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讀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閱讀分享會——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任務群整體教學設計人文主題分析本單元以“走近中國古典名著”為主題,編排了兩篇精讀課文《草船借箭》《景陽岡》,以及兩篇略讀課文《猴王出世》《紅樓春趣》。《草船借箭》是根據原著相關情節改寫的,其他三篇——《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都是原著節選,文言色彩一篇比一篇濃厚,體現了由易到難的編排順序。旨在帶領學生一步步走近中國古典名著,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產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本單元還安排了“快樂讀書吧”欄目,推薦學生閱讀整本的中國古典名著,意在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本單元所學的閱讀方法進行延伸閱讀,從中認識經典人物,品味精彩故事,產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語文要素分析本單元的閱讀要素是“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這是小學階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學習,學生理解內容有難度,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會讓閱讀變得順暢。同時,每篇課文承擔閱讀要素落實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作為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草船借箭》課后的閱讀鏈接直接給出了相關段落的原著節選,引導學生對比著讀,緩解讀名著的畏難情緒;《景陽岡》則要求學生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時,猜測詞語的意思讀;《猴王出世》則鼓勵學生遇到不理解的詞句時,猜測著讀;《紅樓春趣》要求能大致讀懂就可以。同樣是“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但教學的梯度和程度不一樣,教材對每一課的學習都做了具體規劃。這充分體現了單元內部訓練目標的發展性和層次性,對閱讀要素的學習由淺入深、由學到用的認知過程。本單元的習作要素是“學習寫讀后感”,要求學生把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后產生的感想寫下來,意在引導學生回顧讀過的文章或書籍,關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思考與感受,并清楚地表達出來。學習任務群定位綜合單元人文主題及單元語文要素,將本單元定位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理由主要有以下兩點:首先,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都是根據中國古典名著改寫或節選自中國古典名著的,都屬于經典文學作品的范疇。學生從語言和形象等視角鑒賞、評價文本,就能不斷積累審美體驗,提升審美能力,提高審美品味,而且也能創造性地開展文學作品創作、交流、研討等讀寫活動,表達自己的個性化思考。其次,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來看,閱讀要素和習作要素之間緊密結合,很好地體現了“讀寫結合”的理念,讓“閱讀”與“表達”有機融合。單元中四篇課文的學習和名著的拓展閱讀積累都是寫讀后感的支架與鋪墊,為學生打通了讀寫融通的橋梁。學習主題四大古典名著中的故事,通過動畫片、連環畫、影視節目等方式進入大眾視野,也被學生所熟悉。舉辦“讀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閱讀分享會,讓學生細細閱讀名著原文中的經典故事;讀懂故事內容,感受其語言表達的特點,用自己的語言講好這些故事;通過編劇講劇本、角色大討論、故事表演會等這些沉浸式的語言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名著閱讀的興趣,提升獨立閱讀的能力。以“讀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為主題統攝整個單元,先后設置了“任務發布”“觀三國烽煙,識神人孔明”“識梁山好漢,觀武松打虎”“嘆取經艱難,看猴王出世”“惜紅樓夢斷,觀春色滿園”“品經典故事,寫讀后感受”“召開閱讀分享會”等一系列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走近古典名著,弘揚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學習目標1.