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赤壁賦》教案【教材定位】《赤壁賦》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第16課文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寫景抒情的名篇,寫于宋神宗時期。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黃州時期是蘇軾創作上重要的分水嶺,在此期間,他創作了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本文為前《赤壁賦》,文章寫景充滿詩情畫意,并采用“主客問答”的說理方式,逐層闡述作者的觀點,思想認識逐步深化。全文通過鋪陳和排比形成了一種整飭之美。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要結合詩人的人生經歷,在讀通、讀懂的基礎上,梳理文中情感起伏變化的脈絡,抓住文章寫景、抒情、說理完美融合的特點,體會作者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和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素養目標】1.了解蘇軾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創作背景,積累文化常識。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誦全文。3.了解賦的相關知識,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鑒賞語言藝術。4.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教學重難點】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在赤壁之上,發出了人生的感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篇《赤壁賦》。二、知人論世1.了解作者—蘇軾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與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稱之為“三蘇”。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總結一生為“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澹州”(《自題金山畫像》)。但是,他也鑄煉了自己宏大曠達的胸懷,追求藝術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 2.人物軼事反唇相譏相傳,蘇東坡一次與王安石同行,偶見一房子根基已動,一面墻向東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戲東坡:“此墻東坡斜矣!”蘇東坡仰頭大笑,即吟下聯反譏王安石:“是置安石過也!”嵌名為巧,雙關尤妙。3.了解寫作背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元豐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兩次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兩篇游記,后人習慣稱前一篇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稱后一篇為《后赤壁賦》。4.解題①赤壁:地名,位于黃州附近,一般認為在今湖北武漢市的赤磯山。②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有辭賦、駢賦、律賦、文賦等。賦在形式上有三個特點: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排偶和藻飾是賦的一大特征。賦在內容上的特點:鋪采摛文,體物寫志。賦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5.了解“烏臺詩案”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后,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生了蘇軾烏臺詩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后在御史臺獄受審。烏臺指的是御史臺,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很多山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臺為烏臺,也戲指御史們都是烏鴉嘴?!盀跖_詩案”是元豐二年發生的文字獄,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但此事純屬政治迫害。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一)預習檢查:1.明確字音壬戌(rén xū) 屬客(zhǔ) 馮虛(píng)和之(hè) 嫠婦(lí) 愀然(qiǎo)舳艫(zhú lú) 釃酒(shī) 橫槊(shuò)匏樽(páo) 扁舟(piān) 蜉蝣(fú) 須臾(yú)(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考1】文章情感變化的脈絡是怎樣的?明確 從賞景之中獲得“樂”,因客之簫聲而“生悲”,通過蘇子之寬慰使客“喜而笑”。情感脈絡是“樂——悲——喜”。四、文本研究【思考1】研讀第一段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①既望:指農歷十六日 ②興:起③屬:勸人飲酒 ④少焉:一會兒⑤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⑥白露:白茫茫的水汽⑦橫:籠罩、覆蓋 ⑧如:往⑨凌:越過 ⑩茫然:曠遠的樣子 馮:同“憑”,乘 虛:太空 御:駕 羽化:傳說成仙的人能飛升,像長了翅膀一樣活動二:問題探究1.概括本段的內容。明確 月夜泛舟的陶醉。2.本段蘇子的心情怎么樣 為何?明確 樂甚。因為美景、暢飲、友情等。3.第一段描寫的赤壁之景美在何處?為什么這樣寫?明確 ?