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荷塘月色》教案【教材定位】《荷塘月色》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第14篇課文的第二課,本文寫于1927年7月,是朱自清的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文中的景物描寫堪稱繪物細致、形象傳神。朱自清通過對月下荷塘的描寫,抒發了在政治形勢劇變之后,在嚴酷現實的重壓下的苦悶、仿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現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情緒以及對未來美好自由生活的朦朧追求。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要邊讀邊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縷縷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種優雅、朦朧、幽靜之美。通過賞析,學習作者的寫景技巧,學會在景物描寫中自然地融入感情,并通過比喻和通感來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素養目標】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了解寫作背景,積累文學常識。2.學會運用本文的比喻、通感、動詞使用、疊音等修辭手法,初步掌握鑒賞散文的技巧。3.品味文章語言,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4.分析并把握文章的行文線索,體會作者復雜的情感。【教學重難點】分析行文線索,體會情感變化,學習藝術特色。【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將月臺、父親和橘子聯系在了一起,寫出了濃厚的親情。今天,我們再一起學習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體會其中的情感。二、知人論世1.了解作者—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中國現代詩人、散文作家、民主主義戰士。1927年大革命失敗,中國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給朱自清帶來極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創作發生很大轉變。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擊現實丑惡的雜文。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歐游雜記》。2.人物軼事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朱自清是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后階段,6月,北平學生掀起了反對美國扶植日本軍國主義的運動。當時,朱自清身患重病,又無錢醫治,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的宣言上簽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療無效,12日逝世。那時他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以微弱的聲音諄諄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國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合給的美國面粉!”3.了解寫作背景《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四一二”政變之后的清華園,此時南方還在進行著血雨腥風的屠殺。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發生分化。仍然堅守文化批判陣地的知識分子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寂寞和凄涼,因而陷入苦悶彷徨之中。這是處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兩個革命高潮之間的低谷中的時代的苦悶,是覺醒的一代人醒來之后面對無際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無路可走的苦悶。懷著火一樣熱情的啟蒙者碰到的卻是冰一般冷酷的現實,覺醒的個性卻無法找到讓個性自由伸展的條件,懷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4.解題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月光,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5.了解“散文”(一)散文的特點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說散文取材廣泛自由,不受時空的限制,表現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作者通過一定的藝術手法,表達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3.語言優美凝練,富于文采散文的語言大多清新明麗,生動活潑,富于音樂感;同時,又兼具簡潔質樸,自然流暢的特點。(二)散文的分類敘事性散文、寫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議論性散文等。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一)預習檢查:1.明確字音幽僻(pì) 蓊蓊郁郁(wěng) 踱著(duó)裊娜(nuó) 脈脈(mò) 酣眠(hān) 斂裾(jū)2.