認識53個生字,讀準5個多音字,會寫28個字,會寫18個詞語。2.學習猜讀、跳讀等方法,聯系上下文、借助相關資源猜測語句的意思,讀懂故事的內容。3.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等,抓住關鍵的段落、語句,合并各部分大意,提煉關鍵詞等方法,概括故事的情節。4.能通過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等,生動地講述“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猴王出世”等精彩片段。并能借助資料、結合影視劇,通過對比閱讀、表演課本劇、閱讀分享會等,加深對故事及人物的理解,激發閱讀中國古典名著的興趣。5.能主持“怎么表演課本劇”的討論,并通過課本劇再創作的方式,分享閱讀中國古典名著的成果,進一步產生閱讀的興趣。任務框架評價指標評價內容 評價標準 評價等級識字與寫字 正確認讀生字,積累多音字;能用楷體書寫要求會寫的字詞,并能結合語境理解詞語新的意思,豐富自身詞語儲備。 ☆☆☆閱讀與鑒賞 閱讀單元古典名著文章,能初步了解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主要人物的特點。 ☆☆☆表達與交流 1.能主持關于“怎么表演課本劇”的討論,引導每個人積極參與討論,發表意見,并通過協商形成一致的看法。 2.參與討論時,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尊重大家的共同決定。 3.通過課本劇、讀后感等再創作的方式,分享閱讀中國古典名著的成果,進一步產生閱讀的興趣。 ☆☆☆梳理與探究 1.交流、總結閱讀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 2.閱讀古典名著讀物,能夠借助思維導圖等方式梳理關鍵信息。 ☆☆☆任務發布:“讀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閱讀分享會學習目標1.明確單元主題,整體感知本單元課文內容。2.發布任務,了解單元學習圖景,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期待。課前準備瀏覽及初步感知本單元學習內容。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出示任務情境。諸葛亮足智多謀,李逵魯莽剛猛,孫悟空神通廣大,林黛玉多愁善感……在我國傳統文化這一長河中,像這樣性格鮮明的人物不計其數,那些經典的名著故事等著我們去閱讀探究,讓我們一起漫步中國古典名著長廊,走近這些人物,品讀精彩故事。本單元,我們將舉辦“讀經典名著,品百味人生”閱讀分享會,先一起來看看邀請函吧。(二)出示單元學習圖景。(課件出示:單元任務框架)教師結合任務框架介紹單元學習路徑:這單元,我們將閱讀一組根據古典名著改寫或節選自古典名著的故事。一方面,初步掌握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產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另一方面,關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思考與感受,清楚地表達出來,分享出來。希望同學們由課內閱讀,產生讀整本書的興趣,并將課內所學,延伸到課外閱讀,樹立閱讀古典名著的信心。屆時我們將會召開閱讀分享會,演一演或講一講自己獲得的閱讀成果。(三)布置閱讀任務,制訂閱讀計劃。1.在讀整本書之前,我們可以給自己制訂一個閱讀計劃。如:2.根據實際情況,自主制訂閱讀計劃。3.填寫下面的“閱讀記錄單”,也可以用其他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閱讀進度。閱讀書目閱讀日期 閱讀頁碼 閱讀時間 閱讀時長 自我評價任務一:觀三國烽煙,識神人孔明學習目標1.認識10個生字,會寫13個字,會寫13個詞語。2.能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出故事的主要內容。3.能通過關鍵語句(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點,尤其是能聚焦人物的語言描寫的語句,感受人物形象。4.能大致讀懂“閱讀鏈接”里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課文中對應的段落,初步了解閱讀名著的方法。5.通過對人物的深入了解,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課前準備1.預習課文。2.搜集相關人物資料及歷史背景。