、龠@一段的描寫蘊含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泛舟赤壁之下,頭頂一輪皓月,腳踩萬頃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漂浮于水面,任意飄蕩。景象如夢境一般,賞心悅目,令人陶醉其中。②作者這樣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長江的大氣、飲酒吟詩的快感、豁達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顯得更加濃重和凄涼,為下文寫“悲”做了鋪墊。4.試分析“徘徊”一詞的效果。明確 月亮從東山后面露出了臉,到斗宿和牛宿之間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月亮不易察覺的緩緩移動,以及對游人的依依眷戀和脈脈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時愉悅的感受。【思考2】研讀第二段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①扣舷:敲著船邊,指打著節拍 ②棹:一種劃船工具,形似槳③空明:月光下的清波 ④溯:逆流而上⑤渺渺:悠遠的樣子 ⑥美人:古人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⑦倚:循,依 ⑧和:同聲相應,唱和⑨裊裊:形容聲音婉轉悠長 ⑩縷:細絲 幽壑:深谷 嫠婦:寡婦活動二:問題探究1.概括本段的內容。明確 悲涼簫聲的傷感。2.“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聲表現了主人怎樣的情懷?明確 ?、佟懊廊恕敝缸髡咚寄降娜?,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歌聲表現了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3.寫客人“嗚嗚然”的簫聲,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明確 ?、俅颂幟鑼懞嵚?,借助夸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②作用:四個比喻、兩處夸張的應用渲染了簫聲的悲涼,而正是這種悲涼觸動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種隱憂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觸景傷懷,浮想聯翩,悲從中來。4.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生變化的 又因為什么?明確 由樂到悲。主要由客人的洞簫聲引發的。由歌聲想到人生無常和生命的短暫。【思考3】研讀第三段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①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②危坐:端坐③繆:繚,盤繞 ④郁乎:茂盛的樣子⑤方:當 ⑥下:攻占⑦東:向東進發 ⑧舳艫: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⑨釃酒:斟酒 ⑩槊:長矛 漁樵:打魚砍柴 渚:江中小洲 侶、友:以……為伙伴、朋友 遺響:余音,指簫聲活動二:問題探究1.概括本段的內容。明確 人生失意的悲情。2.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那么,“客人”之悲來自哪幾方面 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 對比。一是由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卻“知不可乎驟得”。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文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思考4】研讀第四段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①逝:往 ②斯:此,這里指水③盈:滿 ④虛:缺⑤彼:那,這里指月亮 ⑥卒:到底⑦消長:消減和增長 ⑧蓋:這里表示假設語氣⑨以:通“已”,停止 ⑩是:這 造物者:自然 適:享有活動二:問題探究1.概括本段的內容。明確 隨緣而安的態度。2.作者是如何回應客人的悲嘆的?明確 從具體的月亮和水說起,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得出了無論是宇宙還是人生,都是相對的道理。認為如果從變的角度來看,人生百年,天長地久,其實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態;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萬物無窮無盡,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3.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觀 如何評價 明確 這是一種辯證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這種宇宙觀表現了詩人對政治迫害的的蔑視,對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堅持;表現了他在身處逆境時候的一種豁達、開朗、樂觀、自信;也表現了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包含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安慰。4.那么詩人主張從什么地方尋求安慰呢 明確 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非但不必因為“吾生之須臾”而羨“長江之無窮”,而是要使“無窮”的萬事萬物為“吾生”所享有。【思考5】研讀第五段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①更酌:重新斟酒 ②肴核:菜肴和果品③狼籍:凌亂 ④枕藉:枕著墊著⑤乎:于 ⑥既:已經⑦白:變白活動二:問題探究1.概括本段的內容。明確 忘情塵世的灑脫。2.文章為什么以酒后“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結?