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感天動地竇娥冤,千古奇冤何時雪?—必修下冊4《竇娥冤(節選)》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語言建構:了解元雜劇的特點及相關知識,品味“本色化”戲劇語言。思維發展:把握故事情節并分析竇娥的形象,理解竇娥悲劇的社會意義。審美鑒賞:感受竇娥身上的人性美;鑒賞品味,領略戲劇語言藝術。文化傳承:認識惡劣社會秩序對人性的摧殘,培養學生向善的心靈。二、教學重難點:1.重點:把握故事情節并分析竇娥的形象;品味“本色化”戲劇語言;2.難點:品味“本色化戲劇語言”。三、教學課時:2課時。四、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品矛盾糾葛,悟竇娥抗爭之魂(一)情境導入:同學們,在大家看過的影視作品里,那些含冤受屈的角色總能深深觸動我們的心。就像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的安迪,被誤判入獄,卻始終沒有放棄對自由的渴望;電視劇《瑯琊榜》中的赤焰軍將士,遭奸人陷害,背負叛國之名,讓人痛心不已。今天,我們要走進一位同樣含冤受屈的古代女子 —— 竇娥的世界。大家或許聽說過 “六月飛雪” 這個奇景,它就和竇娥緊密相連。在那個看似平常的元代社會,竇娥究竟經歷了什么,才會讓上天都為之動容,降下這違背常理的大雪?是怎樣的冤屈,讓一個柔弱女子發出震撼天地的呼喊?她的故事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社會真相和人性掙扎?讓我們一起走進《竇娥冤》,去揭開竇娥身上的神秘面紗,感受她的悲慘命運,探尋其中的深刻內涵。(二)知人論世1.了解作者:字漢卿,號已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雜劇代表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被稱為是“中國的莎士比亞”。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他精通音律會吟詩,會吹簫、彈琴、歌唱、舞蹈,也會下棋射獵多才多藝。關漢卿不滿當時的社會現實,一生“不屑仕進”。他一生主要從事戲劇活動,不僅寫劇本,而且登臺演唱,借助元雜劇藝術來揭露現實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2.元雜劇常識:散曲 小令+套曲元曲雜劇 散曲+“科”+“白”3.了解背景: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貴族和官僚,被統治者是勞苦大眾。元代統治者不僅對勞動者殘酷盤剝,而且實行民族分化政策,以利于鞏固其統治地位。他們將全國人口分為四等。統治者和地主階級緊密勾結,共同壓迫各族人民。在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下,各族勞動人民過著悲慘的生活。貪污橫行,冤案不計其數。元世祖死后,他的孫子鐵穆耳即位,就是元成宗。元成宗時期,貪贓枉法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有一次,查出有貪污行為的官吏一萬八千多人,冤案五千多件。《竇娥冤》的冤案就發生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三)環節一 解讀連環畫,梳理雜劇情節結合注釋①和《竇娥冤》第三折,給下列連環畫取小標題。小標題示例:1. 竇天章進京趕考,小竇娥賣與蔡家;2. 蔡婆婆陷遭勒死,張驢兒趁人之危;3. 張驢兒藥死親爹,苦竇娥慘遭誣陷;4. 貪官梼杌受賄,竇娥屈打成招;5. 竇娥含冤臨刑,發下三樁誓愿;6. 父女夢中相見,竇娥向父訴冤。(四)環節二 尋戲劇沖突,聚焦曲詞矛盾優秀的戲劇作品一定“有戲”,就是說人物與人物之間要有矛盾沖突。讀完劇本后,你認為本劇中都存在著哪些戲劇沖突?沖突方 沖突過程 沖突結果外部沖突 張驢兒 嫁與不嫁 對薄公堂官府 招與不招 死不肯認婆婆 牧與不救 只能屈招心靈沖突 天地/自己 恨與不恨 感 天 動 地 2.聚焦心靈沖突:對比兩處曲詞,是否有矛盾?談談你的想法。(1)【正宮·端正好】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游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滾繡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2)【耍孩兒】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愿,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圣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孝婦冤。明確:即使是荒謬的鬼神,也還是最后的希望。對天地從斥罵到祈求,表面上看是心靈沖突,其實仍舊是社會矛盾的內化體現:竇娥找不到悲劇解決的渠道,只能寄希望于天地,這更加深化了本劇社會悲劇的深刻性。(五)環節三 改竇娥結局,明確悲劇命運1.建國后周總理看了《竇娥冤》后說,“觀眾看到竇娥死了,太壓抑了,能不能讓竇娥不死?”你能為竇娥改寫一個結局嗎?請試一試。預設:改寫結局——假如竇娥情節 假 如 … 結局…… 結論 根源竇父賣女 竇娥不愿 竇娥不孝 無法改變 封建思想中的孝道張驢兒逼婚 竇娥愿意 竇娥不守婦道 無法改變 封建思想中的婦德嚴刑逼供 竇娥不頂罪 竇娥不孝 無法改變 封建思想忠的孝道2. 你覺得下面三種結局哪一種更好?說說理由。結局一:有人認為三樁誓愿的浪漫主義手法最利于表現主題,于是讓戲在高潮處(第三折)結束。結局二:明代人葉憲祖改編《竇娥冤》為《金鎖記》:竇娥丈夫并未夭折,而是赴京趕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參加科舉考試,一舉狀元及第。