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紅燭》教案【教材定位】《紅燭》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二課第二篇文章,在延續“青春”這一主題的同時,拓展了生命的意義。“青春”不止意味著宏圖大志、激情與夢想,還意味著有更多的使命與責任,意味著要有繼往開來、承前啟后的歷史擔當。而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有時是需要足夠的奉獻精神,燃燒自己照亮他人。這篇課文,就是詩人聞一多在面對紅燭時的思考,由李商隱的詩句“蠟炬成灰淚始干”引入對紅燭的思考,由“紅燭”到自己,寫出的是甘于奉獻的犧牲精神,道出的是自勉自勵,不斷向前的無畏精神。這對青少年樹立人生理想,培養人文情操具有指導意義。【素養目標】1.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的對于詩歌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2.理解詩人獻身祖國,甘愿自我犧牲的愛國精神。3.理解“紅燭”這一意象的精神內涵。【教學重難點】把握整首詩歌的情感結構,體會聞一多詩歌的“三美”藝術。【教學方法】1.語言品讀法:誦讀法、點撥法。2.點撥法:抓關鍵核心意象“紅燭”,了解情感結構,進而深化主旨。【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初讀李商隱“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詩句時,可曾引發你的思考?可曾被詩句所描寫的“蠟燭”所觸動?那么,你曾經想到的,可以用蠟燭來形容的人,包括誰?我想,這些問題,在懵懂時期的我們,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一位詩人—聞一多,看看他是怎么寫“燭”的。二、知人論世1.了解作者—聞一多聞一多(1899—1946)原名家驊,湖北淆水縣人。出生書香門第,自幼喜愛古典詩歌、繪畫和戲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翌年正式入學。“他到清華學校以的致命傷1916年開始到1920年上半年,經常有舊詩發表。在學校中頗有詩名”。“五四運動以后,他致力于新詩的創作。……他自己編過一本手抄的《真我集》,錄存1920年至1921年間寫的新詩。”在清華九年中,聞一多在文學、繪畫和戲劇演出等方面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人物軼事】身處異鄉卻心系祖國1922年,聞一多遠渡重洋留學美國,他的行囊里裝的還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詩集。美國的發達他看在眼里,中國的貧窮和戰亂他刻在心里。在家書中,他說:“一個有思想的中國青年,留居美國的滋味,非筆墨所能形容。”在美國,有的中國同學去理發,卻因為就是有色人種,門都沒進去,告到法院雖然勝訴。可就是店老板還就是要求中國學生只能偷偷地來理發。畢業典禮上,慣例就是男女生成對上前接受畢業文憑,但六個中國男生只能自己結成三對走向講臺。因為沒有美國女生愿意和他們站在一起。每每耳聞目睹這些事,聞一多都會痛苦地折斷手中的筆。當時的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讀的話語。都可以用來形容祖國的苦難,但他寫下的詩句卻就是“我要贊美我祖國的花,我要贊美我如花的祖國”。有人說:“國家就是腐敗的,到處丑惡,不值得愛。”聞一多痛心地反駁道:“不對,只要就是你的祖國,再丑、再惡,也要愛他。”他常把自己的詩寄給國內的朋友們。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誤會我想的就是狹義的家,我所想的就是中國的山川,中國的草木,中國的鳥獸,中國的屋宇,中國的人”。2.了解寫作背景1922年聞一多赴美國留學,他不堪忍受身為中國人受到的歧視,寫過許多篇愛國詩篇。1926年他懷著對祖國的渴念和期望從美國歸來,但看到的是北洋軍閥統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敗、經濟凋弊的黑暗現實,令他極為失望,他痛呼“我來了,我喊一聲: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正是這種為現實所冷卻了的愛和期望,成為了本首詩的深層根基。《紅燭》是聞一多的第一本詩集(紅燭)的序詩。這本詩集編人了他從“五四運動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于1923年9月出版。序詩的寫作是在這個時間以前。其時,詩人身在遠離祖國的大洋彼岸,這個被“五四”運動的洪流沖激過的、從“世家望族、書香門弟”里掙脫的書生,與當時千千萬萬的青年知識分子一樣,面臨著歷史的抉擇,思考著人生和自我的價值。3.了解“新月詩派”新月派: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受泰戈爾《新月集》影響。