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魯迅故居10 阿長與《山海經》學習目標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準確把握長媽媽這一人物形象。(重點)掌握欲揚先抑以及圍繞中心安排詳略的寫法;分析文中關鍵語句,體會作者詞語運用的妙處。(難點)感受長媽媽的人格美,培養善良、寬厚、熱情、樂于助人的品質。(重點)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者名片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二心集》《華蓋集》《而已集》等。本文選自《朝花夕拾》(《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槍殺進步學生,制造了“三一八慘案”。魯迅因支持進步學生,被反動政府通緝,不得不到廈門大學任教,后又受到守舊勢力的排擠。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即寫于這一動蕩時期,本文是其中第二篇。背景鏈接憎惡( ) 絮說( ) 煩瑣( )擄去( ) 粗拙( ) 霹靂( )頸子( ) 詰問( ) 懼憚( ) 瘡疤( ) 震悚( ) 畫舫( ) 惶急( ) 孤孀( )wùxùlǔpī lìzhuōjǐnɡjiédànchuānɡsǒnɡfǎnɡhuánɡshuānɡsuǒ字詞學習詞語解釋【震悚】身體因恐懼或過度興奮而顫動。【渴慕】非常思慕。【面如土色】臉色跟土的顏色一樣,沒有血色。形容極端驚恐。【情有可原】在情理上有可以被原諒的地方。【疏懶】懶散而不習慣于受拘束。整體感知本文的題目有何匠心?題目明確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阿長”是俗人俗稱,與典雅的先秦古籍《山海經》相連,一俗一雅的矛盾組合,產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發讀者的好奇和閱讀興趣。全文近半部分內容始終未涉及題目中的《山海經》,引發讀者更大好奇,吸引讀者一讀到底。第一部分(1、2):介紹阿長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長卑微的社會地位。第二部分(3~18):主要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圍繞“我”的感受記敘阿長的言行舉止。第三部分(19~31):記敘阿長為“我”買《山海經》的前后經過,抒發“我”對阿長的感激與懷念之情。快速瀏覽課文,劃分課文層次。課文解讀再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的是什么?“喜歡切切察察”對“我”過分看管擺成“大”字的睡相“元旦的古怪儀式”講長毛的故事“謀害”隱鼠買《山海經》她的身份和稱呼給“我”灌輸各種禮儀禁忌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詳寫詳寫詳寫重點詳寫文章開篇就介紹“阿長”這個稱呼的由來,有何用意?開篇介紹“長媽媽”這個稱呼的由來,是在告訴讀者“長媽媽”是一個不被重視、地位低下的勞動者形象。此外,以此開頭能使讀者對阿長有一個總體印象,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真誠熱情為“我”買《山海經》純樸善良講長毛的故事關愛孩子令人厭煩的規矩粗俗、不拘小節擺成“大”字的睡相饒舌多事切切察察的毛病事 件性 格從這些事件中,你看出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了解人物品析情感同學們,你從與阿長有關的這些事情中,能看出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有什么變化?長媽媽“我”喜歡“切切察察”的毛病“大”字的睡相令人厭煩的規矩教給“我”許多道理大不佩服講長毛的故事空前敬意謀害“我”的隱鼠敬意消失想方設法買來《山海經》新的敬意欲揚先抑起伏跌宕不耐煩片段解讀“一到夏天……叫她呢,也不聞”一部分運用了哪種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動作描寫“伸”“擺”“擠”三個動作,以及伸手伸腳擺成“大”字的不雅睡姿,表現出阿長粗俗率性、不拘小節的特點,流露出“我”對阿長的厭煩,既照應前面的“我實在不大佩服她”,又為下文“我”對“她”發生“敬意”做鋪墊。第3~12段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怎樣的作用?運用了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先寫“我”討厭阿長背地里說人長短,反感她的睡姿,不滿她對“我”的管束,再寫她懂得的繁多禮節也讓“我”不耐煩,這都是為了反襯后文“我”對她的敬佩和懷念,同時,也使得長媽媽的形象更為真實、豐滿。第15段“我以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門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況且頸子上還有許多灸瘡疤”一句寫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不好看”“灸瘡疤”說明“我”對阿長外貌的評價不高,為后文寫阿長為“我”買《山海經》蓄勢,是欲揚先抑中的“抑”。讀課文第19~31自然段,體會“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的時候,“我”是怎么想的?