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綠》教學設計課題 《綠》 第一課時(共2課時)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學習目標】 1.借助各種識字方法認識“擠、叉”2個生字,會寫“瓶、擠、叉、揮”4個生字,正確讀寫“墨綠、嫩綠、集中、交叉、教練、指揮、整齊、節拍”8個詞語,繼續培養獨立識字學詞和漢字書寫能力。 2.通過反復朗讀課文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歌意境熟讀成誦,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3.能初步借助關鍵詞句想象畫面,感受詩歌的獨特表達,體會詩人對綠色的贊美,對春天的謳歌;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評價任務】 1.能通過同桌互考生字詞語、聽寫、看拼音寫詞語等方式,認識本課“擠、叉”2個生字,會寫瓶、擠、叉、揮”4個生字,“墨綠、嫩綠、集中、交叉、教練、指揮、整齊、節拍”8個詞語。(目標1) 2.能通過自由朗讀、同伴互讀、表演讀等方式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詩意。(目標2) 3.能借助關鍵詞句,談談詩人表達的情感。(目標3)【學習內容】 本單元是綜合性學習活動單元,本課以學生熟悉的“自然”為中心意象展現了現代詩飽含情感、想象豐富、語言表達獨特等特點。 本課艾青的詩歌《綠》運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學的形式描述里春天到處都是綠色,萬物充滿生機的景象。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課文。教學中需著重引導學生誦讀兒歌,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對讀物中感受興趣的內容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第一課時學生主要學習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并能再反復誦讀中試著理解詩歌、讀出節奏感。【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在此前已經接觸過現代詩,但是低段學習詩歌多只是要求:誦讀,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對于詩歌的特點、讀詩的方法、體驗情感方面都還沒有系統的學習過,他們對此了解相對模糊。 但怎樣在生動有趣的語文學習中豐富語言積累,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對于綠并不陌生,但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卻沒有盡量去感受和發現綠的特點,因而要充分了解有關綠的知識,體會文本語言的趣味,讀出自己的感受還有一定的難度。這需要我們課前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觀察感受生活,課堂學習中充分運用插圖、生活經驗調動學生體驗,加深學生對文本語言的體會,從而在反復朗讀中讀出自己的感受,體會詩歌的獨特表達,體會詩人對綠色的贊美。 借助文本的學習認識生字,讓學生充分自學并相互檢測,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瓶、叉”學生容易寫錯的或者寫不好的,需要重點強調、指導。【學習過程】 學生活動教師活動評價要點環節一:圖畫引入,揭示課題。1.學生觀察,用“綠色的( )”來描述畫面內容。 2.學生齊讀課題。 1.(出示春天圖)這是一幅由各種綠色繪制而成的圖,你能用“綠色的( )”來說一說圖中畫著什么嗎? 2.揭示詩歌題目《綠》,板書課題。學生用圖中畫著綠色的( )說說和畫面內容。活動意圖說明:創設生活情境,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拉進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學習課文做準備,也為仿寫積累素材,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環節二:初讀課文,集中識字。(指向目標1、2)1.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正確,讀流利。 2.正確認讀生字,識記字形。 (1)指名認讀、齊讀生字,共同糾正字音。讀準“叉”在本課的讀音。 (2)小組討論識字方法。 (3)學生交流: 做動作識記“擠”“揮”; 結合字義與字形識記“叉”。 正確讀詞語,理解意思。 (1)逐行認讀詞語,相互糾正字音。 根據自學及已有經驗解釋詞語。 4.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句段,互相正音。1.引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鞏固課前預習成果。 2.檢查生字的認讀、識記情況: (1)課件出示生字,指導學生認讀,師生共同糾正字音。指導“叉”的字音。 (2)組織小組討論識字好方法。 (3)引導學生開展識字方法交流活動。 3.檢查詞語的朗讀、理解情況。 (1)課件分組出示詞語,指名逐行朗讀,有針對性地進行正音:倒翻、重疊、交叉、指揮、飄動。 (2)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意思。 4.出示重點句段,讓學生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鞏固字詞。自主讀文,讀準字音,通讀詩歌。 在傾聽中識字正音。 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活動意圖說明: 學生發揮其主體作用,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通過細心觀察,尋找方法,總結規律,不斷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環節三:全文誦讀,整體把握(指向目標1、3)1.朗讀課文,找出詩歌描述的內容。 2.學生結合讀文,嘗試概括小節的內容。 第一節:寫眼前鋪滿綠色。 第二節:寫綠色的豐富,深淺濃淡。 第三節:寫整個自然空間都充滿了綠色。 第四節:寫所有的綠色聚集在一起的形態。 第五節:寫綠色在風中飄動。 3.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有感情地朗讀。1.組織學生朗讀課文,看看詩歌寫了哪些內容。 2.引導學生對每小節的內容進行概括。 3.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仔細讀讀。能通過自讀、同伴合作讀的形式,讀出自己的感受。 能概括每小節內容,準確把握詩歌整體內容。 能嘗試背誦全文。活動意圖說明: 學生通過自讀、同伴合作讀的形式,讀出自己的感受,也為下節課的學習做準備。 準確把握詩歌整體內容,對詩歌有整體上的認識,從宏觀上感受詩歌意境。環節四:觀察指導,練寫生字(指向目標1)1.逐一觀察生字,找出容易寫錯的筆畫。 2.仔細觀察“瓶”“擠”“叉”的書寫演示,記住筆順和字形。 3.仔細觀察生字的間架結構。 4.再次觀察每個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和筆畫書寫特點,然后練寫兩個。 5.從結構、偏旁、筆畫方面互評,針對老師的建議進行修改。1.指導學生觀察寫字表中的生字,找出容易寫錯的筆畫。 2.利用課件演示 “瓶”“擠”“叉”的書寫過程。 3.課件出示生字,提醒間架結構。 4.組織學生練寫生字,全班巡視,個別指導。 5.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書寫情況,集體評議。 字的間架結構,特別要 注意寫正確 “叉”“瓶”的筆順。【板書設計】 綠 靜態 語速放慢,聲調上揚 動態 重讀慢讀,互相交錯【教后反思】【作業設計】課前作業:1.搜集資料初步了解艾青。課中作業:2.把下面的字寫正確,寫端正。瓶 擠 叉課后作業:好像綠色的墨水瓶倒翻了,所有的綠都jí zhōng( )起來,重疊在一起,jiāo chā ( )在一起。一陣風吹來,它們按著jié pāi ( ),zh ng qí( )地飄動起來……3.根據拼音寫詞語,把句子補充完整。4.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集中——( ) 整齊——( )5.照樣子寫一寫。(至少寫一組)綠 墨綠 嫩綠 淡綠 粉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有感情地誦讀詩歌,背誦課文。有感情背誦( ) 流利背誦( ) 在提示下完成背誦(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綠》教學設計課題 《綠》 第二課時(共2課時)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初步掌握比喻、排比和顏色詞透著顏色詞的句式體會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并能嘗試用這樣的句式進行仿寫;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語言運用的能力。 2.結合“閱讀鏈接”,通過比較閱讀,比較艾青筆下的“綠”與宗璞筆下的“綠”的不同,進一步感受詩歌語言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發展和審美能力。【評價任務】 1.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從朗讀出感受到對對綠色的贊美,對春天的喜愛。(目標1) 2.能用上比喻、排比和顏色詞透著顏色詞的句式體會語言進行仿寫。(目標1) 3.能在“閱讀鏈接”的比較中,說一說艾青筆下的“綠”與宗璞筆下的“綠”的不同。(目標2)【學習內容】 本單元是綜合性學習活動單元,本課以學生熟悉的“自然”為中心意象展現了現代詩飽含情感、想象豐富、語言表達獨特等特點。 本課艾青的詩歌《綠》運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學的形式描述里春天到處都是綠色,萬物充滿生機的景象。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課文。教學中需著重引導學生誦讀兒歌,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對讀物中感受興趣的內容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能從課文中提取關鍵句式,掌握比喻、排比和顏色詞透著顏色詞的句式體會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并能嘗試用這樣的句式進行仿寫;結合“閱讀鏈接”,通過比較閱讀,比較艾青筆下的“綠”與宗璞筆下的“綠”的不同,進一步感受詩歌語言的特點。