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他們不滿于"五四"以后"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原則與詩的形式格律化,為了實現這一理論原則,新月派詩人在詩歌藝術上做了有益的嘗試,首先是客觀抒情詩的創作,即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為主觀情愫的客觀對象化。然后再用想象來裝成那模糊影像的輪廓,把主觀情緒化為具體形象。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后期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嚴"的原則,堅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現的、貴族化的"純詩"的立場,講求"本質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嚴謹",但詩的藝術表現、抒情方式與現代派趨近。4.了解“三美”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辭藻)、建筑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詳解】聞一多主張詩歌的音樂美是最首要的。他大肆宣揚格律,聲稱“詩所以能激發情感,完全在它的節奏;節奏便是格律……”認為“格律可從兩方面講……屬于視覺方面的格律有節的勻稱,有句的均齊。屬于聽覺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韻腳。”,還認為“整齊的字句是調和的音節必然產生出來的現象,絕對的調和音節,字句必定整齊”,對于字數整齊了但音節卻不一定調和了這個問題,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是因為只有字數的整齊,沒有顧到音尺的整齊”。也就是說,音尺、韻腳等音樂性因素的組合,構成了詩的韻律、詩的節奏,而音節和韻腳的和諧又構成了詩的音樂美,成為詩的基本動力。新詩繪畫美理論是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主要是指詩的詞藻的選用, 即詩歌語言要求美麗,富有色彩,講究詩的視覺形象和直觀性。新詩建筑美理論是先生根據漢語的特點提出來的:“我們的文字是象形的,我們中國人鑒賞文藝的時間,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來傳達的。原來文學本是占時間又占空間的一種藝術。既然占了空間,卻又不能在視覺上引起一種具體的印象——這是歐洲文字的一個遺憾。三、誦讀全詩,感受詩韻1.讀準字音吐出(tǔ) 燒沸(fèi) 搗破(dǎo)脂膏(zhī gāo) 慰藉(jiè) 耕耘(gēng yún)2.給全詩標出節奏和重讀,誦讀全詩。3.誦讀指導(示例)紅燭啊! 語調深沉,飽滿,上場不誤,不誤! 兩個相同的句式讀出區別,后一個要更強調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 注意斷在“要”字后面,“燒”與“光”為重音這正是自然的方法。 “正是”后斷開,重音強調紅燭啊! 字韻飽滿,充滿激情既制了,便燒著! 堅定而有力,“燒”字重音燒吧!燒吧! 漸高,第二個“燒”字加強重讀燒破世人的夢, 排比句式,接續緊湊燒沸世人的血── “血”字拉長音也救出他們的靈魂, 語氣堅定而有力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讀出決絕果敢的語氣4.教師范讀。5.學生朗讀,教師點評。四、文本研究【思考1】速讀全詩,概括每一小節的內容。明確 第一節:對紅燭顏色之紅的贊美;第二節:困惑于紅燭的自我燃燒;第三節:找到紅燭燃燒的高尚理由;第四節:感傷憐憫紅燭的燃燒;第五節:困惑于紅燭的流淚最終明白緣由;第六節、第七節:開導安慰紅燭的流淚;第八節:引用“莫問收獲 ,但問耕耘”重申紅燭精神使情感歸于理性沉靜。【思考2】這首詩將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一句詩“蠟炬成灰淚始干”作為引子,詩歌主體扣住了引子中的哪兩個字寫紅燭 說一下理由。明確 “灰”與“淚”兩層。2、3、4節——“灰”5、6、7、8——“淚”【思考3】開頭“紅燭啊,這樣紅的燭”對全詩有什么作用?明確 是全詩抒情的中心和總綱。一開頭,詩人就懷著敬慕的心情贊嘆熒熒的紅燭。“紅”是赤誠的象征。紅燭,在詩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這樣的紅燭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詩人的心應該也這樣的紅,否則就不配做詩人。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那顆心,真是一顆赤子之心,是那么純潔率真,晶明透亮,灼灼發熱。在這首詩中,可以說紅燭就是詩人,詩人就是紅燭,“人與物化,意與境融”。一個“吐”字;逼真的描狀了詩人那種火熱的愛國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態。