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5.草船借箭教學目標1.認識“瑜、忌”等9個生字,會寫“妒、忌”等11個生字,正確讀寫“妒忌、推卻、都督、遲延、探聽、幔子、私自、調度、擂鼓、吶喊、支援、丞相、軍令狀、自有妙用、神機妙算”等詞語。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一說故事的內容。3.緊扣課文語言,感悟文中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特點,特別是通過對諸葛亮籌劃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內容的研讀,感受諸葛亮足智多謀,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的本領。4.通過學習,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對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教學重點1.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一說故事的內容。2.緊扣課文語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3.通過學習,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對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教學難點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激趣導入,解題質疑。1.談話激趣,引導交流:我們國家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我國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們的主人公分別是誰?2.全班交流,教師小結。3.在“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歡哪一名著?能說說理由嗎?4.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相機引導,指導學生發言。5.導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學習著名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草船借箭》(板書課題:草船借箭)學生齊讀課題。7.質疑課題: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或想法嗎?(學生質疑,教師篩選整理有價值的問題。如:(1)誰用草船借箭?(2)向誰借箭?(3)為什么要借箭?(4)怎樣借箭?(5)借到箭了嗎?)二、自由閱讀,相互討論。1.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提出閱讀要求。(1)做到“四不”:不錯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讀破句子。(2)做到“四到”:眼到、心到、手到。(3)讀到有疑問的地方多讀幾遍。2.四人小組互相交流,試著解決剛才所提的問題,小組長整理并記錄小組同學的意見,記錄小組同學無法解決的問題。3.全班交流,解決小組同學解決不了的的問題。三、再讀課文,了解內容。學生自由讀課文,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課文寫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智超群。)第二課時一、閱讀課文,尋詞突破。1.指名多個學生分自然段合作讀課文。2.課文的結尾說“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大吃一驚,長嘆道:‘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這段話中的“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于估計客觀情勢,決定策略。)3.提出問題:課文中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二、精讀課文,理解神機妙算。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畫出能表現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處?2.小組交流,小組長整理并記錄小組同學的意見。3.全班交流,教師引導相機小結:知天文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1.“大霧漫天”是什么意思?(到處都是大霧。)2.“大霧漫天”與“借箭”有聯系嗎?(有,這是借箭成功的外部條件。)從哪里能夠看出來?(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3.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暗自高興,因為這場大霧是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4.你從哪里看出這場大霧是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許是湊巧碰上的呢?(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5.教師范讀,學生交流讀這段話后的感受。(1)感受到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準了這場大霧。(2)感受到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從容不迫,神機妙算。6.交流小結:選擇這樣的天氣,說明了什么?(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預測準確。)懂地理、巧安排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1.小組交流:諸葛亮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2.全班交流,教師小結。(1)把船只“用繩索連接起來”,“一字擺開”,既便于統一行動,避免走散,又不留空當,使受箭面積增大。(2)軍士“擂鼓吶喊”,既是為了虛張聲勢,制造進攻的假象,吸引曹操軍隊的注意力,引曹軍出來射箭,又是讓曹軍明確射箭的目標、方向。3.從這樣的安排中你了解到什么?(諸葛亮考慮周全,安排巧妙。)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4.小組交流:諸葛亮這樣做的目的又是什么?5.全班交流,教師小結。“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樣既能兩面受箭,又可保持船體平衡,也便于箭滿后船輕水急返回,省去調頭的時間。6.從這樣的安排中你有了解到什么?(諸葛亮考慮周全,安排巧妙,保證船只充分受箭并順利返回。)7.自由讀句子,體會諸葛亮的考慮周密,算準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識人心1..識周瑜諸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1)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諸葛亮,所以周瑜設好圈套,明里共商軍事,暗里設陷阱害人,假借“公事”逼迫諸葛亮承擔造箭任務。諸葛亮“立下軍令狀”這不是正中周瑜的圈套嗎?(不是。)(2)你從哪里能夠看出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險惡用心?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多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3)讀一讀,說說自己的體會。(諸葛亮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肅向周瑜提借船之事。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早在立軍令狀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個草船借箭的計劃。)2.識魯肅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多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1)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殺機,魯肅又是周瑜的心腹,為何還要請魯肅幫忙?他不怕魯肅向周瑜告密嗎?(他知道魯肅忠厚守信,又顧全大局,可以信賴,特向他借船,做好了借箭的準備。)(2)從諸葛亮這一大膽的行為中你感受到什么?(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有計謀、有膽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軍令狀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個草船借箭的計劃。)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3)讀一讀說說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魯肅的忠厚守信和顧全大局,感受到諸葛亮的超人的計謀和膽識。)3.識曹操諸葛亮笑著說:“霧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霧散了就回去。”……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靠近。”(1)讀一讀,說說自己從中感受到什么?(諸葛亮抓住曹操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利用大霧的天氣,前去“借箭”。)(2)“諸葛亮笑著說”,他在笑什么?(笑自己的神機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這是自信的笑,勝利的笑;笑魯肅的忠厚老實、不知底細,這是幽默的笑,寬厚的笑。)三、再讀課文,體會人物特征。1.教師小結:學了課文我們知道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干,想設計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斗智,在魯肅的幫助下,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智超群。2.課文中有很多人物對白,尤其是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對白,這些對白充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下面老師和大家一起來讀一讀課文。3.分角色朗讀課文:老師讀提示語,一組同學讀周瑜的話,二、三組同學讀諸葛亮的話,四組同學讀魯肅的話,五組同學讀曹操的話。四、總結全文。1.教師小結: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確說明了諸葛亮神機妙算。這句話照應了課文開頭的第一句話“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正因為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為他有才干,才能挫敗周瑜的陰謀,使周瑜自嘆不如。周瑜大吃一驚,長嘆道:“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2.小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呢 3.代表發言,全班交流,教師引導:(1)周瑜的智商不如諸葛亮,因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2)周瑜的胸襟不如諸葛亮,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而諸葛亮寬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3)諸葛亮考慮問題的能力,觀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勝過周瑜。五、拓展閱讀。1.你還知道《三國演義》的那些歷史故事?(自由交流)(1)曹操——煮酒論英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華容道、割須棄袍(2)劉備——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三讓徐州、三顧茅廬、借荊州、白帝托孤(3)關羽——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刮骨療傷、走麥城(4)張飛——怒鞭督郵、古城相會、長坂橋、義釋嚴顏(5)呂布——鳳儀亭、連環計、轅門射戟、白門樓、夜襲徐州(6)諸葛亮——隆中對、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木牛流馬(7)趙云——長坂坡(8)周瑜——蔣干盜書、苦肉計、火燒赤壁(9)呂蒙——白衣渡江(10)曹植——七步成詩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三國演義》。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