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下第1課《古詩三首》教學設計【教材解讀】本課的三首古詩,描寫的都是古代的兒童生活。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寫的是初夏時節,農家忙于耕織,兒童小小年紀就傍著桑陰學種瓜的情景,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兒童的勤勞可愛。楊萬里的《稚子弄冰》,則描繪了幾個兒童在嚴寒的冬晨弄冰玩耍,自得其樂的場景,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兒童的純真快樂。雷震的《村晚》則描寫了一幅放牛歸來橫坐在牛背上吹著短笛的畫面,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兒童的悠閑自在。通過品味詩句,想象畫面,感受古代兒童生活的情趣,是本課學習的重點,體會作者對兒童的喜愛與對童年的懷念。【教學目標】語言建構:會認“晝、耘、稚”等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供”,會寫“晝、耘、桑、曉”4個生字。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并能默寫。思維發展:能理解詩句,想象畫面,走進古代兒童的別樣生活,體驗古代兒童的生活情趣。創意表達:能展開想象,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改寫成一篇短文。【教學重難點】能理解詩句,想象畫面,走進古代兒童的別樣生活,體驗古代兒童的生活情趣。【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單元導入,揭示課題1.呈讀單元篇章頁主題句: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樂也好,心酸也好,對于他都是心動神移的最深刻的記憶。冰心奶奶的這句話,說的是大人對于童年的感受。的確如此,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童年往事,是人生最美好的回憶。(出示單元頁和單元課文目錄)2.這個單元,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都與童年這個主題有關,寫的都是童年最令人心動神移的記憶。這節課,我們先學習古詩三首。揭示課題:古詩三首二.通讀古詩,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1)理解詩題,回顧四下學過的另一首《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理解詩題。相機糾錯“興”的讀音。對“雜興”的理解。(2)再次了解作者范成大。(3)指名朗讀、齊讀,相機指導讀準生字“晝”“耘”“供”,讀好詩句的節奏。注意“績”讀四聲。(七言絕句四三節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讀音區別。(結合視頻和相關資料理解運用)供(gōng):提供某種利用的條件(給對方利用)。如提供、供應、供不應求等。供(gòng):表示祭祀或案情陳述。如供奉、供品、供認不諱、口供、供詞等。注音:父母非常辛苦,供我吃,供我穿,還供我上學。在證據面前,他供出了所有的罪行。2.課件出示《稚子弄冰》。(1)用同樣的方法理解詩題、了解詩人楊萬里,回顧學過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朗讀齊讀,讀準生字“鉦”“磬”。(2)強調多音字“當”讀四聲,“當作”之意。 3.課件出示《村晚》:理解詩題,了解詩人,指導讀準生字“陂”“漪”。讀通讀順,讀好節奏。三.初步比較,體會異同小組交流,分享。明確:1.都寫了古代兒童的生活。第一首寫古代的孩子在學種瓜,第二首寫古代的孩子在玩冰,第三首寫古代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吹短笛。(如果學生說得詳細更好)2.其他:都是宋代詩人寫的。都表達出了對兒童的喜愛之情。都是寫鄉村兒童生活的。寫的季節不同(只要學生說得有理有據都可)四.品味詩句,想象畫面1.學習《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自學提示:(1)參考注釋理解詩句[耘田]在田間除草。[績麻]把麻搓成線。[解]理解,懂得。[供]從事。[傍]靠近。[陰]樹蔭。 (2)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不要直接照搬翻譯,可以加上人物、季節、環境、人物活動和自己的初步感受)(3)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自己看到的畫面,體會到的樂趣。2.交流分享(1)指名說詩意:初夏,農人白天在田間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織布,村莊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擔起了家庭的重擔。孩子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卻在茂盛的桑樹下學著大人的樣子種瓜。(2)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交流中相機點撥引導:農人是白天、黑夜是怎樣辛苦忙碌的?(白天耘田圖、夜晚績麻圖)加上環境、人物活動如:一到初夏,農人們便忙活起來了,田里苗要培,草要除。天剛蒙蒙亮,男人們就戴上草帽,挎起籃子,扛著鋤頭往田里走。在田間忙活了一陣后,他們的臉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但他們一點兒也不覺得累,只是用袖子隨意地擦了擦臉,又彎下腰忙活開了。女人也沒閑著,打掃庭院,照料牲畜,看管孩子……夜晚她們坐在燈下搓麻線,紡紗織布。孩子是怎樣學種瓜的?