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過程活動一:讀一讀,厘清故事脈絡(一)初步感知故事。1.瀏覽全文,羅列主要人物。(諸葛亮 周瑜 魯肅 曹操) 指導一:認讀“瑜”字;注意觀察生字“曹”和“魯”上下兩部分所占的比例,正確書寫。 指導二:了解人物各自的身份、所屬的陣營,讀準并理解“都督”。2.認讀詞串,理解詞語意思。詞串一:妒忌 探聽 疑惑要點:讀準并理解“妒忌”一詞;發現這些詞語都是寫周瑜的。詞串二:軍令狀 擂鼓 吶喊要點:理解“軍令狀”的意思;能根據意思確定多音字“擂”的讀音;發現這些詞都是寫諸葛亮的。(二)厘清人物關系。自讀課文,結合故事背景,厘清故事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小結:厘清故事中人物的身份和他們之間的關系,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厘清故事的主要內容。(三)說清主要內容。出示學習任務:默讀課文,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學習活動:1.默讀課文,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分別是什么 根據以下提示邊默讀邊勾畫關鍵信息。(1)諸葛亮為什么借箭 (2)諸葛亮是怎么借箭的 (開始他做了什么 后來他做了什么 )(3)結果怎么樣 2.借助下面的思維導圖,梳理故事脈絡。出示思維導圖:3.把三部分串聯起來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活動二:談一談,感受人物形象(一)學習任務。課件出示:諸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 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1.三天造十萬支箭這么難,諸葛亮為什么主動立下軍令狀 2.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后,周瑜為什么很高興 (二)學習活動。1.讀句子,圈出諸葛亮和周瑜各自的表現(關鍵詞),完成表格。人 物 有什么表現(言行) 心里的想法(推測內心) 人物有什么特點諸葛亮周瑜 2.聯系第1、2自然段中人物的其他表現,推測人物內心的想法。想一想人物有什么特點,用關鍵詞寫下來。3.課文里還有很多體現人物特點的語句,畫出來和同學交流,完成表格。人 物 有什么表現(言行) 心里的想法(推測內心) 人物有什么特點 4.采訪《三國演義》其他人物,制作采訪記錄卡。《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人物,英勇善戰的關羽,魯莽剛猛的張飛……這些人物等著你走進《三國演義》這本書去采訪呢!選擇重要人物記錄下來,制作采訪記錄卡。被采訪人 性 別 年 齡 采訪日期采訪主題訪談記錄記錄人采訪后 的體會活動三:講一講,三國風云故事(一)對比閱讀:表達方式有何不同 談一談閱讀后的感受。(課件出示:“閱讀鏈接”及課文相應段落)1.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尋找不同。2.指生交流。3.教師總結:“閱讀鏈接”節選自《三國演義》名著,與課文第8、9自然段對應,語言帶有一定的文言色彩。4.讀一讀。教師帶讀,讀出原著語言的節奏。5.問一問。發現原著語言的特點,討論哪里讀不明白,如何解決。(可以對照課文猜讀意思,大致讀懂即可。)6.試一試。嘗試閱讀原著中與課文內容對應的章節,了解更多的人物和故事。(二)拓展閱讀。1.引導學生自由交流: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對故事中的人物有了進一步了解。你還想了解《三國演義》中的哪些故事 哪些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組內進行交流。2.小結:《三國演義》中有不少家喻戶曉的故事,如“三顧茅廬”“空城計”“火燒赤壁”等,同學們課后可以找到原著中的片段,試著讀一讀。讀不懂的地方,可以結合影視作品來嘗試理解。任務二:識梁山好漢,觀武松打虎學習目標1.認識16個生字,讀準3個多音字,會寫15個字,會寫5個詞語。2.默讀課文,遇到不懂的詞語,能猜測大致意思。3.能按故事的發展順序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詳細講述“武松打虎”的部分。4.能對武松作出簡單的評價,并說明理由。5.能說出古典名著中常用事物名稱的大致意思。課前準備預習課文,了解《水滸傳》及作者介紹。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過程活動一:猜一猜,難理解的詞語1.出示課后“資料袋”,引導學生閱讀并初步了解《水滸傳》的作者、寫作背景及主要內容。2.揭示課題:武松是這部小說的主要人物之一,人稱“行者武松”。今天我們就去“景陽岡”認識這位梁山好漢。板書課題,指導書寫“岡”,強調字音字義。3.