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下語文園地一 詞句段運用了解不同習俗的寓意及拓展講義問題:你知道下面這些習俗的寓意嗎 你還知道哪些有吉祥寓意的習俗 ◆過年的時候吃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過年的時候吃魚: ◆建筑上雕刻蝙蝠: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說說“過年的時候吃魚”“建筑上雕刻蝙蝠”這兩個習俗的寓意,明確這兩個習俗分別寓意年年有余和福氣盈門。引導學生說一說還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習俗,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記錄下來,豐富自己對傳統習俗的了解。可補充一些寓意吉祥的習俗,讓學生讀一讀。如:(1)過年的時候守歲:寓意辭舊歲迎新年(2)中秋節吃月餅:寓意幸福團圓拓展練習:過年的時候吃魚魚與 “余” 同音,過年吃魚寓意年年有余,不僅代表著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財富和糧食,更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日子越過越富裕。2、建筑上雕刻蝙蝠蝠與 “福” 同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被視為福氣的象征。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氣盈門,福運滿滿,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3、春節倒貼 “?!?字寓意福到了。將 “?!?字倒過來貼,利用 “倒” 與 “到” 的諧音,傳達對福氣降臨的期盼,希望新的一年福氣滿滿。4、重陽節插茱萸茱萸雅號 “辟邪翁”,重陽節插茱萸寓意驅邪避災,表達人們對健康平安的祈愿。5、結婚時撒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意早生貴子。通過這四種物品名稱的諧音,表達對新婚夫婦繁衍后代、家庭美滿的美好祝福。6、春節舞龍舞獅龍和獅在中國文化里都是祥瑞的象征。春節舞龍舞獅,龍象征著行云布雨、消災降福,舞龍寓意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獅子被視為能驅邪辟鬼的瑞獸,舞獅寓意著鎮宅辟邪、吉祥如意 ,表達人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元宵節送花燈花燈寓意光明和希望。在元宵節送花燈,尤其是娘家給新嫁女兒送花燈,諧音 “添丁”。寓意著女兒家能夠早日生育,多子多福,同時也承載著對新人家庭幸福美滿、生活充滿光明的美好祝愿 。8、喬遷新居時帶火種火種代表著興旺和生機。喬遷新居時帶著從舊居引過來的火種。寓意著將原來生活的興旺和煙火延續到新的居所,期望在新的環境里,日子也能紅紅火火,家庭事業蒸蒸日上。9、端午掛艾草與菖蒲艾草被稱為 “醫草”,菖蒲形似寶劍,端午掛艾草與菖蒲。寓意驅病防疫、辟邪除穢。古人認為,端午時節,天氣轉熱,蚊蟲滋生,疫病易起,懸掛艾草與菖蒲能借助它們的特殊氣味和藥用功效,驅散邪氣,守護家人健康,體現人們對安康生活的向往。10、祝壽時送壽桃壽桃象征長壽。在為長輩祝壽時送壽桃,源于西王母蟠桃會的傳說,傳說吃了蟠桃能延年益壽。送壽桃表達晚輩對長輩健康長壽、福澤綿延的美好祝福,希望長輩的生命如桃子般飽滿、長久。11、店鋪開業放鞭炮鞭炮聲噼里啪啦,十分熱鬧。店鋪開業放鞭炮寓意開門紅、生意興隆。響亮的鞭炮聲能吸引眾人注意,驅散晦氣,帶來好運,寄托著商家對店鋪開業順利、未來經營紅紅火火、客源不斷的期盼 。12、嬰兒滿月剃胎發寓意開啟新征程,讓嬰兒以全新的面貌開啟人生旅程。胎發象征著嬰兒出生時自帶的 “舊” 狀態,剃掉胎發,有拋開過去的羈絆,輕裝上陣的意味,同時也寄托著家人希望孩子未來順遂無憂、茁壯成長的心愿。13、本命年系紅腰帶紅色在中國文化中代表喜慶、吉祥和驅邪。本命年系紅腰帶寓意趨吉避兇,保佑平安。人們認為,本命年容易遭遇不順,系上紅腰帶可以借助紅色的力量,阻擋厄運,給自己帶來好運和福氣,平安度過這一特殊年份。14、蓋房上梁拋撒五谷雜糧寓意五谷豐登、家宅興旺。上梁是蓋房的關鍵環節,拋撒五谷雜糧,祈愿新房建成后,居住者的生活富足,糧食滿倉,家庭在這新宅中也能日益昌盛,日子越過越紅火。15、過年包餃子放硬幣在部分地區,過年包餃子時會放入硬幣,吃到包著硬幣餃子的人,寓意著新的一年會有好財運,被幸運眷顧,能收獲財富與好運,表達人們對富足生活和幸運降臨的期盼。16、開業舞貔貅貔貅是一種瑞獸,有嘴無肛,只進不出,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象征。店鋪開業舞貔貅,寓意著吸納四方之財,守住財富,讓生意財源廣進,紅紅火火,體現商家對生意興隆、財富不斷積累的美好愿望。17、搬家帶米缸米缸里裝滿米,搬家時帶著寓意衣食無憂。米象征著糧食,代表生活的基本保障,帶著滿米缸搬家,是期望在新的住所,一家人的生活富足,不愁吃穿,日子安穩。18、孩子抓周擺物品在孩子周歲時擺上書籍、筆墨、算盤、錢幣、食物等物品讓孩子抓取。抓周寓意著對孩子未來的美好期許,通過孩子抓取的物品,來預測他未來的興趣和職業傾向,表達家人對孩子未來的關懷與祝愿。19、七夕節穿針乞巧七夕夜晚,女子們對月穿針引線。穿針乞巧寓意著女子希望能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獲得美滿的姻緣和幸福的生活,這一習俗承載著古代女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0、老人過壽送長壽面長長的面條代表著長壽,給老人過壽送長壽面,寓意福壽綿長。希望老人的壽命如同這長長的面條一樣,綿延不斷,表達晚輩對長輩健康長壽的誠摯祝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