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任務群整體教學設計人文主題分析:本單元圍繞著“民風民俗”的人文主題,編排了《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古詩三首》《藏戲》四篇課文,這些課文雖體裁不同,但都充滿了濃郁的民俗風情,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習作”“語文園地”等相關內容也都緊扣這一主題,讓學生不斷感受民俗中人情與文化的韻味。本單元的學習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民俗現象,能對各地民俗有初步的感受,能從日常生活現象和普通事物中,發現民俗之美,激發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熱愛之情。語文要素分析:本單元的閱讀要素是“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這與學生之前學的“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等要素是一脈相承的。而本單元的幾篇課文都做到了詳略安排得當,中心突出,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課后習題也引導學生把握詳略安排及其效果;“交流平臺”總結了詳略安排得當的價值及意義,并從閱讀和表達兩個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挑戰性的要求;“詞句段運用”第一題引導學生感受相同意思的不同表達形式,體會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從表達的角度給學生傳授詳寫主要部分的方法,體現了單元編排上的整體性。本單元的習作要素是“習作時注意抓住重點,寫出特點”,習作主題是“家鄉的風俗”,這一主題緊密結合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引導學生從閱讀走進生活,通過查閱資料或者詢問長輩等方式,探尋自己身邊的民風民俗,了解身邊風俗的主要特點,并嘗試從不同方面進行介紹。介紹某個風俗的特點時,可以適當寫寫自己對這種風俗的親身體驗、自身感受和自我看法等。本單元是典型的讀寫結合的單元。學習任務群定位:本單元圍繞著“民風民俗”的人文主題,引導學生從閱讀走進生活,探尋自己身邊的民風民俗,并通過最后的習作來寫一寫自己家鄉的一種風俗或者參加一次風俗活動的經歷。本單元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表達需要確定習作的重點內容,并能“抓住重點,寫出特點”地去表達。這樣的表達目的,在落實單元人文主題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所以按照“以終為始”的逆向設計思路,編者在設計學習任務群時就制定了“撰寫地方民俗解說詞”的核心任務。這一任務主要指向如何運用語文這一工具服務人們的日常生活,比較鮮明地體現了語文課程工具性的特點,而且讀者群體相對明晰(主要是學生的老師、家長以及身邊的同伴)。同時這一任務設計也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再者,在探究“民風民俗”的過程中,也能很好地體現“通過傾聽、閱讀、觀察,獲取、整合有價值的信息”的相關要求。而單元語文要素“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則可以看作是“表達清楚得體,有效傳遞信息”的要求。基于以上分析,單元內四篇課文以及習作主題內容和要求,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功能和定位,以及學習內容的要求等,具有一致性。學習主題:本單元圍繞“民風民俗”編排,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濃郁的民俗風情,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也是語文教學必須擔負起的守護、豐富、充盈民俗文化的使命與責任。為此,本任務群以“我為家鄉代言”為主題,策劃了“撰寫地方民俗解說詞”這一核心任務,研發了四個與核心任務緊密契合的具體子任務:“家鄉春節體驗和見聞”“萬卷書里的民俗符號”“妙筆趣文演繹民俗情”“民俗推薦美名揚四方”。這四個有意思的、開放的、具有層遞性的子任務不僅貼近學生、受學生喜歡,而且和教材的內容主題比較貼合,能夠引發學生對傳統習俗的共情;在任務體系中還設計了一個又一個開放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成直觀形象的活動內容,強化學生的體驗感和收獲感,促進學生在充分內化的基礎上,提高語言建構水平。而本任務群的學習時間節點恰逢春節后,此時學生還沉浸在春節的氛圍和體驗里,組織學生交流春節期間的體驗和見聞,這種“聊家常”似的話題交流,也便于具體學習的開展。學習目標:1.能用楷體正確書寫37個字以及38個詞語。2.閱讀時,能分清文章內容的主次,能通過詳寫內容中描寫的具體事物,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意思。3.介紹家鄉某種風俗時,能結合實際確定介紹、敘述和描寫的重點內容,做到詳略安排得當,更好地實現表達意圖,引起讀者的興趣和共鳴。