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蓊蓊郁郁:形容樹木茂盛的樣子。彌望:充滿視野,滿眼。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的樣子。裊娜:柔美的樣子。脈脈:默默,形容水沒有聲音。一例:一概,一律。(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考1】劃分層次。明確 第一部分(第1—3段):夜觀荷塘的緣由第二部分(第4—6段):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10段):采蓮舊俗【思考2】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句話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確 直抒胸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引領全篇,是文眼句。四、文本研究【思考1】理清線索1.本文是按照什么線索展開的?以表格的方式梳理關鍵詞、句,并作分析。明確 以行蹤與情感為線索行蹤 反映情感變化的抒情性句子 情感歸結家中乘涼 心里頗不寧靜。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 思靜走向荷塘 今晚卻很好。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求靜賞析荷、月 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 得靜離開荷塘 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出靜忽憶采蓮 ①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 ②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得靜→出靜又憶《西洲曲》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得靜回到家中 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難靜【思考2】賞析寫景和語言活動:作者寫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寫的?找到你感觸比較深的語句,加以分析。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確 曲曲折折、田田、亭亭三個疊詞的運用,把葉子的整體狀態,個體形態描寫出來了。“曲曲折折”形容荷塘寬廣,“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的樣子,“亭亭”形容荷葉下面的荷莖形體挺拔修長。后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形容荷葉的舒展,具有動態美。知識補充: 博喻: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種比喻。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博喻能將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內涵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出來。例如: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春》)通感: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例如:同學們臉上露出甜蜜的笑容。2.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明確 寫荷花,生動地描繪了荷花的嬌美。“裊娜”“羞澀”用擬人的手法描寫荷花的神態,前者狀其飽綻盛開,后者狀其含苞待放;“明珠”“星星”“美人”用比喻描寫荷花的色彩,狀其潔白。3.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明確 寫荷香,運用比喻和通感的方法描寫荷花的清香。荷香屬于嗅覺,歌聲屬于聽覺,但微風送來的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傳來的渺茫歌聲,二者都是隱隱約約、時斷時續、似有若無的。4.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明確 寫月光。光,是抽象虛幻的難寫之景,作者先用比喻的方法直接描寫,“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瀉”字與“靜靜地”修飾語相配合,雖準確生動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沒有遮攔,一瀉無余,又絕無聲響,幽靜幽美“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青”表明這是荷塘荷葉上的霧,“浮”表現霧飄渺輕柔,“薄薄”與下文“輕紗”照應。“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荷葉不再翠青,荷花不再純白,一例的失卻它的本色,變成了乳白色,這正是隔霧看花之景,混混沌沌,渾渾噩噩,“像籠著輕紗的夢”,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朦朦朧朧。5.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明確 這里寫月影,通過月影寫月色。楊柳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正面狀月影之美;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這是寓美于丑,化丑為美。月色是單一的,但是月影卻是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多姿多彩的。6.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明確 這是總寫月光和月影。