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7張PPT)第七章 力第二節 彈力素養目標1新課講解3課程導入2經典例題4總結歸納5課堂練習6目錄1.理解彈力的概念,知道彈力是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2.掌握彈力的產生條件,即物體間必須直接接觸并發生彈性形變。3.了解胡克定律的內容,知道彈簧的伸長量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4.能夠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掌握其使用方法。5.培養學生的實驗安全意識和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素養目標課程導入優秀的撐竿跳高運動員借助撐竿可以越過6 m高的橫桿,如圖所示,撐竿跳高的過程中,撐竿的形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力的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使物體發生形變回顧新知新課講解一、彈力撐竿、直尺、橡皮等物體在受力時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性質叫作彈性。發生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作彈力。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就不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生活中,我們將彈簧拉扯過長時,就會發現彈簧不在恢復原狀了,找一個彈簧試一試,想一想為什么?形變的種類塑性形變彈性形變彈力的方向彈力方向與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方向相反未接觸剛剛接觸接觸并按壓接觸,發生彈性形變產生彈力的條件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在彈性限度內,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影響彈力大小的因素——用手指按壓直尺,感受直尺的彈力思考判斷:坐在沙發上時,沙發給我們的支持力是彈力嗎?重物壓在水泥地上,水泥地的支持力是彈力嗎?彈性形變?坐上去沙發凹陷起來時沙發恢復原狀貓與沙發接觸施力物體沙發發生彈性形變了嗎?經典例題1.如圖所示,瓶中灌滿水,把細玻璃管通過帶孔的橡皮塞插入玻璃瓶中,用雙手擠壓厚玻璃瓶,我們會看到細管中的水面____________,從該現象可推測____________發生了形變,這個實驗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上升玻璃瓶轉換法1.答案:上升;玻璃瓶;轉換法解析:用雙手擠壓玻璃瓶,因玻璃瓶的形狀發生微小的改變,就能使瓶子的容積因擠壓而發生微小的減小量,玻璃瓶中的水由于是已灌滿的且水的體積不變,所以會觀察到細玻璃管內的水面上升;從該現象可推測玻璃瓶發生了形變,這個實驗采用的方法是轉換法.桌面發生的微小形變是彈性形變觀看視頻,你能發現什么規律?F支F壓F拉F拉支持力、壓力、拉力、推力等都屬于彈力彈力的分類F支小球受幾個彈力?小球A受幾個彈力?AB假設將其接觸物體撤去,判斷物體是否能維持現狀F拉F支判斷彈力的有無——(接觸,發生彈性形變)F1F2F3ΔL1ΔL2ΔL3ΔL與F關系?拉力推力怎樣測彈力(推力或拉力)的大???探究彈簧伸長量與拉力的關系注意:不能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實驗器材:彈簧、鉤碼、刻度尺、鐵架臺ΔL(1)將一根彈簧用鐵架臺固定,標記彈簧原長位置;(2)將一個鉤碼掛在彈簧下方,靜止后記錄此時彈簧位置,用刻度尺測量彈簧伸長的長度ΔL,記錄此時拉力F 和ΔL到表格中;(3)再將一個相同的鉤碼繼續掛在原鉤碼下方,靜止后標記彈簧位置,用刻度尺測量彈簧伸長的長度ΔL,記錄此時拉力F 和ΔL到表格中;(4)仿照步驟(3)重復4次實驗,測量記錄對應的F和ΔL到表格中。實驗步驟注:探究兩個量具體關系,需要至少6次實驗數據。實驗記錄表格:F / NΔL / cmL0LF / NL0 / cmL / cmΔL / cm利用ΔL=L- L0,計算出伸長量ΔL / cmF / N0 0.5 1 1.5 2 2.5 330105152520結論: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量與拉力大小成正比。如果在這根彈簧下端施加一個拉力后,彈簧伸長了18cm,能否根據結論,推算出此拉力的大?。?br/>拉力 F為1.8 N(彈簧測力計的原理)經典例題2.如圖所示,小東使用彈簧拉力器鍛煉身體,小東的四名同學都可以將彈簧拉力器拉開至兩臂水平伸直。小東的四名同學中兩臂水平伸直時對彈簧拉力器的拉力最大的是( )A.手臂最長的同學B.體重最大的同學C.身高最高的同學D.力氣最大的同學A2.答案:A解析:在彈簧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量越大,產生的彈力越大,人對彈簧施加的拉力也越大;四名同學使用彈簧拉力器鍛煉身體,每名同學都可以將彈簧拉力器拉開至兩臂水平伸直,手臂最長的同學將彈簧拉伸得最長,則對彈簧拉力器的拉力最大。彈簧刻度盤掛鉤指針吊環彈簧測力計二、彈力測力計3.看分度值(每個小格多少牛)0-2N2.看清量程1.看指針是否指在零刻線處使用前觀察:使用前拉伸掛鉤0.1N彈力測力計的使用沿軸線方向視線與刻度盤垂直彈力測力計的使用其他形式的測力計握力計彈簧秤托盤秤圓盤測力計經典例題3.有人認為使用彈簧測力計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你認為其中哪一點是不正確的( ).A.使用前必須檢查指針是否在零刻度處B.彈簧測力計必須豎直放置,不能傾斜C.使用時避免彈簧、指針與外殼摩擦D.不能測量超過彈簧測力計量程的力B3.