4.能結合自己參加家鄉風俗活動的經歷介紹家鄉風俗習慣,了解豐富的民俗文化,感受中華傳統習俗中蘊含的人情美、文化美。評價指標:評價內容 評價標準 評價等級識字與寫字 1.能自主識字學詞,豐富語言積累;能用楷體書寫要求會寫的字和詞,做到正確美觀,熟練運用。 2.能積累關于民風民俗的俗語、諺語等。 ☆☆☆閱讀與鑒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 ☆☆☆ 能根據作者的寫作意圖分清文章的主次內容,能根據主要內容中重點介紹或敘述描寫的具體事物,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并在交流中展現學習成果。 ☆☆☆ 能在閱讀中體會民風民俗的豐富多彩,感受到中華傳統習俗中蘊含的人情美、文化美。 ☆☆☆表達與交流 能結合實際介紹家鄉的某種風俗或寫自己參加一次風俗活動的經歷,完成“家鄉的風俗”的寫作,把重點介紹和敘述描寫的內容寫得詳細一些,表達時能根據需要靈活遷移運用“詞句段運用”中提示的寫法。 ☆☆☆ 能用合適的解說詞,向周圍的人介紹自己家鄉的某種風俗或自己在一次風俗活動中的經歷。 ☆☆☆梳理與探究 能有目的地搜集、分類、整理、篩選民俗資料,能采用多種媒介閱讀、運用資料。 ☆☆☆ 能根據表達需要,將確定的重點內容寫得具體細致一些,這樣會更好地實現表達意圖,引起讀者的興趣和共鳴。 ☆☆☆任務一:家鄉春節體驗和見聞。學習目標:1.了解春節的習俗,能說說自己過春節的感受。2.能自主識字學詞,豐富語言知識;能用楷體書寫要求會寫的字和詞,做到正確美觀,熟練運用。3.能積累關于民風民俗的俗語、諺語等。課前準備:1.教師準備:課件。2.學生準備:完成“家鄉春節習俗統計表”“春節個人活動調查表”。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活動一:春節趣談“茶話會”。(一)交流導入,聚焦民俗。情境:同學們,我們剛剛過完了一個喜慶熱鬧的春節,相信很多同學還意猶未盡吧!你的家鄉有哪些春節習俗 讓我們一起在分享交流中感受春節習俗的多姿多彩吧。1.學生結合“家鄉春節習俗統計表”“春節個人活動調查表”等調查內容,在小組內互相交流,分享感受。2.小組代表交流對春節的感受,分享學習成果。3.教師總結春節意義: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春節習俗。(二)引出民俗,了解內涵。1.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簡單介紹民俗的內涵及意義:民風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民俗,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帶給了人們很多美好和溫暖的瞬間。2.引出家鄉民俗,開啟核心任務。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民風民俗,教師引導學生把自己家鄉的民俗推薦給更多的人,讓大家都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鄉。開啟本次的任務——“撰寫家鄉民俗解說詞”,人人爭當小小民俗推薦官。活動二:民俗字詞“大觀園”。(一)字詞學習,歸類指導。1.初讀課文,簡單了解課文內容,知道幾篇課文從不同方面介紹了民風民俗,整體感知單元內容。2.課件出示本單元要求會寫的字,小組內互相交流易錯筆畫。3.全班交流容易寫錯的字,教師點評總結。4.歸類進行書寫指導:“醋”“攤、粥”“膩、侯、棲”等。重點強調:“醋”不要少筆畫;注意“攤、粥”等左中右結構的字的書寫規律;“膩、侯、棲”不要多筆畫。5.學生自主練習寫字,教師隨機指導。(二)主題拓展,豐富積累。1.課件集中出示本單元要求識記的詞語,學生自主認讀。2.引導學生關注本單元描寫民俗的詞語,并重點了解四字詞語所描寫的相關民風民俗的內容。3.啟發學生說說由相關詞語想象到的畫面,進一步感受民俗的魅力,并相機補充其他描寫民俗的詞語。4.拓展描寫民俗的諺語、俗語等,引導學生了解其意思并誦讀積累,最后進行語境填空練習,讓學生感受諺語、俗語里包含的文化韻味。任務二:萬卷書里的民俗符號。學習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三首》;并能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2.能梳理傳統節日時間軸,體會傳統文化的內涵。3.能根據作者的寫作意圖分清文章內容的主次,能根據主要內容中重點介紹或敘述描寫的具體事物,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并在交流中展現學習成果。4.體會課文中不同的語言風格,感受豐富的民俗文化。課前準備:1.教師準備:課件。2.學生準備:搜集傳統節日、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的相關資料。課時安排:5課時。教學過程:活動一:民俗節日“文化宮”。(一)感知詩歌文化,了解詩人資料。1.整體感知三首古詩與我國傳統節日習俗或者傳說的關系,知道《寒食》《十五夜望月》分別描寫了我國傳統節日寒食節和中秋節的習俗,《迢迢牽牛星》則和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故事有關。2.