學生默讀課文,明確要求:遇到不懂的詞語,圈畫下來,猜一猜大致的意思,繼續往下讀,了解故事主要內容。4.檢查生字認讀情況。(1)出示要認讀的詞語,同桌互查,全班反饋并正音。(2)教師點撥易錯字。“肋”讀“lèi”,不要讀成“lè”。“踉”讀“liàng”,不要讀成“niàng”。“截”是半包圍結構的字,筆畫較多,先寫“土”,再寫“隹”,最后寫斜鉤、撇、點。(3)多種方法猜測詞語的意思。①“梢棒”,根據字形結合課文插圖猜意思。②“客官”“印信”,根據課文上下文猜意思。③“篩一碗酒”,聯系文中店家前后的行為動作猜意思。④“請勿自誤”,根據字義并聯系生活中“請勿……”等詞語猜意思。⑤“踉踉蹌蹌”,根據課文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猜意思。(4)出示包含本課三個多音字的句子,請學生讀,全班反饋。針對“綽”“呵”“泊”三個多音字,引導學生根據字義辨別讀音。小結:課文選自原著,是原汁原味的古代白話文,所以有些詞語句子不太好懂,我們可以通過根據詞語特點、借助插圖、聯系上下文語境或生活實際等方法來猜一猜,不用反復琢磨,大致了解意思就行。5.運用以上方法學習“詞句段運用一”。在這么多的方法中,“猜讀法”是最常運用的一種,它能幫助我們有效越過字詞障礙,提高閱讀效率。(1)運用猜讀法猜一猜下列詞語的意思。榜文 印信 驛站 郎中 店家 客舍 貨郎 墨客(2)學生反饋,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是怎樣猜讀的。聯系生活實際法,“郎中”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能聽到老人提起。意思組合法,如“客舍”即“旅客住的房子”,也就是旅館。聯系《景陽岡》中的內容,理解“榜文”即公告,榜上的名文,或告示。“印信”即公私印章的總稱(包括個人印章)或者政府機關的各種印章。通過拆分詞語、逐字理解的方法,理解“貨郎”即舊時民間在農村或城市小街僻巷流動販賣日用雜貨的商販,有的兼收購土特產品。結合影視作品,理解“郎中、店家”等詞語。(3)學生搜集相關的詞語,了解其大致意思,并抄寫在自己的摘抄本上。活動二:說一說,故事主要內容1.學生默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梳理故事的敘述順序,完成填空。喝酒→( )→( )→( )第一步,引導學生回顧四年級曾學過的“提煉小標題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方法。第二步,引導學生篩選故事的主要情節,并將其概括成句子。第三步,引導學生把句子濃縮為關鍵詞。交流得出:喝酒→上岡→打虎→下岡2.請學生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小結: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提煉出關鍵詞,再借助關鍵詞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可以讓我們快速地把握古典名著中長章節的主要內容。活動三:理一理,武松打虎經過1.結合課文插圖,感知課文最精彩的部分——武松打虎。2.思考:課文寫“武松打虎”是分了哪幾步來寫的 小組交流。交流過程中,重點指導關注找虎的幾個回合。老 虎 武 松第一回合 打成平手 跳、一撲、攛、一掀、吼一聲、一剪 一閃、一閃,一躲,又閃一邊第二回合 主動出擊,失誤 兜將回來、咆哮、撲將來 只一棒、折兩截、又只一跳第三回合 破釜沉舟,徒手打死老虎 前爪搭、迸出鮮血、打做一堆 揪頂花皮、按頭、踢面門眼睛、按嘴、 打五七十拳結果 又打一回,手腳疏軟 引導學生根據這幾個回合的思維導圖,抓住情節,抓住關鍵動詞,加上自己的動作、神情等,將“武松打虎”的經過講生動、講具體,在講述中感受武松的英雄勇猛、武藝高強。活動四:評一評,感受人物形象1.學習第1、2自然段“喝酒”部分,感受武松豪爽固執的性格。2.學習第3~5自然段“上岡”部分,感受武松好面子、膽大的性格。3.出示課后第四題,讓學生讀一讀,小組內討論后,再自由表達觀點,并說明理由。4.小結:每個人物都有多面性,我們要學會從多個角度去看待作品中的人物。5.推薦學生閱讀與武松相關的其他故事。拓展與武松相關的其他故事,出示“醉打蔣門神”的精彩片段,引導學生思考:同是武松喝酒之后的“醉打”,“打人”與“打虎”不同,寫法就不同,體會語言運用的個性化、準確性、豐富性。活動五:講一講,水滸好漢故事1.結合“快樂讀書吧”,拓展《水滸傳》其他精彩故事和人物。2.結合影視劇和整本書,制作梁山好漢英雄卡。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吳用智取生辰綱,宋江率軍三打祝家莊……《水滸傳》中到處都是英雄的豪情壯志,自己走進《水滸傳》去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制作人物評論卡。3.和同學分享水滸好漢的故事。4.小結:《水滸傳》中有108位梁山好漢,他們各具特點,胸懷豪情壯志。請同學們課后讀一讀這部中國古典名著,感受更多的精彩故事和鮮明的人物形象。