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拿來主義》教案【教材定位】《拿來主義》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第12篇課文,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雜文。這篇雜文寫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學習這篇文章要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通過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思考文章是針對什么問題而寫的,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對我們有什么啟示。魯迅在這篇文章中將不同的現象進行歸類,直接予以批駁,確立自己的觀點。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要注意梳理和把握論述的脈絡層次,學習破立結合的寫法,感受文章蘊含的批判力量。同時,鑒賞本文的比喻論證,找出文中比喻論證的例子,分析作者是怎樣有效地進行論證的,體會比喻論證的表達效果。【素養目標】1.了解魯迅的生平以及文章創作的歷史背景,積累文學常識。2.了解“雜文”的相關文體知識,領會作者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來論證論點的寫作特色。3.梳理文章論述的脈絡層次,學習先破后立的論證結構。4.讀懂作者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時的態度,學習作者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方法—批判性地繼承與創新。【教學重難點】學習比喻論證和邊破邊立的論證方式,明確實行“拿來主義”的現實意義。【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點撥法。【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文人多傲骨,也多心懷天下。當一個時代,被烏云所籠罩之時,心憂天下者,于殫精竭慮中,思索救亡圖存的法門;于虎嘯龍吟中,喊出時代的最強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魯迅的《拿來主義》,聽一聽,那是個時代文人的聲音。二、知人論世1.了解作者—魯迅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br/>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了解時代背景作者寫這篇文章時正值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我國的東北三省后,中華民族面臨著嚴重的危機,而國民黨政府卻頑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對外出賣國家領土,對內實行反革命的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文化界的反動文人掀起了一股復古主義逆流,一些資產階級買辦文人極力鼓吹“全盤西化”,當時左翼文藝隊伍中也有人受“左”傾機會主義的影響,認為“采用舊形式”就是“機會主義”。為了打擊敵人,澄清在對待文化遺產這個問題上的種種錯誤思想和觀點,魯迅寫了此文。3.了解“雜文”雜文是文藝性的社會論文。我們現在所說的雜文,主要是指“五四”以來,以魯迅作品為代表的那種精辟犀利、帶有濃厚的文藝色彩的議論文章。雜文兼有政論、文藝兩種因素,但以議論為主。雜文不像一般議論文那樣抽象地說理,或者簡單地舉例說明,而是通過對具體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聯想、引申、夾敘夾議等手法來闡發深刻的道理。雜文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篇幅短小,形式靈活。雜感、隨筆、短評、札記、書信、日記、編后、序跋、演講等,都可以成為一篇好的雜文。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一)預習檢查:1.明確字音自詡(xǔ) 掘起(jué) 殘羹冷炙(gēng zhì)冠冕(guān miǎn) 吝嗇(lìn sè) 腦髓(suǐ) 譬如(pì)孱頭(càn) 蹩進(bié) 國粹(cuì)2.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自詡:自夸殘羹冷炙:指吃剩的飯菜。也比喻別人施舍的東西。冠冕:很體面,有氣派。孱頭:懦弱無能的人。(二)初讀課文【思考1】文章提到哪些“主義”?找到并作簡單解釋。明確 “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和“拿來主義”。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送去主義:把“國貨”盲目地送去國外。送來主義:西方國家拋給的“殘羹冷炙”。拿來主義:占有,挑選,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思考2】劃分文章層次明確 第一部分(1-2段):作者從“主義”二字入手,旗幟鮮明地提出問題。第二部分(3-5段):對第一部分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第三部分(6-9段):作者在“解決問題”的層面上,提出“拿來主義”的態度和方法。第四部分(10段):總結全文。四、文本研究【思考1】作者在闡述“拿來主義”之前,為什么先談“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明確 ?、傧日劇伴]關主義”和“送去主義”,再談“拿來主義”,這樣寫屬于先破后立,破中有立。這樣,把“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作為“拿來主義”的鋪墊,使“拿來主義”的提出順理成章;②“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是作為“拿來主義”的對立面出現的,與“拿來主義”形成鮮明的對比,先談它們可以把“拿來主義”襯托得更加突出。