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拿來主義》的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魯迅的生平以及文章創作的歷史背景,積累文學常識。2.了解“雜文”的相關文體知識,領會作者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來論證論點的寫作特色。3.梳理文章論述的脈絡層次,學習先破后立的論證結構。4.讀懂作者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時的態度,學習作者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方法—批判性地繼承與創新。【教學重難點】學習比喻論證和邊破邊立的論證方式,明確實行“拿來主義”的現實意義。【教學過程】一、導入材料一:這是備受爭議的清華美院設計作品和河南衛視的唐宮夜宴圖的對比,同學們認為哪幅圖中的人物更符合你們的審美呢?再看看毒教材插圖和舊教材插圖,哪個更符合我們的審美呢?針對以上四幅圖畫,你有怎樣的感想呢,其實,這是一個關于外來文化,我們如何“拿來”,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如何傳承的思考。在上個世紀初,魯迅先生就已有了自己的思考。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拿來主義》,共同走入那個時代,走近魯迅,一起挖掘其思想的內核,并學習運用魯迅思辨性論文的特點,來看看我們的文化該如何選擇。二、解題與寫作背景介紹拿來:用手將某物從較遠的地方搬到較近的地方。主義:對事物 或現象的系統看法或主張。題目“拿來主義”是本文的論題。針對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發揚國光”的復古潮流,魯迅提出了“拿來主義”不過魯迅的“拿來主義”與五四運動時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選擇的“拿”,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寫作背景本文寫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帝國主義把魔爪伸向華北,蔣介石反動統治集團越來越依附英美帝國主義,肆無忌憚地出賣民族利益,討好帝國主義,從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方面奉行一條徹頭徹尾的賣國投降路線。英美帝國主義除了肆意踐踏我國領土主權,瘋狂掠奪我國經濟資源外,還用腐朽沒落的西方文化腐蝕我國人民,反動政府和帝國主義互相勾結,一個“送去”,一個“送來”,中國面臨著“殖民地化”的嚴重危機。三、合作探究借助探究的問題,引領學生誦讀文本,理解文本。1.本文題為拿來主義,探討的是什么問題?觀點在哪里出現? 明確:探討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問題。主要觀點在第7段提出,接著加以論證。2.觀點在行文中間才出現,之前都做了什么?明確:在“拿來主義”之前,先談到了“閉關主義”、“送去主義”、“聽憑送來”幾種情況,幾種情況都是作者所反對的。 “閉關主義”——給槍炮打破了大門,碰了一串釘子——封閉落后。 “送去主義”——子孫們、殘羹冷炙做獎賞 ——亡國滅種。 “聽憑送來”——被“送來”東西嚇怕了——毒害侵略。這說明這幾種方式都不可取,所以我們就只有“拿來”。 3.如何實行“拿來”?明確: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1)具體是怎么論證的呢?運用“大宅子”的比喻。 “魚翅”比喻外國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鴉片”比喻外國文化中精華和糟粕共存的部分;“煙槍和煙燈”外國文化中沒有使用價值但適當保存一點可以作反面教材的部分;“姨太太”比喻外國文化中反動腐朽應該完全摒棄的部分。(2)在論證怎樣“拿來”的時候,是不是直接就指出來該怎樣做的呢?明確:也不是。也是先否定幾種做法:孱頭——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進門——害怕繼承拒絕借鑒,逃避主義;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盲目排斥,虛無主義,左派幼稚病患者;廢物——欣欣然蹩進臥室大吸鴉片——崇洋媚外全盤西化,投降主義。 (3)那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 明確:他占有,挑選。4.“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閱讀第九段,看看拿來主義是如何處理“大宅子”的?文中的魚翅、鴉片、煙槍和姨太太分別代表了什么?這是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明確:先占有后挑選,吸取精華,剔除糟粕。對 象 具體所指 做 法 論證方法魚 翅 文化遺產中的精華 吃掉——吸取精華 比喻論證鴉 片 精華與糟粕并存部分 送藥房——批判吸收煙槍和煙燈 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 送一點進博物館,其余毀掉姨太太 文化遺產中的糟粕 驅散 摒棄概念補充: 比喻論證,簡稱喻證法,是指用具體生動的事物來形象地證明抽象道理的論證方法,其本質是化虛為實。比喻論證的作用是深入淺出,生動形象地證明觀點,使觀點更為清晰,讀者更易理解。四、重點句子欣賞,體會諷刺犀利的語言風格。1. 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明確】送“古畫”“新畫”,“幾位”“幾張”“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諷刺少的可憐,還一路招搖賣好之丑態, “捧”“發揚國光”,“捧”指畢恭畢敬、諂媚討好的奴性嘴臉。“發揚國光”,反語,諷刺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丑惡嘴臉。2. 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征主義”,此后更順道到歐洲傳道。【明確】送“梅蘭芳博士”,“催進”“傳道”“順便”,諷刺討好列強、媚外求榮之新伎倆;“算得”“一點”“進步”,“進步”,反語,實則是退步、墮落。“算得”“一點”指對這種行為的不屑不齒。3.總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說,這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明確】反語,增強諷刺意味。4. 但我們沒有人根據了“禮尚往來”的儀節,說道:拿來!【明確】單詞成句,短促有力,不滿、憤恨以及對早日實現“拿來主義”的強烈渴望。3. 辨析“拋來”和“拋給”。【明確】“拋來”是漫無目的的,隨便拋,你接著就是;“拋給”是帶有目的性的,只是給你,往往不懷好意。4.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明確:運用反語,“豐富”是欺世惑眾的自夸,原是媚外求榮的借口;“大度”是對民族利益的背叛和出賣。這表達了作者對這種行為的強烈的嘲諷之情。5.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明確】“國粹”是反語,原指國家文化中的精華。“煙燈煙槍”比喻的是文化糟粕,是不可能在“國粹”之列的,作者這樣寫,批判、憎惡之情溢于言表。五、再讀文本,體會文本價值(1)那么拿來主義者最終會成為一種什么樣的人呢?跟前面什么樣的人形成一種對比呢?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不要膽小、畏首畏尾,分清糟粕與精華,不能僅僅為自己考慮)(2)文中哪一句話能夠體現出“勇猛”?--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面對外來的西方文化,我們要直面現實,不必畏懼,完全可以放開膽量,盡量地吸收。(3)魯迅寫這篇文章,反復強調“我們要拿來”,至于如何辨別精華與糟粕,那是拿來之后的事。那么主動去拿的后果是如何的呢?--出新人,出新文藝。出新人是魯迅暢想拿來后的一個目標。魯迅一以貫之的思想是立人。魯迅認為, 救國救民之道“ 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 只有養成無數“ 尊個性而張精神”、獨立覺醒的新人, 才能讓中國“ 屹然獨立于天下”。六、課堂總結上世紀 30 年代,針對當時社會上的一些“文化復古主義’逆流和“盲目排外”的情緒,以及國民黨政府奉行的“送去主義的媚外政策,魯迅先生提出“拿來主義,意在告誡國人如何正確對待我們的傳統文化以及外來文化。今日之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趨緊密,唯有采用“拿來主義”,才能創造出更加燦爛多彩的新文化,才能締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新世界。正如魯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遺》中有言:“我已經確切的相信:將來的光明,必將證明我們不但是文藝上的遺產的保存者,而且是開拓者和建設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