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偉大的精神 永遠的豐碑—七下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教材解讀《誰是最可愛的人》是統編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是一篇教讀課文。文是作者隨軍赴朝鮮采訪后寫的一篇通訊,發表在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報》上。它真實而生動地記敘了志愿軍戰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表現了他們的偉大胸懷,有力地證明了人民軍隊不可戰勝、抗美援朝斗爭必將勝利的真理,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本單元人文主題為“愛國情懷”,所選課文聚焦保家衛國這一宏大主題,都有著強烈的抒彩。閱讀這些文章,能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中華兒女一以貫之的家國情懷,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按照本單元的教材建議,學習這些課文,要在精讀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作品所歌詠的偉大精神,體會蘊含其中的深摯情感。精讀時應注重涵泳品味,盡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圍之中,調動起體驗與想象。要把握課文的抒情方式,體會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懷。還要學習做批注,記下自己的點滴體會。現從文章內容、寫作手法、寫作背景、學生學習障礙等方面入手,對這篇文章進行深入解讀,思考教學策略,以期為廣大語文人提供一些借鑒。一、知“可愛”之人本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以抒情、議論為主,首尾呼應,揭示并深化主旨;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以記敘志愿軍戰士的三件事跡為主要內容。1.松骨峰戰斗——英雄主義精神第一個事例是松骨峰戰斗,是對志愿軍戰士的“群像”描寫。這是志愿軍戰士與敵人打的一場遭遇戰。在這場戰斗中,雙方力量懸殊(敵人是一個營,我軍只有一個百余人的先頭連)、裝備懸殊(敵人擁有飛機坦克,我們只有小米加步槍)、后勤保障懸殊(敵軍擁有完善的后勤保障體系,我軍后勤補給被切斷),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軍戰士毫無懼色,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子彈打完后,我軍戰士與敵人展開了近身肉搏,“這個連的陣地上,槍支完全摔碎了,機槍零件扔得滿山都是。烈士們的遺體,保留著各種各樣的姿勢,有抱住敵人腰的,有抱住敵人頭的,有掐住敵人脖子把敵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敵人倒在一起,燒在一起。”志愿軍戰士以非凡的勇氣和頑強的意志,詮釋了英雄主義精神,展現出對國家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為了保衛祖國、保衛人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2.火中救小孩——國際主義精神第二個事例是戰士馬玉祥從烈火中救助朝鮮群眾,是“個人像”描寫。當時戰士馬玉祥剛剛從陣地上下來,準備做飯,剛剛進村就遭遇了敵機襲擊。好幾件房子都著了火,就在這時,他聽了小孩的哭聲,來不及思考,他就踹門進去救人。在當時的情況下,馬玉祥面臨著諸多困難:首先,火勢兇猛,房屋在大火中搖搖欲墜,隨時都可能犧牲;其次,在濃煙烈火的籠罩下,視線受阻嚴重,很難看清屋內的情況;第三,體力消耗巨大,剛剛從陣地上下來,還沒來得及休息,就進屋救人,對體力是極大的考驗。可就算如此,馬玉祥依舊沒有遲疑,把朝鮮人民當成自己的親人。這一事跡充分彰顯了志愿軍戰士的國際主義精神,“朝鮮人民和我們祖國的人民不是一樣的嗎?”超越了國界,將朝鮮人民的苦難視為自己的苦難,將救助朝鮮人民的生命當作自己的責任,用行動踐行著真正的共產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展現了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3.防空洞談話——愛國主義精神第三個事例是作者與一位戰士的交談,是一個“生活”描寫。在這個事例里,作者通過與志愿軍戰士的三問三答,還原了志愿軍戰士最真實的一面:“怎么能不覺得?