【思考2】研讀“送去主義”1.“送去主義”都送去了什么?明確 從時間上看,一直在送;從數量上看,逐漸減少,實質上是逐漸斷送我國的民族文化。2.為什么要用“捧”?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寫這兩句話有什么目的?明確 (1)“捧”本用以表現出恭敬鄭重之意,此處諷刺國民黨政府媚外丑惡嘴臉。(2)“不知后事如何”說的是古董,國民黨政府在把古董送出去以后不會再把它們拿回來了,在這里把已知的事實反著說,用反語增強了情感?!耙部梢运愕檬秋@出一點進步了”說的是活人代替了古董送出去,古董送沒了之后要開始送人出去,這其實是當時國家的衰敗,并不是進步,這里也是反語。3.只送去不拿來的后果是怎樣的呢?“送去主義”的后果在哪一段體現?明確 第三段4.試分析這一部分的論證方法。明確 第三段使用了類比論證的方法。①把“當時的中國政府”比作“自詡太陽的尼采”,奉行“送去主義”必將是夜郎自大,自取滅亡;②“磕頭賀喜”和“討飯做獎賞”這類行為是在乞丐身上才會有的,魯迅先生把我們的子孫形容成乞丐的樣子,在失去了土地資源主權的情況下,子孫只能向列強國家乞討,可以看出一味地送去會導致我們的子孫無法在大國面前抬首挺胸,我們的國家也沒有機會壯大富強。 知識補充:類比論證是一種通過已知事物(或事例)與跟它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事物(或事例)進行比較類推從而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5.試辨析“拋來”與“拋給”明確 拋來可以選擇接不接受,拋給表示被動接受。【思考3】研讀“拿來主義”1.“拿來主義”的含義是什么?實行“拿來主義”需要什么條件?明確 (1)“拿來主義”的具體含義,就是對文化遺產和外國的東西,主動地“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運用腦髓”是指我們要用智慧獨立思考,有獨到見解;“放出眼光”是指要對未來發展有獨到眼光,對事物有辨別力;“自己來拿”是指要有選擇,自己來拿?!盎蚴褂?,或存放,或毀滅”,是“占有”“挑選”。(2)實行“拿來主義”的條件是“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2.作者運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論證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的?請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面的表格。明確 通過形象的比喻論證方法,大宅子就是文化遺產,繼承大宅子就是繼承文化遺產。錯誤態度 表現 比喻義孱頭昏蛋廢物明確 錯誤態度 表現 比喻義孱頭 “徘徊不敢走進門。” 比喻懦弱無能、害怕繼承、拒絕借鑒的逃避主義者。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比喻割斷歷史、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和貌似徹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廢物 “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比喻崇洋媚外、主張“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思考4】分析論證方法1.第一部分駁論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 ①舉例論證。揭示一味奉行“送去主義”時,舉了“學藝”方面的三個例子,說明我們“拿來”精神的缺失。②類比論證。論述“送去主義”的危害時,用尼采自詡為太陽做類比,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送去主義”的本質就是妄自尊大。③比喻論證。又以煤的儲藏為例,磕頭賀喜為喻,生動形象地說明“送去”固然可以顯示自己的“豐富”和“大度”,但其結果只會導致中國更加貧弱,在“破中”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2.第二部分立論中運用了那些論證方法 明確 比喻論證?!按笳印北扔魑幕z產;“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鴉片”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與糟粕互見部分;“煙槍和煙燈”指文化遺產的舊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的東西,是純粹的糟粕?!板铑^”“昏蛋”“廢物”比喻錯誤對待文化遺產的不同態度的人。3.“送去”“送來”和“拿來”,以及“孱頭”“昏蛋”“廢物”與“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的不同態度,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明確 對比論證。從全文來看,“送去”“送來”和“拿來”形成鮮明對比。在論述怎樣“拿來”時,“孱頭”“昏蛋”“廢物”與“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的不同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綜上本文綜合運用舉例、類比、對比、比喻等多種論證方法【思考5】賞析語言活動: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都運用了反語,請分析其表達效果。1.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明確 “進步”本指人或事物向前發展。在這里表示用活人代替古董,更表現了國民黨政府崇洋媚外的行為進一步升級。2.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明確 “大度”本指人氣量寬宏,能容人。