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師說》教案【教材定位】《師說》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第10課的第二篇課文,這一課的兩篇文章都是我國古代探討學習問題的名篇。學習這兩篇文章時,要通過熟讀課文,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礎之上把握兩篇課文關于學習的主要觀點。《師說》是韓愈文章中一篇結構嚴謹,脈絡貫通的論說文,韓愈帶著很強烈的感情來反抗流俗的嘲笑,批判當時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目的是為了告訴士大夫之族要行從師之道、復從師之道、傳從師之道。在學習這篇文章時,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以及韓愈的文學主張,進而更清楚地明白韓愈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和勇氣。了解他以儒家道統的繼承者自居,“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反抗流俗的不正確的風氣,批駁錯誤的觀點,并對中晚唐儒學的復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要辯證看待作者的觀點,結合當下,談談自己的見解和認識。【素養目標】1.了解韓愈的生平及其文學主張,了解時代背景,積累文化常識。2.掌握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等知識點,疏通文意,并背誦第一段。3.了解本文的語言特點,掌握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訓練思辨能力。4.辯證思考本文的現實意義,樹立謙虛好學和尊師重教的思想。【教學重難點】掌握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思考作者觀點的現實意義。【教學方法】點撥法、探究法。【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尊師重道”是儒家的思想主張,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在魏晉時期到唐朝中期,卻興起了“恥學于師”的社會風尚。面對這樣的時代問題,韓愈站了出來,以筆墨來討伐這個時代的錯誤。讓我們一起走近《師說》。二、知人論世1.了解韓愈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2.韓愈的文學理論和主張 提倡“文以載道”和“文道結合”,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之風,提倡先秦、兩漢的散文,文學上主張“辭必己出”,“惟陳言之務去”。3.了解“古文運動”“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4.解題①師:從師學習。②說:是古代用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是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屬議論文,大多是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有點像現代雜文的風格。“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馬說》等等就屬這一文體。“說”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③師說,就可以理解為“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5.寫作背景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一)預習檢查:1.給加點字注音:句讀(dòu) 或不焉(fǒu) 位卑(bēi) 近諛(yú)也歟(yú) 郯子(tán) 萇弘(cháng) 老聃(dān)蟠(pán) 六藝經傳(zhuàn)(二)初讀感悟熟讀課文,把握節奏,疏通文意。四、文本研究【思考1】解讀第一段1.解釋下列詞語①學者:求學的人②所以:用來……的③受:同“授”,傳授④其為惑:疑惑的問題⑤其聞道也:知道,懂得⑥固:本來⑦吾從而師之:以……為師⑧吾師道也:用作動詞,學習⑨夫庸:豈⑩無貴無賤:無論2.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明確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思考2】解讀第二段1.解釋下列詞語①師道:尊師學習的風尚②其出人也遠矣:超出③猶且:尚且,還④問焉:之,代指老師⑤眾人:一般人⑥而恥學于師:以……為恥⑦圣益圣:更加,越發⑧所以:……的原因⑨其皆出于此乎:大概⑩于其身也:對于;自己 則恥師焉:卻 惑矣:糊涂 句讀:古時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 或師焉:代詞,有的 或不焉:同“否” 小學:小的方面學習 遺:放棄,舍棄 士大夫之族:類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 乃反不能及:竟2.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系的?明確 這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3.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明確 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以下表格。分論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論據(三組對比)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作者的議論和抒情1.古圣人與今眾人 (縱比) 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從師而問 恥學于師2.對其子與對其身 (自比) 于其子 于其身 小學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否定)擇師而教 恥學于師3.百工之人與士大夫 (橫比)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師道不復,智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歟(諷刺)不恥相師 群聚而笑之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 從批判反面現象中進一步闡明總論點【思考3】解讀第三段1.解釋下列詞語①郯子之徒:同類的人②不必:不一定③專攻:專門學習或研究2.本段和首段有什么樣的關系?明確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思考4】解讀第四段1.解釋下列詞語①古文:指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與駢文相對②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③經傳: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④通:全面⑤不拘于時:被⑥學于余:向⑦嘉:贊許⑧貽:贈送2.