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4 驛路梨花◎文化自信:感受文中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培養關愛他人、樂于奉獻的公德意識。◎語言運用:積累課后“讀讀寫寫”字詞,能根據特定場景正確運用;略讀課文,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重點)◎思維能力:把握文章的記敘順序,分析、理解文章構思的特點及表達效果;分析、理解文中“梨花”的不同含義及作用,體會文章題目的妙處。(難點)◎審美創造:感受文章優美的語言,培養對美的感知和鑒賞能力,激發創作欲望。第1課時一、導入新課在云南哀牢山深處,有一片美麗的梨花林,那里不僅有潔白清香的梨花開滿枝頭,還有美麗動人的故事正在流傳。讓我們循著梨花的香氣,一起走進彭荊風的《驛路梨花》。二、教學開展1.目標任務一:搜集資料,掃清障礙。◎字詞積累。自由朗讀,結合課后的“讀讀寫寫”掌握“驛路”“陡峭”“修葺”等重點詞語。可參見《創優作業·背記手冊》本課字詞部分。◎作者簡介彭荊風(1929—2018),江西萍鄉人,作家。其作品多描寫邊疆戰斗生活和少數民族風俗人情,具有鮮明的邊疆特色。代表作有小說《鹿銜草》《驛路梨花》等。◎背景鏈接作者1950年春隨軍進入云南,在西南邊疆待了四十余年,足跡遍布云貴高原。1977年秋,黨中央重新提出學習雷鋒精神。作者想起邊疆許多樸實的人和事,想起深山大嶺里的小茅屋及默默為小茅屋做事的人,一股無形的力量使他拿起筆來,寫下了這篇文章。2.目標任務二:初讀課文,理清情節。◎瀏覽課文,找出文中與小茅屋有關的人物,并概括他們與小茅屋之間的事件以及他們做這些事的目的。人物 與小茅屋的事件 做事的目的“我”和老余 借宿小屋;和瑤族老人一起給房頂加草、挖深排水溝 學習哈尼小姑娘為群眾著想的精神瑤族老人 歸還糧食;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感激、回報曾受到的照料,也為方便后來人一群哈尼小姑娘 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軍戰士和梨花學習解放軍戰士 修建小茅屋 學習雷鋒精神,給過路人避風雨梨花 照料小茅屋 被解放軍戰士感動,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幫助過路人◎分別以“我”和老余的行蹤,小茅屋的建造、照料、維護的過程先后為序,梳理故事情節,并揣摩本文記敘順序的妙處。以“我”和老余的行蹤為序:以小茅屋的建造、照料、維護的過程先后為序:本文記敘順序的妙處:①課文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見所聞為順序,從“我”和老余的視角敘述人物與小茅屋之間發生的事,其間還通過設置層層懸念、誤會來豐富文章內容,推動情節發展,顯然比平鋪直敘更勝一籌。②文中還有兩次插敘,第一次是瑤族老人講述自己的經歷,第二次是梨花的妹妹講述解放軍修建小茅屋及梨花照料小茅屋的故事。這兩處插敘使敘事波瀾起伏,行文多變,也令所講故事更加充實,人物形象更加飽滿。3.目標任務三:再讀課文,欣賞構思。◎本文構思巧妙,層層設置懸念和誤會。找找看,文中描寫了幾次誤會,設置了幾個懸念?并完成學習任務單。設置懸念概念: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設置一個疑問或矛盾沖突,以使讀者急切期待和強烈關心結果而閱讀下文。作用:①引起讀者的注意與思考,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②使文章情節波瀾起伏,曲折有致。學習任務單懸念一:“我”和老余發現小茅屋,猜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誤會一: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懸念二:瑤族老人解釋自己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誰”呢?誤會二:遇上一群哈尼小姑娘,以為走在前邊的那個是小茅屋的主人——梨花。懸念三:哈尼小姑娘告知房子是解放軍蓋的。解放軍為什么蓋這個房子呢?釋疑: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小茅屋方便過路人。[參考答案]①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②碰見瑤族老人,認為他是小茅屋的主人。③解放軍淋雨露宿,學雷鋒精神◎設置這些誤會懸念有什么好處?通過懸念和誤會的安排與展開,使文章波瀾起伏、扣人心弦,增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4.目標任務四:深層閱讀,感受精神。◎梨花掩映下的小茅屋里發生的故事生動有趣,與小茅屋有關的人都善良、樸實,在這一群人中,誰才是小屋真正的主人呢?第2課時1.目標任務一:精讀課文,分析人物。◎這篇小說人物眾多,在這些人物中,哪一個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為什么?精讀課文,勾畫出小說中對人物描寫的句子,并談一談。【示例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和老余。他倆本就是普通的過路人,受到照料后主動留下來修葺小茅屋,向為群眾著想的哈尼小姑娘學習。