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第七章 運動和力第5節 二力平衡表演者為什么能在鋼絲上平穩的行走?新知導入1.理解平衡力和平衡狀態,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3.了解二力平衡的應用。學習目標它們分別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窗臺上的花瓶靜止GF支GF支桌子上的書靜止新知學習01 平衡狀態勻速運動的小車勻速直線運動Gf阻勻速降落的運動員GF支F動f阻勻速直線運動它們分別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平衡狀態二力平衡最簡單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稱物體處于平衡狀態。處在平衡狀態的物體所受的力叫作平衡力。如果物體只受兩個力而處于平衡狀態,這種情況叫作二力平衡。斜面上的小球加速向下運動GF支非平衡狀態加速下落的籃球非平衡狀態Gf那怎么樣的兩個力能讓物體平衡呢?看圖思考,下面兩種情景中的物體是否處于平衡狀態?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實驗思路】要想找到物體在兩個力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時兩個力之間的關系,應該想辦法在物體上施加兩個力使物體平衡,然后在物體平衡時測量這兩個力,看這兩個力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02 二力平衡的條件把小車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掛在小車兩端的托盤里加砝碼。觀察小車在什么條件下會保持運動狀態不變。1. 使兩托盤里的砝碼質量不相等。2. 使兩托盤里的砝碼質量相等。3. 使兩托盤里的砝碼質量相等,把小車在水平面上扭轉一個角度后釋放。4.使兩托盤里的砝碼質量相等,分別掛在兩個小車上然后釋放。【實驗過程】【進行實驗】小車拉力情況 小車運動狀態受力大小 方向 是否在一條直線上 相等不相等相等相反是相反是相反否靜止開始運動轉動1.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線上。(簡單稱之為:同物、等大、反向、同線)2.如果物體上只受到兩個力作用,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直線上,那么物體一定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實驗結論】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很多,請說出三個以上這樣的例子。1.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 );2.勻速下降的降落傘( );3.靜止在書桌上的課本( )等。牽引力和阻力重力和空氣阻力重力和書桌對它的支持力交流討論平衡力運動狀態不改變向上勻速:FG向下勻速:F=G靜止:F=GF=G一個物體只受拉力和重力的作用03 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運動狀態改變,一定有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是不平衡的力。非平衡力運動狀態改變FG向下加速:有平衡力作用在物體上,運動狀態不改變;F<G向上加速:F>G舉出一些生活中在兩個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狀態的現象。懸掛的吊燈F拉G重吊燈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線對它向上的拉力,處于二力平衡。桌子上的花瓶F拉G重花瓶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桌子對它向上的支持力,處于二力平衡。海上勻速行駛的輪船勻速上升的熱氣球F浮G重在海上勻速行駛的輪船,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水對它向上的浮力,處于二力平衡。F浮G重勻速上升的熱氣球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空氣對它向上的浮力,處于二力平衡。區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重點)一對相互作用力 一對平衡力相同點 大小 相等 相等方向 相反,且在同一直線上 相反,且在同一直線上區別 作用 對象 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共同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作用 時間 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兩個力的產生、消失沒有時間關系力的作用效果 相互作用的兩個力分別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一般產生不同的效果 兩個力共同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使物體保持平衡①平衡狀態: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②平衡力:處在平衡狀態的物體所受的力③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條直線上二力平衡④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課堂小結1.不計空氣阻力,下列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的是( )。DA.在空中自由下落的石塊B.在圓形跑道上勻速跑步的運動員C.豎直向上拋出的籃球D.沿筆直斜坡勻速上行的汽車隨堂練習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塊處于靜止狀態,下列各對力中屬于平衡力的是( )。A、木塊的重力和木塊對桌面的壓力;B、木塊對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木塊的支持力;C、木塊的重力和桌面對木塊的支持力;D、木塊的重力和木塊對地球的吸引力C3.關于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可能會改變;B.靜止在地面上的物體所受的重力和它對地面的壓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C.拔河比賽中甲隊獲勝,但比賽中甲隊對乙隊的拉力等于乙隊對甲隊的拉力;D.跳水運動員蹬跳板時,他對跳板的力和跳板對他的力是一對平衡力C4.校園足球聯賽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賽事中,關于力與運動的說法正確的是( )。A.足球在草坪上靜止不動時,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B.前鋒隊員將飛來的足球頂向球門,說明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C.踢出的足球繼續向前滾動是因為足球受到慣性的作用;D.靜止在地面上的守門員對地面的壓力和地面對他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