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我與地壇(節選)》教案【教材定位】《我與地壇(節選)》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第15篇課文,作者史鐵生在20歲時不幸雙腿殘廢,這篇散文凝聚了他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復雜難言的感受。作者通過懇切、優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寶貴東西傳達給讀者,用苦難提高了人們對生命的認識。文中除了對生命的思考,還有一條線索是對母親的懷念,作者以母親去世后幾年的思考,用誠摯的語言表達了痛徹心扉的悔恨和對母親深深的歉意。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要結合作者的特殊經歷,把握住文章行文線索,思考史鐵生是如何在清明如靜水般的行文里,表達誠摯感情的。還要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通讀《我與地壇》全文,把握節選部分與全文主旨的關系。【素養目標】1.了解史鐵生的生平經歷,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積累文學常識。2.把握文章的線索,理解作者思想的變化經過以及選文兩部分之間的關系。3.品味文章沉靜、深沉、細膩的語言特色,學習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4.感悟作者由“生”到“死”的復雜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觀。體會“母愛”的崇高與偉大,形成正確的親情觀。【教學重難點】把握地壇和母親對我生命求索的啟示,概括“我、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系。【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當青春年華遭遇了暴風雨的洗禮,你是否還能堅持到晴日的到來;當至親之人,突然離自己遠去,獨行的路該何去何從?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節選)》。二、知人論世1.了解作者—史鐵生史鐵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附屬初中。18歲去延安插隊,因腿疾住進了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史鐵生面對殘疾,曾一度彷徨苦悶,甚至想到了自殺,但最后還是面對困難,勇敢地活了下來。他在做了7年臨時工之后,拿起筆走上了中國文壇,1979年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陸續發表了《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說》等多篇小說。其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分別獲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一舉成名,從殘疾臨時工成為一名專業作家。后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代表作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命若琴弦》《務虛筆記》等。其中《務虛筆記》《我與地壇》曾入選“九十年代十大景點作品”。2.人物軼事話劇人生鐵生喜歡北京人藝的話劇,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他都會滿心歡喜地前往劇場。有幾次,我在劇場內見到他,他都是提前做好各項準備的樣子,首先是要保證當日中午睡上好覺,下午堅決拒絕朋友來訪或再三說明,盡力減短交談時間,以儲備晚間看戲的精力。看戲時,輪椅車旁掛著一個水壺,著裝也是少有的利落整齊。未等開演,他就焦急地搖著車開到第一排側邊,恭恭敬敬地守候著鈴聲響起。3.了解寫作背景《我與地壇》發表于1991年《上海文學》第一期。此時史鐵生40歲,四十是一個充滿迷惑與智慧的人生階段。史鐵生正是在這種狀態下,寫下這篇寓哲理與詩情為一體的散文。4.解題“我”是作者自己,即史鐵生。地壇,即方澤壇。5.了解“地壇”地壇又稱方澤壇,在中國北京安定門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兩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壇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壇內總面積37.4公頃,呈方形,整個建筑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和象征傳說構思設計的。地壇現存有方澤壇、皇祇室、宰牲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筑。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一)預習檢查:1.明確字音剝蝕(bō shí) 坍圮(tān pǐ) 亙古不變(gèn) 撅(juē)肆意(sì) 譬如(pì) 熨帖(yù tiē) 猝然(cù)步履(lǚ) 倔強(jué) 雋永(juàn) 恪守(kè)2.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亙古不變:從古到今,沒有變化。窸窸窣窣:擬聲詞,形容摩擦等輕微細小的聲音。急于求成:形容急著要取得成功。心神不定:心里煩躁,精神不安。坐臥難寧:指人坐著躺著都不安寧,常形容心緒煩亂,又表示翻來覆去去難以入眠。聲名狼藉:形容聲望和名譽敗壞到極點,不可收拾。(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考1】劃分層次。明確 第一部分:寫地壇給“我”的啟迪。①(1-4段),寫“我”與地壇的緣分。②(5-7段),寫“我”在地壇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寫母親給“我”以生存的啟發,使“我”懂得怎樣生活。①(1-3段),寫“我”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②(4-10段),寫“我”的創作取得了成功,母親卻不能分享“我”的快樂。四、文本研究【思考1】分析第一部分1.“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兩句話有什么區別?