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制作“成長的腳印”紀念冊——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任務群整體教學設計人文主題分析本單元以“童年往事”為主題,編排了兩篇精讀課文《古詩三首》《祖父的園子》,以及兩篇略讀課文《月是故鄉明》《梅花魂》。旨在引導學生走進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們對童年的深刻記憶,體會其中濃濃的情意,并關注自己正在經歷的童年生活。單元每一課都寫到“童年往事”,但所承載的分量不同,所蘊含的情感也不同。下面以表格的形式進行梳理,如下:課 文 童年往事所蘊含的情感《古詩三首》 童年往事的直接呈現《祖父的園子》 寫童年往事,穿插對親人的思念和對童年的懷念《月是故鄉明》 寫對故鄉的懷念,穿插少量的童年往事《梅花魂》 寫童年往事,體會外祖父對祖國的眷戀語文要素分析本單元的閱讀要素是“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v觀各年級對“體會感情”的要求可以看出,隨著年級的增加,這一語文要素在能力要求上也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如下表:冊 序 單 元 閱讀要素四下 第一單元 抓住關鍵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五上 第一單元 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五上 第四單元 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五上 第六單元 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 經過前期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本單元旨在引導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方法,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具體方法的運用在課前學習提示、課后題中做了相應的引導,“交流平臺”對這一閱讀經驗進行梳理、總結,“詞句段運用”第二題,也安排了體會語句表達強烈感情的方法并仿寫的練習活動。本單元的習作要素是“把一件事的重點部分寫具體”。習作話題“那一刻,我長大了”,從單元主題“童年往事”延伸而來,讓學生在了解他人童年的同時,關注自己的成長歷程。學習任務群定位綜合單元人文主題及單元語文要素,將本單元定位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其表現在:首先,單元人文主題及內容屬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學習內容”第三學段的表述中提到:“閱讀反映少年成長的故事、小說、傳記等”“運用講述、評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習運用細節刻畫等表現手法,描述自己成長中的故事”等。“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相輔相成、密切相關,正與本單元的主題及內容相契合。其次,單元語文要素為“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旨在培養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如“抓關鍵語句”“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體會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的方法,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這與“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核心目標非常契合。該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整體感知、聯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提高審美品味。再次,單元習作為“那一刻,我長大了”,引導學生在閱讀、了解他人童年故事的同時,關注自己正在經歷的童年生活,選擇記錄一件成長過程中印象深刻的事情。這也在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思考,嘗試創作文學作品,與本任務群的核心目標相關聯。學習主題基于以上的單元解析,以“制作‘成長的腳印’紀念冊”為主題和核心任務統攝整個單元,先后設置了“發布任務,明確目標,規劃路徑”“收集快樂的瞬間”“收集成長的感悟”“整理資料,完成‘成長的腳印’紀念冊”等一系列學習任務,帶領學生在文學閱讀和創意表達中,走進童年生活,品悟童年趣味,關注成長歷程。學習目標1.