第24段中,作者明知道是《山海經》,為什么還要模仿當時阿長的語氣寫成“三哼經”呢?把“山海經”念成“三哼經”,恰如其分地點明阿長的身份和社會地位,說明她不識字。正是不識字、不清楚書名的人,卻買來了“我”渴慕已久的書,實在出人意料,也暗示了她買此書定是費盡周折,體現了她對“我”的關愛。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震驚、感動,從而“發生新的敬意了”。當阿長買來有畫的《山海經》,“我”有什么反應?第26段中的“敬意”與前文的“敬意”意思一樣嗎?“偉大的神力”具體指什么?不一樣。這一個“敬意”是真正因愛而生的,絕非前面因畏而存的“敬意”,是對長媽媽具有的樸素勞動者的善良品質的謳歌。“偉大的神力”具體指“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為什么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這句和前面的阿長講“長毛的故事”時的“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有何區別?因為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沒有人像阿長這么熱心,這件事“別人不肯做”“不能做”,而阿長不識字,居然買來了。所以說,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前文中的“偉大的神力”包含著荒誕和調侃的意味。這里的“偉大的神力”是作者以孩童口吻發出的最熱烈、最真誠的贊美。“保姆”“長媽媽”,在稱呼的改變中,折射出“我”對阿長態度的變化,這里有買書的因素,也有“我”成年后對阿長重新審視的因素,表現了“我”對阿長的敬重、感激和懷念之情。試分析第30段中“我”對阿長稱呼的改變有何用意。學習本文后,你對阿長這一人物形象有著怎樣的理解和認識?阿長是一個粗俗而講究煩瑣禮節的人。她沒有文化,“喜歡切切察察”,難免粗俗。但是她懂得很多禮節,雖然其中不乏迷信、落后的成分,但也表現了她的淳樸和善良。深入探究阿長是一個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她連姓名都不為人知,可見其地位低下。她青年守寡,在別人家做女工,命運坎坷。但她并沒有過高的要求,只求“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阿長是一個善良、體貼、關愛孩子的好保姆。她教給“我”許多煩瑣的道理是出于對“我”的關心,希望“我”平安順利;她不辭勞苦地給“我”買來《山海經》,說明她真心關愛“我”。阿長與︽山海經︾阿長的身份和名字——暗示她社會地位低下切切察察,睡成“大”字→粗俗率性初一塞橘,規矩煩瑣→關愛孩子長毛故事,偉大神力→淳樸善良感激懷念敬佩阿長為“我”買《山海經》→真誠熱情先抑后揚結構梳理阿長的言行舉止作者以兒時對阿長情感態度的起伏變化貫穿全文,運用先抑后揚的手法,既刻畫了阿長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顯了阿長樸實善良、仁厚慈愛的天性,同時表達了成年后的作者對阿長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復雜情感。主旨概括1.欲揚先抑,波瀾起伏。課文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的筆墨寫“我”如何討厭長媽媽,這是“抑”。后半部分,作者筆鋒一轉,寫“我”對長媽媽的佩服和敬意,濃墨重彩地描寫了她為“我”買回《山海經》的經過,使長媽媽的形象一下子凸顯出來,這是“揚”。欲揚先抑手法的運用,既展現了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的形象,又使文章波瀾起伏,充分表達了作者對阿長的感激和懷念之情。寫作借鑒2.圍繞中心選材,詳略得當。文章圍繞“阿長”和“《山海經》”來選材,選取了有關阿長的一些事,并重點寫她為“我”買來了《山海經》這一件事,刻畫了阿長這個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又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困難的勞動婦女形象。《朝花夕拾》拓展遷移“朝花夕拾”的含義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據魯迅說《朝花夕拾》的文章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朝花夕拾》是關于魯迅生平史實的第一手資料,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早年魯迅的完整形象。這部回憶性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憶青少年時期的往事之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尋找“生活中的阿長”。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像阿長這樣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樣看待他們?請用一二百字寫下來。課后作業《阿長與<山海經>》課后習題參考答案一、閱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是個什么樣的人? 與同學交流你的閱讀感受。