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中化學二輪復習:專題七 第5練 化學反應原理大題(二)(課件 練習,共2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中化學二輪復習:專題七 第5練 化學反應原理大題(二)(課件 練習,共2份)

資源簡介

[綜合題專攻] 第5練 化學反應原理大題(二)
1.(16分)(2024·山東,20)水煤氣是H2的主要來源,研究CaO對C-H2O體系制H2的影響,涉及主要反應如下:
C(s)+H2(g)(Ⅰ) ΔH1>0
CO(g)+H2O(g)CO2(g)+H2(g)(Ⅱ) ΔH2<0
CaO(s)+CO2(g)CaCO3(s)(Ⅲ) ΔH3<0
回答下列問題:
(1)C(s)+CaO(s)+2H2O(g)CaCO3(s)+2H2(g)的焓變ΔH=       (用代數式表示)。
(2)壓力p下,C-H2O-CaO體系達平衡后,圖示溫度范圍內C(s)已完全反應,CaCO3(s)在T1溫度時完全分解。氣相中CO、CO2和H2摩爾分數隨溫度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則a線對應物種為     (填化學式)。當溫度高于T1時,隨溫度升高c線對應物種摩爾分數逐漸降低的原因是      。
(3)壓力p下、溫度為T0時,圖示三種氣體的摩爾分數分別為0.50、0.15、0.05,則反應CO(g)+H2O(g)CO2(g)+H2(g)的平衡常數Kp=     ;此時氣體總物質的量為4.0 mol,則CaCO3(s)的物質的量為      mol;若向平衡體系中通入少量CO2(g),重新達平衡后,分壓p(CO2)將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p(CO)將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2.(18分)(2024·河北,17)氯氣是一種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廣泛應用于含氯化工產品的生產。硫酰氯及1,4-二(氯甲基)苯等可通過氯化反應制備。
(1)硫酰氯常用作氯化劑和氯磺化劑,工業上制備原理如下:SO2(g)+Cl2(g)SO2Cl2(g) ΔH=-67.59 kJ·mol-1。
①若正反應的活化能為E正 kJ·mol-1,則逆反應的活化能E逆=    kJ·mol-1(用含E正的代數式表示)。
②恒容密閉容器中按不同進料比充入SO2(g)和Cl2(g),測定T1、T2、T3溫度下體系達平衡時的Δp(Δp=p0-p,p0為體系初始壓強,p0=240 kPa,p為體系平衡壓強),結果如圖。
上圖中溫度由高到低的順序為      ,判斷依據為        。M點Cl2的轉化率為      ,T1溫度下用分壓表示的平衡常數Kp=       kPa-1。
③下圖曲線中能準確表示T1溫度下Δp隨進料比變化的是      (填序號)。
(2)1,4-二(氯甲基)苯(D)是有機合成中的重要中間體,可由對二甲苯(X)的氯化反應合成。對二甲苯淺度氯化時的反應過程為
以上各反應的速率方程均可表示為v=kc(A)c(B),其中c(A)、c(B)分別為各反應中對應反應物的濃度,k為速率常數(k1~k5分別對應反應①~⑤)。某溫度下,反應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保持體系中氯氣濃度恒定(反應體系體積變化忽略不計),測定不同時刻相關物質的濃度。已知該溫度下,k1∶k2∶k3∶k4∶k5=100∶21∶7∶4∶23。
①30 min時,c(X)=6.80 mol·L-1,且30~60 min內v(X)=0.042 mol·L-1·min-1,反應進行到60 min時,c(X)=     mol·L-1。
②60 min時,c(D)=0.099 mol·L-1,若0~60 min產物T的含量可忽略不計,則此時c(G)=       mol·L-1;60 min后,隨T的含量增加,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1.(16分)(2024·湖南邵陽三模)丙烯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但丙烯的產量僅通過石油的催化裂解反應無法滿足工業生產需求。工業上,有如下方法制備丙烯:
Ⅰ.丙烷脫氫法制丙烯:
①丙烷無氧脫氫法:C3H8(g)C3H6(g)+H2(g) ΔH1=+124 kJ·mol-1
②丙烷氧化脫氫法:2C3H8(g)+O2(g)2C3H6(g)+2H2O(g) ΔH2=-236 kJ·mol-1
(1)反應②的正反應活化能    (填“>”或“<”)逆反應活化能。
(2)不同壓強下,向密閉容器中充入C3H8氣體發生反應①,丙烷平衡轉化率隨溫度變化關系如圖所示。在T1、p2條件下,若向密閉容器中充入C3H8和Ar的混合氣體,則平衡時丙烷轉化率    (填“>”“=”或“<”)40%。
(3)如圖為采用羰基催化劑催化氧化丙烷:2C3H8(g)+O2(g)2C3H6(g)+2H2O(g) ΔH2=-236 kJ·mol-1的機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填字母)。
A.該機理中,有σ鍵、π鍵的斷裂與形成
B.若有18O2參與反應,最終18O存在于羰基催化劑和H2O中
C.若2 mol C3H8和1 mol O2充分反應,則可制得2 mol C3H6
D.為了提高反應的速率和反應物轉化率,溫度越高越好
