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顯微鏡下的證據》大象版春季三年級下冊 準備單元 《顯微鏡下的證據》課前引入列文虎克(1632—1723),荷蘭顯微鏡學家, 微生物學的開拓者。閱讀列文虎克用自己的顯微鏡發現了什么?他的發現改變了人們什么看法?帶著問題,閱讀《列文虎克的發現》列文虎克喜歡磨透鏡,再把它們做成放大鏡和顯微鏡,然后用放大鏡和顯微鏡去觀察細小的物體,結果發現了許多人們不知道的秘密。閱讀“自然發生學說”17世紀之前,人們認為像貓、鳥這樣體形比較大的動物是通過生殖來繁殖新生命的。閱讀“自然發生學說”而蚊、蠅等小動物是從無生命的物質中產生的。比如臟衣服會生出跳蚤和虱子,污水會生出蚊子。閱讀閱讀1693年,列文虎克在用顯微鏡觀察一只雄性跳蚤的時候,發現這只跳蚤竟然也長有生殖器。閱讀列文虎克的發現成為否定“自然發生學說”的第一個有力證據。后來,科學家們通過努力,找到了越來越多的證據,改變了人們對微小生物產生方式的看法。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鵝頸瓶徹底否定了“自然發生學說”這個瓶子很奇妙,空氣可以暢通地進入瓶中,而空氣中的微生物則會沉積于彎管底部,不能進入瓶中。閱讀鵝頸瓶實驗視頻學習閱讀微生物不是從營養液中自然發生的,而是來自空氣中的微生物。回顧這個學期的科學學習經歷,說說我們都得到了哪些結論,支持這些結論的有哪些證據,這些證據又是如何獲得的。反思反思科學觀點的提出和反駁都需要證據。選擇恰當的工具或儀器,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觀察,從而獲得更多、更有力的證據。我的“觀察秘籍”活動在過去的科學學習中,我們使用了許多工具和儀器來進行觀察、實驗。把它們找出來,畫一畫它們的樣子,寫一寫它們的特點。這些工具幫助我們觀察到了哪些現象 編一本我們自己的“觀察秘籍”。我的“觀察秘籍”放大鏡活動我的“觀察秘籍”天 平1.選2.調3.稱4.讀活動我的“觀察秘籍”量 筒將其放置平穩,視線要與杯內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然后讀出讀數。活動讓科學流行起來大象版 三年級下冊 反思單元 《顯微鏡下的證據》 教學設計單元 《反思單元》 課題 《顯微鏡下的證據》 課時 1核心 概念 (五)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學習內容及要求 (五)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 3~4年級 生物具有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 (1)學會使用放大鏡、顯微鏡等工具觀察各類生物,感受觀察工具的使用及發展對提高人類認識自然的能力的作用。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認識) 科學思維(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方式) 探究實踐(科學探究能力 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 態度責任(科學態度 社會責任)科學觀念 向科學家學習,對本學期經歷的制訂計劃、搜集證據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評價 科學思維 通過閱讀《列文虎克的發現》故事,回顧反思自己搜集證據的經歷,認識到科學觀點的提出、反駁都需要證據,選擇合適的工具能獲得更有力的證據。 探究實踐 在繪制“觀察秘籍”的過程中,鞏固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提升選擇合適工具獲取事實證據的探究能力。 態度責任 激發研究科學的興趣教學 重點 本課必須掌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過閱讀《列文虎克的發現》故事,回顧反思自己搜集證據的經歷,認識到科學觀點的提出、反駁都需要證據,選擇合適的工具能獲得更有力的證據。