【思考4】自讀2、3節,先說紅燭“一誤再誤”,后又寫“不誤不誤”是不是矛盾?明確 這兩節詩,詩人用設問手法,自問自答,生動的表現了一個思考覺悟的過程。前后兩種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詩人的醒悟,同時也更有力的表現了紅燭精神的可貴。詩人悟徹了,光是要“燒”出來的,只有自我燃燒,只有無私奉獻,才能放出光芒。這正是與利已主義哲學完全對立的一種新的人生觀。詩人的思考,實際上反映了那個時代進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諦的思想歷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獲得的覺悟。【思考5】怎樣理解“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明確 第8、9兩節的呼喚,一聲是同情的呼喚,一聲是勸導鼓勵的呼喚。“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這樣的因果關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為著“創造光明”,結果只落得“灰心流淚”,但這是社會使然。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獻。詩人勸勉紅燭,也是勸勉自己:“紅燭啊!‘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詩情得到了凝聚與升華。人們通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本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會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創造光明,個人的得失榮辱一切在所不計。這正是聞一多人格美的集中體現。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毫不顧惜個人的得失榮辱,是極其偉大崇高的獻身精神。【思考6】品讀語句①紅燭啊!這樣紅的燭!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可是一般顏色?明確 “這樣”是指示代詞,這里指性質,用“這樣紅”,表明詩人凝視著紅燭,也能喚起讀者對紅燭的印象,想到燭火照得紅亮的樣子,“這樣紅”遠比“鮮紅”的形象豐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狀了詩人那種火熱的愛國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態,遠比“掏”字爽快率直。②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你燒得不穩時,才著急得流淚!明確 用“侵”字性質明確,紅燭創造光明,殘風卻容不得這片光明,殘風是一種邪惡的勢力,它的行徑完全是邪惡的行徑。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適用范圍大,因而給人以豐富的想象,風有大有小,而燭火在或大或小的風中也程度不同的搖曳晃動。用“著急”更能表現出紅燭一心為人世間創造光明,唯恐不能為人世間創造光明,以無私奉獻為天職的靈魂。③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引號的作用)明確 “燒”字不加引號,就不能著重標明它的特殊含義。加上引號,引人注目,字義豐富而又突出。④哦!我知道了!(嘆號如改逗號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明確 用嘆號:經過思考找到明確后的快感顯得很強烈。改用逗號,語氣不強,感彩淡薄。⑤才著急得流淚!(嘆號的作用)明確 用嘆號著急的心情表達得很強烈,改用句號,就失去了強烈的感彩。五、探究把握—情感結構【任務指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就指出:“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如果拿一棵樹來類比詩歌,白居易認為情感是它的根本,語言是它的苗葉,聲音是它的花朵(“華”同“花”),思想是它的果實。情感之于詩歌猶如根本之于樹木,而“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可見,詩歌的情感何其重要。【分析】:詩人用李商隱的詩句“蠟炬成灰淚始干”作為引子領導全篇,是詩歌的主題所在中心所在,“蠟炬成灰”一句表達了彼此忠貞不渝、海誓山盟,是堅貞愛情的寫照,由于時代背景和詩人的創作心志不同,聞一多賦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紅燭言犧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達的是對理想信念無比忠貞的堅守和歌頌。