【示例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瑤族老人。他四處打聽小茅屋主人的身份,還專門來送糧食道謝,知恩圖報,也努力幫助他人。【示例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梨花的妹妹。她年齡雖小,但也能接過照管小茅屋的任務,還帶動小伙伴一起來完成任務。【示例四】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梨花姑娘。她被解放軍感動,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藥的機會照料小茅屋,出嫁后還為小茅屋找到合適的照顧者。【示例五】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解放軍戰士。他們在樹林里過夜淋了大雨,第二天就建了一間給過路人避風雨的小茅屋,他們是在用實際行動學習雷鋒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這些人物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解放軍戰士為了方便路人,學習雷鋒精神修建了小茅屋;梨花深受感動,照管小茅屋;梨花的妹妹主動接力照管小茅屋;瑤族老人、“我”、老余等過路人受到照料后也主動修葺小茅屋,讓更多的過路人可以得到小茅屋的恩惠。◎這么多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人物,誰才是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呢?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這篇小說的主人公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群體,文中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作者想要刻畫的主要人物。作者塑造群體形象的好處是,說明助人為樂的品質存在于一個群體中,大家的共同特征是都在為人民服務,都在學習雷鋒精神。2.目標任務二:深度解讀,把握主題。◎找出文中提及“梨花”的句子,并結合具體語句理解“梨花”的豐富含義及作用。具體語句 含義及作用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ǖ?段) 自然界潔白美麗的梨樹林,給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處的“我”和老余帶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點題,為故事情節的展開作鋪墊。一彎新月升起了,……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第6段) 實寫淡淡月光下輕輕飄落的梨花瓣,營造了美好的意境。原來對門山頭上有個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第24段)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關聯。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第27段) 虛實映襯,梨花林與梨花姑娘相映生輝,為全文營造一種景與人融合的意境,也表達了作者對小茅屋“主人”助人為樂精神的贊美之情。照應文題的同時,產生第二個誤會,推動故事情節向縱深發展。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保ǖ?7段) 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與潔白的梨花融為一體,花美人更美。“處處開”體現了雷鋒精神不斷發揚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華了文章主題。引用詩句,再次點題,題文相映,首尾呼應,使作品結構嚴謹,渾然一體。◎怎樣理解“梨花”對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現,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梨花”的內涵不斷豐富,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也不斷升華。開頭描寫陡峭大山中月光下的梨花林,潔白,美麗?!鞍咨婊ㄩ_滿枝頭”,“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里走著”,“我們”發現了可以落腳的小茅屋。這里的“梨花”,出現在人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帶給人希望和溫暖。作者借助“梨花”,贊美了給人們提供幫助的梨樹林邊小茅屋的主人。“我”在小茅屋里睡得十分香甜,夢境中香氣四溢的梨花林、穿著花衫在梨花叢中唱歌的小姑娘……植物“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輝。這里,作者借大自然梨花的香氣四溢,贊美梨花姑娘助人為樂精神的發揚光大——受過幫助的過路人心生感激,也盡力照料小茅屋。