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識字姓氏歌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認識“姓、氏、李、張、古、吳、趙、錢、孫、周、王、官”等生字,會寫“姓、什、么、雙、國、王、方”等7個生字。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姓氏拆分方法(如“木子李”“弓長張”)。了解常見單姓和復姓,能模仿課文句式進行問答對話。二、教學重難點重點:識字、寫字,正確朗讀并背誦課文,掌握姓氏拆分方法。難點:理解復姓(如“諸葛”“上官”),區分“胡”與“吳”、“言”與“許”等形近字。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趣味導入,初識姓氏(5分鐘)播放歌曲《百家姓》片段,提問:“歌曲里唱的是什么?你知道自己姓什么嗎?”板書課題:姓氏歌。教師講解“姓氏”含義,貼出“李、張、王、趙”等姓氏卡片。(二)圖文結合,學習課文(20分鐘)學習姓氏拆分方法:教師示范:出示“李”字卡片,拆分“木+子=李”;用簡筆畫畫出“弓”和“長”,拼成“張”字。學生互動:分組用字卡拼“胡(古+月)”“吳(口+天)”“許(言+午)”,邊拼邊讀。朗讀課文,理解內容:教師范讀:強調問答節奏(如:“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學生跟讀:分角色讀(師生問答、同桌問答),拍手讀(每句末尾拍手)。游戲鞏固:“姓氏拼拼樂”:教師說姓氏,學生用字卡拼出結構(如“徐——雙人+余”)。(三)書寫指導,規范練字(10分鐘)指導書寫“姓、什、么”:“姓”字:女字旁窄,右邊“生”三橫間距均勻。“什”字:單人旁短撇,右邊“十”橫長豎短。“么”字:撇折角度小,最后一筆撇舒展。學生練寫:教師巡視,用紅筆圈出規范字,展示優秀作業。(四)課堂小結,布置任務(5分鐘)總結姓氏拆分規律:“木子李,弓長張,口天吳……”實踐任務:回家詢問家人姓氏,嘗試用課文方法介紹。第二課時(一)復習導入,鞏固舊知(5分鐘)“姓氏接龍”游戲:學生依次說“我姓X,什么X?”,下一位回答拆分方法。聽寫生字:姓、什、雙、國(教師報字,學生寫在田字格)。(二)拓展延伸,聯系生活(15分鐘)認識復姓:出示“諸葛亮”“歐陽修”圖片,講解“諸葛”“歐陽”是復姓。拓展舉例:東方、上官、司馬,學生跟讀。班級姓氏調查:學生輪流說自己的姓,教師板書(如“陳、林、黃”),用課文句式創編新句:“你姓什么?我姓陳。/什么陳?耳東陳。”(三)背誦課文,趣味競賽(10分鐘)填空背誦:教師逐句擦除板書內容,學生填空(如“你姓什么?我姓__。/什么__?木子__。”)。小組競賽:分組背誦課文,評選“最快背誦組”和“最有節奏組”。(四)創編兒歌,表達運用(5分鐘)模仿創編:教師示范:“你姓什么?我姓林。/什么林?雙木林。”學生嘗試用班級姓氏創編(如“你姓什么?我姓黃。/什么黃?草頭黃。”)。展示分享:學生上臺表演自編兒歌,教師點評鼓勵。四、板書設計2. 姓氏歌木 + 子 = 李 趙、錢、孫、李弓 + 長 = 張 周、吳、鄭、王古 + 月 = 胡 諸葛、東方口 + 天 = 吳 上官、歐陽(配簡筆畫:木樁、弓箭、月亮、張開的嘴巴)五、作業設計基礎作業:書寫“姓、什、雙、國”各3遍,并為每個字組一個詞(如“姓名”“什么”)。實踐作業:與家人玩“姓氏問答游戲”,記錄3個新學的姓氏拆分方法。選做作業:收集一個復姓的故事(如“諸葛亮”),下節課分享。六、教學反思通過游戲和動手拼字激發興趣,但需控制活動時間,避免影響寫字環節。部分學生對復姓陌生,可結合歷史人物故事增強理解。創編環節中,對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需提供句式模板(如“你姓什么?我姓__。/什么__?+。”)。設計意圖:以“玩中學”為核心,通過拆字游戲、角色問答、生活調查等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掌握姓氏文化,體會漢字構字的智慧,同時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