參考答案:第一部分,介紹她的身份和稱呼。第二部分,首先圍繞阿長的日常言行,略寫“喜歡切切察察”、對“我”過分看管,詳寫睡相粗俗;其次圍繞阿長“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詳寫“元旦的古怪儀式”,略寫給“我”灌輸各種禮儀禁忌;再次,圍繞阿長的迷信可笑,詳寫講“長毛”的故事贏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寫“謀害”隱鼠而失去“我”的敬意;第三部分,圍繞阿長對“我”的真誠慈愛,詳寫阿長為“我”買《山海經》。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雖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卻樂天安命;雖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卻天性純樸善良、仁厚慈愛。二、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將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錯轉換。在通篇閱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討論并完成下列各題。1.分別找出代表“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語句,體會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兩種敘述視角的不同。2.在“寫作時的回憶”中,作者對阿長的懷念充滿了溫情。你從哪里能讀出來?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對阿長的印象和態度是有變化的。試簡要說明。參考答案:1.關于“寫作時的回憶”的語句具體語句 分析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 “已經說過”很明顯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來敘述的。什么姑娘,我現在已經忘卻了…… “現在已經忘卻了”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來敘述的。此外,現在大抵忘卻了,只有元旦的古怪儀式記得最清楚。總之:都是些煩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 “現在”“至今想起來”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來敘述的。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連動物的眼睛也都是長方形的。 “到現在還在眼前”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敘述,飽含感激之情。木刻的卻已經記不清是什么時候失掉了。 “已經記不清”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敘述,寫出了遺憾之情。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 抒發了成年的“我”對阿長的愧疚、同情、懷念和感激之情。從成年的視角敘述事件,充溢著一種溫情,這種溫情有對阿長的懷念和感激,有對阿長的愧疚和同情,也讓魯迅先生得以從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從溫暖的回憶中汲取繼續戰斗的力量。關于“童年的感受”的語句具體語句 分析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 寫出童年的“我”對一個喜歡談論別人閑話的婦女的反感。一到夏天,……無法可想了。 寫出童年的“我”被阿長不雅的睡相擠得熱醒的無奈。這就是所謂福橘,……總算已經受完…… 寫出了童年的“我”被阿長逼著吃福橘的無奈和吃完之后的解脫。我那時似乎倒并不怕,因為我覺得……況且頸子上還有許多灸瘡疤。 這些描寫非常符合小孩子的認知特點,即思維簡單、推理直接,寫出童年的“我”在認識到自己是安全的之后的輕松,對阿長人身安全的放心,體現了小孩子的天真可愛。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 寫出童年的“我”在不能辨別故事真偽的情況下,對成年人特別是阿長所產生的信服與敬佩。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 寫出童年的“我”覺得沒必要向阿長說《山海經》的心理。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 寫出童年的“我”得到《山海經》時的震撼和喜悅。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 寫出《山海經》在“我”心中的地位之高。從“童年的我”的視角敘述事件,充滿了童真童趣,符合兒童心理,情感表達真實真誠,直白外露。2.第30段:“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第31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兩段溫情的敘述既滿含懷念與感激,又深懷同情和愧疚。3.