流動的光波,本是無聲的,被描寫成動聽的音樂,給人以視覺兼聽覺的美感。7.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明確 寫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表現樹之多,“重重圍住”表現樹之密。描寫“空隙”,反襯了樹之茂密,又扣住了月色。8.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明確 寫樹色“陰陰”,像“煙霧”;遠山“隱隱約約”,“只有些大意”;路燈光“沒精打采”,表現了淡淡月光下景色的朦朧。9.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明確 寫蟬聲和蛙聲。這一句的言外意是,唯有大自然中的生命才有自由,而自己卻沒有了自由。露出了淡淡的哀愁。這個恰恰沖淡了第4、5段淡淡的喜悅。【思考3】分析情感與手法1.為什么“心里不寧靜”的作者要“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明確 作者的行蹤與他的情感緊密相連:正因為在家里“心里不寧靜”,所以要走出家門追求寧靜,可謂緣情寫景。2.第五段中,作者為什么認為月色“恰到好處”?明確 荷塘素淡朦朧、寧靜幽寂的景象與作者的心境吻合,這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無牽無掛獨自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擺脫不寧靜,得到安寧,寄情于景。3.為什么認為“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明確 寧靜只是片刻,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讓作者想起江南采蓮的熱鬧,讓作者走出寧靜,回到家中,是謂觸景生情。4.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呢?明確 “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5.《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明確 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6.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明確 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7.“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確 照應開頭;回到無法超脫的現實中,更能體現作者的哀愁。【思考4】對比閱讀看 蓮楊 瑩①看蓮要趁早,千萬別過了八月才去,只剩下蓮蓬頭和枯葉。也千萬別到了傍晚才去,蓮會睡著在夜霧里。今日恰逢其時,正是蓮花盛開的時節,一路上聽得到那花開的聲音。非專程去看蓮,也未想到會遇到蓮,臨時去參加一個會,中午休會,意外地聽說我們被安排在一個荷塘旁就餐。②常常,想見的人會偶遇在某個地方,這樣的邂逅便帶來如看蓮般的喜悅。今天隨意地走近了蓮,蓮花在湖面上輕輕地裂開,久違了的蓮,總能令人心動,這內心的喜悅,又似意外地走近了一位想念已久的人。③荷塘邊總是一種令人暈眩的燥熱,蟬鳴此起彼伏,柳枝一動不動,一股燥熱往上冒,心底的煩惱再次無限地蔓延開來。這個季節里,我不自覺地染上了復雜而郁悶的情緒,陷入不想回憶的回憶。那么多的日子里,是什么使我滿懷憂傷,又滿懷希望呢?那些煩惱,如蓮,是切膚的,是溫暖的,又是不可言說的,那苦痛是屬于自己的,是與出身連在一起的。④心煩時喝茶,心靜許多,那么,心煩時看蓮呢?也許與喝茶同感。最安靜地度過余生的地方該是溫暖的,什么回憶也打擾不了的。⑤湖面驕陽當頭,蓮,勇敢地展示著自己的美,這本身其實就是一種無聲的力量。靜心觀荷,無需任何語言。⑥忽然飄來兩句穢語,折殺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煩的噪音。在湖面上生出一片蓮花之前,是一池污水,而花敗時污水還是污水,所以,有的人就只看得見污水,就只看見了污水,看不到大美,便只有把看見的污水反復地傳說,而污水,是罵不干凈的。⑦常常,我們周圍的人,我們的同行者,都不是我們自己可以選擇的,這是人的一種無奈。生活中常常忽然間就撞見了你不想見的人,為了和諧,你必須忍耐著。⑧而那“大美”,美的時間又是那么短暫,所以,人們才記得,才惦記。在這樣誰也逃脫不了的污水中,孤獨著,等待著蓮花一次次開放。每個夏天的花朵,都是寂寞的。在這樣誰也逃脫不了的污水中,沒有孤獨感的人,應該是可恥的,不能品味寂寞的人,也是可憐的。⑨北方的蓮,因為少雨,所以少了幾分南方的溫潤,烈日下,陽光一動不動地照在湖面的荷葉上。耀眼的一點,一點,形成一片,那綠泛著白光,令人暈眩,蟬鳴給空氣帶不來一絲波動,有幾分印象派的味道。恍惚間,有種迷路的感覺。⑩我感覺不到風,風都來自遠方,我因此而失望。 一旁的涼棚給荷塘添了不少味道。遠方一位友人打來電話,我走到涼棚里去接聽,一邊聽一邊看著那池塘里的蓮,瞇起眼睛想這位純凈的友人,似乎堅忍靜處一隅的蓮,他的坦然卻也令我聯想到委瑣處世的“活命哲學”來,整日被“非如此不可”驅使。 我嘗試著不說話,看那些葉子。就這樣默默感受著蓮,無法躲避地觸碰到了靈魂。心,高出那池渾水,高出天,那天然的魂靈無法將自己的心融入世俗的渾濁之中。每個孤獨的靈魂都是高尚的。走近一朵靜靜盛開的蓮花,記下它在這一刻里的姿態,它似乎在說:我就是在這樣的污水里生長著,我就是這樣安心茍且地咀嚼著屬于我的這份孤獨,直到你的到來。讀 荷吳長忠世人皆愛荷,嘆其美艷,贊其高潔。常常地,細細地品味荷花,我感覺荷花——也許只有荷花,達到了美而至圣的境界。圣和美無疑是人類所追求的價值體系中的兩個核心概念。在人類感知自身及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形成了人類的意識形態。在意識形態的主要形式中,每一種形式都對應著一個核心概念,或曰核心價值。正如哲學之對應真,道德倫理學之對應善,法律之對應安,體育之對應力,圣和美則分別是宗教與藝術的核心概念。這個價值體系中的諸核心價值,在其最高境界則是相通的。其一例是高水平的體育競賽不僅能引起人們對“更高、更快、更強”之趨于力的極限的贊嘆,也能同時給人們以美的享受,即由核心價值“力”至核心價值“美”的渡溢。