諷刺了國民黨政府盲目自大。3.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明確 “摩登”本指時髦,合乎時興樣式。這里是作者幽默地自嘲反對“送去”顯得不合時宜。4.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明確 “國粹”原指我國固有文化中的精華。這里說煙槍和煙燈是舊文化中的精品,有揶揄的意味。【思考6】對比閱讀拿來與送來林默涵近來,很有些人把魯迅先生所提倡的“拿來主義”拿來,為自己搬進西方的現代主義、存在主義等等做辯護。其實,這是對“拿來主義”的誤解。“拿來”是與“送來”相對稱的。自從帝國主義者發現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家以后,首先送來的就是鴉片煙,其數量逐年增加,結果不但撈走了大量銀兩,而且使中國出現了許多面黧肌瘦的“大煙鬼”。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較有識見的官吏,也擔心這樣下去,“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林則徐),不得不起來抵制鴉片輸入了。然而,帝國主義者硬是要“送來”,并且用槍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這就是有名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不止一次,還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領,第二次圓明園被燒了。除了最先送來的英國的鴉片外,接著還“送來”了許多東西:德國的廢槍炮,法國的香粉,美國的好萊塢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這就使清醒的人們,對于洋貨發生了恐怖。魯迅先生說,這是因為那些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所以,他提倡“拿來主義”。“拿來”是“要運用腦髓”,根據我們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亂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來”的東西。這就是魯迅先生所主張的“拿來主義”。拿來是有辨別,有選擇的,他舉了一個例子:比方一個窮青年,由于某種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對宅子里的東西就要區別對待,看見有營養的東西,可以拿來吃掉;看見鴉片當然不必丟進毛廁,可以送到藥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來大吸剩下的鴉片,那就是廢物了。我們歷來主張向外國先進的科學文化學習和借鑒,而且已經這樣做了;但我們也歷來反對盲目照搬外國,全盤西化——事實證明,這是極端有害的。在今天,我們更要引進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四化”建設之用,但不能把資本主義社會沒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當作奇貨搬進來。我們要如魯迅先生所說的“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才能從復雜紛繁的外國文化藝術中,汲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這才是真正實行魯迅所主張的“拿來主義”。現在,還有沒有“送來”的東西呢?還是有的。比如,淫穢書刊和黃色錄像帶之類,就是別人極力要“送來”的,其毒害程度不亞于鴉片煙。雖然送來者不敢像過去那樣明目張膽,并且強迫你接受了。但若渾渾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濫,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這種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廢物了。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季羨林魯迅先生提出了“拿來主義”的主張,我們中國人確實從西方國家拿來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華。同時,我們也拿來了不少的糟粕。我曾提出了一個主張:“送去主義”。意思是把中國文化的精華送到西方國家去,盡上我們的國際主義義務。我的根據何在呢?我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四大發明是盡人皆知的,兀待贅言。至于無數的看來似乎是細微的發明,也出自中國人之手,其意義是決不細微的。我只介紹一部書,大家一看便知,這部書是:阿里 瑪扎海里的《絲綢之路》。然而,日往月來,星移斗轉,西方興起了產業革命,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影響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義國家,靠堅船利炮,完成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任務。后來的帝國主義國家,靠暫時的科技優勢,今天制裁這個國家,明天懲罰那個國家,其劣根性至今沒有絲毫改變。現在屈指算來,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已經從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優秀的精華,但是,仍然有許多精華,他們沒有拿走。比如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華。眼前全世界大聲疾呼的環保問題實際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惡果,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實行之,必能濟西方之窮。