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明確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思考5】梳理文章思路明確 第一部分:提出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第二部分:通過對比,反面論證論點。第三部分:通過舉例、引用,正面論證論點。第四部分:交代寫作緣起,激勵后學。【思考6】本文有哪些思想觀點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哪些觀點值得商榷?明確 (1)《師說》中所體現的進步思想至少有三點:①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受業”,拓展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個全新的概念。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新,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②針對“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全新的從師觀念。這種新觀念,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③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觀點的指導下,從“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嶄新觀點,說明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種思想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光輝。(2)在對待“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態度上,雖然肯定前者否定后者,但從“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意看,對前者存有偏見。【思考7】對比閱讀(一)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失,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共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住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韓愈《師說》)(二)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節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問題】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師說》從古之學者說起,論述教師的作用相從師的必要性,并提出擇師的標準,即不論其位高低和年齡大小,凡先聞道者,皆可為師。B.《師說》論證嚴密,結構清晰,言之有序,運用對比、舉例、比喻等多種論證方法,闡達“真師重道”的思想,具有較強的說服力。C.《師說》句式靈活多變,整微結合,使文章論證節奏舒緩自如,同時運用“嗟乎”“嗚呼”等語氣詞表達對社會現狀的惋惜與痛心。D.選文二印證了“師道之不傳”的社會現狀,交代韓愈收召后學、抗顏為師的積極做法,表現世不從流俗、遵行師道的勇氣和擔當。明確 B五、技巧點撥—探究本文的藝術特色【任務引導】《師說》是韓愈實踐古文運動的一個范例,敢于闡明自己的觀點,絲毫不閃爍其辭。對比鮮明,一褒一貶中盡顯價值取向。推理嚴密,環環相扣,前后照應。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各個段落彼此承接呼應。語調鏗鏘有力,氣勢磅礴,如伏流千里,噴涌而出。【任務活動】試分析本文的語言特色和論證特色明確 ①整句散句結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旦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②句式靈活,語氣多變。“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③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④下定義,作結論。 作者一開篇就以一個明確的定義確定了老師的職責,由這個定義出發,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層層銜接,一氣貫通。⑤對比論證。 第二段運用三組對比: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擇師教子與其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通過對比,作者批判了不從師的社會風尚,而作者的觀點也不言自明了。⑥引用論證,事例論證。 舉出古人從師的例子,引用孔圣人的話,進一步論證自己的觀點,也更增強了說服力。六、明晰主旨《師說》是韓愈文章中一篇結構嚴謹,脈絡貫通的論說文,韓愈帶著很強烈的感情來反抗流俗的嘲笑,批判當時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目的是為了告訴士大夫之族要行從師之道、復從師之道、傳從師之道。七、拓展閱讀千年一嘆讀韓愈從維熙中國民俗諺語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泉則秀。這兒的山上無仙,江中亦無流泉戲水,但是地處潮州境內的韓山、韓江,卻名貫廣東大地,成為大海之濱一道奇異的人文風景。何故?只因為唐代文人韓愈被貶官離開長安后,曾在這兒當了不足一年時間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將其統統改為韓姓:山易名為韓山,水易名為韓江。筆者應邀去潮州一所大學講演時,在校園門前看見學校的門楣上,也刻著韓山師范學院的字樣。一個唐代的文人,在貶官后的失意之時,居然用生命寫下使江河易色的杰作,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其本身還是一首千古絕唱。因而我在潮州駐足的時日,留給我的不僅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懷古的詠嘆,還從韓愈的曲線人生經歷中,似乎找到一面為文為官之道的明鏡。昔讀《昌黎先生集》時,知道韓愈是河南河陽縣人,號昌黎,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詩文磅礴雋永而名揚天下。此外,史書記載他還是一位正統儒理學家。其一貫以孔孟之道,反對佛門道院之玄學,在唐憲宗十四年(公元819年),因上書皇權阻諫憲宗皇帝興師動眾去奉迎一塊佛骨而被貶官到粵海之邊的潮州刺史的。縱觀古代文人,被貶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貶官和流放的歷史。但他們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跡,卻有著千差萬別。這些文人雅士,大烏紗帽一旦變成小烏紗帽,多表現得心灰意冷,在自舔傷口中,寫出些悲憫自憐的詩歌;而韓愈與眾不同,盡管他在被貶官的路上,也曾寫下“好收吾骨瘴江邊”的自憐詩句;但到潮州赴任之后,卻將自身傷痛閑置一邊,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無上的位置。筆者沿韓江而行時,江邊有一座古亭映入眼簾。