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3 “蛟龍”探海◎文化自信:感受我國科學探索的重要瞬間,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語言運用:積累課后“讀讀寫寫”詞語,能根據特定場景正確運用。◎思維能力:借助關鍵語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我國科技工作者身上體現的科學精神。◎審美創造:體會報告文學新聞性、文學性、紀實性的特點。教學重點感受我國科學探索的重要瞬間,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學難點借助關鍵語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我國科技工作者身上體現的科學精神。第1課時一、導入新課海洋無比廣闊,探索神秘的海底世界,是人類長久以來的科學夢想。這些年來,我國不斷地向深海挺進,從“蛟龍號”探海,到“奮斗者號”完成萬米級海試,再到“夢想號”建成入列……一步一個腳印,我國在海洋“無人區”留下深深的追夢足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蛟龍”探海》,一起重溫“蛟龍”探海和海空連線的過程。二、教學開展1.目標任務一:搜集資料,掃清障礙。◎字詞積累。自由朗讀,結合課后的“讀讀寫寫”掌握“憧憬”“蹣跚”“淋漓盡致”等重點詞語。可參見《創優作業·背記手冊》本課字詞部分。◎作者簡介許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2018年8月11日,他憑借《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背景鏈接2012年6月24日,水下是“蛟龍號”成功坐底馬里亞納海溝7020米,天上是“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手控交會對接。這兩大高新科技事件,實現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美好夢想。2014年,許晨跟隨“蛟龍號”深入西太平洋,親臨“蛟龍號”深潛探海現場,實地采訪了包括“蛟龍號”研發、深潛、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深潛事業的參與者。返航后,他潛心構思,寫出了長篇報告文學作品《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本文就選自其序章《人類的極地探索》。◎文體知識報告文學報告文學是運用文學藝術手法,真實、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動的一種文學體裁。它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運用文學的描寫手法,使人與事更具典型意義,但在基本事實上不允許虛構,兼具社會責任感與人文情懷,被稱為“文學的報告”。其基本特征是新聞性、文學性、紀實性。2.目標任務二:瀏覽課文,理清事件。◎瀏覽課文,給課文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2):概述人類對海洋的向往與探索。第二部分(3—20):寫“蛟龍”探海及海空連線,展現了我國偉大的科技成就。第一層(3—7):介紹試驗海域的具體情況,點明“蛟龍”探海的難度之高、意義之大。第二層(8—15):詳細記敘“蛟龍”探海這一事件的過程。第三層(16—20):詳細記敘了“神舟九號”和“蛟龍號”連線的過程。第三部分(21):作者為中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驕傲自豪,贊揚了中華民族的探索精神。◎文章按照時間順序,詳細記敘了“蛟龍”探海和海空連線的過程。瀏覽課文,請在文中找到相關時間,并概括對應事件。時間 事件6月3日 “蛟龍號”海試團隊起航奔赴馬里亞納海溝所在的海域。6月24日 4時20分 海試團隊舉行出征儀式,按時下潛。6月24日 9時07分 潛航員葉聰宣布“蛟龍號”已坐底7020米,后向“神舟九號”送上祝福。6月24日 12時55分 “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剛性連接,后景海鵬作為飛行乘組代表向“蛟龍號”致辭。◎閱讀文章的第二部分,梳理“蛟龍號”7000米載人潛水器工程項目的海底試驗過程,完成學習任務單。學習任務單“蛟龍號”7000米載人潛水器工程項目的海底試驗過程時間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點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潛水器 “蛟龍號”天氣狀況 風雨突襲,海況不佳,但周密嚴格的探測表明,天氣條件會逐漸好轉,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備試驗條件。潛航員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潛時長 3個多小時下潛深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意義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 ①2012年6月24日 ②馬里亞納海溝 ③葉聰、劉開周、楊波 ④7020米 ⑤標志著我國深海作業能力、載人深潛技術的成熟。◎閱讀第16—20段,勾畫“海空連線”的相關內容,梳理其背景、連線內容、成功瞬間和重要意義。3.目標任務三:再讀課文,體會精神。◎本文體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怎樣的科學精神?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概括。①勇于創新:“蛟龍號”作為我國自主研發、集成創新的7000米載人潛水器,其成功研發和應用是我國在深海探索技術上的重大突破,體現了科技人員敢于創新、勇攀高峰的精神。②團結協作:“蛟龍號”海試工作由各部門、海試團隊等的眾多人員協同完成,下潛時潛航員與水面控制人員更是緊密配合,共同完成了深海試驗任務。③追求卓越:從1000米、3000米、5000米到7000米,我國深海探索不斷刷新紀錄,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④胸懷祖國:“上天入海”的奇跡得益于“蛟龍號”“神舟九號”的科技工作人員始終胸懷祖國,致力于祖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蛟龍號”潛航員的祝福與“神舟九號”飛行乘組的致辭,代表了我國科技人員對于祖國載人航天、載人深潛事業美好未來的祝愿。