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年級學科 九年級語文 備課人 時間課題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材簡析 教學目標 1.聯系時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駁的觀點,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 2.區分觀點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 3.品味和體會本文尖銳犀利、富有戰斗性、諷刺性的語言。教學重點 1.聯系時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駁的觀點,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 2.區分觀點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教學難點 品味和體會本文尖銳犀利、富有戰斗性、諷刺性的語言。教學方法 講授法 討論法 練習法 直觀演示法 讀書指導法 任務驅動法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 個性修改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魯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學過他的小說,看他用無數生動的形象表達他在時代里的“吶喊”與“彷徨”;學過他的散文,與他一同在失落中“朝花夕拾”,安靜地回憶過往。今天,我們將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雜文,看他是如何作為民族斗士,將手中的筆,變成抨擊敵人的槍。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學習駁論,理清思路 1.初讀課文,找出對方的錯誤觀點,并說說作者是怎樣引出這一觀點的。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開篇以似乎確鑿的事實為據,用一句話指出了三個階段中“中國人”表現出來的三種不同的態度:盲目驕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即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虛無渺茫的態度變化。因此有人“慨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是論敵的論點。 2.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因為作者認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以對方的論據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駁掉了對方的論點。作者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論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過去和現在的事實都可為證。 3.請結合上述分析簡要梳理本文論證結構。 明確:提出對方的論據論點: (1)論據:以前信地、信物、信國聯,轉而現在的信神; (2)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駁: (1)失掉的是“他信力”; (2)發展著“自欺力”。 間接反駁: (1)論點: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2)論據:從古至今滿懷自信的“中國的脊梁”。 最終結論:自信力的有無……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認識本文文體特點。 明確: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 【教學提示】 駁論文批駁的方法:一、駁論點,即反駁對方論點的不真實或錯誤性;二、駁論據,辯駁論據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實際的;三、駁論證,就是通過反駁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來駁論。 目標導學二:品味富有戰斗力的語言 1.第一段中,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揚揚自得,同時“總”又寫出夸耀者的底氣不足,因為,夸來夸去只能夸這一樣,且唯恐別人不知,這也暗接“只希望著國聯”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著,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 2.“他信力”與“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創的詞,作者是怎樣創出這兩個詞的?這兩個詞的使用達到了怎樣的效果? 明確:“自信力”本是《大公報》社評使用的一個字眼,魯迅抓住不放,就著這個字眼起伏翻騰,在“信”的對象、類屬、影響上大做文章,并運用“仿擬”的手法創出“他信力”和“自欺力”這兩個新詞。作者剖析出反動政府本沒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繼而聯系新近求神拜佛鬧劇進一步挖掘出現在正發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語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運用“仿擬”修辭造出一字之差的三個詞語,層層深入,步步強化邏輯力量,而且睿智閃爍,妙趣橫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諷刺鋒芒。 3.文章最后說“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他們的作用只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他們來自民眾,所以稱“地底下”。 4.揣摩“……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是誣蔑”中“總”“簡直”二詞的表達效果。 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并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梁”屢挫屢戰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課堂小結 請你舉一個具體的事例來證明中國人從來就不缺少自信力。 示例:20世紀初,徐悲鴻在歐洲留學時,曾碰到一個洋人的挑釁。那個洋人說:“中國人愚昧無知,生來就是當亡國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鴻義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國,你代表你的國家,等學習結業時,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鴻的油畫就受到法國藝術家的好評,此后數次競賽,他都得了第一,他的個人畫展,轟動了整個巴黎美術界。這樣令人驚嘆的成就,是那個洋人遠遠不能及的。作業布置 寫一篇讀后感,不少于400字。板書設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提出對方的論點論據 兩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國聯” 現在:一味求神拜佛 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駁 失掉的是“他信力” 發展著“自欺力” 間接反駁 論點: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論據:從古至今滿懷自信的“中國的脊梁” 逐層推進,得出結論:自信力的有無,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課后反思 本節課重在讓學生培養愛國主義情懷,感受魯迅辛辣諷刺的語言風格,在閱讀文本時,要讓學生學習什么叫駁論文。我們以前學過了議論文,掌握了議論文的要點,那么此節課要學的駁論文在這個基本上有一定的變化 ,要注意讓學生把這兩種文體區分開來。學生在上課過程中也掌握了什么是駁論文。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多次閱讀文章,多數情況下是教師自己在說,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