引子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讓詩人的情感有了統攝,全詩正是以此為中心,同時也有情感即將展開的提示,起了鋪墊、烘托、暗示的作用。《紅燭》引李商隱詩句不僅是因為這句詩概括了全詩的主旨,點出了蠟燭甘愿自我犧牲直至生命終止的高尚人格,更是安排內在情感結構的需要:詩人先驗地知道并接受了“蠟炬成灰淚始干”的事實,在心底生出贊嘆、困惑、憐憫、認可和歌頌,而不是詩人在紅燭下看著搖曳的燭光慢慢悟出紅燭的精神,繼而托物言志、引為知音,而是詩人無比清楚理性地明白自己的獻身事業,對紅燭生出的一系列的感情變化,實則都是詩人的自我對話,是在反思自身的傾心交流,詩人的志向得以一步步抒發,更加堅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獻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構。引用李商隱的詩句還取得了客觀上的另一種效果,即與全詩結尾所引“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形成呼應,以引用起,以引用終,讓詩歌首尾照應、豐潤圓滿,加上中間部分的贊嘆、困惑、疑問等情感,全詩體現出一種起承轉合的美,詩歌經由“蠟炬成灰淚始干”到 “莫問耕耘,但問收獲”,中間也有困惑不解,認為紅燭是誤了自身,但最后仍歸于繼續燃燒,是詩人自己對理想的短暫徘徊和疑問,但詩人沒有喪失信念,他很快認識到燃燒是為了照亮世人,繼而安慰鼓勵紅燭,這也是詩人的自我激勵,由此更見出詩人的高尚和偉大來。詩歌的情感呈現出一個封閉式的緊湊結構。《紅燭》首尾引用正是與其他部分相結合的匠心獨運,并不是與其他部分截然分開的,全詩構成一種冷靜———熱烈———冷靜的圈形情感結構,可以簡單地以圖示來表達:六、明晰主旨詩人以物化的紅燭表現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過隱喻的筆法描寫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內心所涌現的矛盾、痛苦和掙扎,表達了無私奉獻、喚醒民眾的熱情,從側面抒發抒發詩人火熱的愛國情感,凸現詩人獻身祖國、敢于自我犧牲的愛國精神。七、燭光燈影中的詩韻—分析燈燭意象雨夜的燭光是渴望團圓的夢想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解讀:燭光旁,孤影長,相隔天涯兩相望,唯有相思長。這雨夜的燭 光正是漂泊異鄉、歸期無望的李商隱對團圓的夢想。泣血的燭淚是無限思念的延長無 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解讀:“燭淚”是李商隱相思詩中具有特殊意義的象征語匯,是詩人心中無限思念的延長。暖艷的紅燭是對良辰美景的追憶無 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解讀:頸聯再憶昨夜情形,“春酒暖”“蠟燈紅”的溫煦氛圍,更增懷想之情。恍惚的燭影是心事難圓的象征無 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解讀:暗淡的燭影寄托著詩人孤寂凄冷之情,寄托著詩人寥落不遇的身世之感。他所感受的痛苦是人生根本性的痛苦。所以,以燭影象征心事難圓的無奈,是很恰當的。【對點練習】無 題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蠟照半籠金翡翠,麝香微度繡芙蓉。劉郎①已恨蓬山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注:①劉郎:劉晨,東漢傳說人物,與阮肇采藥時遇仙女,結為夫婦,半年后回家,不知已過百年,返天臺山尋訪仙女,行跡渺然。1.這是一首情詩,請結合全詩分析作者是如何抒發情感的。明確 ①全詩寫與情人別離后的思念。②先從夢醒時情景寫起,然后將夢中與夢后、實境與幻覺來柔合在一起,創造出疑夢疑真、亦夢亦真的藝術境界。③借用劉郎的典故,點明蓬山萬重的阻隔之恨。③借景抒情。全詩著意摹寫纏綿悱側的相思相憶和不知所以的婉曲心理,而整個相思相憶的心理流程又與斜月、晨鐘、燭影、香暈的環境描寫層遞而下,在夢幻交織中創造出一個凄迷哀麗的境界,既避免了藝術上的平直,又恰到好處地突出了"遠別之恨”的主旨。2.分析尾聯用典的效果。明確 借用劉晨的故事來表現自己的相思之情。(1分) ,這種藝術手法讓詩歌變得委婉含蓄、典雅精練。(2分)讓古代事典和作者目前的情感巧妙地結合起來,增強了可讀性,意蘊更豐厚。(1分)八、積累提升聞一多名句1.對奴隸,我們只當同情,對有反抗性的奴隸,尤當尊敬.2.個人之于社會等于身體的細胞,要一個人身體健全,不用說必須每個細胞都健全3.盡可能多創造快樂去填滿時間,哪可活活縛著時間來陪著快樂 4.我愛中國固因它是我的祖國,而尤因它是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5.詩人最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民.九、課后作業以“紅燭”為中心,寫一篇500字的小短文。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