為何要強調這種區別?明確 “地壇離我家很近”:以“我家”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地壇。“我家離地壇很近”:以“地壇”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我家”。前二十年,作者的生命按常態進行,自然是以家為中心。20歲時突至的疾病使作者的人生道路急轉直下,作者為了排解內心的苦悶與困惑,來到地壇,又在地壇的啟示下完成了對生命的新認識,地壇已經成為作者精神的家園,靈魂棲息的所在。作者這樣寫二者的變化實質上表現了他的心路歷程。2.分析作者為何“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識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明確 地壇作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場所,曾有過怎樣的繁華與輝煌,不難想象。可經過四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如今卻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鐵生在風華正茂的20歲忽然殘廢了雙腿,由健全到殘缺。相同的命運軌跡,令他對地壇產生了一種同病相憐、惺惺相惜之感。只有在地壇滄桑、寧靜的懷抱里,他那顆頹廢絕望的心才能找到心靈的撫慰。3.閱讀第5段的景物描寫,完成下表。景物特點 生命啟示(1)蜂兒:(2)螞蟻:(3)瓢蟲:(4)蟬蛻:(5)露水:明確 景物特點 生命啟示(1)蜂兒:“穩穩地” 生活得優雅、淡定、從容(2)螞蟻:①“搖頭晃腦”“捋著觸須”;②“轉身”“疾行” ①生活得快樂、悠閑、自在; ②說明它充滿活力,充滿信心,有目標(3)瓢蟲:先是“爬”,接著是“祈禱”,最后是“升空” 按自己的方式,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無拘無束,自由,靠自己的力量行動來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4)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 要獲得重生、新生,需要耐得住寂寞,必須像蟬一樣經歷蛻殼的煎熬(5)露水:“摔開萬道金光” 雖微小、短暫,但即使面臨死亡也精彩度過,而不是消極等死4. 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明確 ①說明地壇是破敗、荒蕪、古舊的,同時又寧靜,充滿活力、生氣。②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③地壇是對“生命”和“世界”的解讀,也是作者的解讀,讓作者獲得新生。5.怎樣理解“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明確 作者在生命最美好的年華癱瘓了,內心備受折磨,在“生”于“死”的矛盾中苦苦針扎。在來到地壇之后,看到了荒蕪但不衰敗的地壇景象,獲得了對生命的重新思考,知道了“死”的必然之后,決定坦然面對不幸,思考“生”的問題。【思考2】分析第二部分1.在作者的心目中,“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明確 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2.你是怎樣理解“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明確 母親不僅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于形色的痛苦。3.作者最終理解了母親嗎?請簡要分析。明確 理解了。如:①設想母親的心理;②寫小說回報母親;③整日懷念母親;④痛悔自己的倔強和羞澀。4.找出令你感動的語句,有感情的朗讀,并談談自己的體會。明確 示例: “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作者成熟之后,冷靜地回想母親當時的話,幡然醒悟其真正的含義,在解讀之中充滿了自己深深的懺悔。5.“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有何含義。明確 這句話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的每一寸進步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親的心。母親的關愛像一顆會發芽的種子,不知不覺它就埋入了土地,然后潛滋暗長。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靈才突然發現,母親的愛原來已經長成了一棵蒼翠的松柏,一直為“我”遮風擋雨。“我”在此時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遙相呼應,完成了作者對母愛的詮釋。充分傳達出“我”的懂得與后悔。【思考3】品讀語言,賞析手法1.“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連用三個“找不到”有何表達效果?明確 反復手法,連用三個“找不到”,強調作者生命突然被逸出軌道的不知所措和迷茫。2.“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請結合上下文理解這幾句的語句特點、表達效果。明確 ①把“剝蝕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這些謂語動詞提前,更強化了動作,更有了力度。同時,構成排比,強烈地表達出“時間的無情與自然風雨的力量”。②與上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句子結構是一致的。接著寫它剝蝕了什么淡褪了什么,句型上就構成了一種呼應關系。同時也讓殘缺不全的“我”和殘敗不堪的地壇形成了一種呼應關系。3.“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試對這句話的豐富內涵加以賞析。明確 這句話將環境、時間和個人的遭遇緊緊聯系在一起,揭示了時間的無情和現實的殘酷,同時,也表現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對現實的堅強意志。4.在第一部分第7段中,作者連用了六個“譬如”,分析其意圖及表達效果。明確 六個“譬如”句中所選意象都表現了生活中種種不屈服于命運,充滿生命活力、恒久、坦然的生命存在。這段文字從“不屈”到“活力”,再到“恒久”,最后是“坦然”。