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插秧歌》教案【教材定位】《插秧歌》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的第二篇課文,這一課的兩篇課文都是描寫勞動的古詩,從中可以讀到古人的日常生活與勞作場景,感受到他們勞動時的歡樂與情趣,體會古詩超越時空的魅力。《插秧歌》運用民歌手法,選取日常勞動場景,描繪一家四口趁著農(nóng)時冒雨插秧的緊張生活。詩作表現(xiàn)出農(nóng)家生活的辛苦與農(nóng)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間洋溢著吃苦耐勞、勤奮樂觀的精神。學習這首詩歌的時候,要在誦讀中體會其善用口語,淺白流暢,富有自然、新鮮的意趣的特點。閱讀時,要充分地展開想象,走進其中描摹的場景,冒雨插秧,齊心協(xié)力,分工合作,干得熱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要悉心感受詩人的情感,體會其中表現(xiàn)出來的勞動之美。【素養(yǎng)目標】1.了解楊萬里的生平及作品。2.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體會藝術特色,學習詩歌的表達技巧。3.體會詩歌思想情感,領會勞動人民淳樸、勤勞的品質(zhì),感受勞動精神的內(nèi)涵。【教學重難點】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鑒賞能力。【教學方法】朗誦法、賞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我們懷抱著對荷塘之上美景的憧憬,從童真走來。今天,讓我們一齊走近楊萬里描繪的另一幅生活圖景,一起來學習《插秧歌》。二、知人論世1.了解詩人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文學家、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楊萬里登進士第,歷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秘書監(jiān)等職,累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二年(1206年),楊萬里病逝,終年八十歲。獲贈光祿大夫,謚號“文節(jié)”。2.文學成就詩楊萬里廣泛地向前輩學習,但又絕不為前輩所固,別轉(zhuǎn)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詩風。初學江西詩派,重在字句韻律上著意,五十歲以后詩風轉(zhuǎn)變,由師法前人到師法自然,創(chuàng)造了他獨具特色的“誠齋體”。誠齋體講究所謂“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詼諧、平易淺近的語言表達出來。詞楊萬里所作詞風格清新,富于情趣,頗類其詩。散文楊萬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為文兼擅眾體,步趨韓柳(韓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處,尤與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楊萬里,他也如此自認。3.軼事典故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楊萬里立朝剛正,遇事敢言,指摘時弊,無所顧忌,因而始終不得大用。他一生視仕宦富貴猶如敝履,隨時準備唾棄。在作京官時,就預先準備好了由杭州回家盤纏,鎖置箱中,藏在臥室,又戒家人不許置物,以免離職回鄉(xiāng)行李累贅,就這樣“日日若促裝”待發(fā)者。這與那些斤斤營求升遷、患得患失之輩適成鮮明對照。楊萬里為官清正廉潔,不擾百姓,不貪錢物。江東轉(zhuǎn)運副使任滿時,應有余錢萬緡,他全棄之于官庫,一文不取而歸。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隅,僅避風雨。當時詩人徐璣稱贊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投楊誠齋》),正是他清貧一生的真實寫照。4.了解時代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楊萬里常州任滿,西歸故鄉(xiāng)吉水;途經(jīng)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時值農(nóng)田大忙季節(jié),詩人目睹一戶農(nóng)家插秧之辛勞,作該詩。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一)預習檢查:1.明確字音兜(dōu) 鍪(móu) 蓑(suō)胛(jiǎ) 渠(qú) 朝(zhāo)霎(shà) 蒔(shì) 匝(zā)2.解釋詞語,明確詩意。兜鍪:古代戰(zhàn)士戴的頭盔。胛:肩胛,胳膊上邊靠脖子的部分。渠:他,代詞。朝餐:早飯;吃早飯。半霎:極短的時間。蒔:移植。匝:遍;滿。照管:照料,照看。【譯文】:丈夫把秧苗扔給妻子,小兒子拔秧苗大兒子插。斗笠作頭盔蓑衣作盔甲,雨水從頭流入脖頸沾濕肩膀。呼喚他們歇息一會把早飯吃了,只彎腰低頭忙作無人作答。秧苗還未栽穩(wěn),稻田還沒有插完,您把飯放這兒,趕緊回去照看好那幫雞鴨鵝兒們。(二)初讀課文1.劃分節(jié)奏,標劃重音插秧歌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補充:七言律詩的朗誦節(jié)奏①七言古詩按意義可劃分為“四三”如:兩岸猿聲/啼不住。②若按節(jié)奏可劃分為“二二二一”, 如:春風/不度/玉門/關;③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④三四式的很少見。2.自由朗讀,感悟情感四、文本研究【思考1】感受“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一)這首詩的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是如何體現(xiàn)的?