了解作者資料:(1)韓翃,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生卒年不詳,約在貞元初去世。其詩多流連光景和唱酬贈別之作,其詩《寒食》較有名。今存《韓君平集》三卷。(2)王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代詩人。他的樂府詩和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因其出身寒微,了解人民疾苦,所以他的樂府詩多方面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暴行。(二)運用多種方法,初步把握古詩內容。1.初讀古詩,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好停頓,把古詩讀正確。2.啟發學生回顧古詩的學習方法,提示學生充分利用注釋,初步把握詩句意思。3.提示學生在關注字義、詞義的同時,也關注注釋里對相關習俗的介紹,引導學生借助“春城”“御柳”等關鍵詞的注釋,繼續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對“寒食節”的介紹,把握詩的寫作背景和內容。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古人在這一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相傳當年重耳(晉國公子重耳)流亡他國,歷盡艱辛。一次,他饑餓難耐,百般無奈之時,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他吃。后來重耳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去找和母親一起歸隱綿山的介子推,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不求利祿,堅決不肯出山,最終被火焚燒而死。重耳十分后悔,且感念介子推忠臣之志,便規定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只吃冷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4.適時補充寒食節取新火等習俗,了解詩中涉及的節日習俗,更好地理解詩意。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賜近臣,以示恩寵。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日暮漢宮傳蠟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并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不多,由漢宮(實指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特別引人注意。5.小組簡單說說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再讀《迢迢牽牛星》,進一步理解詩句的意思。6.補充古詩詞《靜夜思》《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古詩詞中感受中秋望月詠懷的傳統;再引導學生說說自己過中秋節的經歷;再讀《十五夜望月》,更好把握古詩的內容。(三)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1.借助詩句,展開想象學習古詩。(1)在明確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2)引導學生重點抓住“飛”“斜”等詞語,反復朗讀,想象詩中描繪的“落花飛舞、御柳依依”的畫面,體會春日美景的靈動。(3)再次結合“寒食節賜火”的習俗,引導學生抓住“傳”“散”等詞語,想象燭光點點、輕煙裊裊的畫面。(4)反復朗讀體會詩歌描繪的意境,讀出輕柔、舒緩的感覺。2.聯系民間故事,展開想象學習古詩。(1)聯想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的主要內容,感受民間故事與古詩的聯系,再次朗讀古詩,感受整首詩“憂思”的基調。(2)引導學生重點抓住詩中的“迢迢”“皎皎”等疊詞,以及“河漢”“素手”等雙聲詞,重點體會,想象詩中望眼欲穿、盼而不得的畫面,具體感受詩中的“憂思”。(3)反復朗讀,體會織女無盡的思念,讀出悲傷、憂思的感覺。3.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學習古詩。(1)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現實生活,說說對中秋節的感受。(2)指導學生邊讀詩邊畫出詩中的意象,并引導學生說說對“棲鴉”“冷露”等意象的理解,初步把握詩人的思念之情。(3)創設情境:假如你就是詩人王建,面對中秋月景你會作何感想 以此走進詩人內心,理解詩人在中秋節的情思。(4)結合課后題,引導學生回憶讀過的古詩詞中表達思念之情的詩句,結合古詩中獨具韻味的意象,理解詩人的情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袁枚《隨園詩話》(5)創設情境,師生合作朗讀補充的詩句,加深對詩歌感情的理解,并誦讀展示學習感受。