答案:B解析:A、使用前調零是彈簧測力計使用的必需環節,一旦指針不能指零,必然影響測量的最終結果,故A不符合題意;B、彈簧秤使用時可以是豎直放置,也可以傾斜使用,只要拉力和彈簧測力計的外殼保持平行即可,故B符合題意;C、彈簧測力計的主要部件是由彈簧跟外殼構成,為了減小測量誤差,應盡量避免彈簧、指針、掛鉤與外殼間的摩擦,故C不符合題意;D、彈簧都有一定的彈性限度,超過這一限度彈簧的伸長與拉力大小就不再成正比,彈簧測力計就會損壞,故D不符合題意.經典例題4.如圖所示的彈簧測力計,使用前要檢查指針、彈簧與外殼之間是否有摩擦以及指針是否指在__________處,此時彈簧測力計讀數為_______。零刻度線1.2 N4.答案:零刻度線;1.2 N解析:使用前要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處;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是0.2 N,此時彈簧測力計讀數為1.2 N。總結歸納彈力彈力彈簧測力計定義: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彈力作用: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使用方法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課堂練習1.關于彈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一定產生彈力B.重力、支持力、拉力都不屬于彈力C.彈力僅僅是指彈簧形變時對其他物體的作用D.彈力是指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接觸它的物體產生的力D1.答案:D解析:A、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發生彈性形變時才有彈力產生,沒有形變就沒有彈力存在,故A錯誤;B、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力,不屬于彈力;拉力、支持力都是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屬于彈力,故B錯誤;C、各種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都可以產生彈力作用,例如竹竿、彈簧片、塑料尺發生彈性形變時,可以產生彈力作用,故C錯誤;D、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接觸它的物體產生的力叫彈力,故D正確。2.如圖所示,一根彈簧,一端固定在豎直墻上,下列有關“由于彈簧形變產生的力”描述正確的是( )A.墻對彈簧的拉力B.彈簧對墻的拉力C.手對彈簧的拉力D.以上說法都不對B2.答案:B解析:彈力由施力物體形變產生,彈簧形變產生的彈力的施力物體是彈簧,受力物體是手或者墻,所以彈簧形變產生的力是彈簧對手的拉力或彈簧對墻的拉力,故ACD錯誤,B正確。故選B。3.如圖是一種常見的訂書機,固定在槽內后部的彈簧給釘子一個向_________(填“左”或“右”)的彈力;在訂書機某次正常使用過程中,該彈力將_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左減小3.答案:左;減小解析:由圖可知,訂書機釘槽內的彈簧向右壓縮,彈簧需要向左恢復形變,所以彈簧給釘子一個向左的彈力;在使用過程中,彈簧形變程度變小,所以彈力減小。4.在跳板這一運動項目中,運動員在向下壓跳板的過程中(如圖),跳板由于發生______(選填“彈性”或“塑性”)形變,從而產生______(選填“向上”或“向下”)的彈力。彈性向上4.答案:彈性;向上解析:跳水運動員向下壓跳板,跳板發生形變,撤去力后,跳板的形變恢復,壓跳板的力使跳板發生彈性形變。因為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運動員在向下壓跳板的過程中對跳板有向下的力,同時跳板對運動員有一個向上的彈力。5.小明在探究“彈簧的伸長量與拉力關系”時,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實驗,記錄的數據如下表。實驗次數 1 2 3 4 5 6 7鉤碼的拉力/N 0 0.5 1 1.5 2 2.5 3指針的位置/cm 2 3 4 5 6 7 8伸長量/cm 0 1 2 3 4 5 6實驗次數 1 2 3 4 5 6 7鉤碼的拉力/N 0 0.5 1 1.5 2 2.5 3指針的位置/cm 2 3 4 5 6 7 8伸長量/cm 0 1 2 3 4 5 6(1)在下圖中作出“彈簧的伸長量與拉力關系”的圖像;(2)根據上面的數據可知:如果把重為__________ N的重物掛在彈簧下端,彈簧伸長量為3.5cm;(3)小明根據以上結論,猜想:如果把重為5N的鉤碼掛在彈簧下端,則彈簧的伸長量一定是10cm。你認為小明的猜想正確嗎?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1.75不正確實驗次數 1 2 3 4 5 6 7鉤碼的拉力/N 0 0.5 1 1.5 2 2.5 3指針的位置/cm 2 3 4 5 6 7 8伸長量/cm 0 1 2 3 4 5 6因為不知道彈簧的彈性限度范圍5.答案:(1)見解析;(2)1.75;(3)不正確;因為不知道彈簧的彈性限度范圍(可能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解析:(1)根據表格數據采用描點法,畫出圖象如下:5.答案:(1)見解析;(2)1.75;(3)不正確;因為不知道彈簧的彈性限度范圍(可能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解析:(2)從數據中可以看出,拉力每增加0.5N,彈簧伸長1cm,所以當彈簧的伸長量為3.5cm時,彈簧受到的拉力是 。(3)彈簧伸長量越大,彈簧受的拉力越大,必須在彈簧的彈性限度內才能成立,若超過了彈簧的彈性限度,彈簧所受的拉力就不能與伸長量成正比,因此小明的猜想不正確,因為并不知道彈簧的彈性限度范圍。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