另外,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而獲得成功,對世界其他國家就很有借鑒的價值。這些東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別是西方,卻偏不來拿。怎么辦呢?你不來拿,我們就送去。我們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漢語。“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睗h語是“王”。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大部分和現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漢語言文字中。中國人要想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外國人要想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都必須首先抓漢語。因此,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須是漢語。此外,漢語本身還具備一些其他語言所不具備的優點。我在工作中發現:漢語是世界上最短的語言。使用漢語,能達到花費最少的勞動,傳遞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漢語之功可謂大矣。說來說去,一句話: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這既有政治意義,也有學術意義。我們首先要送出去的就是漢語言文字。(選自《對外漢語教學:回眸與思考》,有刪改)問題1:《拿來與送來》和《拿來主義》在批判的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明確 不同: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主要批判了“送去主義”的危害,并在否定種種錯誤的做法后,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拿來主義”的主張。而本文主要批判的是“送來”的危害,并對魯迅先生“拿來主義”的主張做了進一步解釋。原因:寫作背景和目的不同:《拿來主義》寫于20世紀30年代,當時國民黨政府奉行賣國主義政策,實行反革命文化“圍剿”,主張“全盤西化”;在左翼文藝隊伍中,一些人反對繼承舊文化,反對吸收外國文化,主張“全盤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嚴重危機。魯迅先生在這種情況下寫下了這篇雜文,批駁了錯誤思潮,提倡“拿來主義”。而根據《拿來與送來》開頭一段,可以知道,作者的矛頭指向的是社會上那些把魯迅先生所提倡的“拿來主義”拿來,為自己搬進西方的現代主義存在主義等做法做辯護的人。問題2:《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中,作者主張“送去主義”的根據是什么?。和《拿來主義》中的“送去主義”有何不同?明確 根據:①西方人拿走了我們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卻成為他們掠奪、征服、控制世界的武器,我們現在要送去中國精神文明中的倫理綱常,用“和”文化影響西方。②中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起到積極作用,在環保方面濟西方之窮。③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而獲得成功,對世界其他國家就很有借鑒的價值。④漢語具備一些其他語言所不具備的優點,漢語是世界上最短的語言。使用漢語,能達到花費最少的勞動,傳遞最多的信息的目的。不同:季羨林主張的“送去主義”是指把中國文化的精華送到西方國家去,盡上我們的國際主義義務;而魯迅先生批判的“送去主義”是一種有往無來的媚外賣國的行徑,必然導致國勢日弱、被動挨打,從長遠看,將造成亡國滅種。五、技巧點撥—分析寫作特點【任務引導】《拿來正義》雖然涉及到文化問題上一個很大、很重要的理論問題,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理論文章,而是一篇雜文。它除了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論述了如何對待外國文化問題,還針對當時的政治和文化現實狀況作了尖銳的抨擊。批判的矛頭主要就是指向當時統治當局賣國投降政策和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實行的文化侵略。【寫法分析】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一)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作者先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角度,指出過去我們一直奉行“閉關主義”,現在我們一味奉行“送去主義”,并指出其危害與結果,提示了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們都缺乏“拿來”的勇氣和精神,從而很有說服力地闡明了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二)綜合運用舉例、類比、對比、比喻等論證手法,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作者在揭示“送去主義”時,舉了“學藝”方面的三個例子,說明我們“拿來”精神的缺失。論述“送去主義”的危害時,用尼采自詡為太陽作類比。從全文看,“送去”、“送來”和“拿來”形成鮮明對比。作者在論述怎樣“拿來”時,通過“孱頭”、“昏蛋”、“廢物”與“拿來主義者”的不同態度的對比,闡明了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態度和方法。(三)擅長運用比喻展開論證,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文章運用大量的比喻,不僅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而且達到了幽默的藝術效果。