(6)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意象或者詩中描寫的傳統節日、傳說場景,想象畫面,熟讀成誦。(四)拓展相關古詩詞,梳理節日時間軸。1.結合課后“選做”題,引導學生回顧已經學過的與傳統節日、習俗有關的古詩詞,增進對傳統節日民俗的了解。2.啟發學生借助古詩詞,梳理傳統節日的時間,并借助表格呈現自己對節日習俗的了解。時 間 傳統節日 節日習俗 …… …… ……3.鼓勵學生課后自己動手查找相關古詩詞,繼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活動二:春意濃濃“年貨節”(一)產生興趣,了解北京春節風俗。1.學生交流:再次回顧自己和家人是怎么過春節的 哪些經歷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引導學生借助插圖了解北京春節的習俗,說一說從插圖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二)借助時間,厘清課文脈絡。1.學生默讀課文,圈畫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填寫表格中相關部分。組織學生先交流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再引導學生發現文中隱含的時間,如,臘月初九、臘月二十四、臘月二十九。時 間 人們的活動 …… ……2.繼續閱讀課文,找出春節里人們的活動,進一步完善表格。3.學生借助表格,完整地說一說北京人是怎么過春節的。(三)分清主次,了解課文的詳略安排。1.結合課后第一題,說一說哪幾天寫得詳細,哪幾天寫得簡略。2.組織學生在課本上把各部分的詳略安排標出來,并思考這樣寫的好處。(四)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重點,寫出風格特點的。1.學習“臘八”部分。出示學習要求:深入地讀一讀課文第1、2自然段,畫出最能表達“臘八節”風俗特點的內容,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點,寫出風俗特點的。(1)指生朗讀,引導學生說一說課文寫了臘八這一天的哪些習俗。(2)出示臘八粥、臘八蒜、臘八醋的圖片,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歷,體會作者是如何寫出風俗特點的。(抓住“各種”“小型的農業產品展覽會”“色如翡翠”“色味雙美”等描寫,體會臘八節的美好,以及人們在這一習俗中所獲得的滿足感和幸福感。)(3)有感情地朗讀“臘八”這一部分。(4)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發現:作者在描寫臘八風俗的時候,抓住了哪些重點,是如何寫出這些特點的 (5)教師小結:作者重點描寫了臘八這天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抓住臘八粥食材種類多、臘八蒜色如翡翠、臘八醋色味雙美的特點,使得臘八節的風俗特點更加突出,人們在這一天的喜悅心情躍然紙上。(板書:抓住重點 寫出特點)2.由“臘八”部分引出《臘八粥》。(1)初讀課文,從題目“臘八粥”入手,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圍繞臘八粥寫了哪些事。(2)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比“臘八”部分和《臘八粥》一文在描寫內容以及敘述風格上的異同點。(3)細讀《臘八粥》,感受兒童視角下的民俗印象,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梳理出課文的脈絡,并讓學生說說“等粥”時的具體畫面。(4)細讀課文,了解課文的詳略安排。①自由朗讀第2~8自然段,體會八兒是怎么“盼粥”的。a.引導學生畫出描寫八兒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體會八兒的饞相。b.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對話,聯系生活,揣摩八兒內心的急切。c.師生合作朗讀人物對話,引導學生真切地走進八兒的內心,理解八兒的心情。d.引導學生思考八兒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理;引導學生找出這部分中細膩描寫臘八粥的語句,體會鏡頭在八兒和臘八粥之間來回切換的好處。e.細讀描寫臘八粥的語句,讓學生說說感受;著重引導學生發現臘八粥的情狀與八兒一系列表現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再談感受。f.將這一部分中描寫人物動作、語言、神態以及臘八粥情狀的語句組合,置于情境之中,師生合作朗讀,引導學生體會八兒心情的不斷變化。②自由朗讀第9~12自然段,體會八兒是怎么“分粥”的。a.引導學生抓住人物語言,理解八兒的心理活動。b.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八兒“貪心不足”的語氣,體會兒童的天真。c.引導學生關注正面描寫臘八粥的語句,進一步體會以人與粥相互映襯的方式描寫臘八粥的好處。③自由朗讀13~17自然段,體會八兒的“猜粥”“看粥”。a.分角色朗讀描寫八兒猜測各種食材的語句,想象八兒垂涎欲滴的樣子,交流讀后感受。b.