小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因為有眾多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奮力創新、默默耕耘,才使我國從一個科技基礎十分薄弱的國家一躍成為科技大國,成功實現我國科技實力一次次歷史性跨越。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當下,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對于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激發科技進步動力與謀求人民幸福生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2課時1.目標任務一:精讀課文,圈點批注。◎從修辭的角度進行批注。句子 批注于是,當歷史老人腳步蹣跚地走到了20世紀,深達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繼出現了美國人、俄羅斯人、法國人、日本人的身影。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人類探索海洋的歷史人格化,寫出人類探索深海過程的漫長與艱難。大海如同一個情緒善變的孩子,時而風雨交加,時而電閃雷鳴。“向陽紅09號”中國科學考察船迎風破浪,如定海神針般地停在預定海域。 運用比喻和對比手法,將天氣多變的大海比作情緒善變的孩子,將中國科考船比作定海神針,兩者形成鮮明對比,于惡劣的環境中突出了試驗的艱難與科研人員的決心。她那寬闊而堅實的甲板上,高高矗立著一臺類似龍門吊的設備,伸出兩只長長的手臂,懷抱著紅白相間的小鯨魚一樣的機器。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中國科考船人格化,“懷抱”一詞準確生動且富于感情,形象地寫出了中國科考船與“蛟龍號”的位置關系,表達了對“蛟龍號”的呵護與期待。◎從詞語運用的角度進行批注。句子 批注驀然,定格 于浩瀚無際的西太平洋中一片波瀾起伏的海域。 “驀然”“定格”文筆陡轉,從遼遠的背景直接切入現實中的試驗海域。這里是亞洲大陸和大洋洲澳大利亞之間,北起硫黃列島,西南至雅浦島,菲律賓東北、馬里亞納群島附近——馬里亞納海溝所在之處。 “之間”“北起”“西南至”“附近”等詞語準確地交代了試驗海域的地理位置。憑著這種志向與精神,我們英雄的海試團隊劈波斬浪,按計劃在這片海域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潛試驗。 “劈波斬浪”“一次又一次”體現了海試團隊嚴謹求實、勇攀高峰、拼搏奉獻的精神。◎從其他方面進行批注。句子 批注那么,擁有綿長海岸線和遼闊海域的海洋大國的華夏子孫,又在哪里呢? 提出“中國探索海洋的身影在哪里”的問題,引出下文,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地球儀還在緩緩旋轉著—— 獨句成段,承接上文“中國探索海洋的身影在哪里”的提問,開啟下文對試驗海域的描述。這條海溝的形成已有6000萬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溝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 反復介紹馬里亞納海溝,既是客觀記述,又側面表現了“蛟龍”探海難度之高、意義之大。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無不為這偉大的壯舉感到驕傲和自豪! 作者將個人的情感與整個中華民族的情感緊密相連,強調了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和對國家成就的深切自豪,情感得到了升華。2.目標任務二:結合旁批,深入思考。◎海試地點距出發港口萬里之遙,為什么是“親近”的?(見教材P158旁批)“親近”意思是(雙方)親密,關系密切。盡管海試地點距離出發港口萬里之遙,但因為它是“蛟龍號”海試團隊即將進行科學探索的重要場所,承載著他們的使命和責任,所以在精神和情感上顯得“親近”。這種“親近”體現了海試團隊對科學探索的深厚情感和堅定決心。◎聯系上下文,注意細節,體會作者是怎樣表現“緊張有序”的。(見教材P158旁批)①下潛環境:當時風雨突襲、海況不佳,但經過探測后決定按時下潛,營造出一種緊迫而有序的氛圍。②下潛過程:監控屏幕上不斷顯示的各種數據和揚聲器中不時響起的通話聲,表明現場指揮部對潛水器狀態的實時掌握和與潛航員的緊密溝通,體現了緊張而有序的工作狀態。③下潛時間:通過明確的時間節點,如“北京時間4時20分”“北京時間9時07分”來敘述事件的進展,展現了整個下潛過程的緊湊和有序。◎文章第6段和第21段中的“對了!”“好啊!”的表達非常口語化,用在這兩段中卻有獨特的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語句 效果“對了!” (第6段) ①拉近了文本與讀者的距離,使整個敘述顯得更加親切、自然;②引出話題,提示讀者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重要的、值得關注的內容,即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深潛海試。“好啊!” (第21段) ①傳達了作者的喜悅和肯定,也易于激發讀者的情感共鳴。②強化主題,表達對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探索精神的贊揚。這兩處口語化的表達在文段中形成了節奏的變化,使得整個敘述更加生動、有趣,避免了單調和乏味。結束語:這篇課文記述了“蛟龍”探海和海空連線的過程,展現了中國在深海探索和載人航天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奮斗、團結協作。希望同學們向他們學習,將來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三、作業布置課外搜集我國載人深潛事業的發展資料,把這些資料進行梳理并制成表格。本教學設計是從整體到局部進行設計的。首先,教師指導學生在瀏覽課文后梳理結構層次,幫助學生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分部分進行學習,了解每部分所講內容。之后,引導學生根據事件體會我國科技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最后,引導學生自主圈點批注和根據旁批理解內容。整個教學設計結構清晰,主次分明,鍛煉了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