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 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上課素材人物素材1930年,臧克家在國立青島大學入學考試中以三句雜感詩被獨具慧眼的主考——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破格錄取。在學習期間經常出入聞先生的辦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請教,受先生影響很大,并于1933年出版了轟動一時的詩集《烙印》。以后連續出版的作品有《泥淖集》《淮上吟》等。聞一多先生遇難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寫《我的先生聞一多》以示悼念。上課筆記1.語言運用:正確理解并積累“鍥而不舍、兀兀窮年、迥乎不同、氣沖斗牛”等富有表現力的詞語。2.思維發展:梳理行文思路,體會本文嚴謹的結構和精當的選材。3.審美鑒賞:揣摩品味精彩詞句,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4.文化傳承:學習聞一多先生言行合一的品格,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1.抓住文章記敘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形象。2.梳理行文思路,體會本文嚴謹的結構和精當的選材。1.學習聞一多先生的精神品格。2.學習本文敘述中融入抒情、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朗讀法、研討探究法、品讀法。第1課時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偉大的歷史轉變是誰創造的?通過《鄧稼先》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是千千萬萬人努力的結果,其中,有像鄧稼先這樣致力于核武器研究的科學工作者,還有用文化喚醒民眾,用科學民主的新思潮挑戰封建思想的精神導師,他們是陳獨秀,是李大釗,是魯迅……他們在黑暗中叫醒熟睡的人,把他們號召起來,凝聚為一只火把,照亮了中國人的精神天空。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在反動派面前敢于“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優秀知識分子——聞一多先生。讓我們從這個“大寫的人”身上感受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板書課題)二、檢查預習 疏通字詞1.作者簡介臧克家(1905—2004),山東諸城人,詩人。代表作有詩集《烙印》等。2.人物鏈接聞一多(1899—1946),本名聞家驊,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生于湖北省浠水縣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參加了“五四”運動。1922年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后來研究文學。1925年5月回國后,歷任國立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蔣介石反動政府的腐敗,于是憤然而起,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斗爭。1946年7月15日發表了《最后一次講演》,當天被特務暗殺。代表作有《紅燭》《死水》等。知遇相惜 亦師亦友——臧克家和聞一多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入學考試成績發布,一位20多歲的考生數學零分,作文也只寫了三句帶感慨的新詩:“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成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按說,這位考生鐵定無法被錄取。不過,幸運的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識珠的主考官。這位主考官就是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聞先生從這三句雜感詩中發現了這位青年身上潛伏的才氣,于是一錘定音破格錄取。果不其然,這位青年沒有辜負聞先生的期望,很快就發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詩,并于1933年出版了轟動一時的詩集《烙印》。他,就是后來享譽詩壇的臧克家。3.生難字詞(1)字音典籍(jí) 慷慨淋漓(kānɡkǎilínlí) 迭起(dié)目不窺園(kuī) 兀兀窮年(wù) 瀝盡心血(lì)無暇及此(xiá) 迥乎不同(jiǒnɡ) 仰之彌高(mí)鍥而不舍(qiè) 氣沖斗牛(dǒu) 梳頭(shū)抱歉(qiàn) 秩序(zhì) 深宵(xiāo)伴侶(lǚ) 小楷(kǎi) 碩果(shuò)卓越(zhuó) 澎湃(péngpài) 大無畏(wèi)心不在焉(yān)(2)詞義【望聞問切】中醫診病的四種方法,即望診、聞診、問診、切診。【碩果】大的果實。比喻巨大的成績。【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擊。比喻聲勢浩大,氣勢雄偉。【目不窺園】形容埋頭讀書,不問外事。【慷慨淋漓】形容情緒十分激動;說話、寫文章意氣昂揚,言辭暢快。【詩興不作】寫詩的興致減少了。【鍥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鍥,刻。【群蟻排衙】文中指整齊地排列著。【兀兀窮年】一年到頭辛苦勞動,勤勞不懈。【迥乎不同】很不一樣。迥,差得遠。【一反既往】與以往完全不同。既,已經。【潛心貫注】形容做事用心專注。【氣沖斗牛】形容氣勢之盛可以直沖云霄。三、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1.觀察文章標題,可以得知哪些信息?點撥:寫作對象——聞一多先生。寫作內容——聞一多先生“說”和“做”兩方面的事情。選取聞一多先生若干個“說”和“做”的片段來表現人物。2.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來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根據這個思路,文章可分為幾個部分?這幾部分又是怎樣銜接的?點撥:從學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來寫的。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1~7):記述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方面的“說”和“做”。