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3課課題:琥珀內容分析: 《琥珀》一文是根據德國科學家、科普作家柏吉爾的《烏拉波拉故事集》改寫的。課文以講故事的方式,將原本枯燥深奧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生動形象的想象和科學嚴謹的推理相結合的行文特點,從而感受語言的文藝性與思維的嚴密性。核心素養目標: 文化自信:了解琥珀在歷史、文化和藝術中的應用,認識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和價值。 語言運用:理解“琥珀、松脂、拂拭”等詞語的意思。 學生還能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并嘗試解決。 思維能力: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地質背景及其科學價值,掌握相關的地質學、生物學和化學知識。通過分析琥珀的形成過程,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審美創造:能夠將琥珀的知識與其他學科(如歷史、藝術、經濟等)相結合,形成跨學科的綜合理解,培養科學探索精神。 重、難點: 1.提出問題,嘗試用多種方法進行解決。 2.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 3.體會文章語言表達的生動性。情境導入:“只有不斷探索的人,才能領略到世界的奇妙。”同學們,本單元的學習將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向自然科技的大門,透明的琥珀是怎樣形成的?鳥類的祖先真的是恐龍嗎?納米技術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讓我們帶著問題,一起出發前往自然科技博物館探秘吧。博物館以時間為序,共分為“過去--現在--未來有三個主題場館。當我們完成最終任務時,同學們,還可以化身為小小預言家,用手中的筆圖畫未來世界,創科技未來呢!現在的你是不是有點小心動了嗎 走,讓我們抓緊啟程吧!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一、聚焦推測 引出新知1.生字大闖關。教師讀拼音,學生寫漢字,教師指定幾個學生在黑板上聽寫生字。其他學生在紙上寫。然后出示課件,對照自己的聽寫情況,檢驗生字的認讀情況。 2.導入:上節課,我們默讀課文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完成了“小考古學家問題清單”并且了解了這塊琥珀的形成與被發現。這節課,讓我們繼續關注一只小蒼蠅和一只蜘蛛的離奇命運吧,看一看,它們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琥珀的呢? 3.推測琥珀的形成過程。 (1)教師提問:作者為什么說這個故事發約摸發生在幾千萬年前,“約摸”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 又為什么會說“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生在幾千萬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 學生反饋““約摸”,大概估計。從課文中可以看出這個松脂球掛在一棵老松樹立過了幾千年,后來地殼發生變動,松樹腐爛,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又過了幾千年,這樣合起來肯定超過一萬年了。 (2)引導交流:我們知道“推測”的意思是根據已知的事情想象未知的事情。請你看一看,文中哪些內容是已知的?哪些內容屬于作者的推測? (3)學生反饋:①已知琥珀的樣子。②推測琥珀的形成過程。 那么,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重要條件呢?讓我們一起去打開課后的資料袋了解一下吧。 4.學生自讀“閱讀鏈接”《琥珀物語》,說一說琥珀形成的條件。 (1)學生自由讀資料。 (2)琥珀形成經歷的階段: 第一階段:松樹等分泌出可以流動的樹脂。 第二階段:沉積物掩埋。 第三階段:漫長的歲月。 第四階段:地下高溫高壓持續作用。 (3)師生總結琥珀的形成過程:松樹等分泌出可以流動的樹脂——樹脂被掩埋,有機物發生化學反應成硬樹脂——硬樹脂中的有機物進一步發生化學反應成琥珀。 5.回歸課文,探究依據。 默讀第1-12自然段,聯系《琥珀物語》中琥珀的形成過程,想一想:科學家根據這枚琥珀推測出了幾千萬年前故事發生的哪些詳細情形? (1)我們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須具備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松柏樹,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 (2)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3)教師質疑:為什么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 學生反饋:聯想生活經驗我們知道,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 老師小結:因此,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須具備的第二個條件。 (5)思考討論:科學家是根據什么知道這是一大滴松脂呢 他又是怎么想象出蜘蛛的捕食過程呢?這樣想象合理嗎? 