明確 ①重復用詞,疊相呼應。“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一聯(lián)兩句,各出現(xiàn)兩個“田”兩個“兒”,相映成趣。②一韻到底,富有韻律。整首詩,除首句不押韻,其余7句皆押韻,以平聲韻為主,音律和諧。③通俗曉暢,節(jié)奏輕快。整首詩歌,用口語化、生活化的語言描繪勞作的場景,自然輕快,樸實暢達。④巧用動詞,富于跳躍。全詩在描寫勞作場景的時候運用到大量的動詞,“拋”“接”“拔”“插”“喚”“歇”“低頭”“折腰”“不答”等詞,不斷的切換著畫面與場景,富于變化之美,流暢輕快。【思考2】感受“畫面美”(一)了解種植水稻的步驟①育苗:在苗圃、溫床、溫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備移植。②拋秧:水稻已經(jīng)長成秧苗,在長得不高的時候就把它拋在田里。③插秧:育種的時候水稻比較密集,不利于生長,經(jīng)過人工移植或機器移植,讓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間。④施肥、殺蟲:水稻長成后需要及時補充肥料和殺蟲,否則可能減產(chǎn)甚至絕收。⑤排水(補水):水稻前期生長需要適宜的水量,農(nóng)民需要根據(jù)天氣狀況和田里的水量進行排水或者補水。⑥收獲:水稻穗變黃后,要及時采收并晾曬。(二)分析這首詩具體描寫了哪些場景?明確 拋秧接秧圖、拔秧插秧圖、雨中插秧圖、呼喚早餐圖、農(nóng)夫應答圖。(三)詩人在首聯(lián)連用四個動詞“拋”“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請嘗試賞析。明確 勾勒出一幅緊張繁忙的勞動場面:全家老少一齊出動,各盡所能,配合默契。農(nóng)諺說“不誤農(nóng)時”,插秧關系到來年收成的好壞。因此,每逢插秧季節(jié),不論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貪黑,投入到勞動中去。詩中正是根據(jù)這一特點,用了四個動詞“拋”、“接”、“拔”、“插”準確地刻畫出這家老小低頭插秧、全神貫注的神態(tài)。知識拓展:煉字類題目答題思路第一步: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第二步: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點出該字構成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或有怎樣的表達效果(點出表現(xiàn)手法) 。【思考3】感受“手法美”①比喻。以“兜鍪”和“甲”分別比喻“笠”和“蓑”,充溢著一股火藥味兒,正暗示搶插稻苗無異一場緊張的戰(zhàn)斗。②白描。“雨從頭上濕到胛”極寫雨勢之猛,插秧之艱辛。用樸素的語言表現(xiàn)出農(nóng)家的勤勞和農(nóng)事的緊張。③細節(jié)描寫。農(nóng)婦呼喚丈夫休息片刻,且去用餐,而丈夫頭也沒抬,手里只顧繼續(xù)插秧,口里卻答非所問,說:“剛剛插好的秧苗根還沒有長牢,照管好家中飼養(yǎng)的鵝兒和雛鴨,提防它們來田里踏壞了秧苗。”稍有農(nóng)村生活經(jīng)歷的人,不得不驚嘆詩人對農(nóng)村生活觀察的細致、體會的深刻。【思考4】感受 “情感美”(一)分析本詩情感。明確 這首詩選取日常勞動場景,描繪一家四口趁著農(nóng)時冒雨插秧的緊張生活,他們齊心協(xié)力,分工合作,干得熱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詩作表現(xiàn)出農(nóng)家生活的辛苦與農(nóng)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間洋溢著吃苦耐勞、勤奮樂觀的精神。【思考5】有人說詩歌的第二聯(lián),有自嘲之意,也有人說,這是一種積極樂觀的表現(xiàn),你如何理解?明確 觀點一:自嘲。斗笠和蓑衣連雨水都抵擋不了,怎么能夠和盔甲相比 楊萬里將農(nóng)民的雨衣比作盔甲,以一種貌似輕松俏皮的語調(diào),表現(xiàn)了農(nóng)民的艱辛與苦澀。觀點二:積極樂觀。以“兜鍪”和“甲”分別比喻“笠”和“蓑”,充溢著一股火藥味兒,正暗示搶插稻苗無異一場緊張的戰(zhàn)斗。而此時的農(nóng)人正是像戰(zhàn)士一樣,馳騁沙場,斗志昂揚,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現(xiàn)了抗爭與進取的精神。【思考6】對比閱讀任務:楊萬里詩中對兒童稚態(tài)的描摹,往往能夠起到點活全詩的作用。請結合兩首詩的內(nèi)容對此加以分析。舟過安仁宋·楊萬里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①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②。夜宿徐公店宋·楊萬里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注釋①怪生:怪不得。②使風;本詩中指用傘當帆,促使?jié)O船向前行駛。明確 《舟過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收篙停棹”,“無雨都張傘”,目的不是遮頭,而是促使?jié)O船向前行駛。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童真稚氣贊賞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寫田園風光,再描繪兒童撲蝶圖。“急走”“追”這兩個動詞十分形象貼切,將兒童天真活潑、好奇好勝的神態(tài)和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無處尋”寫出了面對一片金黃菜花搔首踟躕、不知所措的兒童形象,引發(fā)人想象。兩首詩對兒童稚態(tài)的描摹都很生動有趣,既表明了對兒童的喜愛之情,又可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五、技巧點撥—分析詩歌特色【任務引導】本詩鮮明的反映了“誠齋體”的特點,再讀本詩,嘗試歸納“誠齋體”的主要特點。可以從詩的內(nèi)容、形式、語言特點等角度入手。【任務活動】思考并交流探討,這首詩歌的藝術特色。