其另例如古希臘雕塑“斷臂的維納斯”,千百年來,面對這尊美得令人炫目的人體,沒有人想過觸摸或占有,她在人們的心底激起的是神圣的感覺,因為她的美而使人找到了一種近乎神圣的自信,這是由核心價值“美”至核心價值“圣”的升華。觀諸四季花卉,或暗香清芳,明媚嬌艷,或姹紫嫣紅,百態千姿,實乃自然造化之精華。若自然界亦有核心價值體系,我相信“花”應居于體系之高端,正如“美”居于人類社會核心價值體系之頂層。然因四時花卉生長特征、自然品性之差異,給予欣賞主體的感覺也是不同的,更何況欣賞主體亦有千差萬別,作為同一個體的欣賞者在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秋天品味菊花,我為其風節而感動,“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偉丈夫也。冬天品味梅花,我為其勇毅而擊節。自知風寒侵凌,依然前行報春,真勇士也。春天品味牡丹,我為其氣韻而贊嘆。看那姚黃魏紫在春陽下綻放,在春風中搖曳,似將日月精華集于一身,縱情恣肆地展示著生命的高貴與艷麗。此花中三品,可贊可嘆。然而細品其生命過程,止于在自然形態之美艷中展示其節其氣,而未入由美至圣之境界。入此境者,唯有荷花。你看她自盈盈清水中拔節而出,在纖塵不染的綠葉間綻放,在暖暖夏暉中凋謝,生來默默,歸去靜靜,不爭不囂,無艾無怨。在轉瞬間開放,為夏晨染一片亮麗;又在轉瞬間逝去,為午后添一層靜穆。我曾多次守候荷塘,卻從未見一片荷花落下,似乎她特意選擇人們不經意時歸去。那不知什么時候灑落在荷葉上的花瓣,卻片片鮮嫩,似從清水中綻出的新的花朵。你再看那未曾落下的殘荷,卻依然在惠風中、在清水上、在綠葉間搖曳著,綻放著嫵媚。此時,我為荷的美艷而炫目,為荷的神圣而感動。人生之匆匆猶荷花之來去。作為生命個體的人生是否也能像荷花一樣,在歸來歸去間這么幽寂這么靜美呢?荷花以其整個生命過程的純美臻至“圣”的境界,似乎也以至美的一生昭示著我們,引導著我們勠力前行。問題:這兩篇文章和《荷塘月色》都寫到了荷(蓮)塘,都寫到了荷(蓮),但在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上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試根據自己的理解,簡要分析這兩篇文章在思想情感上的異同。明確 同:三者都表達了對于荷(蓮)花的喜愛,享受荷(蓮)花給人視覺和心靈帶來的審美感受。異:①《看蓮》更多地表現了對孤獨的堅持、對人生的思考,在喜悅中有種平和的達觀;②《荷塘月色》更多地表現了對孤獨的尋求、對人生的暫時逃避,在喜悅中有種淡淡的哀愁;③《讀荷》主要表達作者對荷的崇敬與贊美、對人生的感悟,有一種激昂之情。五、技巧點撥—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任務引導】我們要邊讀邊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縷縷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種優雅、朦朧、幽靜之美。通過賞析,學習作者的寫景技巧,學會在景物描寫中自然地融入感情,并通過比喻和通感來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寫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1.手法靈活多樣,善用修辭。如:鮮明的比喻、明顯的對比、強烈的襯托、生動的擬人、傳神的通感2.語言新穎,用詞精準傳神。 如:動詞和量詞等。3.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文章通過游蹤的轉換,以景物來傳達內心的情感變化。4.運用疊詞,節奏鮮明。如: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等。六、明晰主旨朱自清通過在月下荷塘靜謐幽美的景色中獨處的心境描述,表達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脫現實自得其樂而不可得的情緒,以及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七、拓展閱讀朱自清:生不逢時的完美人格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緊繃的弦,從未松懈;又如同上緊的發條,無比精準。他的一生,極其認真。朱自清寫作時,往往要先細心斟酌后才會動筆,往往寫完無須修改。但因為注重質量,他每天最多寫500字。所以,他的清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寫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蟬鳴。有人寫信給朱自清,說蟬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他寫信向昆蟲學家請教。后來又兩次親耳聽到月夜的蟬聲,他才相信自己沒有寫錯。為此,朱自清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他不斷地學習,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閱讀各種書籍,虛心向語言學家王力、詩詞專家黃節、俞平伯等人請教。平時,他也堅持用中、英、日三種文字書寫日記,以此來鞏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語水平。在教學上,朱自清也是極其認真。比如,他開設的選修課“文辭研究”只有王瑤一個學生。盡管這樣,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樣地講授、考試。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則性很強。他在辭去圖書館館長職務準備辦理移交時,特地將一個不稱職的館員辭退。朱自清說:“我不能把確實無法勝任圖書館工作的人留給繼任的圖書館館長,讓我充好人而繼任館長當惡人。”朱自清在清華中文系執教23年,擔任系主任16年,開了16門課,是對清華中文系學風影響最深的人。如今,清華園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為這個理工大學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人,應該怎么樣度過這一生?1916年,剛剛成年的北京大學預科學生朱自華在思索這個問題。