(四)語言幽默犀利,詼諧辛辣,增強了論證的力度。作者的幽默才能和諷刺藝術,使本文妙趣橫生,如“活人替代了古董”一句,作者將“活人”與“古董”并舉,說明其形式異而實質同,與此同時又譽之為“進步”,便成為含有諷刺意味的反語。文章故意使用迷信的字眼,也是為了增強文章的諷刺色彩。六、明晰主旨本文批判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主義政策和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闡明了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確的繼承和借鑒乃是建設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七、拓展閱讀拿去主義“拿來主義”是魯迅的一篇雜文的題目,現在已成為引進、吸收外來文化的一個專用名詞,同樣重要的是“拿去主義”,雖然未經魯迅述及,卻也值得一提。在“文化熱”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的呼聲越來越高??墒窃谟行┩镜男哪恐?,所謂“交流”,就是指“拿來”,至于“拿去”,對不起,意識不強,也許還沒有考慮。這實際上是單向流程,而不是雙向流程?!皝矶煌嵌Y也?!敝袊嵌Y儀之邦,總不能光拿人家的啊!有些同志認為我國的民族文化落后陳舊,對是否有輸出價值和競爭能力心存疑慮。其實,這些同志未必熟諳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須知東西方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互為補充,不可代替,從而構成世界文化整體。中國文化,諸如長城、秦始皇兵馬俑、漢代墓葬中的金縷玉衣、唐詩、宋詞、《紅樓夢》等聞名世界,這是眾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們重視的一些東西,西方人的評價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莊哲學和《易經》,我們認為是完全過時了的東西,而目下在西方卻大為走運。許多科學家對目前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無法進行概括,他們找來找去,終于在老莊的“道”和《易經》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適的語言,并給以很高的評價。這里說明一個問題:具有5000年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畢竟是一座內容豐富的寶庫,我們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將其說得一無是處。但是,歷史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如果我們拿出去的永遠是一些陳年百代的古董,那也不能使我們臉上增光。對西方讀者來說,他們既了解中國的昨天,當然也想了解中國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國人的光榮職責。非常高興地看到,近幾年來,西方學者開始對中國當代的文化藝術有了較多的關注。就以文學方面來說,王蒙、馮驥才、諶容、張賢亮、王安憶等作家的作品已陸續有了各種譯本,被介紹到西方,有的還有專著論述,成為新一代漢學家的研究課題。但也應該承認,我國當代文化在西方的影響還是有限的,要在國際上占一席之地,贏得聲譽,看來還要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推出中國當代的文化產品,當然必須顧及時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當代中國的風貌,如果“拿去”的和“拿來”的是一樣貨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絕不會青睞的。所以對熱衷于“拿來”的同志來說,切忌以照搬為能事,以模仿為時髦,否則,“拿來”容易,“拿去”就困難了。正如一位來自美國的漢學家所說:“中國作家切不可費力去迎合西方讀者的口味,要完全為中國讀者而寫,寫出中國自己民族的特色,寫出西方沒有的風格,這樣,才能引起西方讀者的更強烈的興趣?!?br/>“拿來主義”是我們所要提倡的,“拿去主義”也是我們所要強調的。中國的文學家、藝術家應該有勇氣,有志氣,廣泛吸收、消化外來的營養,發展自己的優勢,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先人的優秀成果,貢獻于全人類。(有刪改)【問題】本文與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在語言風格上有何不同?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明確 ①本文語言樸實平和,娓娓道來。如談及文藝工作者的錯誤認識時,“有些同志認為我國的民族文化落后陳舊,對是否有輸出價值和競爭能力心存疑慮。其實,這些同志未必熟諳西方的心理和行情”,作者并沒有冷嘲熱諷,更沒有嚴厲批評,而是用“未必熟諳”很平和地指出問題所在。②《拿來主義》卻言此意彼,語鋒犀利,具有強烈的諷刺色彩。如“碰了一串釘子”“‘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等,作者或運用反語,或通過動作描寫,極盡嘲諷和批判之能事。八、素材積累魯迅名言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3.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4.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5.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6.發思古之幽情,往往為了現在。九、作業完成配套同步習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