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第一學期數學教學計劃 楊彥平一、基本情況分析:2009級初中生已經正式進行入學考試了,并根據學生的入學考試成績分了班,經過調查了解,其總體情況如下:2009級1班學生:56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22人。2009級2班學生:51人,其中女生22人:男生39人;通過小學的升學成績來看,學生的數學成績參差不齊,總體上看,學生的數學成績較差,及格的同學不是很理想;在學生的數學知識上看,小學學過的四則混合運算,相應的較為簡單的應用題,對圖形、圖形的面積、體積,數據的收集與整理上有了初步的認識,無論是代數的知識,圖形的知識都有待于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這就是初中的內容,本學期將要學習有關代數的初步知識,對圖形的進一步認識;在數學的思維上,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邏輯抽象思維的轉變期,這期間,結合教學,讓學生適當思考部分有利于思維的題,無疑是對學生終身有用的;在學習習慣上,部分小學的不良習慣要得到糾正,良好的習慣要得到鞏固,如獨立思考,認真進行總結,及時改正作業,超前學習等,都應得到強化;通過前面幾天的觀察,大部分學生對數學是很感興趣的,盡管成績較差,但仍有部分學生對數學嚴重喪失信心,談數學而色變,因此要給這部分學生樹信心,鼓干勁;對于小學升入初中,學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剛開始起點宜低,講解宜慢,使學生迅速適應初中生活,同時,小學六年,使用的是原來的教材,對于學習新教材,學生仍然感到有一定的困難,對于我自己,也有一個研究新教材,新標準,擴充教材的過程,對于我仍然是一個挑戰。二、教材分析:第一章豐富的圖形世界 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學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在小學階段也學過棱柱、圓柱、圓錐、球等,對簡單幾何體的基本特征、聯系和區別有所了解,對幾何體分類等知識已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但由于學生剛進入初中階段學習,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方面的困難,教師對此應有充分的應對措施。第二章 有理數及其運算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學生在小學已經學習過整數、分數、小數和百分數及其有關運算,數感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獲得了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活動經驗基礎:在小學學習數的過程中,學生已經經歷了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了一些數學活動經驗,同時在以前的學習中,他們也具備了主動與他人合作學習、積極與他人交流的經驗.這部分的內容不僅是為下一部分內容“整式的加減”的學習作好一個鋪墊,而且是整個初中(7~9年級)數學“數與代數”內容中關于“數”的學習的重要基礎,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等內容,可以說這部分內容是整個初中數學學習的重要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是本學期教學內容的一個重點。第三章 字母代表數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是在學習有理數的基礎上,引入字母表示有理數,實現由數到式的飛躍。繼而介紹代數式、代數式的值、整式、單項式與多項式及其相關概念,以及多項式的升降冪排列,并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上介紹同類項的概念、合并同類項的法則以及去括號與添括號的法則,最后將這些法則應用于整式的加減。采用了與第二部分內容相同的設計思想,即從實際問題著手,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的知識基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數,實現學生的思維由數到式的飛躍,并運用類比的思想探索數量關系及其規律,初步學會表示數量關系的代數工具并用于解決一些簡單問題的方法。這部分內容是整個初中數學“數與代數”內容中關于“代數”學習的重要基礎,也是整個中學階段“代數”內容的重要基礎。掌握好這部分內容對于學生今后學習分式、方程與不等式、函數等有著極重要的作用,因此這部分內容是本學期教學內容的又一個重點。第四章 平面圖形及其位置關系本節課是教材第四章《平面圖形及其位置關系》的第一節。學生在前面學習過《豐富的圖形世界》,了解了一些立體的、平面的幾何圖形。他們對生活中的線段、射線、直線現象也是有一定的經驗的,但還沒有從數學的角度去認識這些幾何元素。所以從學生的生活現象出發,抽象出這些基本的幾何元素是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這節課的內容對學生幾何意識的起步、幾何語言的開始、和認識空間與圖形、乃至后期幾何圖形的學習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學生實際,著眼于中小學的銜接,從他們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經驗出發,鼓勵他們的積極參與,觀察對比,動手實踐,讓他們充分列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實例來解釋數學問題,讓學生動手畫圖,親自操作,同時借助計算機演示,有利于學生對線段、射線、直線有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學生在小學已學過了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方程的解等知識,對方程已有初步認識.學生的操作基礎:學生在小學學習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已經經歷了簡單方程的簡答、簡單數量關系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解方程的能力.這時解方程的操作依據為加減法、乘除法互為逆運算的簡單算理.第六章 生活中的數據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學生在小學已經學習過成百上千上萬的數,對成百上千上萬的數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學生活動經驗基礎:在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經歷了一些感受數的方法,感受到了數字存在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時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學生已經經歷了很多合作學習的過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學習的經驗,具備了一定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進入數學新課程后,因教師理念的更新、多媒體的廣泛使用以及受年齡特征和所用教材特點的影響,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基礎水平與以往相比均有明顯提高。