(4)丙烯是一種燃料,以熔融碳酸鹽(用MCO3表示)為電解質,丙烯-空氣燃料電池的負極的電極反應式為    。
Ⅱ.丁烯和乙烯的催化反應制丙烯:
主反應:C4H8(g)+C2H4(g)2C3H6(g) ΔH1>0
副反應:2C4H8(g)C3H6(g)+C5H10(g) ΔH2>0
(5)乙烯的電子式為    。
(6)某溫度下,保持體系總壓強為1.0 MPa,按=2投料,達到平衡狀態時,C4H8、C2H4的轉化率分別為92%、30%,則平衡時=    ;主反應的壓強平衡常數Kp=    (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2.(16分)(2024·河北唐山二模)金屬氧化物催化氧化制備苯甲醛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以Fe3O4為催化劑,苯乙烯、H2O2為原料制備苯甲醛涉及的主要反應有:
反應ⅰ:(l)+2H2O2(l)―→(l)+HCHO(l)+2H2O(l) ΔH1=-489.0 kJ·mol-1
反應ⅱ:(l)+H2O2(l)―→(l)+H2O(l) ΔH2=+566.6 kJ·mol-1
反應ⅲ:(l)+H2O2(l)→(l)+HCHO(l)+H2O(l) ΔH3
回答下列問題:
(1)反應ⅲ的ΔH3=     kJ·mol-1。
(2)根據阿倫尼烏斯方程ln k=-+ln A(A為指前因子,Ea為活化能),ln k與呈線性關系。據圖1可知反應ⅰ的活化能    (填“>”“=”或“<”)反應ⅱ的活化能。
(3)實驗測得苯乙烯的轉化率與溫度的關系如圖2所示。溫度高于60 ℃,苯乙烯的轉化率下降,可能的原因是       。
(4)在V2O5-ZrO2催化下,甲苯可以實現氣相氧化制備苯甲醛。
主反應:+O2―→+H2O
副反應:2+O2―→2
T ℃時,向2 L密閉容器中充入1 mol甲苯蒸氣和2 mol O2,起始壓強為p0,2 h后反應達平衡時容器內氣體總物質的量為2.9 mol,甲苯的轉化率為80%。則甲苯的平均反應速率為     mol·L-1·h-1,主反應的Kp=    (Kp為平衡分壓代替平衡濃度的平衡常數,氣體平衡分壓=總壓×該氣體物質的量分數,計算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3.(16分)還原CO2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徑之一,相關的反應如下:
反應Ⅰ:CO2(g)+3H2(g)CH3OH(g)+H2O(g) ΔH1
反應Ⅱ:CO2(g)+H2(g)CO(g)+H2O(g) ΔH2
反應Ⅲ:CO(g)+2H2(g)CH3OH(g) ΔH3
反應Ⅰ、Ⅱ、Ⅲ的平衡常數與溫度變化關系如圖所示。
(1)有利于提高CO2合成CH3OH選擇性的條件是    (填字母,下同)。
A.高溫、高壓 B.高溫、低壓
C.低溫、高壓 D.低溫、低壓
(2)的取值范圍是    。
A.<-1 B.-1~0
C.0~1 D.>1
(3)一定條件下,向體積為5 L的恒溫密閉容器中加入1 mol CO2和3 mol H2發生上述反應,平衡時,容器中H2的濃度為0.25 mol·L-1,CH3OH的濃度為0.1 mol·L-1,此時CO2的濃度為    mol·L-1,反應Ⅰ的平衡常數為    (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4)H2還原能力(S)可衡量CO2轉化率,已知S=,即相同時間段內CO2與H2物質的量變化量之比。常壓下H2和CO2按物質的量之比3∶1投料,反應相同時間,H2和CO2轉化率如圖所示。
①在400~1 000 ℃范圍內,S的變化趨勢是    (填字母)。
A.一直增大 B.一直減小
C.先增大后減小 D.先減小后增大
②由圖像可知,H2轉化率在600 ℃時大于400 ℃,其原因是            。
③溫度較低時,兩條曲線重合的原因是         。
4.(18分)(2024·華大新高考聯盟聯考)合成氨工藝是人工化肥的生產支柱,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食”之基礎。回答下列問題:
Ⅰ.化學鍵鍵能如表
化學鍵 N≡N H—H N—H
鍵能/(kJ·mol-1) 946 436 390.8
(1)估算N2(g)+3H2(g)2NH3(g)的ΔH=     kJ·mol-1。已知該反應的ΔS=-198.9 J·mol-1·K-1,理論上該反應在溫度為298 K下    (填“能”或“不能”)自發進行。
Ⅱ.科學家結合實驗與計算機模擬結果,研究了合成氨的反應歷程,如圖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劑表面的物種用*表示,TS表示過渡態。
(2)圖示歷程包含    個基元反應。發生N—N斷裂的反應方程式為       。
(3)H—H斷裂應該吸收熱量,但+3H2===+6H*反應的ΔH<0,主要原因為       。
(4)在實際工業生產中,合成氨一般采用的溫度為400~500 ℃,主要原因為       。
(5)溫度為500 ℃、壓強為20 MPa、原料氣n(N2)∶n(H2)=1∶3時,發生反應:N2(g)+3H2(g)2NH3(g),反應平衡時,氨氣的體積分數為20%,則氮氣的轉化率約為    %(計算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該條件下,pθ=100 kPa,N2(g)+3H2(g)2NH3(g)的標準平衡常數Kθ為    (用最簡分數形式表示)。[已知:分壓=總壓×該組分物質的量分數,對于反應dD(g)+eE(g)gG(g)+hH(g),Kθ=,其中pθ=100 kPa,pG、pH、pD、pE為各組分的平衡分壓]。