這樣寫有何作用?明確 (1)①呼應開頭,如“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月出于東山之上”,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完整。②反襯,用“杯盤狼籍”的雜亂來反襯作者內心世界的舒適、寧靜。這時的喝酒已不是為了借酒消愁,而是因為精神達到了“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輕松愉悅。(2)作用:作者極寫游賞之樂,進入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達了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3.這樣的結尾有什么深刻含義?明確 這種結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思考6】本文采用了主客問答、抑客揚主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誰?如何理解“客”的存在?明確 ?。?)觀點一:是認同文章的紀實性。有人考證同游之“客”確有其人,就是道士楊世昌。楊道士多才多藝,善畫山水,長于吹簫。從文中“客有吹洞簫者”一句,也可作出判斷。觀點二:是認同形式上的虛托性。主客問答這種形式本來就是賦體文章的典范手法。蘇子能從清風明月中尋求解脫,蘊含了多少無奈與傷悲!蘇子隨之闡說自己的變與不變論,進行勸慰。這與其說是“勸客”,莫若說是“慰己”。所以,“主客”我們都可以理解為蘇軾自己。這是現實中的肉身與獨立之精神的對話。(2)無論“客”指誰,“客”的存在是對“主”——蘇子極好的襯托:“客”的落寞傷感,反襯出蘇子身遭貶謫、身處逆境而不消沉、不頹廢的人生智慧;“客”的悲觀消極,反襯出蘇子樂觀、曠達、灑脫的積極情懷。【思考7】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是如何體現的?明確 ①保留傳統賦體詩的特質和情韻特點:運用賦體傳統的對話形式、韻文和對偶句式,使文章富有節奏感。②突破了傳統賦的表現手法:章法結構和語言格式注入了更多散文因素,造語多有變化,用典不拘故事,寫景富于變化,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揮灑自如,不拘一格。【思考8】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談談對自己的啟示。明確 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的,作者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卻并不現實的幻想世界;而適應現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但也有負面因素,主張隨遇而安也可能導致斗志的消減。【思考9】對比閱讀后赤壁賦蘇軾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br/>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翩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湖心亭看雪張岱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問題:仔細閱讀《赤壁賦》第四段和《后赤壁賦》第三段及《湖心亭看雪》,試比較思考:其中的情懷有何不同?明確 《赤壁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闭J為將個體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表現曠達樂觀情懷。《后赤壁賦》:“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闭J識到個體的渺小,自然的強大,對自然感到敬畏,表現悲、恐之情。《湖心亭看雪》通過對湖心亭賞雪巧遇一事的描寫,表現作者遺世獨立、卓爾不群的高雅情懷。五、技巧點撥—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任務引導】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要結合作者的特殊經歷,把握住文章行文線索,學習本文情、景、理相結合的寫法。【寫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一)“以文為賦”、駢散結合。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二)形象優美,善于取譬。如連用的五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三)情﹑景﹑理融為一體。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其間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不離眼前景;議論、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由情入理。(四)主客對答的辭賦結構。主客對答是賦的傳統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六、明晰主旨通過泛游赤壁的所見所聞,以及主客之間的相互辯駁,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曠達到陷于苦悶,又由苦悶到解脫的思想過程,表現了作者在“烏臺詩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雖身處逆境卻仍然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七、拓展閱讀材料一蘇東坡十一歲時,進入中等學校,認真準備科舉考試。為應付考試,當時的學生必須讀經史詩文,經典古籍必須熟讀至能背誦。最努力苦讀的學生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一遍。蘇東坡讀書時也就是用這種方法。若對中國詩文樸質的經典,以及正史中常見的名稱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這種讀書方法,自有其優點。因為將一本書逐字抄寫之后,對那本書所知的深刻,決非僅僅閱讀多次所能比。這種用功方法,對蘇東坡的將來大有好處。