首先,對阿長粗俗率性的行為習慣“實在不大佩服”,對“她懂得許多規矩”表示“大概是我所不耐煩的”;之后,對她能抵擋槍炮的“偉大的神力”“發生過空前的敬意”,卻在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后完全消失;后來,阿長給“我”買來《山海經》,這是“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對她又“發生新的敬意了”。三、“偉大的神力”在文中兩次出現。聯系上下文,說說其含義的不同。參考答案:兩處“偉大的神力”指代的對象以及感彩不同。具體語句 含義第17段: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 指攻城時阿長有抵擋大炮的神力。“偉大的神力”包含著荒誕和調侃的意味,表現了阿長的無知可笑,為后文阿長出人意料地買來《山海經》埋下伏筆。第26段: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指沒有文化的阿長竟然給“我”買來朝思暮想的《山海經》,而這是“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偉大的神力”雖帶夸張,卻是作者以孩童口吻發出的最熱烈、最真誠的贊美。四、文中一些語句略帶夸張。揣摩下列語句,討論括號里的問題。1.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為什么要用“憎惡”“謀死”這樣的詞語呢?)2.然而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這里用“空前”來修飾“敬意”,給你什么感覺?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體含義?)3.夜間的伸開手腳,占領全床,那當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應該我退讓。(作者為何認為“情有可原”,“應該我退讓”?文中還有很多類似的詼諧幽默的說法,你能找出一些來,略為品味、評說嗎?)參考答案:1.魯迅兒時曾養過一種拇指大的隱鼠,常把它放在書桌上,看它舔吃研著的墨汁。后來這隱鼠“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踏死了。阿長的舉動本是突然受驚的應激反應,而“我”卻認為阿長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寵物、玩伴。“謀死”“憎惡”大詞小用,夸張地體現兒童心理,表達了“我”對阿長的不滿和憤怒。2.過去“我”厭惡阿長,但阿長講了“長毛”的荒誕故事,兒時的“我”信以為真,相信阿長的確具有抵擋大炮的“偉大的神力”,對她不僅轉為尊敬,而且達到“空前”的程度。夸張的修飾生動表現了兒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著成年的“我”在寫作時流露出的對阿長迷信的調侃。3. 從童年的“我”的角度看,在阿長講了“長毛” 的故事后,真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對她產生了“空前” 的敬意,故而認為“情有可原”;從成年的“我”的角度看,這是作者對阿長迷信的調侃。五、課外翻閱繪圖版《山海經》,試著查找關于“九頭的蛇”“三腳的鳥”“一腳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圖,看看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時,大體了解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感受其神奇色彩。參考答案:《山海經》《山海經》,以山為經、以海為緯來記述上古社會。書中的“山海”觀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內華夏和四海之外的廣大世界,含有天下和全世界的意義。“經”是經歷、經過的意思,有別于儒家的經典之義。《山海經》是上古先民對自己經行世界的一次記述。它涵蓋了上古地理、天文、歷史、神話、氣象、動物、植物、礦藏、醫藥、宗教等方面的諸多內容,可以說是上古社會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山海經》共十八卷,三萬一千余字,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據統計,全書記載山名五千三百多處,水名二百五十余條,動物一百二十余種,植物五十余種。至于散布全書的神話傳說,更是俯拾皆是。其中《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等神話傳說,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因而早已成為全民族的精神財富。繪圖版《山海經》以文字加配圖的方式記載了許多具有神奇色彩的形象,如:人面的獸 《山海經·西山經》中的英招,馬身人面,身上長著老虎一樣的斑紋和一對鳥的翅膀。九頭的蛇 《山海經·海外北經》中的相柳,長著九個腦袋,人面蛇身。它所經過的地方會變成沼澤和溪流。三腳的鳥 《山海經·南山經》中的瞿(qú)如,人面鳥身,長著白色的腦袋,三只腳,鳴叫起來,如同在呼喚自己的名字。一腳的牛 《山海經·大荒東經》中的夔(kuí),樣子像牛,身子青蒼色,頭上沒有角,只有一條腿,聲音如同雷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0 阿長與《山海經》.pptx 《阿長與〈山海經〉》課后習題參考答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