認識40個生字,讀準2個多音字,會寫19個字,會寫11個詞語。2.圍繞“制作‘成長的腳印’紀念冊”學習主題,開展文學閱讀和表達活動,通過閱讀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經歷,積累豐富多樣的情感體驗,引領學生的精神成長。3.運用圖像化、抓關鍵語句、角色自居、感情朗讀等多種閱讀策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學作品語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獨特魅力,提升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4.在了解他人童年故事的基礎上,學習運用細節刻畫等文學表現手法,運用多樣的形式,描述和呈現自己成長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成長為積極的分享者和有創意的表達者。任務框架評價指標評價內容 評價標準 評價等級識字與寫字 正確認讀生字,積累多音字;能用楷體書寫要求會寫的字詞,并能結合語境理解詞語新的意思,豐富自身的詞語儲備。 ☆☆☆閱讀與鑒賞 1.閱讀古詩,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中描繪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 2.閱讀教材中的文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厘清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 3.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表達與交流 1.能結合交際語境及對象,通過約訪談、互分享等方式清楚、準確地介紹大人的童年生活,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2.能從自己的成長經歷中選擇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把感到長大“那一刻”的情形寫具體,記錄自己的成長故事。 ☆☆☆梳理與探究 運用多種方式整理成長故事,感受不同媒介的表達效果,在完成“成長的腳印”紀念冊的同時,提高梳理與探究能力。 ☆☆☆任務發布:制作“成長的腳印”紀念冊學習目標1.通過查閱資料及與他人交流等方式,了解制作“成長的腳印”紀念冊的目的和意義。2.發布任務,了解單元學習圖景,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期待。課前準備閱讀本單元學習內容,查閱資料,了解成長紀念冊。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出示任務情境。每個人都有令自己心動神移的最深刻的童年記憶。走進詩歌中古代小朋友的童年,感受稚子弄冰、牧童橫坐牛背的快樂與自由;再傾聽兩位老人講述童年最難忘的一瞬,發現小月亮里的家鄉情、梅花里牽著的愛國心;回想自己童年的那些人和事,分享觸動內心那一刻的成長故事,發現屬于自己的成長密碼,制作專屬于自己的成長檔案——“成長的腳印”紀念冊。(二)交流制作“成長的腳印”紀念冊的意義。1.學生根據查閱的資料,交流制作紀念冊的意義,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并表達自己的觀點。2.師生共同討論確定紀念冊的板塊內容,并明確相應的學習活動安排。(三)出示單元學習圖景。(課件出示:單元思維導圖)教師結合思維導圖介紹單元學習路徑:這單元,我們將通過閱讀一組有關“童年往事”主題的文章,一方面運用學過的方法,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他人童年的童真童趣;另一方面感悟成長的滋味,品味鄉愁和眷戀祖國之情,關注自身的成長瞬間。希望同學們在一系列的文學閱讀和創意表達中,匯編出專屬自己的成長紀念冊,留給未來的自己,屆時我們將會舉辦“成長的腳印”紀念冊分享會。期待同學們與大家分享你們的成長故事。任務一:收集快樂的瞬間子任務一:快樂的事情有很多學習目標1.認識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供”,會寫4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3.能想象并說出詩句描繪的情景,體會其中的童真童趣。課前準備預習《古詩三首》,自主學習生字詞,了解古詩的作者資料及寫作背景。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課前導入。《小兒垂釣》《池上》《宿新市徐公店》《村居》《所見》等古詩,讓我們感受到古代兒童童年生活的豐富多彩。今天,我們將穿越回宋朝,去看看古代兒童還有哪些有趣的童年趣事。活動一:讀古詩,知文意(一)解詩題。1.出示三首古詩的詩題,分別說說題意。2.提示:(1)《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中的“四時”指一年四季,“田園”指鄉村田野,“雜興”指有感而發、隨事吟詠的詩篇。