(孩童種瓜圖)他會做什么?說什么?如:孩子們在田間地頭的桑樹蔭下學著大人的樣子種瓜呢。他們光著腳蹲在地上,手上拿著耙子,先學著大人的樣子挖了一個坑,然后把瓜苗放進去,蓋上土,再澆上水,瓜苗就種好了。看著綠色的小苗,孩子們興奮得又叫又跳。(3)從中你體會到了怎樣的情感?體會到了兒童的勤勞能干,天真可愛,表達了作者對兒童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五.書寫生字,背默詩歌1.觀察字形和結構“晝”“耘”“桑”“曉”。 左窄右寬“曉”“耘”。“桑”“晝”筆畫多,寫得緊湊一點,字形不要太長。2.說說易寫錯的地方。“曉”右上邊不要多一點。曉是形聲字,日是形旁,表示太陽,右邊的堯是聲旁,曉字可以這樣記:用火燒,用水澆,東方日出就是曉。)3.學生默寫,同桌相互評價。全詩寫正確兩顆星、干凈整齊一顆星、字形優美兩顆星。(圈出寫得漂亮、規范的字)六.課堂小結,課后作業齊背《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這節課你獲得了哪些新知?有哪些新的體驗?作業:1.把這首詩背給同桌聽,并熟練說出詩意和注釋。2.預習《稚子弄冰》和《村晚》。讀熟這兩首詩,結合注釋和相關資料,理解詩意。第二課時【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1.(出示三首詩插圖)看第一首詩插圖背誦《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指名說詩意;師生合作嘗試背誦后兩首(看插圖)。2.指名回顧本課生字、多音字。二.學習《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1.借助注釋,結合圖片,了解詩中的古代事物:金盆:金屬的盆子。銀鉦:一種銀色金屬打擊樂器。玉磬:一種玉石打擊樂器。玻璃:古代常指一種玉石。(注意字的偏旁,金字旁和玉字旁的區別)2.同桌之間相互說說詩意。詩意:清晨,滿臉稚氣的小孩,將夜間凍結在盆中的冰塊脫下,用彩絲穿起來,提在手中當鉦來敲。他輕輕敲打,冰塊發出像玉磬一樣穿林而過的響聲,忽然卻聽到了另一種聲音——冰塊落地,發出了如玻璃破碎的聲音。3.稚子是怎樣玩冰的?圈出詩句中的關鍵動作說一說。脫——穿——敲——碎。自己先做一做,然后和同桌相互用動作演示。 4.稚子弄冰的過程中,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想象他們當時的語言、動作、神態。5.這樣的童年生活,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三.學習《村晚》(一)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1.草滿池塘水滿陂,兩個“滿”,意思一樣嗎?第一個“滿”,是指水池塘里的水滿起來了;第二個“滿”,是指池塘岸邊的草長起來了,十分茂盛。2.山銜落日浸寒漪,你覺得哪個字寫得特別妙?引導品味“銜”的情趣:夕陽落在山頭,就像被遠山輕輕銜在嘴里。運用擬人寫法,寫得富有情趣。“浸”:體會山和夕陽倒映在水里的樣子。3.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把它畫出來。同桌之間相互分享。(二)◇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1)詩句中哪個字寫出了牧童悠閑自在的樣子?引導比較“橫”與“坐”“騎”的不同表達效果:橫坐在牛背,說明牧童的姿態很隨意,很自由。(2)什么叫“短笛無腔信口吹”呢?你能具體描述一下嗎?預設:短笛無腔信口吹,就是有一句沒一句地吹短笛無腔信口吹,就是長一句短一句地吹短笛無腔信口吹,就是高一聲低一聲地吹短笛無腔信口吹,就是想吹就吹不想吹就不吹短笛無腔信口吹,就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吹(3)這樣的牧童生活,你喜歡嗎?讀出這種悠閑自在的感覺。四.拓展閱讀 小兒垂釣(唐·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孩童?這個孩子是一個讓路人保持安靜,不要亂動亂問,一心想要釣魚的頑童。好像還可以看到魚兒上鉤之前那繃著小臉的靜靜忍耐,待目的達到,可能緊接著就是一聲歡呼,一臉歡欣。那是孩子毫不作假的快樂。村居(清·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春天孩子們最愛做的是什么?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你認為白居易筆下的小娃可愛嗎?所見(清·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放牛娃也挺快樂。他們不僅可以橫牛背,還可以捕鳴蟬。你更喜歡哪一個? 這些古詩,都寫了童年生活,我們分別看到了詩人為什么喜歡寫兒童生活?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交流明確:詩人寫兒童生活,不僅表達了對兒童的喜愛,更表達了自己對童年時代的懷念。五.背默積累,改寫古詩1.背誦這兩首古詩。并默寫其中的一首。2.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展開想象,改寫成短文改寫小貼士◇明確這首詩所寫的時間(季節)、地點和人物。 ◇理解詩句,結合插圖,想象當時的畫面和情景。◇寫出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表現人物的心情。六.課堂小結與作業:豐子愷說,只有孩子能讓人忘記時間的煩惱。當一個人以孩子般單純而無所希求的目光去觀看這個世界,世界便格外美好。同學們,你們正處在一個人一生當中最美好的時代,希望大家能在享受童趣,享受童真的同時,為自己的童年插上努力的翅膀,自由地飛翔在童年的天空!智慧超市,創新作業1.必做:發揮自己的想象,把稚子弄冰的故事寫下來。2.選做:(1)搜集有關描寫兒童的古詩,抄下來。(2)和同學們一起演一演這首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