【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中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橋梁,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方法,有了一定數量的語言積累,初步形成了較為穩定的閱讀習慣。從思維發展的角度來看,四年級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在閱讀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把讀書與思考結合起來,借助詩歌的關鍵詞句展開想象,鼓勵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從而享受閱讀的快樂。雖然很大一部分學生喜歡說不愿意動筆寫,但學生比較喜歡仿照課文里的句式進行仿寫。【學習過程】 學生活動教師活動評價要點環節一:簡要復述,導入新課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學生思考詩歌的主要內容。1.指名朗讀詩歌。 2.提出話題:作者從哪些方面描述了“綠”? 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能從“色彩”“形態”兩個方面概括。活動意圖說明:引導學生回顧詩歌內容,組織學生開展有效閱讀。環節二:品讀詩歌,感悟體會(指向目標1)1.朗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春姑娘用巧手為我們調出了哪些綠色。 2.學生了解省略號的作用。暢談生活中的綠。 3.學生讀。 4.感受綠的美,思考出奇的意思。 5.學生齊讀。 6.朗讀三小節,再仔細讀讀,想象畫面。 7.學生挑選交流。1.聽著錄音輕聲朗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春姑娘用巧手為我們調出了哪些綠色? 2.感受綠的多:是不是只有這些“綠”?你還知道有哪些綠? 3.出示第一小節再出示第二小節。(自由讀、指名讀、全班齊讀) 4.感受綠的美:這各種各樣的綠,卻綠得發黑,綠得出奇?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 5.出示一、二小節 6.這么多的綠集中在一起,會是怎樣胡一幅畫面呢?出示三小節。 7.出示說話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能結合生活情境,說出生活中有哪些綠色。 能發現課文里的句式特點,并能根據句式說一說自己發現的“綠”。活動意圖說明: 結合文章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情感。能發現課文里的句式特點,并能根據句式說一說自己發現的“綠”。為教學活動的認知環節,為仿寫做準備。環節三:整體把握,加深感悟(指向目標1)1.學生朗讀,理解“擠、重疊、交叉” 2.自己思考、和同桌說一說。談談自己對“綠”的感悟,能用上比喻、排比和顏色詞透著顏色詞的句式。 1.出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所有的綠集中起來,重疊在一起,靜靜地交叉在一起。” 2.“綠”為什么會按著節拍飄動?出示說話練習。 能通過誦讀有感情的讀出、說出、做出自己的感悟。 能用上比喻、排比和顏色詞透著顏色詞的句式,談談對“綠”的感覺。活動意圖說明: 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朗讀,讀出自己的感悟,能用上比喻、排比和顏色詞透著顏色詞的句式談談對“綠”的感覺。為教學活動的實踐環節,為仿寫做準備。環節四:拓展延伸,創意仿寫(指向目標2)1.說一說自己見過“所有”的綠集中起來的情景。 2.學生閱讀“閱讀鏈接”,說感受。 3.學習借鑒,進行詩歌的仿寫。1.春天,大自然一切灰充滿了生機,充滿了綠色,你見過“所有”的綠集中起來的情景嗎? 2.引導學生閱讀課后的“閱讀鏈接”,說說自己的感受。 3.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仿照第三小節,另選一個季節或畫面創編小詩。 (1)季節 ______到了, 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的。 (2)畫面(如:夕陽西下、大雪紛飛) 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的。學生進行詩歌的仿寫,能寫出自己的感受。活動意圖說明:通過認知、實踐的環節,讓學生樂于用詩歌表達自己對春日自然之景的感悟。【板書設計】 綠 色彩 比喻 排比 形態 想象、聯想【教后反思】【作業設計】課前作業1.搜集資料初步了宗璞及《西湖漫筆》。課中作業:2.想像畫面,補充詩歌。(二選一)雨中的( )是綠色的, 風中的( )是綠色的, 水中的( )是綠色的, 陽光下的( )也是綠色的, ( )是綠色的, ( )是綠色的, ( )是綠色的, ( )也是綠色的。3.仿照第三小節,另選一個季節或畫面創編小詩。(1)季節 (2)畫面(如:夕陽西下、大雪紛飛)課后作業:4.綜合性學習活動。艾青筆下的“綠”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請你找一找其他詩人筆下的“綠”,并把它抄寫下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