(2)《稚子弄冰》中的“稚子”指小孩子,“弄冰”指玩冰。(3)《村晚》這一詩題介紹了詩歌所寫的時間和地點,即“鄉村的傍晚”。綜合三首古詩的題目來看,詩中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預測古詩內容:寫鄉村生活、田園風光以及鄉村兒童玩樂的場景。)(二)讀古詩。1.自由讀,指名讀。重點正音:“供”是多音字,在詩中表示“從事”的意思??梢愿鶕⑨尨_定字音,讀“ɡònɡ”。“鉦”和“磬”要讀準后鼻音。易錯讀音:“陂”“漪”。2.讀出節奏與韻律。反復朗讀,做到讀準字音,注意節奏,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這三首詩都是七言絕句,七言詩一般按照2/2/3的節奏來朗讀。學生先練讀,教師再指名,要求讀出節奏。(三)說詩意。借助注釋,同桌合作,說說詩句的意思。(四)寫漢字。會寫字:晝、耘、桑、曉。按結構歸類指導書寫。活動二:想畫面,找樂趣(一)聚焦兒童,梳理趣事。了解詩意后,請同學們再讀三首古詩,圈畫描寫童年趣事的詩句,完成探究單。古 詩 季 節 地 點 主要兒童 生活趣事《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 學生小組內交流,完善探究單,組內選代表進行分享。(二)想象畫面,尋找童趣。詩是無形畫,多讀幾遍,你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幅幅與詩相關的畫面。1.讀下面的詩句,說說你眼前浮現出怎樣的畫面,體會其中的樂趣。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名說。2.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有趣的畫面。在這樣的畫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體會鄉村兒童生活的樂趣,以及孩童們頑皮活潑、天真可愛、悠閑自在的形象。活動三:選瞬間,寫快樂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發揮想象,把詩的內容改寫成小短文。教師點撥要點:(1)盡量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畫面。(2)不要逐句翻譯原文,要抓住重點,想象兒童的神態、動作、心理等。2.改寫同一首詩的學生組成小組,交流自己的作品,評一評誰的想象更豐富、語言更生動。3.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師生共同評價。子任務二:和家人在一起就是快樂學習目標1.認識10個生字,會寫15個字,會寫11個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默讀課文,能說出祖父的園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園子里做了什么。4.能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5.能交流、總結“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閱讀經驗。6.能想象句子描寫的情景,并能照樣子口頭描述一種情景。7.能發現3組句子使用的襯托的表達方式,并能進行仿寫。課前準備1.預習《祖父的園子》、“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2.查找作者蕭紅的資料及寫作背景。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過程課前導入。上一課,我們走進了古代兒童的童年生活,體會了他們的生活樂趣。今天,我們要走進另一段別樣的童年生活。活動一:讀文章,知文意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檢查字詞學習。課件出示第一組:蝴蝶 蜻蜓 螞蚱 蚌殼第二組:櫻桃 谷穗 倭瓜第三組:拔草 鏟地 割草第四組:圓滾滾 明晃晃 毛嘟嘟 藍悠悠(1)指名分組讀,教師相機正音。(2)引導發現:你發現這幾組詞有什么特點 3.重點指導“櫻、承、瓢、逛”4個筆畫較多的字。(1)指導寫“櫻”字。(學生觀察——老師范寫——學生練寫)(2)指導寫“承”字。最后兩筆不要連寫。(3)指導寫“瓢”字。右邊是“瓜”,不要寫成“爪”。(4)指導寫“逛”字。注意不要漏掉走之。4.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小組討論: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課文主要寫了園中的景物以及“我”和祖父在園中的活動。)5.祖父的園子里有些什么 “我”和祖父在園子里做了什么 圍繞這兩個問題,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課文的主要內容。思維導圖樣例:活動二:想畫面,找樂趣1.瀏覽課文第4~16自然段,想一想,“我”在園子里做的哪一件事最有趣 為什么 抓住關鍵詞句,談談自己的感受。