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教案 | 語文學科3 列夫·托爾斯泰◎文化自信:感受托爾斯泰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學會用審視、批判的眼光看待社會黑暗。◎語言運用:積累課后“讀讀寫寫”字詞,能根據特定場景正確運用。◎思維能力:整體把握作者的思路,體會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把握傳主獨特的外貌特征,進而探索其精神世界。◎審美創造:品味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感受課文典雅優美、酣暢淋漓的語言風格。教學重點整體把握作者的思路,體會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把握傳主獨特的外貌特征,進而探索其精神世界。教學難點品味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感受課文典雅優美、酣暢淋漓的語言風格。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用“矛盾”一詞來總結。這個人,他活著的時候,擁有至高無上的榮譽、地位、財富,可是最后卻孤單寂寞地死在一個不知名的小火車站;他被人們尊稱為俄羅斯文學大師,最后的墳墓卻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世襲貴族,卻拋棄貴族的身份甘心做一個普通農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來看看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吧!二、教學開展1.目標任務一:搜集資料,掃清障礙。◎字詞積累。自由朗讀,結合課后的讀讀寫寫掌握“滯留”“蒙昧”“鶴立雞群”“正襟危坐”等重點詞語。可參見《創優作業·背記手冊》本課字詞部分。◎作者簡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傳記文學和小說創作方面。代表作有小說《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傳記《三作家》《羅曼·羅蘭》等。2.目標任務二:揣摩肖像描寫。◎閱讀課文,劃分文章結構層次,并說說托爾斯泰給你的總體印象。第一部分(1—5):刻畫托爾斯泰粗鄙、丑陋、普通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6—9):描寫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總體印象:毫無藝術感、平庸,甚至粗鄙。◎閱讀第1、2段,找出描繪托爾斯泰的外貌(不包括眼睛)的語句,完成下面的學習任務單。學習任務單[參考答案] ①濃密 ②用刀胡亂劈成的木柴 ③兩孔朝天 ④難看◎閱讀第6—9段,畫出描寫托爾斯泰眼睛的句子,并說說這對眼睛有什么特點。①一對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②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準,擊中要害。③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④但那對眼睛卻能滿含粲然笑意,猶如神奇的星光。⑤它們可以變得冷酷銳利,可以像手術刀、像X射線那樣揭開隱藏的秘密……⑥胡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光的珠寶的甲殼而已……⑦像一只獵鷹從高空朝一只膽怯的耗子俯沖下來……⑧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準它們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特點:這對眼睛目光犀利、敏銳、深刻,蘊含豐富感情,威力大。◎作者對托爾斯泰多角度、多層次的肖像描寫精彩至極,請你結合具體內容體會這一特點。正面描寫 局部特寫 第1段:聚焦于人物面部“多毛”的特征,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第2段:細膩描寫人物面部的各個部位,一一用“鏡頭”放大。第3段:描繪人物的神態面容。整體描繪 第4段:從“一縱一橫”兩個角度——托爾斯泰的外貌在其人生各個階段的變化,托爾斯泰的長相與普通俄國人長相的接近,整體描寫人物外貌的普通和氣質的平庸。側面描寫 第5段:寫拜訪者的想象和心理落差,從側面烘托出托爾斯泰外貌的平庸、粗鄙。3.目標任務三:揣摩語言之美。◎本文在進行外貌描寫的過程中,大量地使用夸張和比喻的修辭。修辭手法的使用有何表達效果呢?請結合下列句子體會。(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于空地,濃密的胡髭使人難以看清他的內心世界。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胡髭”比作“植被”,“植被多于空地”,形象生動地突出了托爾斯泰臉部的總體特征——多毛、胡髭濃密。(2)長髯覆蓋了兩頰,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皺似樹皮的黝黑的臉,一根根迎風飄動,頗有長者風度。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一綹綹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用“樹皮”比喻臉上的皺紋多,用“樹根”比喻又長又粗的眉毛,形象地寫出了托爾斯泰的這張臉除了邋遢之外,實在沒有什么可愛之處。(3)小屋粗制濫造,出自一個農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臘的能工巧匠建造起來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橫梁——小眼睛上方的額頭,倒像是用刀胡亂劈成的木柴。“小屋”不是指托爾斯泰工作的地方,而是指他的外貌,比喻奇特而形象,生動地描寫出托爾斯泰長相的粗陋。(4)托爾斯泰這對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爾基的話,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托爾斯泰的眼睛能把萬事萬物盡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觀察力以及內心世界的豐富和充沛。4.目標任務四:梳理文章思路,體會抑揚手法。◎文章主要描寫了托爾斯泰外表的哪些部分?每個部分寫了什么?試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閱讀全文,品味各段寫托爾斯泰所使用的詞語的感彩,并說說文章主要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寫托爾斯泰,有什么作用。本文主要運用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寫托爾斯泰。第1—5段是“抑”,在層層鋪陳、反復渲染中強調托爾斯泰外貌的粗鄙平庸。并在“抑”的同時,提到“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為“揚”作準備。最后在“抑”與“揚”的強烈對比中,表現了托爾斯泰靈魂的高貴與思想的深邃,表達了作者對其真摯而強烈的謳歌與贊頌。5.目標任務五:深層探究,感悟托爾斯泰的“幸福”。◎聯系上下文和鏈接材料,談談“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這塊悲涼之地解凍”的含義。【鏈接材料】19世紀后期,俄國資本主義迅猛發展,封建農奴制進一步瓦解,人民革命斗爭日益高漲。托爾斯泰深受影響,積極參加救濟災民的活動,參與貧民區人口調查,訪問監獄、法庭等,還加緊對哲學、道德倫理等問題的深入研究,最終促成自己世界觀的轉變。托爾斯泰晚年從事體力勞動,力圖按照農民的方式生活。1910年,托爾斯泰經過長期激烈的思想斗爭,最終決定擺脫貴族生活,把財產交給妻子,離家出走,以實現自己“平民化”的夙愿。結果途中身染肺炎,不久病逝。把托爾斯泰晚年面部的變化比作“悲涼之地解凍”,形象地表現出他晚年世界觀的轉變,即堅決地站到農民的立場上,對富裕而腐朽的貴族階級生活及其基礎——土地私有制表示強烈的否定,對國家進行猛烈的抨擊。◎閱讀第9段,解決課文批注的最后一個問題:“‘看透事物本質’,卻會失去幸福。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提示:(1)“看透事物本質”,托爾斯泰看透了什么?(2)“看透事物本質”與“失去幸福”之間有何聯系?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將是雙倍的。托爾斯泰正是這樣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惡、虛偽和苦難,也看清了造成人世間種種罪惡的根源,并盡其畢生努力去改變它,但卻事與愿違,這使得他不但沒有找到幸福感,反而倍感痛苦,而這痛苦使他的“憂郁面孔上籠罩著消沉的陰影,滯留著愚鈍和壓抑”。結束語:難怪有人評價托爾斯泰是一個“痛苦的清醒者”。而老師認為托爾斯泰肯定是“寧做痛苦的清醒者,也不做無憂的夢中人”。——這也正是托爾斯泰的魅力所在。三、作業布置閱讀羅曼·羅蘭的《名人傳》一書,了解托爾斯泰苦難、坎坷的一生。列夫·托爾斯泰這節課把課堂內容分為多個版塊,難度階梯式地增加。整體來看,這堂課帶領學生認識托爾斯泰的外表直至內心,讓學生明白一個人的高貴不在于相貌而在于靈魂。教學中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中體會外貌描寫的作用,同時又通過對外貌描寫的分析令學生體會到修辭在描寫中所呈現的表達效果,有利于學生的理解。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