答案精析
真題演練
1.(1)ΔH1+ΔH2+ΔH3 (2)H2 當溫度高于T1,CaCO3(s)已完全分解,只發生反應Ⅱ,溫度升高,反應Ⅱ逆向移動,所以CO2的摩爾分數減小 (3) 0.5 不變 不變
解析  (1)根據蓋斯定律,目標總反應=反應(Ⅰ)+反應(Ⅱ)+反應(Ⅲ),則其ΔH=ΔH1+ΔH2+ΔH3。(2)圖示溫度范圍內C(s)已完全反應,則反應Ⅰ已經進行完全,反應Ⅱ和Ⅲ均為放熱反應,從開始到T1,溫度不斷升高,反應Ⅱ和Ⅲ逆向移動,依據反應Ⅱ,H2量減小,摩爾分數減小,CO量升高,摩爾分數增大,所以a線代表H2的摩爾分數的變化,b線代表CO的摩爾分數的變化。T1時,CaCO3(s)已完全分解,當溫度高于T1,相當于只發生反應Ⅱ,CO2的摩爾分數減小,則c線代表CO2的摩爾分數隨溫度的變化。(3)壓力p下、溫度為T0時,H2、CO、CO2的摩爾分數分別為0.50、0.15、0.05,則H2O(g)的摩爾分數為1-0.50-0.15-0.05=0.30,則反應CO(g)+H2O(g)CO2(g)+H2(g)的平衡常數Kp= ==;從H2的來源分析,產生H2多少取決于消耗碳的量和生成不同含碳物種量的多少。平衡時,可獨立分析產生H2與消耗碳和生成各含碳物種的化學反應,如下:
Ⅰ:C(s)+H2O(g)CO(g)+H2(g)
Ⅳ:C(s)+2H2O(g)CO2(g)+2H2(g)
Ⅴ:C(s)+CaO(s)+2H2O(g)CaCO3(s)+2H2(g)
平衡時氣體n(總)=4 mol,根據H2、CO、CO2的摩爾分數可計算三者的物質的量分別為:
n(H2)=4 mol×0.5=2 mol,同理,n(CO)=0.6 mol,n(CO2)=0.2 mol,平衡時,由反應(Ⅰ)生成的H2:n(H2)Ⅰ=n(CO)=0.6 mol,由反應(Ⅳ)生成的H2:n(H2)Ⅳ=2n(CO2)=0.4 mol,則由反應(Ⅴ)生成的H2:n(H2)Ⅴ=2 mol-0.6 mol-0.4 mol=1 mol,由反應(Ⅴ)產物關系可得n(CaCO3)=n(H2)Ⅴ=0.5 mol;若向平衡體系中通入少量CO2(g)后,反應ⅢCaO(s)+CO2(g)CaCO3(s)重新達平衡,Kp=,溫度不變,Kp不變,則分壓p(CO2)不變,Kc= ,c(CO2)也不變,其他氣體的濃度均不變,所以p(CO)不變。
2.(1)①E正+67.59 ②T3>T2>T1 該反應是放熱的、氣體分子數減小的反應,恒容條件下,反應正向進行時,容器內壓強減小,從T3到T1平衡時Δp逐漸增大,說明反應正向進行的程度逐漸增大,對應溫度逐漸降低 75% 0.03 ③D
(2)①5.54 ②0.033 增大
解析 (1)①根據反應熱與活化能E正和E逆的關系ΔH=E正-E逆可知,該反應的E逆=[E正-(-67.59)] kJ·mol-1=(E正+67.59) kJ·mol-1。②由圖中M點可知,進料比為n(SO2)∶n(Cl2)=2,平衡時Δp=60 kPa,已知恒溫恒容情況下,容器內氣體物質的量之比等于壓強之比,可據此列出三段式:
        SO2(g)+Cl2(g) SO2Cl2(g) Δp
起始壓強/kPa   160  80
轉化壓強/kPa   60  60   60 60
平衡壓強/kPa   100  20   60
可計算得α(Cl2)=×100%=75%,Kp===0.03 kPa-1。③根據“等效平衡”原理,該反應中SO2和Cl2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1∶1,則SO2和Cl2的進料比互為倒數(如2與0.5)時,Δp相等。(2)①根據v(X)=,60 min時,c(X)=6.80 mol·L-1-v(X)·Δt=6.80 mol·L-1-0.042 mol·L-1·min-1×30 min=5.54 mol·L-1。②由題給反應速率方程推知===3,又D、G的初始濃度均為0,則=,則Δc(G)=×Δc(D)=0.033 mol·L-1,即60 min后c(G)=0.033 mol·L-1。60 min后,D和G轉化為T的速率比為==,結合二者的生成速率可知,D生成的快而消耗的慢,G生成的慢而消耗的快,則增大。
模擬預測
1. (1)< (2)> (3)A
(4)CH2==CH—CH3-18e-+9C===12CO2+3H2O
(5) (6)8.5 16.5
解析 (1)反應②的ΔH2=-236 kJ·mol-1=-<0,則<。
(2)不同壓強下,向密閉容器中充入C3H8氣體發生反應①,在T1、p2條件下,丙烷的平衡轉化率為40%,若在此溫度和壓強不變的條件下,向密閉容器中充入C3H8和Ar的混合氣體,容器的體積增大,相當于減小壓強,反應①是氣體體積增大的反應,平衡正向移動,丙烷的平衡轉化率增大,平衡時丙烷轉化率>40%。
(3)該機理中,存在單鍵、雙鍵的斷裂與形成,即有σ鍵、π鍵的斷裂與形成,A正確;O2參與反應④和⑤,若有18O2參與反應,最終18O存在于H2O中,B錯誤;該反應是可逆反應,若2 mol C3H8和1 mol O2充分反應,制得的C3H6小于2 mol,C錯誤;該反應是放熱反應,升高溫度不能提高反應物轉化率,D錯誤。
(4)熔融碳酸鹽為電解質,丙烯在負極失去電子生成CO2,根據得失電子守恒和電荷守恒配平電極方程式:CH2==CH—CH3-18e-+9===12CO2+3H2O。
(6)假設起始投入乙烯和丁烯的物質的量分別為2 mol、1 mol,根據已知條件列出“三段式”
     C4H8(g)+C2H4(g)2C3H6(g)
起始/mol   1   2     0
轉化/mol   x   x     2x
平衡/mol   1-x  2-x    2x
      2C4H8(g)C3H6(g)+C5H10(g)
起始/mol   1-x    2x   0
