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藝版音樂七年級下冊學習設計課題 《漁舟唱晚》 單元課時 第二單元第三課時一、學習內容分析 《漁舟唱晚》選自湘藝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華夏之聲·文化根脈”。 《漁舟唱晚》是一首極具代表性的古箏曲目,旋律優美典雅,節奏富有變化。它以傳統的五聲音階為基礎,采用了“起、承、轉、合”的結構布局。曲調悠揚婉轉,運用了大量的級進和小跳進,使旋律既流暢又富有動感,生動地描繪了湖光山色和漁夫的悠然自得。從慢板的舒緩寧靜,到中板的輕快活潑,再到快板的熱烈歡騰,節奏的變化推動了音樂情緒的層層遞進,展現出不同的畫面場景。演奏運用了勾、托、抹、搖指等多種古箏演奏技巧,這些技巧不僅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還通過獨特的音色展現出古箏這件樂器的獨特魅力。樂曲標題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蘊含著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蘊,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閑適生活的向往。二、學情分析 初中一年級學生正處于音樂感知和審美能力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對音樂充滿興趣,具有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和欣賞能力。在小學階段已經接觸過一些簡單的音樂作品,對音樂的基本要素如旋律、節奏等有了初步的認識,具備一定的節奏感和音準能力,但對于較為復雜的音樂作品分析和文化內涵理解還存在困難。中學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充滿探索欲望,對流行音樂興趣濃厚,但對傳統民族音樂的關注度相對較低。然而,古箏獨特的音色和優美的外形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七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但在音樂創作和實踐方面的經驗較少,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啟發,幫助他們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將內心的感受通過藝術形式表達出來。三、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通過聆聽、哼唱,感受《漁舟唱晚》的旋律、節奏與和聲,體會古箏獨特音色營造的意境,培養音樂感知力與審美能力。 藝術表現:了解古箏演奏技巧,能準確哼唱主旋律,用自己方式表達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提升藝術表現能力。 創意實踐:鼓勵學生為樂曲創編舞蹈動作、配樂等,培養創新思維與音樂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知曉作品創作背景、蘊含的古典文化內涵,理解傳統音樂與文化的緊密聯系,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重點:感受《漁舟唱晚》的音樂美,體會古箏音色特點與表現力。了解樂曲結構、主題,熟悉各段落情緒變化。 難點:理解音樂中表達的意境,準確把握不同段落情感,并用恰當方式表現。五、學習活動設計 任務(一):課堂導入1.播放夕陽西下、漁船歸港的視頻,展示相關圖片,提問學生看到畫面的感受,引導描述腦海中的景象。 2.引出古箏曲《漁舟唱晚》,介紹此曲描繪漁民傍晚滿載而歸的情景,營造學習氛圍。設計意圖 通過直觀的視聽資料,激發學生興趣,自然導入課程。任務(二):初聽全曲1.播放《漁舟唱晚》音頻,學生閉眼聆聽,思考整體情緒、速度與節奏特點,感受音樂大致描繪的畫面。 2.分享初聽感受,交流對音樂速度、節奏、情緒的體會,教師總結,引導關注音樂要素。設計意圖 讓學生對樂曲形成初步印象,培養音樂感知能力。任務(三):分段欣賞1.介紹樂曲結構,按“慢板 - 中板 - 快板”順序分段欣賞。 2.慢板:播放第一段,講解旋律特點,感受寧靜、悠遠意境,引導哼唱,體會抒情、優美情緒。 3.中板:播放第二段,分析節奏變化,感受旋律的動態,引導學生想象漁船行駛畫面,體會喜悅心情。 4.快板:播放第三段,強調節奏加快,感受熱鬧氛圍,講解快速指法表現的漁夫收網情景,引導用拍手跺腳感受節奏。設計意圖: 深入剖析樂曲各段落,幫助學生理解音樂變化與情感表達。任務(四):了解古箏與演奏技巧1.展示古箏圖片,介紹構造、歷史與文化地位,講解基本演奏方法,如勾、托、抹、搖指等。 2.教師現場演示,播放演奏視頻,讓學生感受不同技巧效果,鼓勵模仿簡單動作。設計意圖: 讓學生了解樂器知識,感受其獨特魅力。任務(五):哼唱與創意實踐1.學生跟隨音頻哼唱主旋律,教師指導,強調音準與節奏,感受音樂魅力。 2.分組討論,為樂曲創編舞蹈動作、詩歌或其他樂器配樂,鼓勵發揮創意,展示成果并評價。設計意圖: 提升學生藝術表現力,培養創新與團隊協作能力。任務(六):課堂總結1.回顧《漁舟唱晚》內容,強調音樂特點、文化內涵與價值。 2.鼓勵課后欣賞傳統音樂,感受古典文化魅力。設計意圖: 鞏固知識,激發學生對傳統音樂的熱愛。五、教學資源 多媒體設備、《漁舟唱晚》音頻與視頻、古箏圖片、課件、古箏實物六、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欣賞《漁舟唱晚》,學生興趣濃厚,對音樂有一定理解。但教學中,部分學生對復雜節奏把握不準,哼唱時音準有偏差;創意實踐環節,部分學生創意受限,需在今后教學中加強引導與訓練。— 4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