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登泰山記》教案【教材定位】《登泰山記》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第16課文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全文不到五百字,卻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別樣情趣。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壯美。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要在讀通、讀懂的基礎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脈絡。體會文章善于取舍,將小細節與大印象結合,描寫、敘事簡潔明快的特點。【素養目標】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創作,了解“記”的文體特征,積累文化常識。2.積累文言實虛詞,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3.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讀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引導學生認識作者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教學重難點】體會語言精煉、用詞生動、修辭巧妙等藝術特色。【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杜甫一首《望岳》帶我們領略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巍峨。今天,讓我們跟隨作家姚鼐,走近別樣的泰山風光,一起學習《登泰山記》。二、知人論世1.了解作者—姚鼐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2.了解寫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以養親為名,告歸故里,途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同上泰山,登日觀峰之后,寫下了這篇游記。3.解題①“登”,即由低處向高處行進;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稱。②“記”,古代一種散文題材。4.了解“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為五岳之一,位于山東省中部,綿亙于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5.了解文體“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通過記人、記事、記物、記景,來抒發作者的感情和主張。“記”在唐代進入文苑,宋代其內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穩固,明清時主體性色彩更加濃厚,逐漸成熟穩固。“游記”是“記”的一種。它是通過敘述游覽過程、描寫游覽見聞來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感悟的一種散文體裁,形式靈活自由。6.了解“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始于方苞,經劉大櫆、姚鼐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對矯正明末清初的文風,促進散文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一)預習檢查:1.明確字音汶水(wèn) 濟水(jǐ) 徂徠(cú lái)樗蒲(chū pú) 絳皓(hào)(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考1】文章的行文線索是什么?明確 以游蹤為主線,以時間為輔線。四、文本研究【思考1】研讀第一段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①陽:山的南面②陽谷:山南面谷中的水③當:在活動二:問題探究1.概括本段的內容。明確 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變現力的詞語,并分析其效果。(1)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明確 “皆”。兩個“皆”字,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句子顯得頓挫有力。【思考2】研讀第二段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①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②限:界限,這里指城墻③磴:石級④循:順著⑤崖限:像門坎一樣的山崖⑥幾:幾乎⑦負:背⑧燭:照⑨居:停著活動二:問題探究1.概括本段的內容。明確 記述登山時間、同伴、路線,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變現力的詞語,并分析其效果。(1)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明確 “乘”“歷”“穿”“越”“至”。幾個動詞蟬聯而下,既吻合描寫對象,又充分表現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了作者風塵仆仆的神態,寫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濃厚游興。(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明確 “四十五”“皆”“石”“七千”。這些詞寫出了山勢高拔,道路漫長,登山艱險,興致勃勃諸多內容。(3)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明確 “迷霧冰滑”“幾”“登”。從云霧障目和冰滑難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艱險,把風雪中登山的特點進一步明確了。(4)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明確 “負”“燭”。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積雪的光彩。(5)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明確 “照”“畫”“居”“帶”。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的物寫成靜態,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3.