(全班匯報交流)課件出示:祖父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后邊,用腳把那下了種的土窩一個一個地溜平。哪里會溜得準,不過是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不但沒有把菜種蓋上,反而把它踢飛了。(1)哪幾個詞讓你感到特別有趣 (東一腳西一腳、瞎鬧、踢飛了)(2)老師先指名學生表演這幾個動作,再指名學生回答:你在瞎鬧時的心情怎樣 (3)指名學生讀出這份快樂。教師小結:踢出的是泥土和種子,可飛出去的卻是快樂!課件出示:課文第5自然段。(1)想象“我”鏟過的地是什么樣的。(該鏟的沒鏟,不該鏟的卻被鏟掉了。)(2)想象“我”鏟地的動作是怎樣的。(伏在地上,用鋤頭亂鉤一陣。)教師小結:邊讀邊想象讓我們有了更多的發現!以后要多運用這種學習方法。課件出示:祖父澆菜,我也過來澆,但不是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一揚,大喊著:“下雨啰!下雨啰!”(1)“把水往天空一揚”中,這“一揚”,你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把自己淋濕了,像只落湯雞。我感受到了她的自由暢快。(2)指導朗讀。教師小結:作者揚起的不僅是水,更是她的無憂無慮。課件出示:課文第13自然段。(1)作者想吃黃瓜就吃黃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想捉螞蚱就捉螞蚱,真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這一切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2)指名學生讀出“我”的自由。(輕松自由的語氣)教師小結:不管是栽花、拔草、種菜、鏟地、嬉戲,還是澆水,作者都是在瞎鬧、亂鬧。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快樂的。課件出示:這是一個( )的園子。“這是一個自由快樂的園子。”2.引導思考:為什么“我”可以在園子里這樣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玩耍、瞎鬧呢 (因為祖父對“我”的寵愛。)3.引導交流:你從文中哪些詞句感受到祖父對“我”的寵愛呢 4.抓住文中的細節描寫來體會祖父對“我”的愛。文中還有一個細節描寫,即“祖父大笑起來”,從笑中,我們完全明白了:“我”在這園子里擁有的快樂和自由,都是源自祖父的愛。課件出示:這是一個( )的園子。“這是一個充滿愛的園子。”活動三:搜資料,知作者1.在“我”童年的記憶中,祖父的園子是個自由快樂、充滿愛的園子,可有人說《呼蘭河傳》這部小說是“一串凄婉的歌謠”,為什么 2.童年的蕭紅自由快樂,那么長大后的她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呢 猜猜看。教師補充資料:蕭紅,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張廼瑩,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坎坷的生活經歷,并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她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1942年,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于香港,年僅31歲。3.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活動四:讀原著,析童年1.學生自主閱讀課后的“閱讀鏈接”(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全班交流體會。2.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小說的結尾說“并沒有什么優美的故事” 3.讓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文中描寫的各種景物中蘊含的只是簡單的喜悅嗎 敘述園子中的各種活動,僅僅是在表達對祖父的依戀和熱愛嗎 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新體會。4.組織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描寫的各種美好的事物,也蘊含著“我”的傷感之意。5.讓學生帶著新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6.小結:聯系寫作背景,往往能讓我們對文字中蘊含的情感有更準確、更豐富的體會。7.曾經的一切是蕭紅難以忘卻的,隨著年齡的增加,相信你們會體會得更深。不管怎樣,請記得,無論是文字還是情感,《呼蘭河傳》都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教師推薦閱讀《呼蘭河傳》。活動五:學方法,悟情感(一)學習“交流平臺”。回顧方法:1.