引導學生對比朗讀描寫八兒對粥的猜測和八兒見到粥的語句,體會八兒的內心活動。c.結合插圖體會八兒見到臘八粥的驚異,再聯系八兒心理活動的變化,體會利用人物心情變化將臘八粥與喝粥的人自然聯系在一起來表現民俗風情的妙處。d.朗讀18、19自然段,簡單談感受,并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沒有寫喝粥的過程,而是側重描寫了喝粥的結果和喝粥后的家庭場景 3.初次提及單元習作,感受不同習作目的。(1)出示習作要求:“請你介紹一種風俗,或寫一寫你參加一次風俗活動的經歷”,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初步感受習作內容。(2)回顧“臘八”部分和《臘八粥》一文不同的敘述風格,明確習作內容,并引導學生口頭說說習作設想。4.小組合作學習描寫“臘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節”這幾天風俗的相關段落,進一步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的。學生根據學習提示,以小組為單位研讀。提示一:默讀課文中描寫“臘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節”的部分,邊思考作者重點描繪了哪些習俗,邊勾畫相關語句。提示二:仔細品讀相關語句,找出作者是怎樣寫出風俗特點的,圈畫關鍵語句,作簡單批注。5.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反饋。(1)交流“臘月二十三”部分。①先交流勾畫的語句和批注。②其他小組進行補充:作者主要寫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灶王”的習俗,寫出了小年這一天的風俗特點。③學生結合句子想象小年這一天北京城的熱鬧景象,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交流“除夕”部分。①以小組為單位交流除夕這一天的習俗,組間進行補充。②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讀出除夕這一日熱鬧、團圓的氛圍。(3)交流“初一”部分。①學生自主交流。②教師小結:作者正是通過羅列初一這天不同人的活動,寫出了初一的熱鬧。③學生分角色朗讀描寫初一這天不同人活動的語句,感受初一這一日不同的熱鬧。(4)交流“元宵節”部分。根據學生的交流,先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花燈的語句,讀懂寫出了哪些特點,通過朗讀感受元宵節的風俗特點;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特點。將“一律、清一色、通通”替換成“都”,請學生對比著讀一讀,體會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詞語表達,感受語言的豐富性。6.整體讀課文,體會詳略安排得當的好處。(1)找出課文中寫得比較簡略的部分,比較這些部分和“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節”這幾日相比有什么不同 (2)出示第7、11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作者為什么把這些日子的活動寫得簡略 有詳有略的好處是什么 7.感受作家“京味兒”語言的特點。(1)學生瀏覽課文,圈畫帶有“京味兒”語言特點的語句。(2)結合課后題第三題,引導學生談談感受,教師相機指導。8.借助“閱讀鏈接”,對比閱讀,感受不同地區的春節習俗。(1)學生默讀“閱讀鏈接”,明確課文介紹的是哪個地區的哪些春節習俗。(2)引導學生將“閱讀鏈接”與《北京的春節》進行比較,交流不同地區的春節習俗有什么不同。活動三:多樣風情“集結號”。(一)把握課文內容,厘清脈絡,了解藏戲的特色。1.借助學習提示自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確課文主要介紹了藏戲這一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2.引導學生用“小標題、批注”等形式,把握全文脈絡,理解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將藏戲的特點介紹清楚的。3.結合具體語句,從藏戲的起源、面具、舞臺形式、演出方式、演出形態等方面,說說藏戲的特點。4.適時補充和藏戲相關的圖片或視頻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藏戲的特點。5.思考:課文為什么選擇從這些方面介紹藏戲呢 在介紹的過程中,以哪方面的內容為主 (二)適當拓展,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1.了解當地劇種及其主要特色,豐富對傳統戲曲的認識。2.組織學生走進劇院、曲社等文化場館,觀看表演,近距離感受傳統戲曲的魅力。活動四:書潤童心“百花園”。(一)出示閱讀材料:馮驥才的《花臉》。(二)自讀文本,說說故事重要內容以及文中民俗給人留下的印象。(三)分小組開展主題閱讀,相互交流,集中展示。1.春節大觀園。自由閱讀馮驥才的《除夕情懷》、汪曾祺的《故鄉的元宵》,把握文章大意,圈出一兩處你覺得寫得好的詞句。2.節日美食匯。自由閱讀肖復興的《花邊餃》、遲子建的《故鄉的吃食》,把握文章大意,圈出一兩處你覺得寫得好的詞句。