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教案 | 語文學科12 臺 階◎文化自信:體會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培養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語言運用:積累課后“讀讀寫寫”字詞,能根據特定場景正確運用。◎思維能力:結合小說的文體特征,從情節入手,深入細節,欣賞人物形象;體會“臺階”的含義,把握小說的主題。◎審美創造:品味本文親和、自然、散文化的語言。教學重點、難點思維能力:結合小說的文體特征,從情節入手,深入細節,欣賞人物形象;體會“臺階”的含義,把握小說的主題。一、導入新課作者李森祥在《臺階》發表之后談道:“我終于明白,《臺階》給了我與真實而嚴厲的父親溝通的能力。我讀懂并理解了他。父親用他的肩膀作為我人生的‘臺階’。”那么這篇《臺階》到底寫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學習這篇課文吧。二、教學開展1.目標任務一:搜集資料,掃清障礙。◎字詞積累。自由朗讀,結合課后的“讀讀寫寫”掌握“煩躁”“微不足道”“大庭廣眾”等重點字詞。可參見《創優作業·背記手冊》本課字詞部分。◎作者簡介李森祥,1956年生,浙江衢(qú)州人,作家。他的小說以農村、軍營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了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樸形象。其代表作品有《小學老師》《抒情年代》等。2.目標任務二:把握重點,明確任務。◎課后的“閱讀提示”,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把握自讀課文的內容與學習重點。請齊讀“閱讀提示”,把重點詞句圈點出來,提煉我們需要的學習要點。“閱讀提示”中包含了以下學習要點與信息:1.文章的體裁:小說。2.文章敘述的角度:第一人稱。3.文章的主要內容:“我”父親與臺階的故事。4.解讀重點:(1)你是怎樣看待“父親”這一人物形象的?(2)應該如何理解這篇小說的主題?5.學習方法:抓住細節描寫,結合上下文加以分析品味,并進行點評。◎根據對“閱讀提示”的分析,我們明確了這篇課文需要完成的任務有三個:1.結合小說的特點,理清文章內容。2.分析“父親”這一人物形象。3.小說主題探討。3.目標任務三:梳理情節,理清內容。◎通讀全文,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及父親建造臺階的原因、經過、結果。學習任務單◆【原因】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過】父親是怎么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準備: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造:搬磚擔泥,籌劃材料。◆【結果】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人老了,心愿完成反而若有所失。[參考答案] ①為修建有高臺階的新屋做準備 ②修建有高臺階的新屋 ③臺階高,代表屋主人的地位高,父親想修建有高臺階的新屋以得到別人的尊重 ④撿瓦撿磚,攢錢,種田砍柴,撿屋基卵石,編草鞋◎根據小說的結構給文章劃分層次。第一部分(1—9):開端。父親總覺得自家臺階低,想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第二部分(10—16):發展。寫父親為造有高臺階的新屋而作的漫長的準備工作。第三部分(17—25):高潮。寫父親建造新屋及造九級臺階的過程。第四部分(26—32):結局。新屋造好了,父親卻老了,身體垮了,精神支柱也沒了。◎概括小說大意。本文圍繞“臺階”寫了想修建有高臺階的新屋的老實厚道的父親,在經過漫長的準備工作和建造過程后,終于建成有九級臺階的新屋,卻感到若有所失的故事。4.目標任務四:細讀課文,解讀“父親”。◎父親從什么時候開始“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為什么有這種想法?在“我”跳三級臺階還很危險的時候,父親就開始 “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從第8段中“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一句可看出,父親要強、不甘人后的精神促使他產生這種想法。◎父親為什么總說“我們家的臺階低”?試著理解父親的心態。【示例】這反映了父親不甘人后、渴望被尊重的心態。正是因為這種心態,父親才有了要造有高臺階的新屋的目標,才有了充足的干勁兒。這也是父親多年來不辭辛苦地勞作,勤苦節儉,積攢財物的全部動力。◎第5段如此詳寫父親洗腳,是要表現什么?這里運用細節描寫詳寫父親洗腳,表現了父親辛勤勞作、不辭辛苦的精神品質。“一盆泥漿”“一層沙”描寫細致、形象、貼切,“泥”和“沙”是父親辛勞的見證,一個吃苦耐勞的父親的形象因之展現在讀者眼前。