回顧在課文中學到的體會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2.學生交流、總結。歸納方法:1.文中的一些句子直接表達出了作者的情感。閱讀時,我們可以抓住這些關鍵語句來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2.文學作品中,作者往往會借助景物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們也可以抓住這樣的語句來領會文章表達的情感。3.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理解,能加深對課文情感的體會。(二)學習“詞句段運用一”。1.出示第一組例句。讀一讀,想象句中描寫的情景。2.找出語言表達規律。第一組句子是以“總—分”的形式,將一種情景表達具體的。3.仿照例句說一說。從“忙、冷、吵、靜、快、辣”等詞語中選擇一種,仿照著說一說。(三)學習“詞句段運用二”。1.引導學生朗讀句子,發現表達特點,即用襯托的方式強調某種情感。2.學生進行仿寫練習。子任務三:走進他們的童年歲月學習目標1.能根據需要向別人提出不同的問題。2.能認真傾聽別人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的回答,交流時能邊聽邊記錄。3.能根據整理的記錄有條理地表達。課前準備預習“口語交際”,了解本次活動的主題和要求。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課前導入。童年是純真、難忘的歲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你知道大人們的童年是什么樣的嗎 讓我們走進他們的童年歲月,了解他們小時候的故事。活動一:選對象,約訪談1.讀教材,說說這次口語交際給我們提出了哪些要求。(小組長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整理。)2.小組派代表參與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小結。(1)根據提問對象提出恰當的問題。(2)認真傾聽,在交流時能邊聽邊記錄。3.選訪談對象。想一想可以了解誰的童年,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鄰居……活動二:列清單,作準備1.出示教材中的兩個問題清單,引導學生學習提問。(1)讓學生比較兩個問題清單,思考兩個問題清單中的問題有什么不同。(問題清單一◇還記得小時候學過的哪幾篇課文 ◇做過的最勇敢的事是什么 ◇課后最喜歡玩什么游戲 ……) (問題清單二◇小時候玩過哪些玩具 ◇最喜歡哪個玩具 為什么最喜歡它 ◇這個玩具是怎么玩的 ……)預設一:問題清單一是從不同的方面提出問題,各個問題之間可以調換順序。預設二:問題清單二是圍繞一個話題提出多個問題,這些問題層層遞進,是不能隨便調換的。(2)出示學生課前設計的問題清單中不合適的問題。如,您最喜歡的網絡游戲是什么 您小時候上過哪些課外輔導班 ……提問:你覺得這樣的問題適合對生活在農村的爺爺提問嗎 學生交流。2.小結提問方法。一是可以從不同的方面提問,也可以圍繞一個話題提出多個問題,提問要有序;二是對不同的采訪對象要提出合適的問題。3.根據以上要求,設計訪談提綱,提出問題。訪談對象 問題一 問題二 問題三 問題四 4.模擬交際,梳理問題。活動三:認真聽,作記錄1.播放一位同學的采訪視頻,引導學生發現采訪小妙招。2.引導學生展開評價。你覺得提問的同學哪些地方表現得好,哪些地方值得改進 教師相機點撥。(1)采訪有禮貌。我們要認真、耐心地聽別人講話,不隨意打斷別人;提問時可以用上一些禮貌用語,如“您”“請”等。(2)邊聽邊記錄。(出示兩份學生課前的問題清單記錄單,一份記錄得很詳細,一份只記關鍵詞。)①你覺得提問時該怎樣記錄呢 ②點撥:在邊聽邊記錄時,不需要記錄整句話,只需記錄關鍵詞,這樣既能篩選重點,又能節省時間;除了記錄關鍵信息外,還可以把自己感興趣的、不明白的地方也記錄下來。課件出示:記錄小技巧:記要點,記錄關鍵詞語。記兩點——興趣點、疑問點。(3)適當追問。提醒:提問時,遇到不明白、感興趣的地方可以適當追問,但是要等別人介紹完或在提問的間隙追問。3.學生進行訪談,邊聽邊記錄。活動四:巧整理,互分享1.指導學生整理記錄單并進行發言準備。(1)小組內交流如何整理這份記錄。(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①按一定順序給自己的記錄內容標上序號。②選擇印象深刻的內容作為重點發言內容。2.學生整理自己的記錄,按一定順序編排記錄的材料。3.交流自己的訪談記錄,介紹自己是從哪些方面進行訪談的。4.講述他們的童年故事,說說自己最感興趣的事。5.根據以下訪談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同伴評價。訪談評價標準:描 述 十分符合 基本符合 不符合根據目的選好訪談對象根據不同的對象提出不同的問題, 從多種角度提問題認真傾聽別人的回答,作好記錄任務二:收集成長的感悟子任務一:成長是那鄉愁的滋味學習目標1.認識1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燕”。2.