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 外國詩二首◎文化自信: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語言運用:積累課后“讀讀寫寫”詞語,能根據特定場景正確運用。◎思維能力:反復誦讀,感受詩歌內容,把握詩人的情感。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并理解其現實意義。比較兩首詩寫法的異同。◎審美創造: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優美語言。教學重難點反復誦讀,感受詩歌內容,把握詩人的情感。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并理解其現實意義。比較兩首詩寫法的異同。第1課時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導入新課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一帆風順。可現實生活總喜歡和我們開各種或大或小的玩笑,將我們推入一個又一個困境中。假如有一天,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看看他是怎樣面對“生活中的欺騙”的。二、教學開展1.目標任務一:搜集資料,掃清障礙。◎作者簡介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作家,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詩歌《自由頌》《致大海》,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等。◎背景鏈接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堅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2.目標任務二:朗讀詩歌,把握內容。◎讀準字音瞬息(shùn)◎把握節奏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須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本詩的兩個部分各表達了怎樣的內容?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心等待,快樂的日子一定會到來。第二部分寫要永遠向往美好的未來,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3.目標任務三:品讀詩歌,領悟詩意。◎本詩的題目是“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欺騙”的含義是什么?“欺騙”泛指生活中所有的磨難、挫折、困境、不幸。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所以這是他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專制扼殺正義,沙皇鎮壓革命,人生經歷著苦難,生活遭遇著不幸,這正是生活的一種“欺騙”。另外,年輕人總是對未來抱有太理想的期待,所以在碰到事情不如想象中美好時往往會有心理落差,覺得被生活“欺騙”,所以此處的“欺騙”也可理解為個體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一種差距,以及這種差距給人造成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失落。◎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如果你現在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就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強調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的,每一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我們掌握自己的人生。◎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詩中闡明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心要永遠向著未來,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往事時,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4.目標任務四:細讀詩歌,明確寫法。◎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細讀全詩,品味語言,想想原因何在。詩人以勸告的口吻鼓勵人們相信生活,相信未來。通篇沒有具體的形象,只是以平等的語氣娓娓道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讀者面對面交流;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這是詩人對人生體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所以盡管詩歌沒有任何形象,完全在說理,運用了一般詩歌創作所極力避免的形式,卻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為無數讀者所喜愛,并成為無數讀者生活的座右銘。結束語:泰戈爾說“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汪國真說“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正步入青春的我們,活力無限、朝氣蓬勃,卻也難免有迷茫悲觀、失望失落的時候,但請同學們記住:既然選擇了遠方,就應該奮勇向前,積極面對。三、作業布置1.熟讀并背誦詩歌。2.以“假如生活成就了你”為題,仿照本詩的句式獨立創作一首詩,并說說你創作這首詩所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第2課時 《未選擇的路》一、導入新課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很重要,人生道路的選擇也同樣重要。人生的道路有千萬條,我們卻只能選擇一條。那么,面對人生的岔路口,我們應如何作出選擇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或許能有所啟示。二、教學開展1.目標任務一:認識作者,了解背景。◎作者簡介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他的詩往往以描寫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語言樸實無華,卻細致含蓄,耐人尋味。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波士頓以北》等。◎背景鏈接1912年,弗羅斯特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放棄教書的職業,放棄本來可能更加平坦、安穩的生活,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于詩歌創作。這首詩寫的就是這一重要的人生選擇。2.目標任務二:朗讀詩歌,把握內容。◎讀準字音佇立(zhù) 萋萋(qī) 幽寂(yōujì)◎把握節奏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走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因此/決定了/我迥異的旅途。◎全詩共4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內容。第1節:佇立思索。第2節:決定選擇。第3節:選擇之后的悵惘。第4節:多年后的回顧、嘆息。3.目標任務三:品讀詩歌,領悟詩意。◎詩中的“路”有什么深刻的含義?詩人表面上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寫人生之路,并表達對人生之路的思考。◎本詩中詩人選擇了自己的路,為什么題目卻是“未選擇的路”?詩人寫作的重點是未選擇的路。其實未選擇也是一種選擇。生活中許多人出于對自己選擇的不滿,才會產生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這樣寫給這首詩增加了憂郁的情緒。◎詩中的“路”給了你怎樣的啟示?【示例】①自然之路可選擇回頭,而人生沒有回頭路可走;②選擇要慎重,一旦作出了選擇,就要堅持下去;③選擇不同的道路,人生也將不同;④面對選擇,猶豫是正常的。4.目標任務四:細讀詩歌,明確寫法。◎比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與《未選擇的路》,找出它們的異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未選擇的路》相同點 富有人情味和哲理性不同點 語氣風格 口語風格,親切和婉 樸實無華,耐人尋味寫作手法 直抒胸臆,以對話的口吻娓娓道來。 借助具體形象,用象征手法表達對人生道路的認識。蘊含哲理 人生中遇到磨難、挫折時,要積極樂觀,要相信生活、相信未來。 在作決定人生方向的選擇時要冷靜慎重。◎詩中出現了許多常見的景物,比如樹林、路、荒草、落葉等,說說它們的象征含義。樹林——優美而寧靜,且充滿未知數,是自然世界的象征。它的寧靜深邃、廣闊無際,恰如廣博未知的人生。路——不可知其源,茫然不知盡頭的選擇的象征。作者在人生岔路艱難抉擇著,不愿從俗的心理讓他選擇了一條別人很少走的路。盡管他有過躊躇和猶豫,但這一切并非是擔心自己的選擇是個錯誤,而是對人生只能選擇一條路的遺憾。荒草,落葉——人生中艱難困苦的象征。作者選擇“荒草萋萋”的道路,也許更艱辛,更需要開拓。進一步強調了人生選擇的偶然性與神秘性,提醒我們人生本來就有無限豐富的可能性。象征象征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借助形象的具體事物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藝術手法。運用這種手法,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結束語:學完這首詩,我們或許會對人生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這些都是影響未來人生走向的重大問題。我們只有從小培養堅毅勇敢的性格,才能正確地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健康成長!三、作業布置1.朗讀并背誦詩歌。2.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請課外搜集、整理關于“路”的名言警句,并嘗試理解名家對“路”的思考。本課是自讀課文,包含兩首富有哲理的現代詩歌,值得學生咀嚼與品味。因此,教學過程中把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通過品析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哲理上。此外,詩歌的學習應重視朗讀,所以從朗讀入手,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節奏,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后通過設置問題深入品析詩歌的內容,讓學生深切地領悟詩歌中蘊含的哲理。最后再比較兩首詩歌,讓學生明確兩首詩歌不同的寫作手法,并初步了解象征手法。整個教學過程逐層深入,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本課的教學重點,可操作性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