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部編八下語文第4課《燈籠》教案教材解讀:《燈籠》是一篇感情深沉的散文。作者通過細數燈籠的記憶,從不同方面表達了燈籠對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在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中也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旋律,催人奮進。作者沒有只沉浸在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中,也沒有單純追慕古代名將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績,而是由追憶歷史轉而表現國難當頭的現實,并大聲疾呼,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情感。孩童心性、往昔經歷、鄉情民俗、詩詞典故,自然流淌,思緒萬千。教學目標:1.理解并掌握重要生字詞,了解作者。2.掌握文中的典故及其作用。3.體會作者賦予燈籠的雙重意義及作者的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難點:感知燈籠的多種意味,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教法:1、誦讀法。探究法。勾畫圈點法。學法:1、自讀法。討論法。教學準備:教師:相關材料,課件等。學生:熟讀課文,掃除障礙,初步感知課文。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文藝工作者張志民同志曾說:“他的文章質樸、味厚,他把濃郁的感情揉進樸素的文字里,從不使用華麗的辭藻,從不多加一點可有可無的裝飾,那簡潔的語言,淡雅的敘述……”這個深受贊譽的“他”就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吳伯簫先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文章《燈籠》,來感受吳伯簫先生文章的“質樸、味厚”。(設計意圖:由作者引出課題,開門見山,做好鋪墊。)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焚身(fén) 恐嚇(hè) 神龕(kān)皎潔(jiǎo) 犬吠(fèi) 爭訟(sòng)斡旋(wò) 靜穆(mù) 悵惘(wǎng)鏗然(kēng) 官銜(xián) 褪色(tuì)可憫(mǐn)2.解釋下面詞語。斡旋:調停,調解。幽悄:幽深寂靜。靜穆:安靜莊嚴。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悵惘:惆悵迷惘;心里有事,沒精打采。鏗然:形容聲音響亮有力。人情世故:為人處世的道理。(設計意圖:掃除文字障礙,為研讀做鋪墊。)3.作者鏈接。吳伯簫(1906—1982),山東省萊蕪人。原名熙成,筆名山屋、山蓀,散文家、教育家。吳伯簫一生鞠躬盡瘁,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寫了大量充滿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譯過海涅的詩《波羅的?!贰4碜饔小队浺惠v紡車》《菜園小記》等。4.反復朗讀課文,感知文章情韻。聽課文錄音,注意生字讀音和朗讀語氣,初步感知文章的語言美和情感美。配樂讀文,體驗文章的情感和語感。學生自由讀文。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師生評價。交流探究,整體感知:文中的燈籠在作者的記憶中有何作用和意義?師生交流。在作者所講述的與燈籠有關的故事和場景中,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同桌討論后,自由發言、交流。你覺得作者僅僅是在講述記憶中的有關燈籠的故事嗎?指名回答,其他學生補充,師評價、明確。(設計意圖:總體感悟,便于整體了解文章。)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1.通讀全文,說說作者喜愛燈籠的原因有哪些。【交流點撥】①燈籠寄托著祖父、母親等親人的關愛和牽掛,也寄托著作者對親人的感激之情;②許多鄉情民俗與燈籠結下太多的緣分,給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③燈籠能為夜行人指路,溫暖他人;④燈籠記錄、傳承著家族歷史;⑤燈籠使作者聯想起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的情景,激發愛國熱情。2.第一段敘寫了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交流點撥】豐富了文章內容,增添了情趣,避免敘述的呆板和結構的單調,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下文,為下文敘述喜愛燈籠做鋪墊。3.讀第八段,說說你對“垂珠聯瓏的朱門卻早已褪色了”一句的理解。【交流點撥】古代王侯貴族的住宅大門漆成紅色以示尊貴,古以“朱門”為貴族宅邸的代稱。表面寫族姊家華貴朱門顏色已褪,實際上寫族姊家早已衰敗。4.讀第十一段,說說“雪夜入蔡,與胡人不敢南下牧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樣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運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交流點撥】“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將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謀略,善騎射。憲宗元和八年(814年),淮西吳元濟反叛,朝廷出兵討伐,屢招敗績。這時,李愬自求參戰。元和十一年(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吳元濟不備,突出奇兵,襲擊吳元濟的重地蔡州。此戰役為歷史上著名的奇襲戰例。“胡人不敢南下牧馬”指的是蒙恬率軍反擊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黃河之濱,蒙恬率軍與匈奴騎兵開戰,蒙恬的軍隊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這里借用典故,寫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將以智慧和勇氣抗擊敵寇,保家衛國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5.文章結尾說:“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結合文章,分析并評價這句話所表現的作者的觀點態度。【交流點撥】作者熱烈贊頌了古代將軍塞外點兵,挑燈看劍,英勇殺敵的氣概;他們激發了自己的愛國情懷,作者熱切希望沖上前線,奮勇殺敵,打擊日寇;同時表達了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希望有更強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團結抗戰,打敗敵人,保衛好自己的家園。評價:作者的愛國情懷值得肯定。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催人奮進。作者沒有只是沉浸在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中,也沒有單純追慕古代名將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績,而是由追憶歷史轉而表現國難現實,并大聲疾呼,表達了愛國的熱情。這種情感在我們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6.結合全文,說說文中“燈籠”的意義有哪些。【交流點撥】文化意義:在紗燈上描紅的雅致;對宮燈的想象,是深長的歷史況味。情感意義:提著燈籠迎接祖父,體現長幼深情;上學放學母親接燈的母子深情;跟著各種燈跑,是飛揚的青春激情;族姐家門的官銜等,記錄的是歲月的滄桑感。(設計意圖:給學生充分自主的空間,品味語言,感悟情感。)四、對照梳理,積累與運用。結合課文內容,結合你的成長經歷,說說你是如何看待作者寄寓在燈籠之中的家國情懷的?明確:作者借敘述與燈籠有關的事情來表達其內心的情感。作者先由小時候喜歡的火、光自然過渡到燈籠,又由燈籠聯想起 人的事跡,從而表達抗敵衛國的情感。展示有關燈籠的圖片或視頻。問:當你看到這些燈籠的時候,你會想些什么?你的內心涌動著什么樣的情感?自由發言,交流。(設計意圖:激興,感悟情感,揭示深意。)五 、拓展延伸 :課外閱讀吳伯簫的其他散文,如《南泥灣》《記一輛紡車》《菜 記》《我沒見過長城》等,試比較與本文的風格有什么異同點。(設計意圖:擴大知識面,培養能力。)六、板書設計4 燈籠吳伯蕭鄉情、 文化記憶的網 歲月、 民族 家國情懷(設計意圖:畫龍點睛,揭示主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