我們革命軍隊又不是個怪物。不過我們的光榮也就在這里。”,戰士的回答坦誠而真實,承認在朝鮮戰場的生活是艱苦的,這種以苦為樂、為了國家和人民甘愿吃苦的精神,彰顯出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在這里吃雪,正是為了我們祖國的人民不吃雪……”一邊是自己在冰天雪地中吃雪受凍,另一邊是祖國人民能夠在溫暖的家中享受幸福生活,表現了舍己為人的精神,展現出對祖國和人民深深的熱愛。“誰不想哩,說不想,……我怎么答對呢?我說‘朝鮮半邊還紅著哩,我就回來了’?”戰士毫不猶豫地承認思念祖國,展現出人性中最真實的情感,在他們心中,國家利益、人民托遠高于個人感情,是真正的愛國主義。二、析“可愛”之文“魏巍一生始終是一名戰士,魏巍在文學上畢生追求的是把文學的革命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這一點在本文表現的尤為突出。1.精選材料全面表現精神作者在戰場采訪中曾收集了許多生動的事例,寫這篇文章時只選用了五個,進一步修改時又刪去兩個。定稿中保留的三個事例,從不同側面呈現了志愿軍戰士的高貴品質。文章在寫這三個事例時,也靈活變換筆法,作了適當的剪裁:第一個事例呈現的是集體,以寫戰斗過程和戰場面貌為主,展現了志愿軍戰士的戰斗風姿;第二個事例寫的是個體,主要是通過行動、語言并結合環境描寫來表現的,展現了志愿軍戰士“恨”的原因;第三個事例寫的也是個體,以問答的形式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精神,側重于從生活細節展現人物性格。第一個事例展現了戰士們的英雄主義精神,第二個實力展現了戰士們的國際主義精神,第三個事例展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精神,遵循由表象走向本質的思維邏輯,三個事例互相映襯,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2.巧用表達深入抒發感情文章巧妙運用夾敘夾議抒情的手法,使情感表達真摯且強烈。在敘述松骨峰戰斗時,作者詳細描述戰斗的慘烈過程后,發出感慨:“這就是朝鮮戰場上一次最壯烈的戰斗——松骨峰戰斗,或者叫書堂站戰斗。假若需要立紀念碑的話,讓我把帶血的手指伸出來,指到哪一行字,都可以看出這種英雄氣概。”通過議論抒情,將對戰士們的敬佩與贊美之情推向高潮,讓讀者深刻感受到戰斗的悲壯與戰士們的英勇。在講述火中救小孩的故事后,也適時發表議論,強調這一行為的偉大意義,升華了國際主義精神。文章中的直接抒情語句,起著突出中心、貫連結構和增強感染力等多方面的作用。精到的議論性文字,既豐富、深化了文章的思想主題,又為情感的抒發作了鋪墊,使抒情真實而有說服力。文章中,不僅有直接抒情,還采用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議的方式,讓情感自然流露。3.妙用語言精準記錄時代文章語言優美,修辭手法運用巧妙,用詞精準生動。如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和氣勢,從不同方面高度贊美了志愿軍戰士的優秀品質。例如記敘松骨峰戰斗伊始,志愿軍部隊“就匆匆占領了汽車路邊一個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岡”,“路邊”“很低的”“光光的”“小”等文字既是對戰場環境的真實刻畫,同時又生動地寫出了戰斗發生的緊急和面臨的不利形勢,更讓讀者從中看到志愿軍戰士在嚴峻的不利條件下毅然投入戰斗的剛強意志和英雄主義精神。又如寫馬玉祥沖入火海的一連串動詞“穿”“踹”“撲”“摸”“拉”“抓”“跳”“鉆”等,都十分貼切傳神,既形象地描繪出當時救人的過程,又準確地表現了當時火盛煙濃的環境特點,從而更突出了戰士一心搶救群眾、不顧個人安危的優秀品質。三、探“可愛”之源1.戰爭歷程簡述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立即進行武裝干涉,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臺灣,并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成“聯合國軍”介入戰爭,將戰火燒至中朝邊境,嚴重威脅中國安全。1950年10月,應朝鮮政府請求,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在彭德懷司令員的指揮下,志愿軍與“聯合國軍”展開多次戰役,如第一次戰役初戰告捷,穩定了朝鮮戰局;第二次戰役扭轉了朝鮮戰場局勢,收復大片失地;上甘嶺戰役更是打出了國威軍威。經過近三年艱苦卓絕的戰斗,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2.深遠影響分析影片《長津湖》中的一句話說得很犀利,“有些仗我們這代人不打那么下一代人也要打!”,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這場戰爭的意義。