轉化/mol   2y     y   y
平衡/mol  1-x-2y    2x+y  y
達到平衡狀態時,C4H8、C2H4的轉化率分別為92%、30%,則=92%,=30%,解得x=0.6,y=0.16,則平衡時==8.5,反應平衡時,各物質的物質的量分別為n(C4H8)=0.08 mol、n(C2H4)=1.4 mol、n(C3H6)=1.36 mol、n(C5H10)=0.16 mol,則主反應的壓強平衡常數Kp=≈16.5。
2.(1)-1 055.6 (2)< (3)溫度升高,H2O2部分分解(或升溫反應ⅰ逆向移動,反應ⅱ正向移動,對反應ⅰ的影響更大)
(4)0.2 2.18
解析 (1)由蓋斯定律可知,反應ⅰ-反應ⅱ可以得到反應ⅲ,所以反應ⅲ的ΔH3=ΔH1-ΔH2=-1 055.6 kJ·mol-1。
(2)由公式可知,-即為斜率,所以反應ⅰ的活化能小于反應ⅱ的活化能。
(4)由信息推知消耗的甲苯為0.8 mol,則甲苯的平均反應速率為=0.2 mol·L-1·h-1;列三段式:
    +O2―→+H2O
起始/mol  1    2    0     0
轉化/mol  0.8   0.8   0.8    0.8
平衡/mol  0.2   1.2   0.8    0.8
    2+O2―→2
起始/mol  0.8    1.2    0
轉化/mol  2x     x    2x
平衡/mol  0.8-2x   1.2-x   2x
根據題目信息,0.8-2x+1.2-x+2x+0.8+0.2=2.9,則x=0.1,根據反應前后壓強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平衡時壓強p=p0,則p()=p0,p()=0.2p0,p(H2O)=p0,p(O2)=p0,所以主反應的Kp=≈2.18。
3.(1)C (2)C (3)0.05 19.2 (4)①C ②溫度升高,反應速率加快 ③溫度較低時只發生反應Ⅰ
解析 (1)由圖可知,升高溫度,反應Ⅰ的平衡常數減小,說明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該反應為氣體體積減小的放熱反應,降低溫度和增大壓強有利于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提高甲醇的選擇性,故選C。
(2)升高溫度,反應Ⅱ的平衡常數增大,說明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該反應為焓變大于0的吸熱反應,由蓋斯定律可知,反應Ⅰ-Ⅲ得到反應Ⅱ,則ΔH1-ΔH3>0,由平衡常數與溫度變化關系圖知,反應Ⅰ、Ⅲ正反應均為放熱反應,即ΔH1<0,ΔH3<0,所以0<<1,故選C。
(3)由題意,設平衡時CO2、H2O、CO的濃度分別為x mol·L-1、y mol·L-1、z mol·L-1,投料時n(CO2)=1 mol,n(H2)=3 mol,則n(C)=1 mol,n(O)=2 mol,n(H)=6 mol,根據元素守恒,列方程組
解得x=z=0.05,y=0.15,
則平衡時二氧化碳的濃度為0.05 mol·L-1,反應Ⅰ的平衡常數為=19.2。
(4)①由圖可知,400~600 ℃范圍內,二氧化碳的轉化率增大幅度大于氫氣轉化率的增大幅度,則S值呈增大趨勢,600~1 000 ℃范圍內,二氧化碳的轉化率增大幅度小于氫氣轉化率的增大幅度,則S值呈減小趨勢,所以400~1 000 ℃范圍內,S值的變化趨勢為先增大后減小。
4.(1)-90.8 能 (2)7 H3+3H*===2N+2H*(或H3+H*===2)
(3)斷鍵后的H吸附在催化劑表面,形成特殊的作用力要釋放能量,釋放的總能量高于斷鍵吸收的總能量
(4)能夠提高反應速率(或催化劑的活性較大)
(5)33.3 
解析 (1)ΔH=反應物的總鍵能-生成物的總鍵能=(946+436×3-390.8×6) kJ·mol-1=-90.8 kJ·mol-1,ΔG=ΔH-TΔS=[-90.8-298×(-198.9×10-3)] kJ·mol-1=-31.527 8 kJ·mol-1<0,理論上該反應在溫度為298 K下能自發進行。
(2)反應歷程中有7個過渡態,則基元反應有7個;N—N斷裂的過程經歷過渡態4(TS4),其反應方程式為H3+3H*===2+2H*或H3+H*===2。
(4)合成氨是放熱反應,理論上低溫有利于合成氨,但低溫會使反應速率降低,400~500 ℃能夠提高反應速率,催化劑(鐵觸媒)的活性較大。
(5)根據已知條件列出“三段式”:
     N2(g)+3H2(g)2NH3(g)
起始/mol  1  3    0
轉化/mol  x  3x    2x
平衡/mol  1-x  3-3x   2x
反應平衡時,氨氣的體積分數為=0.2,解得x=,則氮氣的轉化率約為33.3%。p(NH3)=p(N2)=20 MPa×0.2=4 MPa,p(H2)=20 MPa×0.6=12 MPa,pθ=100 kPa=0.1 MPa,代入公式可得Kθ=。(共54張PPT)
[綜合題專攻]
專題七 第5練 
化學反應原理大題(二)
真題演練
模擬預測
內容索引
1.(2024·山東,20)水煤氣是H2的主要來源,研究CaO對C-H2O體系制H2的影響,涉及主要反應如下:
C(s)+H2O(g) CO(g)+ H2(g)(Ⅰ) ΔH1>0
CO(g)+H2O(g) CO2(g)+H2(g)(Ⅱ) ΔH2<0
CaO(s)+CO2(g) CaCO3(s)(Ⅲ) ΔH3<0
回答下列問題:
(1)C(s)+CaO(s)+2H2O(g) CaCO3(s)+2H2(g)的焓變ΔH=______________
(用代數式表示)。
ΔH1+ΔH2+ΔH3
1
2
真題演練
PART ONE