第二部分(8~20):記述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家方面的“說”和“做”。上下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和總起下文的“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的過渡句,使文章上下文銜接緊密,過渡自然。3.聞一多先生在學者和革命家兩個方面的“說”和“做”各有什么特征?點撥:“說”和“做”的特征 主要事件 人物形象學者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 1.寫《唐詩雜論》 2.寫《楚辭校補》 3.寫《古典新義》 潛心于學術研究,不畏艱辛的卓越學者革命家 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 1.起稿政治傳單 2.在群眾大會上演說 3.參加游行示威 投身于愛國民主運動,對敵人無所畏懼的革命家4.聞一多先生一生經歷復雜,著作等身,可以敘述的事很多。作者為什么從大量的材料中只選取了這六件事?點撥:作者選取材料講究典型性,以少勝多。本文選取的前三件事是根據表現聞一多先生潛心學術研究、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來選取材料的;后三件事是根據表現聞一多先生無私無畏、大義凜然的斗爭精神來選取材料的。作者雖然只選取了這六件事,但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了,足見作者選材的精當。5.分析文中的關鍵句段。通過以上學習,我們已經基本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于文章內容的連綴,作者非常善于運用關鍵句,諸如總起句、過渡句、總結句。跳讀課文,勾畫出這樣的句子,并說說它的具體作用。點撥:(1)第1、2段引出下文。文章第一部分的內容是圍繞這兩段展開的。(2)第5段的“他并沒有先‘說’,但他‘做’了”這句話總結了上文聞一多先生埋頭研究的內容。接著第6段的第一句話“‘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說’”引出聞一多先生著《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的這些成績。(3)第7~8段是過渡段,第7段總結了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的“說和做”的特點:“做了再說,做了不說”;接著第8段引出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家方面的內容。(4)第19、20段是總結段。這兩段總結全文,并對聞一多先生給予了高度評價。師小結:文章開頭有引文,引出下文;結尾有總結段,總結全文;中間有過渡段來銜接上下文的內容。前后呼應,中間內容層層銜接,環環相扣。在今后的寫作中,我們可以參考和借鑒這種嚴謹的行文特點。四、布置作業課外查閱相關資料,為本文再補寫一兩件體現聞一多先生“說”和“做”特點的典型事例。第2課時一、回顧舊課 導入新課聽音頻:《七子之歌》澳門回歸之日,《七子之歌》傳唱大江南北,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這首歌的歌詞就是著名的愛國學者、詩人、革命烈士聞一多先生創作的。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這篇文章,去深入了解聞一多的精神品格。二、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1.研讀第一部分(第1~7段),通過朗讀展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認為……(詞語、句子或段落)寫得好,因為……”這樣的句式,表達自己對文本的感悟。點撥:(1)我認為“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寫得好,因為這個句子寫出了聞一多先生熾熱的愛國熱情。“吃盡”“消化盡”寫出了聞一多先生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炯炯目光”寫出了他目光的深邃和鉆研的精深。聞先生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他治學是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藥方,這讓我們想到了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想到了無數仁人志士的人生選擇。(2)我認為“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寫得好,因為這句話多用四字短句,語言簡潔有力,具有音韻美。其中“瀝”是“滴”的意思,深刻地表現出聞一多先生用一滴滴心血研究學術的鉆研精神。(3)我認為“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寫得好,因為“不動不響,無聲無聞”照應了下文“他并沒有先‘說’,但他‘做’了”,寫聞一多先生瀝盡心血、埋頭實干;“一個又一個”“密密麻麻”寫他研究碩果累累,“群蟻排衙”足見聞先生治學的一絲不茍。(4)我認為“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寫得好,因為“赫然而出”寫出了聞一多先生《楚辭校補》的問世令人驚訝、引人注目,也寫出了人們對聞一多先生卓越成就的贊嘆。2.在文中找出下面這些關鍵語句,與同桌交流,細細品味其含義和表達作用。點撥:句子 修辭手法 作用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 比喻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鉆研古籍比喻為尋求寶藏,形象貼切。“鉆探”一詞的本義是“為了勘探礦床、地層構造、地下水位、土壤性質等,用鉆機向地下鉆孔,取出巖芯等樣品供分析研究”,這里形象地說明聞一多先生對古代典籍的鉆研之深。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 用典 語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有感情,表達了對聞一多先生鉆研精神的贊美之情。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比喻 “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指尋找使我們民族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聞一多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力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方法。