任務三:嘆取經艱難,看猴王出世學習目標1.認識1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呵”。2.默讀課文,遇到不理解的語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繼續往下讀。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石猴出世及成為猴王的經過。4.能主持關于“怎么表演課本劇”的討論,并通過課本劇再創作的方式,分享閱讀中國古典名著的成果,進一步產生閱讀的興趣。課前準備1.預習課文。2.了解《西游記》及作者介紹。課時安排4課時教學過程活動一:猜一猜,難理解的語句(一)初讀課文,理解大意。唐僧師徒幾人取得真經共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道挑戰。學習也是如此,讀課文之前,我們要把難讀的字讀正確,誰敢接受第一關的挑戰 1.出示字詞,指名讀。2.默讀課文。(1)出示提示:默讀課文,遇到不太明白的語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繼續往下讀。讀完之后,和小組成員交流讀懂了哪些詞語,還有哪些詞語是不懂的,畫上問號。(2)交流:初讀時哪些詞不懂,讀完之后明白了 分享一下,你是怎么理解的 用什么方法猜的 (二)學習“詞句段運用二”。讀下面的句子,猜測加點部分的意思,再說說是怎么猜出來的。1.讀一讀,找規律。課件出示:但有過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個時辰,結伙成隊過岡。請勿自誤。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眾猴聽說,即拱伏無違。一個個序齒排班,朝上禮拜,都稱“千歲大王”。(1)小組交流:說說加點部分的意思,自己是怎么猜出這些詞語的意思的。(2)教師評議,相機小結。聯系上下文理解“請勿自誤”的意思。結合石猴的發現理解“喜不自勝”的意思。結合生活體驗理解“瞑目蹲身”的意思。聯系自己看過的電視劇理解詞語“拱伏無違”和“序齒排班”的意思。2.練一練,學運用。課件出示:武松把左手緊緊地揪住頂花皮,偷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只顧打。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后。(1)小組交流:說說在閱讀中遇到這樣的詞語,自己是怎樣理解的。(2)小組派代表做匯報發言,教師相機小結。平生之力:全身的力氣。平生,一般指一生。說時遲,那時快:表示當時的時間非常短促。舊時說書人的習慣用語。活動二:理一理,猴王出世及稱王(一)梳理情節,訓練表達。1.回到故事中,“石猴是怎么出世的 ”“石猴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帶著這兩個問題快速瀏覽課文,在關鍵句上畫記號。2.交流匯報問題一。(1)第幾自然段可以幫我們了解石猴的來歷 (2)誰能為大家讀一讀 (3)能用自己的話試著說說嗎 3.交流匯報問題二。(1)嘗試運用剛學的方法,用自己的話詳細講述探水簾洞的部分,可以加上適當的語氣、表情和動作,先講給你的同桌聽。(2)班內交流:聽聽看,誰講得精彩 誰能連起來說說猴王出世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說清楚起因、經過、結果。小結:讀名著難不難 只要我們用心讀,就能讀懂!(二)品讀文字,感受形象。經典文學經得起細細品味,再讀課文,哪幾句描寫得非常生動,很吸引你 畫出來讀給你的同桌聽。活動三:演一演,猴王出世故事(一)討論“怎么表演課本劇”。1.自主研讀教材“口語交際”的板塊內容。2.組內討論“怎么表演課本劇”,組內達成一致,推選1到2人匯報。3.集體交流,小組代表匯報。4.教師總結表演課本劇流程:選文——改編——排練。(二)分組開展“表演課本劇”活動1.策劃——制訂活動計劃。(1)學生按選文自愿組成實踐活動小組,討論確定研究專題和研究的具體目標。(2)小組內明確分工,組織協調。設計記錄單并記錄。2.實施——開展活動內容。(1)品讀鑒賞,篩選文本。從學過的課文中選擇最感興趣的故事,本次表演內容為該課內容。(2)編寫劇本,合作修改。教師提供必要指導,但以學生自主發揮為主。(3)排練展演,綜合評價。(三)展示交流排演成果。1.分組進行匯報演出。2.組織評委打分,進行評比。評價要點 評價等級劇本 一星:能尊重課文,復述出課文情節。 二星:尊重課文情節,還能注意入場結束,添加必要的旁白、補充等,讓故事更加流暢。 三星:能尊重課文情節,還能創造性地加上人物語言、行為、表情、場景布置等,有自己的理解。 ☆☆☆表演 一星:普通話標準,語言清晰流暢,動作表情自然大方。 二星:普通話標準,語言清晰流暢,動作表情自然大方到位,符合人物性格。 三星:普通話標準,語言清晰流暢,動作表情自然大方到位,符合人物性格,創造性地精心設計細節,突出人物特點。 ☆☆☆其他 一星:能夠脫稿。 二星:能夠脫稿,有服裝道具,有助于表現人物。 三星:能夠脫稿,有服裝道具,有助于表現人物,整體表演效果好,有感染力。 ☆☆☆(四)整體活動評價。1.評價各組演出。評選“最佳表演”“最佳編劇”“最佳主持”“最佳劇組”等獎項。2.評價各組綜合活動開展情況。活動四:講一講,西天取經故事1.同學們,“猴王出世”這樣精彩的故事就選自《西游記》原著中的第一回,讓我們齊讀標題。2.《西游記》這本書中,這只石猴不但是第一個出場的人物,而且是前七回的主角,可以說是頗受作者喜愛。自己讀讀前七回標題,你想了解哪一回合的故事 猜一猜,這一回合會寫些什么 3.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叫李卓吾,他讀《西游記》時留下了很多批注,其中他這樣評價孫悟空,他說,孫悟空真乃——“頑猴”“妙猴”“惡猴”。多么矛盾的字眼!為什么李卓吾會有這樣的評價 繼續了解應該看什么 挑戰閱讀《西游記》原著。任務四:惜紅樓夢斷,觀春色滿園學習目標1.能用多種識字方法認識11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喇”。讀準課文中難讀的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能交流總結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3.通過抓關鍵詞句閱讀、想象、跳讀,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內容,并能說出對寶玉的印象。4.閱讀“閱讀鏈接”,進一步了解放風箏習俗,感受中華文化的傳承。課前準備1.預習課文。2.了解《紅樓夢》及作者介紹。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活動一:聊一聊,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一)出示“交流平臺”中小伙伴的對話。自主閱讀,思考小伙伴對話中提到的方法,你運用哪個方法解決了在閱讀中的哪個問題 (二)集體交流。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四篇課文的閱讀舉例說清楚自己的思考過程。(三)師生總結閱讀方法。1.適當跳讀,略過不影響理解文意的生僻字詞。2.聯系上下文猜測語句意思。3.借助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4.通過觀看影視作品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活動二:讀一讀,厘清文中“趣事”(一)自讀課文,猜測詞語意思。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1)默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借助自己的閱讀經驗或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詞語。遇到難理解的詞語,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或結合字面意思猜一猜。2.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后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3.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課件出示詞語:窗屜子 忌諱 晦氣 高墩(二)借助圖示,厘清故事的順序。1.學生默讀課文,想想:課文圍繞著“風箏”講了哪些事情 撿風箏——取風箏——風箏——風箏——風箏2.你認為哪件事最能體現“趣”呢 3.有感情地讀出有趣和歡樂。活動三:談一談,感受人物形象1.這個故事中出現了很多人物,既有公子、小姐,也有仆婦、丫頭。寶玉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默讀課文,找出描寫寶玉的相關內容,在旁邊作批注。2.按照提示,交流感受。出示提示:這是一個 的寶玉,因為 。 課件出示:(1)寶玉等聽了,也都出來看時,寶玉笑道:“我認得這風箏,這是大老爺那院里嫣紅姑娘放的。拿下來給他送過去罷。”(細心,善良)(2)小丫頭去了半天,空手回來,笑道:“晴雯姑娘昨兒放走了。”寶玉道:“我還沒放一遭兒呢!”探春笑道:“橫豎是給你放晦氣罷了!”寶玉道:“再把大螃蟹拿來罷。”丫頭去了,同了幾個人,扛了一個美人并籰子來,回說:“襲姑娘說:昨兒把螃蟹給了三爺了,這一個是林大娘才送來的,放這一個罷。”寶玉細看了一回,只見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歡喜,便叫:“放起來!”(平等待人、尊重女性,沒有公子哥的架子)(3)寶玉說丫頭們不會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來,急的頭上的汗都出來了。