用六個“譬如”領起,把豐富的生活場景和細節組織起來,給人一種綿綿不絕的感性沖擊,啟發人們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活著的意義。5.“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試分析“不幸”的內涵及表達效果。明確 這句話先說自己“不幸”,后說母親“不幸”。前者是說肢體的殘疾,后者是說心靈的苦難。它將兩個人兩種不同的不幸聯系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來襯托母親的更不幸,寫出了作者此刻的醒悟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歉意。【思考4】“我”、地壇、母親三者是怎樣的一種聯系?明確 “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母親與地壇融為一體,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閱盡滄桑的地壇以寬闊的胸懷靜靜地接納包容了曾經痛不欲生的我。歷盡苦難的母親以聰慧堅忍的關愛默默地理解容忍著茫然失措的我。沒有地壇我不知道該不該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義;沒有母親我不知道該怎樣活下去,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思考5】對比閱讀我的母親老舍母親生在農家,勤儉誠實。為我們的衣食,母親要給大家洗衣服,縫補衣服。在我的記憶中,她的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兩大盆。她料理家務永遠絲毫也不敷行,就是屠戶們送來的黑如鐵的布襪,她也給洗得雪白。晚間,她抱著一盞油燈,還要縫補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終年沒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還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舊的,柜門的銅活久已殘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沒有塵土,殘破的銅活發著光。院中,父親遺留下的幾盆石榴,永遠會得到應有的澆灌與愛護,年年夏天開許多花。從這里,我學到了愛花,愛清潔,守秩序。這些習慣至今我還保存著。有客人來,無論手中怎么窘,母親也要設法弄一點東西去款待。舅父與表哥們往往是自己掏錢買酒肉食,這使她臉上羞得飛紅,可是,殷勤地給他們溫酒作面,又給她一些喜悅。到如今我的好客的習性,還未全改,因為自幼看慣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母親活到老,窮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親并不軟弱。那時有多少變亂啊!有時候兵變了,有時候內戰了,城門緊閉,鋪店關門,晝夜響著槍炮。這驚恐,這緊張,再加上一家飲食的籌劃,兒女安全的顧慮,豈是一個軟弱的老寡婦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這種時候,母親的心橫起來,她不慌不哭,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她的淚會往心中落!這點軟而硬的性格,也傳給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與基本的法則,什么事都可將就,而不能超過自己畫好的界限。我怕見生人,怕辦雜事,怕出頭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時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二十位教師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當我小學畢業的時候,親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學手藝,好幫助母親。我曉得我應當去找飯吃,以減輕母親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學。我偷偷地考入了師范學校——制服、飯食、書籍、住處,都由學校供給。只有這樣,我才敢對母親說升學的話。入學,要交十元的保證金。這是一筆巨款!母親作了半個月的難,把這巨款籌到,而后含淚把我送出門去。當我由師范畢業,被派為小學校的校長,母親與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說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淚。新年到了,正趕上倡用陽歷,不許過舊年。除夕,我請了兩小時的假,由擁擠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爐冷灶的家中。母親笑了。及至聽說我還須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嘆出一口氣來。到我該走的時候,她遞給我一些花生說:“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熱鬧,我卻什么也沒看見,淚遮迷了我的眼。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唉!還說什么呢?心痛!心痛!(有刪改)母親肖復興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歲,弟弟才三歲多一點兒,我倆朝爸爸哭著鬧著要媽媽。爸爸辦完喪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來的時候,給我們帶回來了她,后面還跟著一個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著她,對我和弟弟說:“快,叫媽媽!”弟弟嚇得躲在我身后,我噘著小嘴,任爸爸怎么說,就是不吭聲。“不叫就不叫吧!”她說著伸出手要摸摸我的頭,我擰著脖子閃開,就是不讓她摸。望著這陌生的娘倆兒,我首先想起了那無數人唱過的凄涼小調:“小白菜呀,地里黃呀,兩三歲呀,沒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時是一種什么心緒,總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兒。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從來不喊她媽媽。