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春小學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計劃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隨著新學期鐘聲的敲響,校園里又充滿了蓬勃的朝氣與活力。我滿懷著對教育事業的赤誠與熱愛,踏上了六年級《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新征程。在不斷追求教育卓越、提升自我素養的道路上,我渴望通過深入淺出的教學,為學生們鋪就一條通往道德與法治知識殿堂的堅實道路,引領他們在知識的潤澤下茁壯成長。現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育教學的現實需求,制定如下工作計劃。一、學情分析本班大部分學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充滿生活智慧與哲理的學科,他們滿懷興趣,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思維活躍。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班級里留守兒童數量較多,由于長期缺乏家庭教育的溫暖與引導,使得少部分學生在學習上出現了困難,成為了學困生。這些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猶如迷失方向的小船,急需教師給予更多的關愛、教育與引導,幫助他們盡快找到正確的航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二、教材分析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教材自2020年春季開始正式投入使用。全冊內容豐富多元,共分為四個單元,每個單元都蘊含著獨特的教育價值與深刻內涵。1. 第一單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長”: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如同為學生打開一扇認識自我與他人的窗戶,讓他們深刻領悟到每個人都擁有被尊重的權利,學會如何尊重自己,更要懂得尊重他人。同時,理解寬容的真諦,培養友愛寬容的美好品質,不斷反思過去,從經歷中汲取成長的養分,從而實現自我的完善,促進身心健康發展。2. 第二單元“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此單元將地球的命運與人類的未來緊密相連,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地球的健康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石。從而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環境保護意識,掌握科學有效的環保方法,培養強烈的環保責任感。使他們能夠自覺地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讓“舉手之勞做環保”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習慣,在踐行環保的過程中收獲幸福與自豪。3. 第三單元“多樣文明 多彩生活”:本單元是一場文明的盛宴,讓學生了解到文明因多樣而充滿魅力,因交流而蓬勃發展,因互鑒而不斷進步。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的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是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人文基礎。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樣性,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才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4. 第四單元“讓世界更美好”:學習這一單元,猶如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讓他們認識到世界各國緊密相連,只有團結協作、達成共識、互惠互利,才能共同創造人類美好的未來。這不僅對學生認識身邊的生活環境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更讓他們明白和平友善的生存環境需要我們每個人為之努力奮斗。世界是多元的,熱愛和平,利用科技發展造福人類,是地球家園每一個成員義不容辭的責任。三、教學目標1. 讓學生深刻懂得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在尊重他人與自我尊重中不斷完善自我,實現身心健康成長。2. 領悟寬容的意義,將友愛寬容的品質內化為自身的修養,進一步完善自我,促進全面發展。3. 明白反思的重要性,養成反思的良好行為習慣,從反思中汲取力量,持續完善自我,助力健康成長。4. 初步認識全球環境惡化、人口增長過快、資源匱乏等嚴峻問題,以及各國采取的應對策略,深切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深刻含義。同時,了解自己擁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樹立正確的權利與義務觀念。5. 知曉我國曾發生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災害,認識到大自然的不可抗拒性。感受災害中人們團結互助的偉大精神,掌握在自然災害中自我保護與互助的方法。6. 培養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學習歷史的習慣,理解環境與人類文明發展之間的緊密依存關系,樹立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7. 引導學生感知身邊資源對生活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爭做環保小衛士的熱情,積極投身于環保行動。8. 了解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明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讓生活更美好。9. 通過收集中國在聯合國的聲音與行動資料,整理中國參與聯合國活動的具體事例,鍛煉學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10. 激發學生對和平的熱愛之情,讓學生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為維護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四、教學重難點1. 讓學生深刻理解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的理念,掌握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方法與技巧。2. 領悟寬容的意義,學會在生活中運用寬容的心態對待他人和處理問題。3. 明白反思的意義,培養學生自覺反思的行為習慣,讓反思成為成長的助力。4. 深刻認識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形成堅定的環境保護意識,養成長期的環保行為習慣。5. 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種類、分布及危害,掌握科學有效的預防自然災害的方法。6. 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發祥地,增強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7. 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差異,樹立尊重文化多樣性的觀念。8. 認識科學技術對生產和生活的重要影響,明白科技改變世界、成就夢想的力量。9. 了解國際組織的分類和重要作用,掌握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構成與作用,理解中國與國際組織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的關系。10. 認識戰爭帶來的巨大傷害,明白和平是世界發展的潮流,了解中國為推動和平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五、教學措施1. 將培養學生的“四種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實踐應用能力)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徹底摒棄過去“滿堂灌”的傳統教學觀念,讓課堂成為學生能力提升的舞臺。2.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對兒童的尊重、理解與關注,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道德與法治,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養和法治觀念。3. 組建學習小組,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在實踐中親身體驗,在交流中深刻感悟,享受健康快樂的學習生活。4. 充分利用課件等多媒體資源進行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力求課堂的多樣化。通過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同時,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5. 引入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活動 ,讓學生在特定場景中理解和運用知識。比如在講解尊重他人時,設置不同的社交場景,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體會尊重與不尊重的行為表現和影響。6. 開展主題演講活動,每個單元確定一個相關主題,如“我心中的和平世界”“科技改變生活的故事”等,鼓勵學生自主準備,在課堂上進行演講,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對知識的深度理解。7. 結合生活實際,布置開放性作業,如讓學生調查社區的環保現狀并提出改進建議,或者了解身邊不同職業人群的工作內容并談對職業尊重的理解,培養學生觀察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8. 定期組織知識競賽,以單元知識點為基礎,設置有趣的競賽題目,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競爭意識,鞏固所學知識 。六、教學評價1. 過程性評價:密切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包括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小組合作的貢獻度、發言的質量等,及時給予鼓勵與指導。記錄學生日常作業的完成情況,考察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針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個別輔導或集中講解。通過課堂提問、小測驗等方式,定期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方法。2. 表現性評價:安排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踐活動,如環保主題的社區宣傳、模擬聯合國會議等,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組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根據活動表現給予評價。鼓勵學生進行項目式學習,例如制作關于世界文化遺產的手抄報、撰寫科技對生活影響的小論文等,從項目的策劃、執行到成果展示,全面評估學生的綜合素養。3. 終結性評價:在學期末進行綜合性的考試,涵蓋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和核心素養要求,檢驗學生對本學期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整體掌握情況。結合學生的自評、互評以及家長評價,全面了解學生在學習態度、行為習慣、道德認知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形成一個立體的、全面的評價結果,為后續教學提供參考。教育是一場向美而行的遇見,是一段溫暖人心的修行。在這一學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將以愛為帆,以責任為槳,引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前行,讓道德與法治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愿成為那棵搖動的樹、那朵推動的云,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美好與善良,為他們的成長之路點亮明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