◎第19段中有不少動詞使用準確、生動,試選取一處用一兩句話做點評。【示例一】“踏”字形象地寫出父親和泥的動作和力度,從側面表現了父親造臺階時的熱情。【示例二】“浮”字寫出晨霧之濃,側面表現父親起床之早,體現出父親對造臺階的期待。【示例三】“飄”“挑”“晃”“滾”等動詞,生動細膩地描寫了父親頭上的露珠的動態變化。這些動詞既體現了父親的辛苦,又表現了父親充滿活力的形象;既渲染了一種神奇的意境,又表達了“我”對父親的關愛、敬佩之情。◎仔細閱讀第21段,說說父親為什么會露出“尷尬的笑”。父親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實現了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愿望,內心是非常興奮和喜悅的。但是長期的勞作、駝慣了的背,使他不能昂首挺胸;長期的自卑,使他在突然受到“許多目光”的關注時,覺得渾身不自在,手足無措。這與前文說父親“老實厚道”相呼應,也表現了中國農民謙卑內斂、厚道樸實的性格特點。◎通過以上分析,你覺得文中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示例一】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示例二】父親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還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新臺階造好后,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5.目標任務五:品讀“臺階”,探討主題。◎文中寫到了幾種臺階?分別有什么含義?臺階是地位的標志,是父親的理想。◎有九級臺階的新屋建好后,父親發生了哪些變化?三級臺階 九級臺階坐在臺階上的感覺 很舒服 不自在臺階上的生活小事 磕煙灰、過年洗腳 憋住不磕煙灰責任方面 覺得臺階低、追求高臺階 若有所失心理方面 感覺低人一等 尷尬、不習慣走路的節奏 噔噔噔、很輕松 到第四級時,仿佛是在跨一道門檻◎第29段中父親為什么會“若有所失”?①父親渴望得到尊重的追求并沒有真正實現。新建的九級臺階雖高,但僅僅是表面現象,是一種形式上的提高,并未從根本上改變父親的“地位”,他的精神并未得到滿足。②臺階建成后,“我們”與鄰里之間似乎有了些距離,過去的無拘無束、坦誠融洽已經不那么自然,和過去的生活相比,現在的生活有點兒陌生。③父親辛苦忙碌一輩子,現在造高臺階的愿望已實現,突然閑下來,沒有了奮斗目標,生活沒有了動力,讓他感到有些不習慣,對未來也很茫然。◎結尾寫道:“好久之后,父親又像問自己又像是問我:‘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親老了。”你如何理解這一結尾?這一出人意料又令人傷感的結局,引發讀者對物質理想與精神追求錯位現象以及人生使命的各種思考。物質生活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追求物質理想是人類生存動力的一部分。物質生活的改善可以帶來精神上的愉悅,但它并不等同于精神生活質量的同步提升。怎樣在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實現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在生命的交接中,我們最應當繼承什么,又應當為后代創造什么?這些問題,沒有終極答案。在時代演進和生命交替之中,人類一直在求索。結束語:文中的父親形象讓我們多少有些沉重,從凄楚心酸中走來的父輩,讓我們心潮難平。他們的愿望在我們看來并不精彩,甚至過于平凡、普通,但他們活得實實在在,他們身上特有的那份自尊和堅韌,恰恰是構建人生重要的支柱,值得我們一生學習。三、作業布置1.觀察你身邊那些為了能生活得更好而做出努力的人,無論是父母親人還是同學朋友,體會他們的希望和追求,寫一篇短文贊美他們。(200字左右)2.課外尋找關于“父親”的文章、詩歌進行自主閱讀。推薦:蘇童《父愛》、梁實秋《代溝》、周國平《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所以本課的教學設計定位為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重點引導,由教師提示一些閱讀文章的方法、策略、角度和注意事項,由學生自己參與討論,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共同提高。自學指導從課文后面的“閱讀提示”入手,通過解讀“閱讀提示”明確學習任務、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并以此貫串整個教學過程。三個閱讀任務由淺入深,從故事情節到人物形象再到主題探討。教學設計中的內容不一定要全部展示給學生,可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逐步實施,能實施到哪一步算哪一步,不要強求全面透徹地實施完成。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