小說結尾,潔白盛開的梨花與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融為一體,成了助人為樂的人物群體的象征。梨花的樸實無華,就是邊疆民族淳樸民風的象征;梨花的香氣四溢,就是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不斷發揚光大的象征?!疤幪庨_”的“驛路梨花”,飽含了作者對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淳樸民風、對發揚光大雷鋒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贊美、熱愛、崇敬之情。◎本文以“驛路梨花”為標題有什么妙處?①文中的“驛路”,指過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邊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鋒助人為樂精神長盛不衰的地域見證。②“驛路梨花”是盛開在邊疆驛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筆下,這既是自然界開滿枝頭、潔白如雪、香氣四溢的梨花,又是助人為樂、充滿朝氣、淳樸熱情的梨花姑娘,也是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雷鋒精神的象征,還是邊疆民族樸實熱情、知恩圖報、樂于助人的優良民風的體現。③“驛路梨花”將標題與主題、形式與內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靈美巧妙聯系,和諧一體;同時,“驛路梨花”語出陸游的詩,這也為文章增添了文化韻味。◎結尾引用陸游的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有什么妙處?引用陸游“驛路梨花處處開”的詩句結尾,一語雙關,“梨花”既是盛開的潔白的梨花,更是雷鋒精神的象征。以此結尾,既照應標題,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嚴謹,又含蓄形象地展現了發揚光大雷鋒精神的深刻意義,深化了作品的主題。3.目標任務三:拓展延伸,暢談看法。◎這篇小說所寫的樸實民風是否讓你感動?讀完后,你對“公德”這個概念有什么想法?聯系現實,和同學討論這個話題。【示例】小說中所寫的樸實民風讓我很感動。人們外出遇到困難時,若能夠得到這樣的幫助,定會非常感激。社會公德是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守的準則,是社會公認的最基本的行為規范。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環境的建立需要我們共同遵守社會公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做到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只有人人都在生活中踐行社會公德,做一朵飄香的“梨花”,才能真正使得“驛路梨花處處開”。◎幾十年過去了,你認為云南哀牢山的這座小茅屋是否還有人繼續照料?談談你的看法。可能仍然有人在照料。雖然時代在變,然而雷鋒精神并未消失。新時代涌現出許多熱心善良、樂于助人、見義勇為、默默奉獻的人,他們繼續發揚著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他們的行為也表明了雷鋒精神在代代相傳,并發揚光大!社會因為他們的愛心、善舉而變得溫暖、和諧!◎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該如何發揚雷鋒精神?時代需要雷鋒精神,或許我們做不到像雷鋒那樣高尚,但我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在公交車上給老人和孕婦讓座,公共場合保持安靜不大聲喧嘩,外出游玩遵守規則,遇到別人有困難及時予以幫助等。從身邊的小事端正自己的行為,自覺維護社會的公德,樂于助人、甘于奉獻,才能共建和諧社會。結束語:本文作者巧妙地設置懸念和誤會,使文章情節曲折,引人入勝。標題“驛路梨花”引用詩句,將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的美好品質完美地融為一體,使文章充滿了詩意和文化韻味,也讓讀者體會到這群人身上助人為樂、淳樸友善的美好品質。那一片片美麗潔白的梨花,香氣四溢,感動著我們,也激勵著我們將雷鋒精神代代傳揚下去。三、作業布置1.小組合作,以小組為單位創辦一份“公德在我心——今日梨花”主題手抄報。2.推薦閱讀彭荊風短篇小說《今夜月色好》。本文是一篇小說,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而且充滿了詩意。本教學設計由淺入深,在“讀”中理解內容、賞析構思、領會精神、把握主題,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詩意與文化氣息。學生在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中,學習略讀,訓練細讀,提高概括事件的能力和品析語言的能力,感受小說精巧的構思、跌宕起伏的情節、善良淳樸的人物和樂于助人的雷鋒精神。整個教學設計邏輯流暢,層次清晰,節奏明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