根據蓋斯定律,目標總反應=反應(Ⅰ)+反應(Ⅱ)+反應(Ⅲ),則其ΔH=
ΔH1+ΔH2+ΔH3。
1
2
(2)壓力p下,C-H2O-CaO體系達平衡后,圖示溫度范圍內C(s)已完全反應,CaCO3(s)在T1溫度時完全分解。氣相中CO、CO2和H2摩爾分數隨溫度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則a線對應物種為
  (填化學式)。當溫度高于T1時,隨
溫度升高c線對應物種摩爾分數逐漸降
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H2
當溫度高于T1,CaCO3(s)
已完全分解,只發生反應Ⅱ,溫度升高,反應Ⅱ逆向移動,所以CO2的摩爾分數減小
1
2
圖示溫度范圍內C(s)已完全反應,則反應Ⅰ已經進行完全,反應Ⅱ和Ⅲ均為放熱反應,從開始到T1,溫度不斷升高,反應Ⅱ和Ⅲ逆向移動,依據反應Ⅱ,H2量減小,摩爾分數減小,CO量升高,摩爾分數增大,所以a線代表H2的摩爾分數的變化,
b線代表CO的摩爾分數的變化。T1
時,CaCO3(s)已完全分解,當溫度
高于T1,相當于只發生反應Ⅱ,
CO2的摩爾分數減小,則c線代表
CO2的摩爾分數隨溫度的變化。
1
2
(3)壓力p下、溫度為T0時,圖示三種氣體的摩爾分數分別為0.50、0.15、
0.05,則反應CO(g)+H2O(g) CO2(g)+H2(g)的平衡常數Kp=  ;此時氣體總物質的量為4.0 mol,則CaCO3(s)
的物質的量為   mol;若向平衡體
系中通入少量CO2(g),重新達平衡后,
分壓p(CO2)將   (填“增大”“減
小”或“不變”),p(CO)將_______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1
2
0.5
不變
不變
壓力p下、溫度為T0時,H2、CO、CO2的摩爾分數分別為0.50、0.15、0.05,則H2O(g)的摩爾分數為1-0.50-0.15-0.05=0.30,則反應CO(g)+
H2O(g) CO2(g)+H2(g)的平衡常數
Kp= ==;從H2
的來源分析,產生H2多少取決于消
耗碳的量和生成不同含碳物種量的
多少。平衡時,可獨立分析產生H2
與消耗碳和生成各含碳物種的化學反應,如下:
1
2
Ⅰ:C(s)+H2O(g) CO(g)+H2(g)
Ⅳ:C(s)+2H2O(g) CO2(g)+2H2(g)
Ⅴ:C(s)+CaO(s)+2H2O(g)
CaCO3(s)+2H2(g)
平衡時氣體n(總)=4 mol,根據H2、
CO、CO2的摩爾分數可計算三者的
物質的量分別為:
n(H2)=4 mol×0.5=2 mol,同理,n(CO)=0.6 mol,n(CO2)=0.2 mol,平衡時,由反應(Ⅰ)生成的H2:n(H2)Ⅰ=n(CO)=0.6 mol,由反應(Ⅳ)生成
1
2
的H2:n(H2)Ⅳ=2n(CO2)=0.4 mol,則由反應(Ⅴ)生成的H2:n(H2)Ⅴ=
2 mol-0.6 mol-0.4 mol=1 mol,由反應(Ⅴ)產物關系可得n(CaCO3)=
n(H2)Ⅴ=0.5 mol;若向平衡體系中
通入少量CO2(g)后,反應ⅢCaO(s)
+CO2(g) CaCO3(s)重新達平衡,
Kp=,溫度不變,Kp不變,則
分壓p(CO2)不變,Kc= ,c(CO2)
也不變,其他氣體的濃度均不變,所以p(CO)不變。
1
2
根據反應熱與活化能E正和E逆的關系ΔH=E正-E逆可知,該反應的E逆=
[E正-(-67.59)] kJ·mol-1=(E正+67.59) kJ·mol-1。
2.(2024·河北,17)氯氣是一種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廣泛應用于含氯化工產品的生產。硫酰氯及1,4-二(氯甲基)苯等可通過氯化反應制備。
(1)硫酰氯常用作氯化劑和氯磺化劑,工業上制備原理如下:SO2(g)+Cl2(g) SO2Cl2(g) ΔH=-67.59 kJ·mol-1。
①若正反應的活化能為E正 kJ·mol-1,則逆反應的活化能E逆=    kJ·
mol-1(用含E正的代數式表示)。
1
2
E正+67.59
②恒容密閉容器中按不同進料比充入SO2(g)和Cl2(g),測定T1、T2、T3溫度下體系達平衡時的Δp(Δp=p0-p,p0為體系初始壓強,p0=240 kPa,p為體系平衡壓強),結果如圖。
右圖中溫度由高到低的順序為____
   ,判斷依據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點Cl2的轉化率為  ,T1溫度下用分壓表示的平衡常數Kp=   kPa-1。
1
2
T2>T1
的、氣體分子數減小的反應,恒容
條件下,反應正向進行時,容器內
壓強減小,從T3到T1平衡時Δp逐漸
增大,說明反應正向進行的程度逐漸增大,對應溫度逐漸降低
該反應是放熱
75%
0.03
T3>
由圖中M點可知,進料比為n(SO2)∶n(Cl2)=2,平衡時Δp=60 kPa,已知恒溫恒容情況下,容器內氣體物質的量之比等于壓強之比,可據此列出三段式:
       SO2(g)+Cl2(g) SO2Cl2(g) Δp
起始壓強/kPa 160  80
轉化壓強/kPa  60   60    60 60
平衡壓強/kPa 100  20    60
可計算得α(Cl2)=×100%=75%,Kp=
==0.03 kPa-1。
1
2
③右圖曲線中能準確表示T1溫度下Δp
隨進料比變化的是   (填序號)。
1
2
D
根據“等效平衡”原理,該反應中SO2和Cl2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1∶1,則SO2和Cl2的進料比互為倒數(如2與0.5)時,Δp相等。