3.地域藝術美。自由閱讀蕭乾的《吆喝》、和谷的《陜北,歌的高原》(節選),把握文章大意,圈出一兩處你覺得寫得好的詞句。4.佳節古詩詞。小組交流有關傳統節日的古詩詞。(四)課后繼續閱讀冰心的《童年的春節》、沈從文的《憶湘西過年》、莫言《過去的年》等材料,繼續感受民俗的魅力。任務三:妙筆趣文演繹民俗情。學習目標:1.總結交流分清課文主次的意義以及如何根據表達的需要安排詳略。2.體會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和多樣性。3.了解不同習俗的寓意。4.認識并臨摹行書,逐漸提高自己的書寫速度。朗讀并背誦《長歌行》。5.能結合實際介紹家鄉的某種風俗或寫自己參加一次風俗活動的經歷,完成“家鄉的風俗”的寫作,把重點介紹和敘述描寫的內容寫得詳細一些。課前準備:1.教師準備:課件。2.學生準備:搜集習作材料。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活動一:家鄉民俗“集散地”。(一)“語文園地”分板塊學習。1.“交流平臺”——讀寫有方,主次分清。默讀交流平臺的內容,結合自己的學習體驗,說說讀文章時如何分清主次、寫作文時如何安排詳略。2.“詞句段運用”——妙用近義詞,習俗有寓意。朗讀含有近義詞的句子,寫出一組新的近義詞,想想什么情況下可以用上這組近義詞。小組討論習俗的寓意,體會傳統文化習俗的博大精深。3.“書寫提示”——認識并臨摹行書,逐步提高自己的書寫速度。4.“日積月累”——嘗試行書,背誦古詩。朗讀并背誦《長歌行》,畫出表達珍惜時間、努力奮進的名句,試著用行書抄寫下來。(二)聚焦家鄉民俗,開展主題尋訪活動。1.成立小組,協作分工。2.確定主題,策劃尋訪。3.成果匯報,立體豐富。教師小結:通過主題尋訪活動,引導學生對家鄉民俗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和了解,不僅為單元寫作以及“撰寫解說詞”的任務打下基礎,也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活動二:妙筆生花“展示臺”。(一)說民俗。即興發言: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選擇一兩個最感興趣的民俗進行交流,也可以重點說說一兩個民俗活動的現場情況和自己的親身感受,如春節吃美食、拜年收紅包等。(二)查資料。可以問問長輩民俗故事、風俗來歷,也可以進一步搜集有關民俗的傳說和古詩詞。確定自己作文的主題,以及要詳寫的部分。(三)寫習作。參考例文,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完成作文草稿。老師點評,提出簡明的修改意見。(四)評佳作。同學之間互相賞評、互相啟發。編制全班的風俗作品文集。(五)在完成習作的基礎上,聚焦一個民俗主題,嘗試把習作改寫成解說詞。任務四:民俗推薦美名揚四方。學習目標:能用合適的解說詞,向“觀眾”介紹自己家鄉的某種風俗或自己在一次風俗活動中的經歷。課前準備:1.教師準備:課件。2.學生準備:搜集家鄉民俗材料。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活動一:民俗推薦“擂臺賽”。(一)在前期學習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單元習作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民俗主題(節日、美食、活動、愿景等)進行解說詞撰寫。(二)小組內自主修改解說詞,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展示匯報準備。(三)結合班級情況,集中討論評比規則和獎勵辦法。(四)邀請任課教師或者家長一同參與,進行匯報展示,并評選優勝小組。活動二:為你打call“大秀場”。(一)針對評選出的優秀解說詞,進行集中修改,將解說詞進一步完善、豐富。(二)結合修改后的解說詞重新劃分小組,啟發學生豐富解說詞的呈現方式。(三)采用海報宣傳、現場講解、互動表演等形式,走進中低年級班級或者廣場、社區等地宣傳家鄉的民風民俗,讓更多的人了解家鄉民俗,感受傳統民俗的魅力。(一)資源。1.文本資源:關于民俗的文本、圖書等。2.視頻資源:傳統戲曲等民俗視頻資源。(二)工具。相關表格、思維導圖等工具。本任務群引導學生在“我為家鄉代言,撰寫地方民俗解說詞”中體驗民俗的魅力,并基于現實生活的需要進行個性化創作,實現文以致用。1.統整使用學習資源。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改變過去單篇教學的方式,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深入解析每篇課文在學習任務群中的定位和作用,注意整合文本,達成學習目標:比如在《北京的春節》一文中有對于臘八節的描述,在課文《臘八粥》中同樣也有,它們雖然是兩篇課文,卻涉及同一傳統節日。在本群的設計中,編者就將兩篇課文進行融合,在對比中充分實現文本價值。2.合理使用多元手段。在任務群的學習過程中,要始終堅持評價的跟進,特別是涉及學生活動的相關內容。用好評價這一手段,運用多主體、多維度的評價,更好地驅動任務的達成:比如任務群中的“家鄉民俗主題尋訪”“家鄉民俗推薦”等活動中融入教師、同學甚至家長等人的評價,讓活動有了更強的指向性,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