默讀課文,能說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經歷,并能體會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懷念之情。3.朗讀、背誦《游子吟》。課前準備1.預習《月是故鄉明》《游子吟》。2.了解作者資料及寫作背景。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課前導入。每個人都有故鄉,每個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自古以來,月亮就寄托了中國人的思鄉之情。這一部分,我們將走進《月是故鄉明》和《游子吟》,感受作者的思鄉情結。活動一:讀文章,知文意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詞語、句子做上記號。2.檢查生字詞學習情況。(課件出示生字詞)(1)指名學生讀,相機正音,再齊讀。(2)讀準多音字“燕”。課件出示:燕京 燕園 燕山 姓燕指名學生認讀。3.依據學習提示,梳理文章脈絡。(1)默讀學習提示,說說提示向我們提出了幾個要求。(2)交流:①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②說說文章抒發了作者哪些感受。③搜集思鄉的古詩,和同學交流。(3)梳理文章脈絡。這篇課文以“月亮”為線索,除了寫故鄉的月亮,還寫了什么 (他鄉月)(4)快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故鄉月,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他鄉月 (故鄉月——第2~4自然段;他鄉月——第5、6自然段)4.依據思維導圖,梳理往事。(1)默讀課文,圈出關鍵詞,填寫上面的思維導圖。(2)交流梳理故鄉月。(課件出示第3~4自然段)①學習例子“賞明月”。找到賞明月的句子,引導發現這件事是與故鄉月有關的童年趣事。②用“動詞+名詞”的方法圈出關鍵詞,再找找其他兩件與故鄉月有關的童年趣事。(相機板貼:數星星 搖知了)(3)交流梳理他鄉月。(課件出示第5自然段)①找到導圖中描寫他鄉月的句子,照樣子提取關鍵詞。②完成思維導圖。(相機板貼:無邊無垠的非洲大沙漠 巍峨雄奇的高山)活動二:尋往事,談感受1.走進童年。作者在回憶往事時,內心會產生哪些感受 認真閱讀課文第3、4自然段,完成學習活動。出示活動導引。(1)讀:默讀第3、4自然段。(2)畫:用“ ”畫出寫作者感受的句子。 (3)圈:圈出最能表達作者感受的詞語,并寫下自己的體會。2.學生開展學習活動。3.交流。課件出示: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么叫詩性,可覺得心中油然有什么東西在萌動。引導學生抓住“天天”“樂此不疲”和“早早”體會快樂,抓住“油然”“萌動”體會美好。隨文理解“萌動”。4.師生合作讀第3、4自然段。5.小結:作者就是抓住了這些童年的典型事例,表現了童年的快樂和美好。6.作者眼中的他鄉月。課件出示: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無邊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7.對比發現,體會情感。面對如此美妙絕倫的他鄉月,作者卻發出了這樣的感受。課件出示:對比之下,我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無論如何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故鄉多遠,我的心立刻就飛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1)讀讀這段話,你發現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對比)(2)這樣的對比寫法,你在第6自然段還能找到嗎 (課件出示作者抒發感情的句子:然而,每逢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里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3)對比發現稱呼之別:作者稱家鄉的月亮為“小月亮”,稱他鄉的月亮為“大月亮”,體會作者對故鄉月的喜愛。8.對比朗讀,升華情感。9.拓展對比,體會表達妙處。課件出示“語文園地”中“詞句段運用二”的句子: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雖然姑爹小船上蓋的只是破舊的篷,遠比不上紹興的烏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漁船仍然是那么親切,那么難忘……(1)讀句子,說說這兩個句子把什么和什么進行對比。(2)這樣對比的作用是什么 活動三:品古詩,說鄉愁1.師生交流:作者為什么要用杜甫的詩句作為題目呢 預設:杜甫的這句詩是千古名句,特別能引發讀者的共鳴,被廣為傳誦。用它作為題目,更能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2.學習表達思鄉之情的《游子吟》。(1)自讀古詩,做到讀準字音、讀好節奏。