從國際層面看,它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在國內,戰爭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民族凝聚力,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營造了穩定的外部環境。從長遠看,這場戰爭推動了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志愿軍在戰斗中積累了寶貴的作戰經驗,促進了軍事技術和戰略戰術的發展。抗美援朝精神也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3.寫作過程概述抗美援朝期間,魏巍三次奔赴朝鮮戰場,深入了解志愿軍的戰斗與生活。他目睹了美帝國主義的暴行,也被志愿軍戰士的英雄壯舉深深感動,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這成為他創作的源泉。從朝鮮戰場歸來后,他深感有責任將這些英雄們的故事和偉大精神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的奉獻與犧牲。于是,他飽含深情地寫下了《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另外還創作了長篇小說《東方》)。文章最初發表在《人民日報》上,小說發表后,毛澤東批示“印發全軍”,朱德稱贊“寫得好”,周恩來總理在第二次文代會上肯定魏巍為子弟兵取了“最可愛的人”這個稱號,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4.教學價值剖析對于七年級學生而言,學習這篇文章有如下價值:文章的選材能為學生提供選材思路,助其學會選取有代表性素材突出主題;文章夾敘夾議抒情的運用,可教會學生如何在敘事時適時發表議論、抒發情感,增強文章感染力。文章豐富的修辭手法,能幫助學生積累修辭知識,提升語言表達生動性。文章飽含深厚情感,能激發學生多種情感,讓學生認識到英雄的偉大,激勵他們在生活中勇敢面對困難。通過閱讀本文,學生能了解抗美援朝戰爭背景、經過,明白戰爭勝利的不易,更加珍惜當下和平生活,培養艱苦奮斗精神。在閱讀文章的過程胡總,需要學生發揮聯想想象,能讓學生在腦海中構建畫面,加深理解,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四、讀“可愛”之難跟大多數文學作品一樣,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老山界》也存在一定的學習障礙,具先具體分析如下。1.時代背景之隔文章創作于抗美援朝時期,與當下學生所處時代相隔甚遠。在目前的教材編排體系中,抗美援朝相關內容位于八年級下冊,缺少了相應的歷史知識,學生無法了解當時復雜的國際形勢、戰爭的起因和背景缺乏了解,難以理解志愿軍戰士奔赴戰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無法真切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志愿軍戰士面臨的巨大困難,這使得他們在理解文章時存在一定障礙,難以深入體會戰士們的偉大精神。小學時,學生學過《我的戰友邱少云》《黃繼光》《一個蘋果》《青山處處埋忠骨》等與抗美援朝相關的課文,為學生打下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但這些課文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聚焦單一人物,缺少了對抗美援朝戰爭的整體審視。2.審美感受之障礙現代社會的審美多元化,學生接觸到的文學作品形式多樣,風格各異。《誰是最可愛的人》語言較為質樸、直白,與一些追求新奇、刺激、時尚的現代文學作品相比,可能難以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閱讀時,可能會覺得文章的情節不夠曲折,表現手法不夠新穎,從而影響他們對文章的審美感受,難以領略到文章中蘊含的質樸之美和崇高之美。另一方面,文章對戰爭場面的刻畫和對火中救小孩過程的敘述偏于寫實,不易被學生和家長接受,當初電影《長津湖》被投訴足以說明這一切。3.情感體悟之難現在的學生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條件優越,沒有經歷過戰爭的苦難和生死考驗。他們很難想象志愿軍戰士在戰場上所面臨的生死抉擇,以及在艱苦環境中堅守信念的艱難。對于文章中所表達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情懷,學生缺乏切身體會,難以產生情感共鳴,導致在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時存在一定困難。