(2)1,4-二(氯甲基)苯(D)是有機合成中的重要中間體,可由對二甲苯(X)的氯化反應合成。對二甲苯淺度氯化時的反應過程為
以上各反應的速率方程均可表示為v=kc(A)c(B),其中c(A)、c(B)分別為各反應中對應反應物的濃度,k為速率常數(k1~k5分別對應反應①~⑤)。某溫度下,反應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保持體系中氯氣濃度恒定(反應體系體積變化忽略不計),測定不同時刻相關物質的濃度。已知該溫度下,k1∶k2∶k3∶k4∶k5=100
∶21∶7∶4∶23。
1
2
①30 min時,c(X)=6.80 mol·L-1,且30~60 min內v(X)=0.042 mol·L-1·min-1,反應進行到60 min時,c(X)=     mol·L-1。
5.54
根據v(X)=,60 min時,c(X)=6.80 mol·L-1-v(X)·Δt=6.80 mol·L-1-0.042 mol·L-1·min-1×30 min=5.54 mol·L-1。
1
2
②60 min時,c(D)=0.099 mol·L-1,若0~60 min產物T的含量可忽略不計,則此時c(G)=    mol·L-1;60 min后,隨T的含量增加,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0.033
1
2
增大
由題給反應速率方程推知===3,又D、G的初始濃度均為0,則=,則Δc(G)=×Δc(D)=0.033 mol·L-1,即60 min后
c(G)=0.033 mol·L-1。60 min后,
D和G轉化為T的速率比為
==,結
合二者的生成速率可知,D生
成的快而消耗的慢,G生成的慢而消耗的快,則增大。
1
2
1.(2024·湖南邵陽三模)丙烯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但丙烯的產量僅通過石油的催化裂解反應無法滿足工業生產需求。工業上,有如下方法制備丙烯:
Ⅰ.丙烷脫氫法制丙烯:
①丙烷無氧脫氫法:C3H8(g) C3H6(g)+H2(g) ΔH1=+124 kJ·mol-1
②丙烷氧化脫氫法:2C3H8(g)+O2(g) 2C3H6(g)+2H2O(g) ΔH2=
-236 kJ·mol-1
(1)反應②的正反應活化能 (填“>”或“<”)逆反應活化能。
1
2
3
4
模擬預測
PART TWO
<
反應②的ΔH2=-236 kJ·mol-1=-<0,則<。
1
2
3
4
(2)不同壓強下,向密閉容器中充入C3H8氣體發生反應①,丙烷平衡轉化率隨溫度變化關系如圖所示。在T1、p2條件下,若向密閉容器中充入C3H8和Ar的混合氣體,則平衡時丙烷轉化率    (填“>”“=”或“<”)40%。
1
2
3
4
>
不同壓強下,向密閉容器中充入C3H8氣體發生反應①,在T1、p2條件下,丙烷的平衡轉化率為40%,若在此溫度和壓強不變的條件下,向密閉容器中充入C3H8和Ar的混合氣
體,容器的體積增大,相當于減小
壓強,反應①是氣體體積增大的反
應,平衡正向移動,丙烷的平衡轉
化率增大,平衡時丙烷轉化率>40%。
1
2
3
4
(3)如圖為采用羰基催化劑催化氧化丙烷:2C3H8(g)+O2(g) 2C3H6(g)
+2H2O(g) ΔH2=-236 kJ·mol-1的機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填字母)。
A.該機理中,有σ鍵、π鍵的斷裂與形成
B.若有18O2參與反應,最終18O存在于羰
基催化劑和H2O中
C.若2 mol C3H8和1 mol O2充分反應,則
可制得2 mol C3H6
D.為了提高反應的速率和反應物轉化率,
溫度越高越好
1
2
3
4
A
該機理中,存在單鍵、雙鍵的斷裂與
形成,即有σ鍵、π鍵的斷裂與形成,
A正確;
O2參與反應④和⑤,若有18O2參與反
應,最終18O存在于H2O中,B錯誤;
該反應是可逆反應,若2 mol C3H8和
1 mol O2充分反應,制得的C3H6小于
2 mol,C錯誤;
該反應是放熱反應,升高溫度不能提高反應物轉化率,D錯誤。
1
2
3
4
(4)丙烯是一種燃料,以熔融碳酸鹽(用MCO3表示)為電解質,丙烯-空氣燃料電池的負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2
3
4
CH2==CH—CH3-18e-+9C===12CO2
+3H2O
熔融碳酸鹽為電解質,丙烯在負極失去電子生成CO2,根據得失電子守恒和電荷守恒配平電極方程式:CH2==CH—CH3-18e-+9
===12CO2+3H2O。
Ⅱ.丁烯和乙烯的催化反應制丙烯:
主反應:C4H8(g)+C2H4(g) 2C3H6(g) ΔH1>0
副反應:2C4H8(g) C3H6(g)+C5H10(g) ΔH2>0
(5)乙烯的電子式為     。
(6)某溫度下,保持體系總壓強為1.0 MPa,按=2投料,達到平衡狀
態時,C4H8、C2H4的轉化率分別為92%、30%,則平衡時=  ;主反應的壓強平衡常數Kp=   (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1
2
3
4
8.5
16.5
假設起始投入乙烯和丁烯的物質的量分別為2 mol、1 mol,根據已知條件列出“三段式”
     C4H8(g)+C2H4(g) 2C3H6(g)
起始/mol   1   2     0
轉化/mol   x   x     2x
平衡/mol   1-x  2-x    2x
      2C4H8(g) C3H6(g)+C5H10(g)
起始/mol   1-x     2x   0
轉化/mol   2y     y    y