(2)運用以往的學習經驗,自主理解古詩大意。教師可適當點撥,比如,提示學生借助“密密縫”想象游子臨行前母親縫衣的場景,借助“三春暉”感受詩人筆下母愛的溫暖。(3)聯系生活中家人對自己的疼愛和關心,說說對“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理解,并交流對古詩表達的感情的理解。(4)引導學生用多種形式朗讀古詩,熟讀成誦。3.搜集其他關于思鄉的詩句,讀一讀,背一背。子任務二:成長是對祖國的眷戀學習目標1.認識11個生字。2.默讀課文,能說出課文寫了外祖父的哪幾件事,表達了外祖父怎樣的感情。3.能結合課文內容,說出自己對課文題目“梅花魂”的理解。課前準備1.預習《梅花魂》。2.了解作者資料及寫作背景。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活動一:讀文章,知文意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給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詞語、句子畫記號。2.檢查生字詞的學習情況。課件出示:腮邊 虬枝 玷污 鄭重 秉性 碼頭 撩亂 手絹 華僑 眷戀 涼颼颼 頗負盛名 頂天立地指名學生讀,相機正音,再齊讀。3.依據學習提示,梳理文章脈絡。(1)默讀學習提示,說說提示向我們提出了幾個要求。(2)交流:①說一說,課文寫了外祖父的哪幾件事 表達了外祖父怎樣的感情 ②和同學交流對題目的理解。(3)完成思維導圖,梳理文章脈絡。(4)說一說,課文主要表達了外祖父怎樣的感情 從課文中的哪句話可以直接看出來 課文表達了外祖父對祖國的思念和熱愛。“我帶走的,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赤子心啊!”這句話直接點出了外祖父的情感。活動二:談往事,憶祖父1.圍繞“課文表達了外祖父怎樣的思想感情”這一問題,結合文中的具體事例,說說自己的體會。2.小組討論,交流各自的體會。3.組織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具體事例,說說對外祖父情感的體會。(1)借助表格,梳理外祖父的三次流淚,從中能體會到外祖父對祖國的眷戀之情。落淚次數 落淚原因 共同之處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2)課文中寫“我”弄臟墨梅圖后,外祖父生氣地訓斥了母親,還仔細地清理了墨梅圖,表現出外祖父對墨梅圖的重視和珍愛。追問:外祖父對墨梅圖的珍愛體現了什么 這和外祖父讀詩詞流淚之間有什么聯系 對墨梅圖的珍愛,體現了外祖父對祖國的熱愛。墨梅和詩詞都代表了中國文化,對墨梅圖的情感和讀詩詞流淚時的情感是一致的,都飽含著對祖國的思念和眷戀。進一步追問:課文中和梅花有關的事件還有哪些 體現了外祖父怎樣的情感 還有外祖父送“我”墨梅圖,以及“我”上船后送“我”繡著梅花的手絹,體現了外祖父對“我”的期許,也表達了外祖父不能回國的遺憾,只能通過墨梅圖和手絹寄托自己的深深思念。活動三:析文題,知祖父1.引導學生思考并交流:課文中幾次寫到梅花 在外祖父眼中,梅花代表了什么 “梅花魂”又是什么 (1)讓學生朗讀課文中描寫梅花的語句。(2)學生自主交流。在外祖父眼中,梅花是中國最有名的花,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氣節和中國人的秉性?!懊坊ɑ辍本褪敲坊ú晃穱篮?、堅貞不屈的精神和骨氣。(3)追問:讀了課文后,你覺得“梅花魂”還有哪些含義 “梅花魂”還代表了外祖父身在海外卻日夜心系祖國的感情,同時也是中國人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的民族精神的象征。(4)組織學生交流。課文中說:“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蹦阒滥男┫衩坊ㄒ粯佑袣夤澋娜宋?教師小結:“梅花魂”中的“魂”,是梅花迎寒怒放的精神體現,是外祖父堅守愛國之情的寫照,更是中華兒女堅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2.讓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課文中蘊含的情感。子任務三:長大是成長的一個瞬間學習目標1.能從自己的成長經歷中選擇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2.能把感到長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寫具體,記錄真實感受。3.體驗“長大”的自豪,理解“長大”的內涵。課前準備預習本單元習作,初步了解寫作要求,準備寫作素材。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活動一:尋找長大的瞬間1.理解“長大”的含義。提示:“長大”不僅僅表現為年齡增長、個子變高等生理變化,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成長。例如,懂得了某種道理;能夠冷靜地、堅持不懈地完成一件事;能夠明白更多的人對自己的愛,并回報愛;能夠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能夠完成以前不能完成的事……2.