三、明確本期教學目標本期教材知識內容為“豐富的圖形世界”、“ 有理數及其運算”、“ 字母表示數”、“ 平面圖形及其位置關系”、“ 一元一次方程”、 “生活中的數據”。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通過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符號的過程,認識有理數和代數式,掌握必要的有理數和代數式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能運用有理數,代數式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并能運用有理數的代數式來進行描述;學生在經歷物體和圖形的初步認識過程中,掌握基本的識圖與作圖技能,認識最基本的圖形――點和線,進而認識角、相交線和平行線,掌握與此相關的基本推理技能;學生通過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做出判斷并進行交流活動的全過程,體會數據的作用,掌握基本的數據處理技能,形成對統計與概率的初步認識。2、過程與方法(數學思考與解決問題)目標:①學會能對具體情境中較大的數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釋和推斷,能用有理數、代數式刻劃事物間的相互關系。②學生通過在探索圖形(點、線、角、相交線、平行線)的性質、圖形的變換以及平面圖形與窨幾何體的相互轉換(三視圖、展開圖)等到活動過程中,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能在說理的推證過程中,體會證明的必要性,發展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③學生能在數據的收集與表示中,學會收集、選擇、處理數學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斷或大膽的猜測,并能用實例進行檢驗,從而增加可信度或否定。④學會能結合生活實際的具體情境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⑤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地解決問題,嘗試對比評價不同方法之間的差異,并學會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⑥學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學習,養成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習慣。3、情感與態度目標:①學生通過初步認識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樂于接觸生活環境中的數學信息,愿意參與數學話題的研討,從中懂得數學的價值,形成用數學的意識。②學會敢于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勇于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克服困難并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③學生通過學習,體驗到數學中的有理數、代數式和幾何圖形是有效地描述現實世界的重要手段,認識到這些數學知識是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從而了解數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人類理性精神的作用。④初步認識到數學活動是一個充滿觀察、實驗、歸納、類比、推斷可以獲得數學猜想的探索過程,體驗到數學活動充滿著創造性,感受證明的必要性、證明過程的嚴謹性和結論的確定性。⑤學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學習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并能虛心聽取、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從而學會在交流中提高自己,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⑥通過閱讀學習,了解我國數學家在數學上的杰出貢獻,從而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上述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它們是相互聯系的和相互作用的。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情感與態度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否則它們的實現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于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的實現為前提。四、具體措施:1、做好教學六認真工作。把教學六認真做為提高成績的主要方法,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鉆研新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擴充教材內容,認真上課,批改作業,認真輔導,認真制作測試試卷,也讓學生學會認真。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如是說。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介紹數學家,數學史,介紹相應的數學趣題,給出相應的數學思考題,激發學生的興趣。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課外調查,數學建模,野外測量,七巧板游戲,課件演示。使學生樂在其中,樂此不疲。4、挖掘數學特長生,發展這部分學生的特長,使其冒尖。5、開展分層教學實驗,使不同的學生學到不同的知識,使人人能學到有用的知識,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獲得成功感,使優生更優,差生逐漸趕上。6、用哲理的高度,站在系統的高度,思如泉涌的精神狀態,八方聯系,渾然一體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得松。成績好,發展學生的素質。五、時間安排:第一章: 豐富的圖形世界 第一周第二章: 有理數及其運算 第二―――六周第三章: 字母表示數 第七―――九周第九周 半期考試。第四章: 平面圖形及其位置關系 第十――十四周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第十五-十六周第六章: 生活中的數據 第十七周第十八、九周進行期末復習。迎接期末考試。 魏礦學校七年級楊彥平2009-8-2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