學校開家長會,我愣是把她堵在門口,對同學說:“這不是我媽。”有一天,我把媽媽生前的照片翻出來,掛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氣,而且常常踩著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塵。有一次,她正擦著,我突然向她大聲喊道:“你別碰我的媽媽。”好幾次夜里,我聽見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來吧”,而她總是說:“不礙事兒,掛著吧!”頭一次,我對她產生了一種說不出的好感,但我還是不愿叫她媽媽。孩子沒有一盞是省油的燈,大人的心操不完。我們大院有塊平坦、寬敞的水泥空場,那是我們孩子的樂園,我們沒事兒便到那兒踢球、跳皮筋,或者漫無目的地瘋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輛突如其來的自行車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過去。等我醒來,發現自己已經躺在醫院里了。大夫告訴我:“多虧了你媽呀!她一直背著你跑來的,生怕你留下后遺癥,長大了可得好好孝順呀……”她站在一邊不說話,看我醒過來,就俯下身摸摸我的后腦勺,又摸摸我的臉。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淚了。“還疼?”她立刻緊張地問我。我搖搖頭,眼淚卻止不住。“不疼就好,沒事就好!”回家的時候,天早已經全黑了。從醫院到家的路很長,還要穿過一條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剛才她就是這樣背著我,跑了這么長的路往醫院趕的。以后的許多天里,她不管見爸爸還是見鄰居,總是一個勁埋怨自己“都賴我,沒看好孩子!千萬別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過錯不在那硬邦邦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調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亂跳一點兒也沒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氣。沒過幾年,三年自然災害就來了。只是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飯,她把自己的親生閨女,那個老實、聽話,像她一樣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內蒙,那年小姐姐才十八歲。我記得特別清楚,那一天,天氣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單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線毛大衣給小姐姐穿上了。她看見了,一把就給扯了下來,“別,還是留給她弟弟吧。啊?”車站上,她一句話也沒說,在火車開動的時候,她才向女兒揮了揮手。寒風中,我看見她那像枯枝一樣的手臂在抖動。回來的路上,她一邊走一邊叨叨:“好啊,好啊,閨女大了,早點兒尋個人家好啊,好。”我實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兒,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這幾句話是在安撫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親,她送走自己的親生閨女,為的是兩個并非親生的孩子,世上竟有這樣的后母?望著她那日趨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淚一個勁兒往上涌。“媽媽!”我第一次這樣稱呼了她。她站住了,回過頭,愣愣地看著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聲“媽媽”,她竟“嗚”地一聲哭了,哭得像個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這一聲“媽媽”中融解了。母親啊,您對孩子的要求就是這么少……這一年,爸爸生病去世了。媽媽她先是幫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彈棉花、拆線頭,媽媽就是用彈棉花、拆線頭掙來的錢,供我和弟弟上學。望著媽媽每天滿身、滿臉、滿頭的棉花毛毛,我常想親娘又怎么樣?!從那以后的許多年里,我們家的日子雖然過得很清苦,但是,有媽媽在,我們仍然覺得很甜美。無論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燈總是亮的,橘黃色的火里是媽媽跳躍的心臟,只要媽在,那小屋便充滿溫暖,充滿了愛。我總覺得媽媽的心臟會永遠地跳躍著,卻從來沒想到,我們剛大學畢業的時候,媽媽卻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沒有起來。媽媽,請您的在天之靈能原諒我們,原諒我們兒時的不懂事,而我卻永遠也不能原諒自己。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記,卻永遠不能忘記您給予我們的一切……世上有一部書是永遠寫不完的,那便是母親。(有刪改)問題:這兩篇文章和《我與地壇》都寫到了母親,都歌頌了偉大的母愛,但其中的母親又有著不同的特點。試根據自己的理解,簡要分析三篇文章中的母親的不同特點。明確 ①《我的母親》中的母親勤儉誠實、吃苦耐勞、不怕吃虧、堅強勇敢。②《母親》中的母親勤勞樸實、善良慈愛、寬容、無私。③《我與地壇》中的母親疼愛兒子、理解兒子、隱忍。五、技巧點撥—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任務引導】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要結合作者的特殊經歷,把握住文章行文線索,品味文章沉靜、深沉、細膩的語言特色,學習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寫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一)明暗線索交織,互為補充 在這篇文章當中,明線主要是闡述地壇的博大宏偉、暗線則是在闡述著母親對于作者的寬容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寫到“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通過明線和暗線之間的交織,文章的主題也就被渲染的淋漓盡致。(二)多處對比。 