停車仔細觀看,見亭內有一石碑,碑下壓著一條鱷魚石雕。當地友人為我解疑說,這是后人為紀念韓愈帶領當地百姓的驅鱷之舉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韓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鱷魚成災之時,當時此地的黎民百姓,因為繼承了遠古的迷信傳說,認知鱷魚為水中之神靈;每到鱷魚成災時,都向江里投下屠殺了的牛羊豬狗等生靈,以求平安。韓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統儒理之道,反對神鬼的玄學之說,便不顧疲勞地日夜游說于江水之邊,宣揚除鱷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為客家族人之領地,其族人把信奉神靈視為靈魂之全部,因而驅鱷之舉步維艱。但生性執著的韓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終于獲得了善果,不僅將為害一方的鱷魚驅之于海,讓潮州百姓從“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來;還以驅鱷為興修水利機遇,打開引水澆灌之門,給封閉的沿江大地,帶來五谷豐登的年華。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邊立起這個臨江亭和亭內的功德碑。其影響之大穿越了時空,直到明朝嘉慶年間,禮部右諫沈伯咸,還特意在韓山寫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對貶官到潮州后韓愈德政的崇敬。此為韓愈在粵東的肖像之一。盡管大唐時期,還屬于帝王世襲的封建社會,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許“納良為奴”的律條。但當時的粵東嶺南,處于大唐版圖上相對封閉落后的地區,韓愈貶官到此地時,該地盛行販賣人口之惡習,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處,父子相縛為奴”的記載。韓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闊斧之氣勢,更改這地區的千古陋習。此舉比驅鱷更為艱難,韓愈為此付出了比驅鱷之舉更為艱辛的努力。韓愈早有銘言喻世:“業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這種不知疲憊的執著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隸的壯舉的。據地方史料記載,韓愈此舉開花結果后,曾有貧苦奴民稱他為粵東嶺南的“韓青天”。這是韓愈被貶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韓愈在潮州為官八個月之后,又被貶官到袁州當“芝麻綠豆官”去了。因而,當筆者登上韓山上巍峨的韓公祠時,不禁百感叢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無文采而縛于理性牢籠中者,更是不計其數;但將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謂寥寥無幾,而韓愈兩者兼備,猶如平地上的高山。以文而論,文史學家評說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說,他是個敢作敢為、榮辱不驚、視庶民百姓為父母的清官。后人為了紀念他為文為人之德,在韓山綠色環抱中,為他修建了雄偉的紀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兩側,皆為唐代之后官人黑人文人對他的評說。我統計了一下,總共四十塊碑文,碑文以各種書體刻下對這位“百代文宗”的盛譽。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韓愈曾在此地駐足為榮。與我一同登山的當地文聯友人對我說:“千古中的文人至圣,從長安被貶到我們這兒來,成了我們這方水土至高無上的榮譽。”我說:“愿華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韓文公敢言、敢行的文人風骨;愿那些文以進仕者,都能以韓愈為鏡,照一照自己的形神!”(有刪改)【問題】韓愈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全文分析。明確 ①才華超凡的文人。(一代文豪,百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詩文磅礴雋永名揚天下。是正統儒理學家。②逆境中依然奮起的勇者。(敢作、敢為、敢言,榮辱不驚。不知疲倦,生性執著,不懈努力。)因上書阻諫皇帝被貶官,但不心灰意冷,將自身傷痛閑置一邊,把百姓冷暖放在至高無上位置,(不懈努力改變偏遠地區的落后觀念)。③視庶民百姓為父母的清官。(以百姓為先,胸懷百姓,為官一任,勤苦為民。“韓青天”)。為潮州人民驅除鱷魚、興修水利;為潮州百姓掃除販賣人口的惡習、解放奴隸。(完成解放奴隸壯舉。)八、韓愈名言積累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3、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4、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5、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6、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7、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8、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九、隨堂鞏固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韓愈的《師說》是寫給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說的“ ”,說明了李蟠的文章愛好,而“ ”,則說明了李蟠的儒學素養。(2)《師說》中,韓愈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原因是“ , 。”(3)《師說》中,韓愈把為子擇師和自身恥于從師兩種情形進行對比之后,表明自己態度的句子是“ , 。”(4)《師說》一文,論證思路嚴密,語言簡潔生動,“ , ”兩句簡練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荒謬心態。明確 (1)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2)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3)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4)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2.翻譯句子(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明確 (1)不理解停頓斷句,不能解決疑惑,有的知識向老師學習,有的知識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2)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學習或研究,如此罷了。十、作業完成同步習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