蘇東坡與弟弟蘇轍正在這樣熟讀大量的文學經典之時,他父親趕考鎩羽而歸。蘇洵對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雖未能考中,但他以純粹而雅正的文體教兒子,教兒子深研史書為政之法。這樣的家庭氣氛,正適于富有文學天才的青年的發育。(摘編自林語堂《蘇東坡傳》)材料二蘇軾生活在佛教傳播相當發達的四川,處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蘇軾家庭的宗教氣氛也十分濃厚,其父蘇洵是云門宗四世圓通居訥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優婆夷,其弟和其繼妻都信佛,這對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蘇軾的經歷看,他剛開始并沒有真正信奉佛教,元豐三年烏臺詩案后,四十一歲的蘇軾被貶黃州團練副使,政治上的挫敗使他開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意義,并借佛老的方法來凈化自心。這一時期,他審視自己的經歷以及處世態度,重新尋找心靈的支撐點,開始思考人生的真諦,開始接受佛教思想。謫居黃州以來,蘇軾躬耕東坡,作詩賦詞,向世人展現了一個極富魅力的“東坡居士”形象。黃州詞如此豐產的數量也預示著它內容的豐富性,其中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貶后曠達心情的抒發,有登高臨水、吊古傷今,有對親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對世間丑惡的譏諷;既有火樹銀花的都市,也有靜謐祥和的鄉村……題材之廣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蘇軾詩詞的主導風格是灑脫曠達,其曠達風格的形成并非只因其個人與偶然,同時也是整個宋代文化浸染下的產物。蘇軾從來都是以一種無所不適的超然態度來面對自己所遇到的種種挫折,佛學思想的影響讓他形成了一種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詩詞中抒發人生如夢的感觸,表現超然自如的人生態度,營造出一種空靈、恬淡而又清雅的獨特意境,從而構建出一個“詞意高妙”的超然曠達的藝術高境。(摘編自趙凡龍《蘇軾黃州詩詞論析》)材料三蘇軾是開辟了宋詞新天地的一代詞人,其詞不僅在國內影響深遠,而且早就流傳到了東亞各國。夏承燾在《論詞絕句》中云:“坡翁家集過燕山,垂老聲名滿世間。”說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國外廣為傳播。其中日本文人特別喜歡效仿蘇軾的詞作。日本詞人學習、效仿蘇軾的詞,首先是仿調,即采用蘇軾創作的詞調。蘇軾最有名的豪放詞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歌頭》,許多日本詞人也喜歡用此詞調作詞。在日本詞人中,森槐南特別心折于蘇軾,也最有蘇詞之風。夏承燾在《域外詞選》序言中稱贊他:“日本詞人為蘇辛派詞,當無出槐南右者?!?br/>其次是用韻,即按照蘇軾詞的韻腳來進行創作。如林讀耕齋有次韻蘇軾的《滿庭芳·警世》詞;野村篁園有次韻蘇軾的《水調歌頭》詞……這些詞不光次韻,大都也是以蘇軾詞為范本創作。有的步韻和蘇軾原作韻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讀耕齋的《滿庭芳·警世》詞,韻腳與蘇軾的《滿庭芳·警世》詞完全一樣。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蘇詞的語詞句式、立意、風格來進行創作。有的直接擷取化用蘇軾詞的經典語詞,表達其相似情懷。如用“瓊樓玉宇”,森槐南的《水調歌頭》:“摩壘曉風殘月,接武瓊樓玉宇,酒醒不勝寒?!备咭爸耠[的《水龍吟》:“料瓊樓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學句法,對蘇軾詞中的經典句法進行效仿。如對蘇軾《水調歌頭》中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模仿,高野竹隱的《水調歌頭》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邊鷗?!庇械男Х乱衙撀蕴K詞形跡,達到自出機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調歌頭》:“論填詞,板敲斷,笛吹酸。聲裂哀怨第四,猶道動人難。摩壘晚風殘月,接武瓊樓玉宇,酒醒不勝寒?!痹谠~中抒發胸襟懷抱,表達詞學見解,與蘇軾一樣境界宏闊開放、豪健清雄。(摘編自錢錫生《日本詞人對蘇軾詞的接受》)問題:蘇軾作為“開辟了宋詞新天地的一代詞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請結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明確 ①蘇軾青少年時期就運用科學的讀書方法,加深對經典詩文的理解,使之受益匪淺;②父親蘇洵在文體和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對蘇軾影響很大;③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濃厚的宗教氛圍,對他的成長和思想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④政治上的挫敗和對人生價值意義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創作風格獨特,題材廣泛;⑤整個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響,使他的思想藝術境界達到超然曠達的境界,營造出獨特意境。八、素材積累—蘇軾名句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3、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 4、崇德而定勢,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 6、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7、崇德而定勢,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8、修其本而末自應。 9、生、死、窮達,不易其操。 九、作業完成配套同步習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