻之情:“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表現了對摯愛的深情;抒發志存高遠的心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經歷了安史之亂,社會動蕩不安,詩人晚景凄涼,但他仍然“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即便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他也心懷家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有言:“此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寫盡人世間的無盡悲愁。其次,杜甫的詩歌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不像其他詩人僅僅抒發一己之悲,杜甫是心懷天下的,“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把個人之悲推向一個新高度:艱難,不僅是個人,還包括國家,社會的艱難,可見杜甫的情懷之深厚!中國士大夫恪守的原則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以饑寒之身而懷濟世之心,處窮迫之境而無厭世之想。在中國文學史上很難見到這樣的情懷。第三,風格的沉郁頓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復低回。《羌村》其一,“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妻子孩子驚訝于我還活著,驚訝過后激動地簌簌流淚,“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真切地表達了戰爭期間人們生死相逢的復雜情感。同時,杜甫的詩歌不完全是沉郁頓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寫得大氣磅礴;“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得清新明麗。可以說,杜甫在詩歌領域諸體擅長,成就非同一般。唱響主旋律,極言蜀道難——試析《蜀道難》的藝術手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的雨幕下,飽蘸筆墨,寫下《蜀道難》的第一聲嗟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此句貫穿全詩始終,構成主旋律,由此成就一篇豪放雄渾、蕩氣回腸的千古奇文——《蜀道難》。開篇極言蜀道之高危,“天梯石棧相鉤連”的險峻,讀罷,你的心不能不為之震顫。自古蜀道,不通人煙,五丁開山,地崩山摧,何其壯烈!何其峭險!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都埋藏在西蜀起伏的地平線下,隱喻在李白暢達肆意的詩句里。上面有六龍駕著太陽神乘坐的車子,到此也不得不折回的高峰,下面有波浪洶涌盤旋的回流之水,引出了“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高峻山勢,表現出蜀道之難行。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云雨”,為唐代入蜀要道。詩人抓住此地的曲折盤旋,想象行路之人的動作、神態,其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也可從下面兩句詩中窺見一斑:“捫參歷井仰脅息”,行者走在山路上,星星仿佛可以摸到,或從身邊擦過。“以手撫膺坐長嘆”,行者用手摸著胸脯,徒然長嘆。寥寥數語,手捫星辰、行人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以及困危之狀便如在目前。詩人接著筆鋒一轉,描繪了悲鳥、古樹、夜月、空山、枯松、絕壁、飛湍、瀑流等一系列意象,動靜相襯,聲形兼備,喟嘆友人何苦冒險入蜀。古木參天,氣象森嚴,鳥聲凄厲回蕩其間,這般景象的西蜀,讓遠在長安的李白不禁膽寒。“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閣,正因為地勢險要,所以“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詩人化用張載《劍閣鳴》中的詩句,生動形象地表現出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割據一方的軍閥的兇殘面目,強化了蜀地政治形勢的險惡,表現了詩人極高的政治遠見。所以,李白在為朋友擔憂,喟然嘆道“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值得稱道的是全詩出現了三次“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感嘆,是感情的爆發、延續和收束。開篇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點出了主題:“危途難行”;第二次再次出現,是寫蜀道行走之險;第三次出現,是寫國情之險惡,一唱三嘆,震撼人心,鮮明地體現了作品結構的嚴謹。結尾以“側身西望長咨嗟”的意味深長的嘆息結束全篇,流露出他對國事危殆的憂慮,流露出了他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關心。本詩襲用樂府古題,采用律體與散文間雜,豪放灑脫,感情強烈,句式的靈活多變,語言的奔放恣肆,想象的豐富奇特,極度的夸張,用感情極為充沛的手筆和浪漫主義激情,描繪了秦蜀道路的艱難,但又何嘗不是在抒發仕途的艱難!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悲劇意義之我見《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敘事詩,是漢樂府的代表作,與《木蘭詩》并稱“樂府雙壁”。而我最想探討的是這首詩的悲劇意義。這首長篇敘事詩,敘述了劉蘭芝與焦仲卿一對夫妻的愛情悲劇,從中不難看出東漢的時代特點,窺見當時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從而感受東漢的時代氣息。毫無疑問,《孔雀東南飛》是當時的一面鏡子,特別是在愛情婚姻領域,照出了人生世象。封建禮教盛行的時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婚姻不能自主,也就造成了蘭芝仲卿的愛情悲劇。造成悲劇的原因,我認為有兩個:封建愛情觀和封建價值觀。首先,封建社會愛情觀對焦、劉二人的戕害。封建社會男女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三從四德”緊緊地束縛了女子的自由。不平等的社會地位使女子處于劣勢,造成劉蘭芝的愛情走向悲劇便是預料之中的。而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封建大家長的至高權力的威懾,青年男女的愛情婚姻自己做不了主,只能聽憑家長的安排,這也就注定了悲劇的發生。其次,封建階級價值觀的影響,直接造成了蘭芝的悲劇。故事發生在西漢末年,當時的社會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盛行,婆婆具有絕對權威,即使蘭芝“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面對強勢且蠻橫的婆婆,也無法反抗,自請遣歸,實在是無奈之舉。回到家中又遭到趨炎附勢的哥哥的逼迫,蘭芝被逼得走投無路。文中有一個細節很發人深思,同樣是抗婚,仲卿雖性格懦弱,但可以拒絕母親為他所做的安排,“東家有賢女,阿母為汝求。”而蘭芝卻無法反抗哥哥的逼迫,“處分適兄意,那得自認專” ,這進一步證明封建禮教下的女子地位低下,在婚姻中女子只能聽憑命運的安排。蘭芝悲劇的原因也許還有許多,譬如自身個性也是其中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性格決定命運,到現在也還是存在的。但我認為封建禮教下的愛情觀和封建階級的價值觀是造成蘭芝悲劇的主要原因。這出悲劇告訴我們,愛情與婚姻自由,是幸福的保障。維護好美好的婚姻是人類共同的理想,所以詩的結尾寫道“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便是警世恒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