試概括這一部分景物的特點。明確 高峻、壯闊、雄渾。【思考3】研讀第三段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①晦:陰歷每月的末一天②五鼓:五更③極天:天邊④采:同“彩”⑤絳皓駁:大紅、白、雜色。⑥僂:駝背活動二:問題探究1.概括本段的內容。明確 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變現力的詞語,并分析其效果。(1)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明確 “揚”“擊”“皆”。作者寫日出,先造聲勢,用五更時分的風雪交加、云霧彌漫來襯托日出景象的瑰麗。(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明確 “丹”“紅光”“動搖”“東海”。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和令天地一變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語調應高亢激昂。3.試概括這一段描寫了怎樣的勝景?明確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從形狀、色彩和光的角度,描繪了一幅絢麗壯美的日出圖景。【思考4】研讀第四段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①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②漫:磨滅③失:缺失活動二:問題探究1.概括本段的內容。明確 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2.這一段列舉了哪些人文景觀,有何好處?明確 (1)人文景觀: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跡——道中石刻。(2)好處:這樣寫可以表現泰山之歷史悠久。【思考5】研讀第五、六段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①圜:同“圓”②罅:裂縫活動二:問題探究1.概括本段的內容。明確 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和做結。【思考6】分析手法活動: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明確 ①“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思考7】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明確 示例一: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不經風雨,怎么能見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艱辛的代價。【思考8】分析特點1.桐城派劉大櫆提出了古文寫作的“因聲求氣”說:“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姚鼐認為“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請誦讀品味文章的前兩段,解說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樣的內在精神——“神氣”?明確 在第一段中,泰山雄渾壯麗,表現的神氣:向往和征服。在第二段中,登山時間是寒冬臘月,表現的神氣:迎難而上,不畏艱險。山頂所見表現的神氣:歷經艱險,始得奇觀。2.姚鼐首次系統地提出和闡述了義理、考證(考據)、文章(辭章)三者相統一的觀點,樹立了桐城派文論的綱領和旗幟。請結合全文內容證明此觀點。明確 ①義理方面,不僅寄寓了“神氣”,還描寫泰山本身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傳承。②辭章方面,全文脈絡分明,結構有序,語言節奏分明,描寫形象。③考證(考據)方面,寫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紹了登山路線和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并且說明了汶水與長城的位置,是寓考據于文辭的典型。【思考9】對比閱讀游黃山日記(徽州府)(節選)徐霞客初六日,天色甚朗,覓導者各攜筇上山,過慈光寺,從左上。石峰環夾,其中石級為積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見群峰盤結天都獨巍然上挺數黑級愈峻雪愈深其陰處凍電成冰堅滑不容著趾。余獨前,持杖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鑿一孔,以移后趾;從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岡,則蓮花、云門諸峰,爭奇競秀,若為天都擁衛者。由此而入,絕讞危崖,盡皆怪松懸結,高者不盈丈,低僅數寸,平頂短鬣,盤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間,冉冉僧一群從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覓糧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蓮花洞可行耳。”已而從天都峰側攀而上,透峰罅而下,東轉,即蓮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頂、石筍矼之勝,遂循蓮花峰而北,上下數次,至天門。兩壁夾立,中闊摩肩,高數十文,仰面而度,陰森悚骨。其內積雪更深,鑿冰上躋;過此,得平頂,即所謂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虹。矼之兀突獨聳者,為光明頂。由矼而下,即所謂后海也。蓋平天矼陽為前海,陰為后海,乃極高處;四面皆峻塢,此獨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蓮花二峰最峻;其陽屬徽之歙,其陰屬寧之太平。余至平天磯,欲望光明頂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陽。主僧曰智空,見客色饑,先以粥餉。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謂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頂而后中食,則令日猶可抵石筍矼,宿是師處矣。”余如言登頂,則天都、蓮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門環繞于后;下瞰絕壁峭岫,羅列塢中,即丞相原也。頂前一石伏而復起,勢若中斷,獨懸塢中,上有怪松盤蓋。問題: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黃山上的松樹特點鮮明,樹身不高而樹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稱之為奇山之中的奇品。B.