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教案 | 語文學科16 有為有不為◎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明白在人生道路上應有所為有所不為,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語言運用:積累課后“讀讀寫寫”詞語,能根據特定場景正確運用。◎思維能力:理解“有為”與“有不為”的含義,掌握文中的關鍵概念和觀點。分析文章的篇章結構,理解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把握行文思路。◎審美創造:感受本文說理清晰透徹的特點。教學重難點理解“有為”與“有不為”的含義,掌握文中的關鍵概念和觀點。分析文章的篇章結構,理解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把握行文思路。一、導入新課《元史》中記載了理學家許衡的一個故事:某個炎炎夏日,許衡外出,看見行人紛紛到路邊的一棵梨樹下摘梨解渴,他卻不去摘。有人問他,如今兵荒馬亂的,這棵梨樹已經沒有主人了,你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許衡回答說:“梨雖無主,我心有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在面對誘惑時應該堅守內心的準則,不被外界的誘惑所動搖,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那么,到底什么事能做?什么事又不能做呢?同學們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季羨林先生的《有為有不為》,看看他對這個問題是如何思考的。二、教學開展1.目標任務一:搜集資料,掃清障礙。◎字詞積累。自由朗讀,結合課后的“讀讀寫寫”掌握“訴諸”“得逞”“迷途知返”等重點詞語。可參見《創優作業·背記手冊》本課字詞部分。◎作者簡介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齊奘,山東臨清人,學者、作家、翻譯家,被譽為“學界泰斗”。有《季羨林全集》。◎文體知識議論文概念 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等方法,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一種文體。三要素 論點 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論據 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依據。包括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論證 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論證分為立論和駁論。常用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2.目標任務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意。◎把握作者觀點。通讀全文,說說本文的主要觀點是什么。每個人都應為善不為惡。◎梳理文章結構。再次瀏覽全文,完成下面的學習任務單。學習任務單[參考答案]①大小善跟大小惡的聯系 ②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把握行文思路。請簡要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首先,作者從主題“有為”“有不為”的內涵切入,由“有為”“有不為”的關鍵——“應該”引出其判斷標準——善惡。接著,作者提出善惡有大小之分的觀點,分別從社會層面和歷史層面選取事例論述了什么是小惡小善、大惡大善,并得出結論。然后,作者又提出大小善和大小惡之間有時候是有聯系的觀點,并進一步作了論述。最后,作者直陳希望,號召人們“有為”“有不為”。3.目標任務三:精讀課文,品味語言。◎文章在論述觀點時舉了兩個例子,請找出來并分析其作用。例子 作用比如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能讓,算是小善;不能讓,也只能算是小惡,夠不上大逆不道。然而,從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車就立即裝出閉目養神的樣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見大看出了社會道德的水平嗎? 舉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的事例,并將讓與不讓兩種情況進行對比,具體地闡述了小善小惡的表現,鮮明而有力地論證了小善小惡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的觀點。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為元軍所虜。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敵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還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貳臣傳”,“身后是非誰管得”,管那么多干嗎呀。然而他卻高賦《正氣歌》,從容就義,留下英名萬古傳,至今還在激勵著我們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 通過舉文天祥的事例,論述了什么是大善。◎文中引用了一些文言警句,請找出來并分析它們的作用。文言警句 作用行而宜之之謂義。 引用“行而宜之之謂義”是為了闡釋什么是“應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引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是為了引出下文對善惡的大小之別的闡述。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引用“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形象地說明了“小惡”與“大惡”的關系。◎季羨林在文中講述的道理淺顯易懂,語言平實質樸,其中有很多句子值得推敲,請勾畫出你喜歡的語句并作批注。(1)然而,從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車就立即裝出閉目養神的樣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見大看出了社會道德的水平嗎?(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故意不給老人和病人讓座的人的譴責。)(2)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貪污行為而論。往往是先貪污少量的財物,心里還有點打鼓。(“往往”是通常的意思,表示大多數情況下“大惡”是由“小惡”發展而來的,但不排除存在特例,體現了語言的嚴謹性。)4.目標任務四:深入分析,探究疑難。◎先提出“有為”“有不為”的關鍵是“應該”,有什么作用?“應該”是判斷“為”與“不為”的核心標準。這里先提出“應該”,引出下文對于這一標準內涵的闡述,進而將這一評判標準歸到“善”與“惡”,表明觀點,并引出后文的一系列具體論述。◎“大小善”和“大小惡”有什么樣的聯系?①無論是善行還是惡行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小惡如不及時加以制止,可能逐漸累積成大惡;同樣,小善也可以通過持續的積累和堅持,逐漸匯聚成大善。②“善”和“惡”之間并非絕對對立,而是存在著相互轉化的可能性。如果個體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后,能夠主動改正并回歸正道,也可能實現從惡向善的轉化。◎本文題目是“有為有不為”,但文中卻用大量的筆墨談論“善”與“惡”,是否離題?談談你的看法。不離題。因為“有為有不為”的評判標準就是“善”與“惡”,能分辨清是非善惡,就能知道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這就是“有為”與“有不為”。結束語:本文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內涵和廣泛社會意義的作品。它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審視自己的行為選擇是否符合道德準則和社會規范,要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要堅守道德底線,要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人生價值,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三、作業布置學習本文后,寫一篇心得體會。本課是一篇自讀課文。本教學設計主要圍繞把握行文思路和品味語言展開,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用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進一步提升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為學生從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遷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