明確 ①從內(nèi)容上來看,直接從現(xiàn)實生活中擷取生活場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鮮風趣,富有生活趣味。②從語言形式來說,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奧生僻的字句,卻用淺近明白的語言和流暢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語,生動活潑。③從感情來看,詩人把自己的主觀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觀事物上。④從形式上來看,巧用問答,更加真實自然。六、明晰主旨《插秧歌》運用民歌手法,選取日常勞動場景,描繪一家四口趁著農(nóng)時冒雨插秧的緊張生活,他們齊心協(xié)力,分工合作,干得熱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詩作表現(xiàn)出農(nóng)家生活的辛苦與農(nóng)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間洋溢著吃苦耐勞、勤奮樂觀的精神。七、拓展閱讀“格物致知”與楊萬里詠月詩由于身兼詩人與理學家的雙重身份,以山水詩人著稱的楊萬里能夠?qū)⒏裎镏轮乃枷胫兴N涵的詩性觀念運用到創(chuàng)作中,以理學家的仁者胸懷和人格涵養(yǎng)賦予自然萬物以獨特的情感與審美觀照。“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禮記·大學》篇,宋代的理學家從各自思想學說的角度出發(fā)對“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釋,其共同的問題是探討“物”和“知”的關系,目的是要通過對規(guī)律的認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貫徹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格物致知”作為理學的一種哲學方法,它在實現(xiàn)人生境界的同時也由一種人生哲學而轉(zhuǎn)化為藝術思維和情感的體驗,這也是其能夠成為理學家共同遵循的為學方法的重要原因。從認識論的角度看,理學講究“格物”,詩學注重“感物”,二者處在不同的層面中。但從情感體驗的這個角度講,“格物”之“物”與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感物”之“物”有著親緣關系。在文學家那里,“物”是他們以感性、形象表達情感的中介,而理學家則要盡“物”之“理”。事實上,理學的“格物”到詩學的“感物”只一步之遙,關鍵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維和審美領域里能夠溝通起來的橋梁。作為理學家,楊萬里對理學“格物致知”的為學方法謹遵不諱,對“物”也有著自己的認識。他在哲學著作《庸言》中說:“物亡道存,道則存矣,何地措道哉?”其把對物的認識作為“道”的第一要素與理學家的思致是一致的。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數(shù)也,依于數(shù)而已”,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數(shù)量和性質(zhì),但這些皆非事物的本質(zhì),事物的本質(zhì)在于他們的價值和意義,也就是事物中所蘊涵的“理”。楊萬里正是領會了“物”所負載的雙重意義,因此,在超越江西詩風的艱難歷程中,他最終把關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萬物,并傾注了畢生的精力致力于對自然的描寫,并用理學家“格物”的精神去認真觀察、揣摩,在具體細微的意象中以小見大,以少勝多,通過不同事物的變化情態(tài)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楊萬里有意識地去展現(xiàn)自然物象的多重意態(tài),對于月亮意象攝取同樣如此,月亮的各種情態(tài)都盡現(xiàn)其筆下。不僅有落月、新月、半月、孤月、江月、霜月、秋月、雪月、曉月、圓月、彎月、殘月、缺月、垂月、月波、月色、月影等形影展現(xiàn);亦有月低梅影、湖光月色、花愁月恨、月色波聲、明月清風、春花秋月、月梢風葉、酒浪月波、月華露氣等搖曳生姿的景致描寫。盡管前人對月亮已極盡描寫,但楊萬里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依然能夠把月亮寫得異彩紛呈,不落窠臼,這無疑有賴于其哲學思維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滲透,從而能夠以超越前人的審美直覺,將對月亮意象的內(nèi)涵營造得更為深入而精妙。如果拋開月亮意象所承載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僅就其自身的審美情態(tài)而言,楊萬里之前的詩人描寫得已經(jīng)極其精微,僅張若虛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僅贏得“孤篇壓全唐”的贊譽,更是令其后的詩人望而卻步,就連天才詩人李白筆下的月亮也大都是起著烘托情思、寄寓哲理的作用,而對直接描寫月亮升沉隕落的情形是有所回避的。而在楊萬里的筆下,他卻從不同側面來描寫月亮初生、高照、低沉的各種情態(tài)。(選自《名作欣賞》,有刪改)八、楊萬里詩句積累1、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無名氏》2、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3、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夏夜追涼》4、東風弄巧補殘山,一夜吹添玉數(shù)竿。半脫錦衣猶半著,籜龍末信沒春寒。——《新竹》5、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6、愿堅晚節(jié)于歲寒。九、作業(yè)完成同步習題。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