平衡/mol   1-x-2y    2x+y  y
1
2
3
4
達到平衡狀態時,C4H8、C2H4的轉化率分別為92%、30%,則=
92%,=30%,解得x=0.6,y=0.16,則平衡時==8.5,
反應平衡時,各物質的物質的量分別為n(C4H8)=0.08 mol、n(C2H4)=
1.4 mol、n(C3H6)=1.36 mol、n(C5H10)=0.16 mol,則主反應的壓強平衡
常數Kp=≈16.5。
1
2
3
4
2.(2024·河北唐山二模)金屬氧化物催化氧化制備苯甲醛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以Fe3O4為催化劑,苯乙烯、H2O2為原料制備苯甲醛涉及的主要反應有:
反應ⅰ: (l)+2H2O2(l)―→ (l)+HCHO(l)+2H2O(l) ΔH1=
-489.0 kJ·mol-1
反應ⅱ: (l)+H2O2(l)―→ (l)+H2O(l) ΔH2=+566.6 kJ·mol-1
反應ⅲ: (l)+H2O2(l)―→ (l)+HCHO(l)+H2O(l) ΔH3
1
2
3
4
由蓋斯定律可知,反應ⅰ-反應ⅱ可以得到反應ⅲ,所以反應ⅲ的ΔH3=ΔH1-ΔH2=-1 055.6 kJ·mol-1。
回答下列問題:
(1)反應ⅲ的ΔH3=     kJ·mol-1。
1
2
3
4
-1 055.6
由公式可知,-即為斜率,所以反應ⅰ的活化能小于反應ⅱ的活化能。
(2)根據阿倫尼烏斯方程ln k=-+ln A(A為指前因子,Ea為活化能),ln k與呈線性關系。據圖1可知反應ⅰ的活化能
   (填“>”“=”或“<”)反應ⅱ的活化能。
1
2
3
4
<
(3)實驗測得苯乙烯的轉化率與溫度的關系如圖2所示。溫度高于60 ℃,苯乙烯的轉化率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H2O2部分分解(或升溫反應ⅰ逆向移動,反應ⅱ正向移動,對反應ⅰ的影響更大)
溫度升高,
(4)在V2O5-ZrO2催化下,甲苯可以實現氣相氧化制備苯甲醛。
主反應: +O2―→ +H2O
副反應:2 +O2―→2
T ℃時,向2 L密閉容器中充入1 mol甲苯蒸氣和2 mol O2,起始壓強為p0,2 h后反應達平衡時容器內氣體總物質的量為2.9 mol,甲苯的轉化率為80%。則甲苯的平均反應速率為   mol·L-1·h-1,主反應的Kp=  (Kp為平衡分壓代替平衡濃度的平衡常數,氣體平衡分壓=總壓×該氣體物質的量分數,計算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1
2
3
4
0.2
2.18
由信息推知消耗的甲苯為0.8 mol,則甲苯的平均反應速率為=
0.2 mol·L-1·h-1;列三段式:
      +O2―→ +H2O
起始/mol  1    2    0    0
轉化/mol  0.8   0.8   0.8   0.8
平衡/mol  0.2   1.2   0.8   0.8
1
2
3
4
     2 +O2―→2
起始/mol  0.8    1.2    0
轉化/mol  2x     x    2x
平衡/mol  0.8-2x   1.2-x   2x
根據題目信息,0.8-2x+1.2-x+2x+0.8+0.2=2.9,則x=0.1,根據反應前后壓強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平衡時壓強p=p0,
1
2
3
4
則p( )=p0,p( )=0.2p0,p(H2O)=p0,p(O2)=
p0,所以主反應的Kp=≈2.18。
1
2
3
4
3.還原CO2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徑之一,相關的反應如下:
反應Ⅰ:CO2(g)+3H2(g) CH3OH(g)+H2O(g) ΔH1
反應Ⅱ:CO2(g)+H2(g) CO(g)+H2O(g) ΔH2
反應Ⅲ:CO(g)+2H2(g) CH3OH(g) ΔH3
反應Ⅰ、Ⅱ、Ⅲ的平衡常數與溫度變化關系如圖所示。
1
2
3
4
(1)有利于提高CO2合成CH3OH選擇性的條件是   (填字母,下同)。
A.高溫、高壓 B.高溫、低壓
C.低溫、高壓 D.低溫、低壓
1
2
3
4
C
由圖可知,升高溫度,反應Ⅰ的平衡常數減小,說明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該反應為氣體體積減小的放熱反應,降低溫度和增大壓強有利于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提高甲醇的選擇性,故選C。
1
2
3
4
(2)的取值范圍是    。
A.<-1 B.-1~0 C.0~1 D.>1
1
2
3
4
C
升高溫度,反應Ⅱ的平衡常數增大,說明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該反應為焓變大于0的吸熱反應,由蓋斯定律可知,反應Ⅰ-Ⅲ得到反應Ⅱ,則ΔH1-ΔH3>0,由平
衡常數與溫度變化關系圖
知,反應Ⅰ、Ⅲ正反應均
為放熱反應,即ΔH1<0,
ΔH3<0,所以0<<1,
故選C。
1
2
3
4
(3)一定條件下,向體積為5 L的恒溫密閉容器中加入1 mol CO2和3 mol H2發生上述反應,平衡時,容器中H2的濃度為0.25 mol·L-1,CH3OH的濃度為0.1 mol·L-1,此時CO2的濃度為    mol·L-1,反應Ⅰ的平衡常數為
    (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1
2
3
4
0.05
19.2