在這篇文章中隨處可見對比,既有從總體主題上作者殘疾之后的心理狀態對比,也有描繪地壇時候荒蕪但不衰敗的對比,還有在具體的段落中,地壇安靜與吵鬧的對比,繁盛與滄桑的對比。這種種的對比,將作者當時那種較為糾結的心理狀態生動的刻畫出來,也為作者能夠走出生命的陰霾,提前打好了伏筆。(三)融議論、記敘、描寫為一體。在抒情中夾雜一些議論,突出了主題,如“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記敘的一些細節深化了主題,如“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來……”。自然景物的描寫,渲染了氣氛,如“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等等。在內容上,本文打破了抒情、議論與敘事、寫景的間隔,以思辨為主導,而又自始至終飽含情感,內涵深厚。六、明晰主旨這篇散文通過寫作者與地壇的關系,表達作者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感悟;通過寫母親,抒發作者對母親的感情及他所體悟到的母愛。透過這些樸實、純凈的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史鐵生的精神魅力,以及他澄凈的思想和深切的感悟帶給我們的啟迪和思考。七、拓展閱讀史鐵生的幸運與不幸(節選)黃敏蘭史鐵生曾經對我說,他一生中的一大遺憾就是沒能上大學,要不是因為那場倒霉的病,他肯定會像我一樣在1977年考上大學。雖然農村生活也給我帶來不少疾病,例如淋巴結核、風溫熱等等,但是畢竟沒有像史鐵生的病那樣可怕。我等到了恢復高考那一天,所以后來的生活道路也要比他順利得多。史鐵生還說,他若參加高考,一定會報考英語專業,因為他在學校時英語成績很好,本人也喜歡英語。我想,那不是太屈才了嗎 如果史鐵生不成為文學大師,而是從事其他行業,哪怕是很好的職業,無論對他個人,還是對中國文學都將是一大遺憾。史鐵生初回北京后的幾年,幾乎就是在痛苦中掙扎。希望與絕望、生與死的抉擇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他。人們一般喜歡引用《我與地壇》中的那句名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似乎史鐵生有著超然于生死的天性。但人們未必知道,他這份迎接死亡的宣言看似灑脫,卻是經歷了多少痛苦思考才做出的。我不知道史鐵生有多少次試圖赴死,但我知道他比絕大多數病人都飽受選擇生死的艱難。史鐵生從陜北回京后馬上住進友誼醫院,是在他父親的攙扶下艱難地走進醫院的。當時他曾暗中發誓“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這樣走出來。”沒想到一年之后卻是被人抬著出院。為什么沒治好病也沒去死呢 其中原因很多,一是天使般的大夫的挽救。一位王主任和一名護士長兩次將他從死神那里“搶下來”,王主任后來勸他看書,說:“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這句話給他指出一條活的路,讓他慢慢地做些事,于是慢慢有了活的興致和價值感。還有就是朋友的支持和幫助,史鐵生說“我沒死,全靠了友誼。”朋友們鼓勵他,不時給他帶來歡樂和對新生活的期待。出院后的史鐵生成了“待業青年”,前途無望;他母親不甘心放棄,多次嘗試治療均以失敗告終,也引起他的煩惱。于是他經常失魂落魄地搖著輪椅到家附近的地壇公園,不斷地思考生與死的問題。地壇的蒼涼與寧謐讓史鐵生躁動的心安靜下來,讓他暫別外界的紛擾,沉迷于精神的暢想、與大自然的交流。靜下心來的他,也能通過觀察地壇的人與事思考塵世生活。更重要的是,在那個潔凈的世界里,他找到了靈魂的支柱——上帝(這個概念并非狹義的、具體的“上帝”)。他不停地與上帝對話,終于在上帝的感召下,使精神得到升華。不幸的史鐵生因幸運地走進地壇而選擇了生路。“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若換作人潮密集的北海、頤和園等名勝景區,即使有動人的美景,也不能符合史鐵生的需要。“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運。”問題:結合文章內容,談談史鐵生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態度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明確 ①正確地看待生與死,理性地面對生與死的問題;②善于發揮自己的特長,在任何時候都要充滿希望地看待人生;③人要有尊嚴地活著;④苦難與不幸往往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煉,頑強的人生要能經得起磨煉;⑤珍惜親情與友情,它們是人生中重要的精神支柱。八、素材積累—史鐵生名句1、難以捉摸、微妙難測和不肯定性,這便是黑夜。2、人有三種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來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來注定是活在無數他人中間并且是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這意味著孤獨。第二,人生來就有欲望,人實現欲望的能力永遠趕不上他欲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恒的距離。第三,人生來不想死,可是人生來就是在走向死,這就意味著恐懼。上帝用這三種東西來折磨我們。不過有可能我們理解錯了,上帝原是要給我們三種獲得歡樂的機會。3、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人度化了佛祖。4、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5、苦樂全憑自已判斷,這和客觀環境并不一定有直接關系,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并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鉆石或股票。滿足于田園生活的人也并不艷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6、以生不逢時的一類的大話來開脫自己和折磨自己。7、不應該因為現實的不滿意,就遷怒于那亙古的夢想,說它本來沒有。8、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9、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九、作業完成配套同步習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