眾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著風箏說道:“要不是個美人兒,我一頓腳跺個稀爛!”(孩子氣、率真)3.小結:這是一個善良細心、平等待人、尊重女性而又率真、孩子氣的寶玉。剛才我們分析寶玉的相關描寫時,抓住了他的動作、語言和神態等,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分析其他人物。4.這樣的寶玉得到大觀園中人們的喜愛,可是他的父親卻不喜歡他,有回還痛打了他一頓,這是為什么呢 請大家閱讀原著去找答案吧。活動四:拓展閱讀,感受民俗文化傳承1.拓展閱讀。課文后面的“閱讀鏈接”也是講放風箏的。請大家閱讀并思考:文章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哪些場面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讀了以后你有什么體會 2.交流:主要寫了作者小時候放風箏的經歷、看風箏的感受及舊時北平春天放風箏的盛況。3.提示:找出“閱讀鏈接”和課文中有哪些一致的說法,感受放風箏這一民俗活動的悠久歷史,感受中華文化的傳承。任務五:品經典故事,寫讀后感受學習目標1.能初步了解寫讀后感的基本方法。2.能選擇讀過的經典名著寫讀后感。3.能夠根據同學的意見進行習作修改。課前準備按照閱讀計劃,閱讀古典名著之一。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活動一:明確任務,尋找“感受點”1.明確任務:讀書時,文中的某個細節可能會引發我們思考,書中的人物可能會讓我們印象深刻,甚至是文中的一句話也會讓我們產生共鳴……當我們把這些想法記錄下來,就是“讀后感”。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寫讀后感”。2.學生自讀習作要求,想一想:讀后感可以怎樣寫呢 交流總結:(1)簡單介紹文章或書的內容,可以重點介紹印象最深的部分。——讀(2)選擇一兩處感觸最深的內容,寫出自己的感想。——感(3)聯系自己的閱讀積累和生活經驗,引用原文中的個別語句。——聯3.小組討論:在寫讀后感時,你認為最重要的一部分要寫什么 哪些內容可以略寫 4.教師小結:一般來說,寫讀后感可以先簡單介紹文章或書的大致內容,再寫自己讀后的感想。“感想”是讀后感重要的組成部分,要詳寫。“內容介紹”可略寫。5.借助表格,尋找“感受點”。從表格中選擇一個自己感受最深的點作為“感受點”。書 名 作 者印象最深刻的人物 印象最深刻的場景 印象最深刻的情節我的感想活動二:結合原作,概引原文1.梳理內容。圍繞“感受點”,從文中找出讓你產生這種感受的內容。書 名 作 者基本內容概括我的“感受點”文中對應的內容 (文中讓你產生這種感受的內容) 2.修改調整。寫讀后感要建立在作品的基礎上,可以概述或引用一些內容,但“引”要有針對性,要圍繞“感受點”展開。小組之間進行合作交流。學生在組內交流、介紹自己的閱讀體會,聽取同伴意見并進行一定的修改與調整。3.集體交流。結合表格,介紹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內容。活動三:感悟寫法,構思習作1.抒發感受。讀后感應當以“感”為主,以“敘”為輔。在概括、引用原文內容之后,要將自己的“感受點”展開,真實、具體地抒發自己的感受。2.聯系實際。可以是通過原文中的人和事聯想到的現實中的所見所聞,也可以是其他名人故事等。但要注意“聯”要恰當,聯系的內容一旦偏離主題,不但不能突出感受,還會讓讀者難以明白你想要表達什么。3.建立聯結。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點”,嘗試聯系生活實例或其他材料。4.學生動筆寫作。教師巡視,相機指導。活動四:展示交流,互評互改1.學生自讀自評,自己先根據評價標準進行修改。2.四人一組,學生互讀互評習作,說一說誰的讀后感寫得好,好在哪里。3.選取典型習作示例,師生共同評價。4.學生再次修改自己的習作。5.堅持寫讀后感是一個非常好的表達和交流的方式,希望同學們能愛上讀書,愛上思考。評價修改記錄單步 驟 做 法 評價標準 自 評 互 評第一步 讀一讀 句子通不通 有沒有錯別字 標點符號正確嗎 第二步 想一想 題目是不是恰當 能不能大體概括出章節主要內容 有沒有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感受與讀的內容有沒有關聯 有沒有結合自己的閱讀積累或者聯系生活實際或者引用原文語句名言,將感受寫具體 第三步 標一標 將寫得精彩的地方標上圓圈,簡單寫寫理由。任務六:召開閱讀分享會學習目標1.能根據古典名著中的外貌描寫猜測所寫的人物,并能說出理由。2.能按照自己制訂的閱讀計劃進行閱讀,了解作品內容,樂于與大家分享課外閱讀的成果。課前準備選擇最喜愛的一本古典名著,搜集相關資料,作好分享準備。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活動一:猜一猜,據外貌知人物1.同學們,通過閱讀,我們認識了很多名著中的人物,請根據提示猜猜他是誰。2.課件出示“詞句段運用三”中的三段外貌描寫。3.自主閱讀,猜一猜寫的是誰。4.集體交流,說清猜測的理由。