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處于關鍵階段,戰事正隆。當時的中國,因為袁世凱去世,進入了軍閥割據混戰時期。這樣的時代,稱之為亂世并不過分。在父親的勉力張羅下,朱自華舉辦了一場體面的婚禮。妻子武鐘謙是名醫之女,溫柔賢惠,善于持家。作為結婚禮物,父親為朱自清置辦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學期間,為了買一本《韋伯斯特大字典》,他將這件紫貂皮大衣當掉了。為了明志。朱自華改名“自清”,以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順便把表字也一并解決了,他以“佩弦”為字,時刻警策自己。為了達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寫日記。但后人從他的日記里,感受最深的卻是清貧。他的日記,幾乎就是一部民國知識分子貧困史。朱自清從1924年7月28日開始記日記。翻開日記第一頁,就是兩條借貸記錄:1924年7月29日,晚與房東借米四升。舊歷年關亦有相似情形:30日,午后向張益三借五元,甚忸怩!“七七事變”后,朱自清先后在長沙臨時大學和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昆明時期,物價奇高,他不得不開源節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飯,或到朋友家蹭飯,因飯菜粗硬、食無規律,胃病長期不愈,日記中常常看到胃病發作的文字;穿,則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經常披件趕馬人的藍氈“一口鐘”到昆明城里授課,成為聯大一景。至于開源,則是拼命寫文章、做兼職。因為經常借不到錢,朱自清不得不和當鋪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間,他隔三岔五地跑寄賣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網球拍、字典、燈泡、行軍床、被單、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簾。為此,朱自清沒少受奸商的氣。1945年夏天,抗戰臨近勝利,據友人回憶,47歲的朱自清已經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驚。當時,法幣急速貶值,到1948年的時候,買一包紙煙都要幾萬塊錢。朱自清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面粉。國民黨政府為了平息高級知識分子的怨氣,向他們派發一種配購證,可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美國支援的面粉”。清華大學學生吳晗和其他人為了揭穿國民黨政府的陰謀,抗議美國政府的侮辱,發表一個公開聲明,號召大家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面粉,一致退還購物證。聲明寫好了,要征集簽名。朱自清第一個在聲明上簽了字,并憤然地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體重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彌留之際的朱自清對第二任妻子陳竹隱斷斷續續地說:“我……已拒絕美援,不要去買配售的美國面粉……”這成了他的遺言。朱自清去世時,錢包里僅有6萬元,這點兒錢在當時連一個包子都買不到……一代散文大師,匆匆而去,背影長留。朱自清去世后,清華園第一次為一位老師去世降半旗志哀。友人是這么評價他的——“純粹的君子”(沈從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廣田)、“完美的人格”(葉圣陶)。相關鏈接:《聲明》原文:“為反對美國政府的扶日政策,為抗議上海美國領事卡寶德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對中國人民的誣蔑和侮辱,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面粉,一致退還配購證,特此聲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問題:朱自清“認真”的秉性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明確 ①寫作認真。朱自清寫作時,先斟酌后動筆,注重質量,他每天最多寫500字;為“蟬鳴”的細節,寫信向昆蟲學家請教,又兩次實地考察,還專門寫文章。②學習認真。他不斷地學習,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閱讀各種書籍,虛心向專家請教,堅持用三種文字書寫日記。③教學認真。他的選修課只有一個學生,卻照常講課考試。 ④工作認真。原則性強,將不稱職的圖書館工作職員辭退。八、素材積累—朱自清名句1.只剩飄飄的清風,只剩悠悠的遠鐘。眼底是靡人間了,耳根是靡人間了。2.學習文學而懶于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3.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盒進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的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子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4.從此我不再仰臉看青天,不再低頭看白水,只謹慎著我雙雙的腳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腳印!5.東風里,掠過我臉邊,星呀星的細雨,是春天的絨毛呢。6.這年頭人們行樂的機會越過越多,不在乎等到逢年過節;所以年情節景一回回地淡下去,像從前那樣熱狂地期待著,熱狂地受用著的事情,怕只在老年人的回憶,小孩子的想象中存在著罷了。九、作業完成配套同步習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