憶一憶:打開記憶的大門,想一想,有沒有哪件事讓你覺得自己“長大”了 提示:在挫折中成長(難忘的經歷或鍛煉);在反思中成長(理解愛、回報愛);在閱讀中成長;在生活小事中成長;在自然中成長。3.選取印象最深、最有感觸的一件事,利用表格,厘清要點。背 景起 因經 過結 果活動二:撰寫“那一刻”的情形1.學生交流,明確怎么把“那一刻”寫具體。通過對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語言以及環境進行描寫,并適當地用延長、細化、放大的方法,將“那一刻”寫具體、寫生動,從而表達“那一刻”里蘊含的情感。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眼神雖然普普通通,卻感人至深,這就叫“細節見真情”!2.聚焦“那一刻”,收集細節,完成細節圖。提示:主要人物的表現。(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等細節)3.聯系生活,嘗試片段練筆寫經過。4.選出學生代表在全班展示,師生共同評價。5.學生根據修改建議進行修改,并完成整篇習作。活動三:分享長大的瞬間1.借助評價表,學生習作互評。評價要點 評價等級選取典型事件,體現“成長”變化 ☆☆☆通過描寫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以及環境等細節,展現“那一刻”對“我”的觸動 ☆☆☆語言形象生動,能把事情寫清楚,表達真情實感 ☆☆☆ 2.小組選取一篇習作,進行集體修改。3.班級展評。小組集體修改后的作品進行全班展示,集體評改。4.學生根據小組互評和班級展評的要點修改作文。教師巡視,對學生修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和幫助。5.佳作展示。活動四:修改完善作品1.同學間交換習作,互相修改習作。2.學生自主修改,并將修改后的習作工整地謄寫在作文本上。任務三:整理資料,完成“成長的腳印”紀念冊學習目標1.能主動整理、歸類“成長”的故事。2.能結合時光軸設計“成長的腳印”紀念冊的板塊內容,并進行簡單的構圖。3.能進行多種媒介的展評。課前準備搜集資料,了解如何制作成長紀念冊。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 1.范例引路。組織學生讀“閱讀材料《如何制作成長紀念冊》”,明確紀念冊的一般要求和呈現方式。2.創意設計。引導學生在學習小組中設計封面,編寫“卷首語”或“成長感言”,結合時光軸設計欄目名稱并編排。快速整理上節課完成的優秀習作,再搜集自己成長過程中的資料(實物、文章、作品、證書等)按欄目進行篩選歸類。3.制作展評。課后學習小組分工制作“成長的腳印”紀念冊,完成后可用微信公眾號推送、班級群發布、現場展覽等多種方式進行展評。在本單元學習中,為了引導學生走進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們對童年的深刻記憶,體會其中濃濃的情意,并關注自己正在經歷的童年生活,結合教材內容向學生推薦了有關“童年往事”的文章,如季羨林的《我的童年》、豐子愷的《憶兒時》等,經典書籍《呼蘭河傳》《草房子》《城南舊事》。教學過程中,為了輔助學生梳理成長故事,啟發學生的創作思路,還引入了表格、思維導圖等工具。本單元旨在通過一組描寫童年往事的文章,引導學生走進他人的童年,去收集快樂的瞬間和成長的感悟,并珍惜自己的童年生活。教學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處理好任務群學習與單篇課文閱讀的關系。本單元定位為“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雖然也有主題情境統領、連貫而具有內在聯系的學習任務,但終究要面對一篇篇文學作品的具體閱讀,感受作品的語言和形象,體會作品的情感,因此應“盡可能做好文路、學路、教路的融合統一”。該任務群學習的“群體”特征就是強化審美性,從整體視角審視、處理不同板塊的教學。一般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初步感知整個單元,拎出核心學習任務——制作“成長的腳印”紀念冊;第二步,逐“課”學習,主要是通過積極的語文實踐觸摸文本,“入乎其內”;第三步,整合學習,從“快樂的瞬間”和“成長的感悟”兩個角度重新整合學習內容,“出乎其外”,并在這些方面以及讀寫融通、學習方法等相機選擇,有重點地進行單元整體梳理與探究、遷移與應用。2.合理使用課外資源,落實人文主題。本單元以“童年往事”為主題,編排了多篇描寫童年生活的文章。教學時可以從學生學習的疑難處出發,適當補充相關資源,增進學生的理解和認識,將審美能力的提高滲透在語言文字的教學過程中。3.關注文學閱讀和創意表達之間的聯系。這個單元,從語文要素看,讀和寫是緊密相關的,所以讀寫要整體規劃。進而,要將“語文園地”的內容與課文閱讀和習作進行融合,而不是將其單獨作為一個板塊進行教學。本單元閱讀和習作聯系較為緊密,教學時要注重由讀到寫。引導學生在體會人物內心時,進一步思考課文是如何將人物的內心表現出來的,從中學習表達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