學生反饋:松樹滲出的一滴樹脂能同時包住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由琥珀中兩只蟲子的樣子,推測出蜘蛛捕食蒼蠅的情節,這種千載難逢的巧遇。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據而且合理的。理。 老師小結:松脂把兩只小蟲包在里頭,再加上松脂繼續地往下滴,又把原來的蓋住了,就積成了一個松脂球。 但松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應該是古代松樹脂的化石,那么,松脂球想要變成琥珀化石還要經歷哪些挑戰呢 出示課件:幾十年,幾百年,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后來,陸地漸漸沉下去,海水漸漸漫上來,逼近那古老的森林;被埋在泥沙下面;幾千萬年過去了。教師指導學生讀一讀第10-12自然段。 教師總結:同學們,我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高溫高壓的持續作用,所以,科學家推測出這片森林發生了地殼運動、琥珀是滄海桑田巨變的結果。 同學們,請你回看課文第二段,還有一句寫“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請你想一想,科學家想象森林的遠方有一片海的根據是什么?請你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學生反饋:風吹海浪把琥珀卷到岸邊,孩子踩著后挖了出來,孩子的爸爸認出這是一塊琥珀。 學生聽寫生字,做好與上節課做好銜接,通過重溫琥珀的美麗,激發探索興趣,為學習新課做好準備。 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語句理解文章,這是理解文章的一個重要方法。 學生通過閱讀,發現琥珀形成的條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圍繞“推測”一詞,讓學生理解推測是“根據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想象不知道”,辨析出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推測的,為學生理解琥珀的形成鋪設抓手。第二節:品析語句,體會生動1.朗讀課文。圈畫語句。 同學們,你覺得琥珀形成過程中哪里寫得生動有趣呢?請你說一說吧。 (1)描寫高溫環境的句段。 課件出示: “晌午的太陽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樹林。許多老松樹滲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陽光里閃閃地發出金黃的光。” 詞語點撥:圈畫出詞語“晌午”“熱辣辣”“厚厚”“閃閃”“金黃”等,高溫環境的描寫,為故事進一步發展作好了鋪墊,設計得巧妙、生動,給我們極大的畫面沖擊感。 (2)描寫蒼蠅的句段。 ①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②說一說,你圈畫出來的描寫小蒼蠅動作的詞。 課件出示:一只小蒼蠅展開柔嫩的綠翅膀,在陽光下快樂地飛舞。它嗡嗡地穿過草地,飛進樹林。 那只小蒼蠅停在一棵大松樹上。它伸起腿來撣撣翅膀,拂拭那長著一對紅眼睛的圓腦袋。它飛了大半天,身上已經沾滿了灰塵。 教師點撥:圈畫出寫蒼蠅動作的詞語。(展開、飛舞、穿過、飛進、停、伸、撣撣、拂拭) 教師提問:從這里詞中你感受到的這只小蒼蠅的生活是怎樣的?(快樂,悠閑,自在自由,無憂無慮等) 教師小結:作者對蒼蠅的出場,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小蒼蠅的外貌、動作、心情,寫得活靈活現。生動細致的為我們勾畫出一個輕松、悠閑的蒼蠅,富有畫面感。 (3)描寫蜘蛛的句段。 ①出示寫蜘蛛的句段。 出示課件:忽然,有個蜘蛛慢慢爬過來,想把那只蒼蠅當作一頓美餐。它小心地劃動長長的腿,沿著樹干向下爬,離小蒼蠅越來越近了。 引導學生體會“慢慢爬過來”“小心地劃動”“向下爬”“越來越近”,感受氣氛的緊張。蜘蛛小心翼翼地接近他的獵物,一心想吃掉小蒼蠅。 教師總結:琥珀的形成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老松樹滴下的松脂包住了蒼蠅和蜘蛛,松脂繼續滴下來,蓋住了原來的,積成了一個松脂球;二是海水淹沒了森林,松脂球被埋在泥沙下面,經過幾千萬年的時間,松脂球變成了化石。 2.同學們,請你再次翻到課后“閱讀鏈接”請你和課文做對比,說一說它們之間的異同點。 教師點撥: 同:內容相同。寫琥珀的相關知識,講述了琥珀的形成。 異:寫作方式不同。課文用“講故事”的表達方式更加生動有趣;“閱讀鏈接”是一篇純粹的說明文,語言簡潔,講述清楚明白,但缺少感染力。 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感,學生通過語言品味,感情朗讀,培養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體會語言文字的魄力。 學生閱讀“閱讀鏈接”然后和課文做對比,跟同桌討論它們之間的異同點。設計意圖通過想象畫面、有感情朗讀,以及復述故事,使學生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欣賞感悟能力。拓展作業:同學們,對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你又有什么新的推測呢? 比如:蒼蠅和蜘蛛也許在幾千萬年前是一對好朋友,蒼蠅來蜘蛛家做客的時候被包裹在松脂里了。 把你對琥珀形成過程的推想寫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