對于課文中的部分敘述,如馬玉祥火中救小孩的行為,曾被學生嘲笑為癡傻,也有學生不理解為什么當時馬玉祥不把大人也救出來,如志愿軍戰士就著雪吃炒面,很多學生不僅不會覺得艱苦,反打認為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4.精神內化之困七年級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階段,當下社會更注重個人發展和自我實現,而文章中志愿軍戰士們展現出的集體主義、無私奉獻精神,與他們日常接觸的價值觀有所不同。學生可能難以理解戰士們為什么愿意放棄個人的幸福,甚至犧牲生命去換取集體的勝利。在他們的生活中,較少遇到需要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情況,所以在理解戰士們為了國家和集體利益毫不猶豫地沖向危險的行為時,容易產生困惑,認為這種選擇不符合自己目前的價值觀認知。同時,文章通過夾敘夾議的方式表達情感和傳遞人物精神,這種寫作手法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他們可能無法很好地梳理文章結構,理解敘事與抒情、議論之間的關系,從而影響對人物精神的全面、深入理解。五、教“可愛”之策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學習特征,參考本單元教材編排體系,在教學本課時候,可采用以下教學策略1.朗讀感深情《誰是最可愛的人》飽含深情地展現了志愿軍戰士的英勇風貌與偉大精神,通過富有感染力的朗讀,能讓讀者更深刻地體會文章內涵。文章整體情感激昂、深沉,充滿對志愿軍戰士的崇敬與贊美,朗讀時要飽含深情,以情帶聲奠定崇敬贊美的情感基調。松骨峰戰斗段落描寫戰斗的激烈與殘酷,朗讀時節奏緊湊、語調高昂,突出緊張感與戰士們的英勇;火中救小孩段落體現戰士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勇敢善良,朗讀節奏適中,語調溫和又不失堅定;防空洞談話段落通過對話展現戰士的愛國情懷,朗讀時要體現出戰士話語中的質樸與深情。在朗讀過程中,還需處理好停頓、重音、語調等要素,切實感受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深情。2.想象現畫面文章距離學生生活較遠,教者可以借助影視圖片等媒介資料,形成直觀認知后,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根據文章的描述,在腦海中構建畫面。如讀到松骨峰戰斗場景時,想象戰士們與敵人拼殺的畫面;讀到火中救小孩的情節時,想象馬玉祥沖進火里奮力救人的場景。通過想象,將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畫面,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志愿軍戰士的英勇行為和偉大精神,增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于防空洞談話部分,可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在對話中還原場景,感受人物心理活動,從而走進文本深處,感受人物品質和作者情感。3.涵詠品描寫引導學生賞析文章中的精彩描寫,如對戰士們外貌、動作、語言的描寫,以及對戰斗場面、自然環境的描寫等。分析這些描寫是如何生動地展現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讓學生學習通過細節描寫塑造人物、表達情感的寫作技巧。如學習松骨峰戰斗段落時,可引導學生品味作者寫志愿軍戰士與敵人戰斗,“摔”“撲”“抱”等一系列動詞生動表現了志愿軍戰士在子彈打光后仍戰斗不止的頑強意志;寫戰斗結束后烈士們遺體的姿勢,用“抱”“掐”“摁”“倒”“握”“銜”“扣”等動詞,定格了志愿軍戰士與敵人同歸于盡的悲壯場面。4.對比學抒情本單元的單元導語指出:“學習這些課文……要把握課文的抒情方式,體會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懷。”本單元的寫作任務是“學習抒情”,為給后續的寫作教學打下基礎,真正實現讀寫融通,必須強化這方面的學習。一方面可以通過朗讀學習本文抒情技巧,如首(第1-3段)、尾(第15段)以及中間的若干段(第8、12、14段)的抒情語句,可通過朗讀反復品味,同時還可通過與《黃河頌》《老山界》進行對比,學習本文寓情于事、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引導學生明白,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采用恰當的方式抒發感情,能喚醒讀者的情感共鳴,真正做到入情入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