教學 難點 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通過閱讀《列文虎克的發現》故事,回顧反思自己搜集證據的經歷,認識到科學觀點的提出、反駁都需要證據,選擇合適的工具能獲得更有力的證據。教學 準備 教師:1.愛牛課件優化 教師:2.學生實驗材料一套。學生: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教學 環節 教學活動 設計思路 教學備注上課 儀式 教師自我介紹: 同學們好! …… 本冊書就要接近尾聲了,通過本學期的學習,相信同學們一定收獲滿滿。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反思單元《顯微鏡下的證據》一、聚焦問題:介紹列文虎克(預計5分鐘) 講解:有一位偉大的顯微鏡學家,他叫列文虎克,他也是微生物學的開拓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他的故事。二、探索:列文虎克提出了哪些新觀點?本學期我們得到了哪些結論?(預計25分鐘) (1)閱讀:顯微鏡下的證據 講解:這位就是列文虎克,荷蘭科學家、微生物學的開拓者,他一生中磨制了400多個透鏡,其中有一架簡單的透鏡,它的放大率高達270倍。 帶著問題閱讀:你們知道列文虎克通過這些手工磨制的放大鏡,發現了什么驚天大秘密嗎?請同學們閱讀課本62頁、63頁,一邊讀,一邊和大家交流,列文虎克發現了什么?他的發現改變了人們什么看法? 學生自由閱讀并討論。 提問:列文虎克發現了什么?又改變了人們什么看法呢? 講解:一只跳蚤大概只有半個芝麻那么大,那它的生殖器肯定要比芝麻還要小上很多倍。所以說,列文虎克借助工具拓寬了人類的觀察范圍,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小世界,因為列文虎克的這個巨大貢獻,人們尊稱他為微生物之父。 提問:列文虎克發現的證據完全改變了人們對微小生物產生方式的看法嗎? 師:在當時那個時代,因為人們都可以拿著顯微鏡來研究微生物,可受實驗工具不夠先進、步驟不太嚴謹等條件的限制,微生物可以自然發生的信念反而活躍起來,像1745年英國顯微鏡學家約翰·尼達姆用各種浸泡液經消毒后,仍有微生物發生,所以當時有很多很多的支持者堅持自然發生說。直到1859年,巴斯德的實驗才徹底否定了自然發生說。 提問:巴斯德的實驗為什么能獲得大家的認可,徹底否定自然發生說呢? 師:我們會發現如果工具合適,獲得的證據會更有說服力。 (2)反思 提問:那在我們這學期的學習經歷中,有沒有這樣類似的,使用工具或者選擇的工具比較合適,從而發現了別人沒有發現的證據呢? 學生分小組交流自己的研究經歷并匯報。 師:嗯,我們應該把要觀察的物體,放在我們通過放大鏡進行觀察的視野的正中間,然后緩慢地前后移動放大鏡,直到物體的圖像在視線范圍內變得清晰為止。 但是,放大鏡的使用是有限度的,一些特別小的東西,用放大鏡也看不到,我們需要使用放大倍數更大的顯微鏡。三、研討和交流(預設5分鐘) 拓展活動:我的“觀察秘籍” 在過去的科學學習中,我們使用了許多工具和儀器來進行觀察、實驗,把它們找出來,畫一畫它們的樣子,寫一寫它們的特點。這些工具幫助我們觀察到了哪些現象 編一本我們自己的“觀察秘籍”。四、練一練 一填空 1科學觀點的提出和反駁都需要( )。選擇恰當的( ),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觀察,從而獲得更多、更有力的( )。 2放大鏡可以幫我們看清楚一些( )的物體。常見放大鏡有倍( )的、( )倍的, 數值越大.物體看起來( )。 二判斷 1.工具的改進擴大了人類的觀察范圍。( ) 2.放大鏡可以幫助我們觀察土壤中的小顆粒。( ) 3.使用放大鏡前,要用衣服袖子把鏡面擦干凈。( ) 參考答案: 一1證據 工具或儀器 證據 2微小 3 5 越大 二√√×五、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 培養學生使用材料的好習慣。六、板書設計 借助工具 合適工具:放大鏡 正中間,前后移動、看清止(放大倍數有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反思單元 鵝頸瓶實驗.mp4 反思單元《顯微鏡下的證據》.docx 反思單元《顯微鏡下的證據》.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