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比喻、 引用 “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先生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他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教師小結:作為詩人的聞一多,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他的全部詩作,成為他詩歌創作的基調。作為學者的聞一多,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他勤奮鉆研的目的。他從沒有躲進小樓書齋,逃避現實喧囂,而是始終把目光投向現實,關注民生疾苦,關注戰亂連綿,關注現實政治,積極勇敢地投身到改造舊世界的運動中去。3.研讀第二部分(第8~20段),通過朗讀展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認為(文中)……(詞語、句子或段落)寫得好,因為……”這樣的句式,表達自己對文本的感悟。點撥:(1)我認為文中“一反既往”這個詞用得好,因為“既”是“已經”的意思,文中譯為“完全和過去做學問的情況不一樣”。這個詞語使人想起成語“一如既往”,表達簡潔風趣,又領起了下文。(2)我認為文中對聞先生的外貌描寫寫得好,因為這些描寫抓住了人物特征,文中用了“昂首挺胸,長須飄飄”兩個四字短語,形象地展現了一個大無畏的革命者形象。(3)我認為“他在給我的信上說:‘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寫得好,因為這句話讀了很讓人動情,它表現出聞一多先生赤誠的愛國之心和甘愿為祖國獻身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他的話鼓舞了人們“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斗志。三、探究寫法 提升素養1.這篇文章在敘述中運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寫?并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點撥:課文中對聞一多的神態、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發凌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還有細節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都能起到具體再現聞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可感的東西。2.這篇文章的語言有什么特色?點撥:(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敘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先生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一詞,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2)精練含蓄。比如一個“說”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它多種含義。(3)富于韻律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構,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等。這些詞語結構整齊,有節奏感。②作者慣于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開頭的“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就是對句,這些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4)夾敘夾議,敘議結合。作者夾敘夾議,實際上是以議論來架構文章的。第1、2段是第一部分敘述的綱領,第7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8、9段是第二部分的綱領,最后一段則是第二部分的總結,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應,有內容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一種氣勢,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四、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1.總結課文本文用夾敘夾議的方法記述了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方面和作為革命家方面的所說所做,表現了聞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贊揚了他為國家、為民族、為民主獻身的精神。2.拓展延伸聞一多先生,這位卓越的學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戰士,受到中華兒女的敬仰,中華兒女永遠紀念他。讀完本文,請你為聞一多先生寫兩句墓志銘或仿照下面的例子寫兩句贊揚他的話。(1)開口說話,擲地有聲;足不下樓,著作甚豐;《唐詩雜論》《楚辭校補》,深刻鉆研,一絲不茍。(2)一詩一文一煙斗,一個脊梁一聲吼,一畫一印一文集,一代英豪一紅燭。點撥:示例:墓志銘:他,是嚴謹治學的學者;他,是無私無畏勇敢斗爭的革命家;他,是言行一致的“大寫的人”。他就是聞一多先生,我們永恒的驕傲。贊揚的話:①深夜提筆寫校補,三更磨墨出雜論。一口一心為自由,專為革命獻一生。②為民主、為和平、為大眾,成仁取義;反獨裁、反內戰、反特務,雖死猶生。3.布置作業完成本節內容。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我對本節課的內容設計思路清晰,有助于引導學生深刻感知聞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并激勵學生學習聞一多先生的精神。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在教學實施中,怎樣在一堂課中兼顧思想、內容與趣味性的統一,品味語言與有限的教學時間矛盾的統一;在教學觀念和方法上,教師怎樣進一步下放自己的權力,放開膽子信任學生、引導學生,多給學生能動的、合作的、探究的空間,培養他們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