5.出示原著內容,印證學生的猜測。活動二:開故事會,聲情并茂講故事1.小組交流,推選講故事選手。評價標準 5 (優秀) 4 (良好) 3 (一般) 2 (待加強) 1 (再接再厲)基礎項 把故事講清楚時間控制合理脫稿講述,表達流暢加分項 能清楚介紹人物特點及發生的故事能將自己最感興趣的情形講具體、講精彩配上動作、表情 2.班級展示,講故事大比拼。1.文本資源:《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封神演義》等古典名著,包括原著和青少年版本。2.視頻資源:古典名著改編的相關影視作品。3.工具:網絡平臺、演示文稿、過程性評價和單元測評的分級標準。本單元旨在帶領學生一步步走近中國古典名著,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產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這是小學階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學習,學生理解內容有一定難度,因此引導學生掌握一些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可以減輕其畏難情緒,讓閱讀變得順暢。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自學與課堂指導及遷移運用相結合,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來猜測語句的意思;也要提供相關的資料背景和歷史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內容;甚至還可以結合看過的電影、電視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果確實是學生非常難理解的語句,可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注釋或者跳讀,不用學生反復琢磨,不影響學生閱讀的情緒。2.遵循基本閱讀規律。課本劇表演是一種表達,是閱讀輸出的一種形式,表演的前提必須是細細讀文本。教學過程中,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細細地讀課文。有些地方可以猜讀,有些地方可以囫圇吞棗,不影響對課文內容與人物形象的理解就沒有關系。但是有些地方,比如“恁地”“端的好酒”“這早晚正是未末申初時分”“須吃他恥笑”等很多帶有方言特色的語言,光靠猜是不能夠理解句子意思的;再者如“紫鵑也太小器,你們一般有的,這會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個忌諱”這樣的句子,平時不這么說話,如果不加注釋,靠猜往往會有歧義。要把握故事的情節與人物特點,還是需要遵循閱讀規律,細細閱讀課文,如此才能感受到中國古典名著的魅力。3.重視閱讀興趣激發。本單元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學生比較熟悉且喜歡的影視資源,拉近古典名著原著與學生的距離。也可以創設多種方式的讀書交流活動,如講故事、演課本劇,讓閱讀古典名著變得更有趣味。結合“快樂讀書吧”,引導學生將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到課外閱讀中,全面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當然要避免拔高要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盡量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對古典名著中的一些難理解的語句,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大致猜出意思即可,不需要細究,也不要求學生理解所有的語句。對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文學價值等,在這一階段也不必作深入解讀,能盡可能有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并且敢于表達出來。對課本劇劇本的準備等,也不求規范,只要學生能將課本劇表演的基本內容呈現出來即可。4.走向整本名著閱讀。本單元教學過程中,要在閱讀課文基礎上,充分結合各種資源,開展多樣活動,把孩子從教材引向整本書的閱讀。比如《景陽岡》課后第四題呈現了對武松這個人物的不同評論,引導學生多角度評價武松,旨在引導學生從以往單一、扁平的感受人物特點過渡到多元、立體地感受人物形象。課后的“資料袋”,簡單介紹了名著的背景及課文涉及的人物形象武松的命運,并選取了《水滸傳》中典型人物的畫像作為配圖,幫助學生了解更多水滸故事,引導學生走近水滸英雄,帶著趣味去讀整本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