由題意,設平衡時CO2、H2O、CO的濃度分別為x mol·L-1、y mol·L-1、z mol·L-1,投料時n(CO2)=1 mol,n(H2)=3 mol,則n(C)=1 mol,n(O)=
2 mol,n(H)=6 mol,
1
2
3
4
根據元素守恒,列方程組
解得x=z=0.05,y=0.15,
則平衡時二氧化碳的濃度
為0.05 mol·L-1,反應Ⅰ的
平衡常數為=19.2。
1
2
3
4
(4)H2還原能力(S)可衡量CO2轉化率,已知S=,即相同時間段內CO2與H2物質的量變化量之比。常壓下H2和CO2按物質的量之比3∶1投料,反應相同時間,H2和CO2轉化率如圖所示。
①在400~1 000 ℃范圍內,S的變化趨勢是
   (填字母)。
A.一直增大
B.一直減小
C.先增大后減小
D.先減小后增大
1
2
3
4
C
由圖可知,400~600 ℃范圍內,二氧化碳的轉化率增大幅度大于氫氣轉化率的增大幅度,則S值呈增大趨勢,600~1 000 ℃范圍內,二氧化碳的轉化率增大幅度小于氫氣轉化率的增大幅度,則S值呈減小趨勢,所以400~1 000 ℃范圍內,S值的變化趨勢為先增大后減小。
1
2
3
4
②由圖像可知,H2轉化率在600 ℃時大于400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
③溫度較低時,兩條曲線重合的原因是          。
1
2
3
4
反應速率加快
溫度升高,
溫度較低時只發生反應Ⅰ
4.(2024·華大新高考聯盟聯考)合成氨工藝是人工化肥的生產支柱,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食”之基礎。回答下列問題:
Ⅰ.化學鍵鍵能如表
1
2
3
4
化學鍵 N≡N H—H N—H
鍵能/(kJ·mol-1) 946 436 390.8
(1)估算N2(g)+3H2(g) 2NH3(g)的ΔH=    kJ·mol-1。已知該反應的ΔS=-198.9 J·mol-1·K-1,理論上該反應在溫度為298 K下   (填“能”或“不能”)自發進行。
-90.8

ΔH=反應物的總鍵能-生成物的總鍵能=(946+436×3-390.8×6) kJ·mol-1
=-90.8 kJ·mol-1,ΔG=ΔH-TΔS=[-90.8-298×(-198.9×10-3)] kJ·mol-1=
-31.527 8 kJ·mol-1<0,理論上該反應在溫度為298 K下能自發進行。
1
2
3
4
Ⅱ.科學家結合實驗與計算機模擬結果,研究了合成氨的反應歷程,如圖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劑表面的物種用*表示,TS表示過渡態。
(2)圖示歷程包含  個基元反應。發生N—N斷裂的反應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
2
3
4
7
H3+3H*===2N+2H*(或H3
+H*===2)
反應歷程中有7個過渡態,則基元反應有7個;N—N斷裂的過程經歷過渡態4(TS4),其反應方程式為H3+3H*===2+2H*或H3+H*===2。
1
2
3
4
(3)H—H斷裂應該吸收熱量,但+3H2===+6H*反應的ΔH<0,主要原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實際工業生產中,合成氨一般采用的溫度為400~500 ℃,主要原因為        。
1
2
3
4
斷鍵后的H吸附在催化劑表面,形成特殊的作用力要釋放能量,釋
放的總能量高于斷鍵吸收的總能量
能夠提高反應速率(或催化劑的活性較大)
合成氨是放熱反應,理論上低溫有利于合成氨,但低溫會使反應速率降低,400~500 ℃能夠提高反應速率,催化劑(鐵觸媒)的活性較大。
(5)溫度為500 ℃、壓強為20 MPa、原料氣n(N2)∶n(H2)=1∶3時,發生反應:N2(g)+3H2(g) 2NH3(g),反應平衡時,氨氣的體積分數為20%,則氮氣的轉化率約為   %(計算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該條件下,
pθ=100 kPa,N2(g)+3H2(g) 2NH3(g)的標準平衡常數Kθ為    (用最
簡分數形式表示)。[已知:分壓=總壓×該組分物質的量分數,對于反應
dD(g)+eE(g) gG(g)+hH(g),Kθ=,其中pθ=100 kPa,pG、pH、
pD、pE為各組分的平衡分壓]。
1
2
3
4
33.3
根據已知條件列出“三段式”:
     N2(g)+3H2(g) 2NH3(g)
起始/mol  1  3     0
轉化/mol  x  3x    2x
平衡/mol  1-x  3-3x   2x
反應平衡時,氨氣的體積分數為=0.2,解得x=,則氮氣的轉化率
約為33.3%。p(NH3)=p(N2)=20 MPa×0.2=4 MPa,p(H2)=20 MPa×0.6=
12 MPa,pθ=100 kPa=0.1 MPa,代入公式可得Kθ=。
1
2
3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南市| 涟源市| 文安县| 鹤岗市| 南华县| 囊谦县| 汶上县| 南华县| 腾冲县| 松原市| 安溪县| 桂阳县| 新乡县| 贵溪市| 胶南市| 佳木斯市| 泰顺县| 云和县| 芜湖市| 久治县| 北海市| 太仓市| 简阳市| 苏尼特右旗| 杭锦后旗| 会理县| 嵊泗县| 花垣县| 镇雄县| 遂平县| 巫溪县| 六盘水市| 新竹市| 搜索| 阿克陶县| 镇坪县| 英山县| 右玉县| 高唐县| 察隅县| 阜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