作者從蓮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經過一段特別狹窄的山路,才到達天門。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幫他安排了登山路線、午飯時間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D.光明頂前有一塊巨石,先伏后起,像是兩截,在山坳里突出懸空,上面還長著怪松。明確 B分析: “從蓮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經過一段特別狹窄的山路,才到達天門”錯誤,結合文章第二段游蹤可知,作者“循蓮花峰而北,上下數次,至天門”,然后“鑿冰上躋;過此,得平頂,即所謂前海也”,可見,作者是從蓮花峰到天門,然后再到前海。五、技巧點撥—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任務引導】本文寫景記游,始終圍繞作者的活動進行,從自京師“乘風雪”而來到“觀道中石刻”而歸,作者對整個流程的記述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寫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一)章法嚴明,剪裁得當。(二)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三)用筆簡潔,詞語精當。(四)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六、明晰主旨通過記敘自己在農歷除夕氣候惡劣的條件下與友人一起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描繪了壯麗雄渾的泰山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七、拓展閱讀讀平常書出非常文章①姚鼐是清朝桐城派三祖之一,“鼐工為古文,方康熙年間,同邑方苞名重一時,劉大櫆繼之”,桐城派三駕馬車,以誰為首,文無第一,不太好說的,有論是:“論者以望溪(方苞)之文質,恒以理圣,海峰(劉大櫆)以才勝,學或不及姬傳(姚鼐),則文與理兼至。”方苞不曾包首,劉大櫆不曾為魁,姚鼐倒算桐城之鼎鼐,譽為“中國古文第一人”。②文學概論云,文章多生活來。這個指定是不錯的,富貴生活出文章,貧窮生活更出文章,只是貧窮生活出的文章未必貧未必窮,富貴生活出的文章未必富未必貴,或者貧窮生活出的文章比富貴生活出的文章更貴。姚鼐祖上曾經闊過,高祖姚文然,康熙時任刑部尚書;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羅田知縣,均賢良清廉,辭世享名宦祠祀,不過到了姚鼐他爹,淪落為布衣。富貴出文章,貧窮出文章,由貧窮轉富貴難出大文章,難出好文章,由富貴轉貧窮出大文章,出好文章。③生活出文章,讀書也出文章,沒生活出不了好文章,不讀書怕也出不了好文章。姚鼐文章是從生活出的,更是從讀書里出的。“先生幼時家貧,體弱多病而嗜學,澹榮利,有超然之志”,飯不飽肚,而書飽腹,“衣食或不給,意淡如也”,天生一副文弱書生模樣,“先生貌清而癯,如不勝衣,而神采秀越,風儀閑遠,與人言終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自少及耄,未嘗廢學。”這才是讀書的好種子,風儀閑遠,跟人討論,從不張牙舞爪,“雖學術與先生異趣者,見之必親”——學術與之異趣,見之必罵,讀書人之雜種相;學術與之異趣者,見之必親,讀書人之標準像。④文章多從書中來,從甚書中來?姚公作文一生,行將老至,文章與道俱老,“乞終養故里”。不有積學,安有真傳?仿佛武林高手,杏林老醫,待到其道與人俱老,方可傳得卓見。姚公老歸故里,“翁覃溪學士來乞言”,老道只道家常,姚公便將畢生讀書心得凝為要訣,箴言與教:“時賢皆欲讀人間未見書,某則愿讀人之所常見書耳。”⑤文章多從常書來。奇書當然可讀,不經見之書,里面或別有洞天,收藏異珍,然則一味去尋奇門遁甲,非秘籍奧卷而不讀,也是走偏了。源律師①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②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吃飯睡覺,是佛家之道,睡覺吃飯,是作家之道——用口頭語言表達眼前風景,讀平常書寫出千古文章,也是作家的家常。⑥魯迅曾給人開列必讀書單,計有《唐詩紀事》《唐才子傳》《世說新語》《唐摭言》《論衡》《今世說》等;梁啟超給人開列書單,計有《詩經》《楚辭》《說文解字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世說新語》《四書》《易經》《書經》《詩經》,還有胡適等諸公,也給人開列過人生必讀書,大家叫人讀書,沒打誑語,偶或有一本兩本“人間未見書”,多半正是在傳姚公心法,“某則愿讀人之所常見書”。⑦讀人間之所常見書,自是緣于其書易得,無須費心巴力,花大價錢,傾畢生精力,或可覓得一部“六十四卦”,多成書蠹,難成書家;更是緣于人間常見書,道的是人間家常,人生夢想,《金瓶梅》寫的是市井人,用的是市井語;《紅樓夢》雖寫富貴人家,其人情事理卻是人人固有的人性與人生;《三國》與《水滸》,便是存在過的歷史與正在發生的現實;《西游記》有點怪力亂神,也多見兒時在瓜棚底下,聽爺爺奶奶講故事,其神話者,也是人、物、神三合一,給人喝的也是三合湯。⑧平常書其實是富礦,前人發掘了,貌似發掘盡了,其實不然。這個不是深山開煤礦,將煤挖出了,就資源盡矣,后人再也挖不出煤。書,不是煤,書之資源,有其無窮盡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智貌似已見盡,忽然時代前進了,時代有新見識了,再以新見識去發掘經典尋常書,你便獨可見,尋常之書有非常。⑨“儒者生程朱之后,得程朱而明孔孟之旨,程朱猶吾父師也。然程朱或有失,吾豈必屈從之哉,程朱亦豈不欲后人為論而正之哉?”儒學研究,到了程頤與朱熹,有謂其理發掘盡了。盡了嗎?永無盡頭,程朱悟儒,也是有錯誤的,其之錯謬,你不必屈從,程朱也不霸道,不準你正之;程朱掘儒學,單只有錯?也定有沒發掘的,正是閣下顯身手之時;讀《紅樓夢》,他讀人物,你讀風物,他讀出典型來,你讀出典章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他的文章或讀出來高峰,你換只眼,也可以做出文章來爭鋒。經典尋常書,或只有一本,而其中之“微”與其中之“蘊”,可有十百本,千萬本,此平常書之無盡藏也,而敢思善思者得之。⑩姚鼐文章厲害,江蘇嘉定(今上海市)王鳴盛便不服,他曾對戴震說:“吾昔畏姬傳,今不畏之矣。彼好多能,見人一長思并之,夫專力則精,雜學則粗,故不畏也。”姚鼐也是有失的,吾豈必屈從之哉。讀書之樂趣便在于此,尋常書經典書,以各自眼力與眼光,也可以讀出自家精彩來。(劉誠龍 2019年01月05日《人民日報》)注:①源律師:事跡不詳。律師是專門從事三藏律部講授的僧人。②師:指大珠慧海,建州(今福建建甌縣)人,俗姓朱,后人多稱慧海為大珠和尚。問題:作者對讀“平常書”有自己的認識和見解,請結合全文作簡要說明。明確 ①姚鼐、魯迅等文學大家提倡讀平常書,讀平常書寫千古文章。②平常書生活中易得,無須費力。③平常書道的是人間家常,人生夢想。④文中多從常書來,奇書可得,但不能走偏。⑤尋常之書有非常,隨時代發展讀出新見解。⑥讀平常書要敢思善思,探其“微”尋其“蘊”。⑦尋常書經典書,以各自眼力與眼光,也可以讀出自家精彩來。 八、作業完成配套同步習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