而竇娥在行刑時,因天降大雪,提刑官驚駭,急令刀下留人,竇娥得以不死。最后竇天章平反冤獄,竇娥得以昭雪獲釋,與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歡慶團圓。正是“翁做高官婿狀元,夫妻母子重相會”。結局三(原作結局):竇娥的父親竇天章中狀元后,作為巡吏,到地方查案,竇娥鬼魂顯靈,托夢父親,最后洗雪了冤情。預設:第一種結局:亞里士多德指出:“悲劇描寫 了比現實中更美好,同時又是與我們相似的人物。通過它們的毀滅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感情得到陶冶,即產生凈化的作用。”抗爭與拼搏而不得之后的被毀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這也是悲劇具有審美價值的最根本的原因。第二種結局:則完全改變了作品的悲劇性質,使之成為一部悲喜劇,沒有對黑暗社會的批判性。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了解關漢卿的創作風格。雖然符合了人們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劇的表現力,而流于一般戲曲的大團圓結局的俗套。“中國的劇作家總是喜歡善得善報、惡得惡報的大團圓結尾。”魯迅指出“大團圓”模式的本質是“瞞和騙”,是中國國民性弱點在藝術上的反映,幾千年的封建禮教歷史,妥協平和中庸的思想已成為浸透中國傳統文化骨髓的一種主導性精神傾向,它禁錮和束縛著人們的心靈。第三種結局:中國古典悲劇以悲苦為主,用否極泰來的方式實現悲喜劇的交融,從而創造一種哀而不傷的悲劇美。 劇中悲劇性的沖突是在正義之我與邪惡之他人的層面上展開的,這就決定了沖突的性質必定是善惡兩元的對抗。并且必定有為善的命運多舛,作惡的得意一時的情境出現。如果這種設置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那就不符合儒家的勸善懲惡機制。于是正定勝邪便成為一種必然結局,所以《竇娥冤》也添了一個補恨的尾巴,用大悲大痛之后的小喜來沖淡悲劇意識,以達到一種哀而有節的審美效果。(六)課堂小結: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學習悲劇,我們要緊緊抓住矛盾沖突,探究矛盾沖突的根源,探究悲劇人物身上“有價值的東西”的具體內涵,要認真分析造成悲劇的原因,如性格、社會、時代等等,進而深刻把握悲劇作品的價值。同時要珍視自己閱讀悲劇作品時被激發的良知和悲憫情感,有主動提升自己審美素養的意識。第二課時 “本色” 寫世相,“當行” 塑奇冤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并導入本文唱詞優美而又節奏鮮明,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要反復誦讀,欣賞作品極富表現力的語言。(二)環節一 看連環畫,察曲詞之異對比連環畫“二月飛雪”腳本與曲詞【二煞】【二煞】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綿,免著我尸骸現;要什么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連環畫腳本)竇娥說:戰國時鄒衍遭誣陷,五月天降嚴霜。我竇娥的冤比鄒衍大,老天啊,六月飛大雪。示例:1.曲詞篇幅更長,內容更豐富;2.曲詞有噴如火,滾似綿一類比喻,更形象生動;3.曲詞押an韻,且整齊對偶,更富音樂性和韻律;4.曲詞有不少襯詞,如你道是、豈不聞等,抒情更強烈。總結:戲曲的語言不同于連環畫的“腳本”,也不同于一般的語言。亞里士多德曾說:“悲劇的媒介是經過‘裝飾’的語言。”戲曲的語言經過了怎樣的“裝飾”?講韻律、重抒情、求形象(三)環節二 對讀散曲,識“本色”之妙關漢卿是元代戲劇大師。他的戲劇語言除了以上那些一般戲曲語言的共性之外,還有他自己的特色。下面,我們以【叨叨令】曲詞為例,一起來探究。閱讀散曲【叨叨令】完成如下任務。1. 這首【叨叨令】與課本上的句式竟然完全不一樣。課本上的句式長短不齊。同學們能刪減課文中的唱詞,把它改成和上面無名氏的一樣嗎?散曲·叨叨令黃塵萬古長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風一葉烏江渡,夕陽十里邯鄲樹。老了人也么哥!老了人也么哥!英雄盡是傷心處。示例:孤身只影無親眷,吞聲忍氣空嗟怨。十年不睹爹爹面,前街怕被婆婆見。氣殺他也么哥,氣殺他也么哥!哥哥與人行方便。2.對比散曲和雜劇【叨叨令】語言特點的區別示例:相較于散曲,雜劇曲詞(1)邊唱邊說,曲白結合;(2)襯詞的使用:口語化;增強韻律。(3)語言:質樸、直率(散曲更多用典、語言蘊藉);總體特征:通俗總結: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說:“(關漢卿)一空依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這里的本色,指的就是口語化和通俗化。(四)環節三 觀賞京劇,賞“當行”之美讀一讀課文中【端正好】【滾繡球】兩支曲詞及1920年民國時期程硯秋、羅癭公版中對應的曲詞部分,說說你更喜歡哪只曲詞,為什么?關漢卿版【正宮·端正好】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游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滾繡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程羅版沒來由遭刑憲受此磨難,看起來老天爺不辨愚賢。良善家為什么遭此天譴?作惡的為什么反增壽年?法場上一個個淚流滿面,都道說我竇娥死得可憐!眼睜睜老嚴親難得相見,霎時間大炮響尸首不全。示例:有兩句被刪的曲詞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對于那個時代的女子而言,這可是“逆天”的話。你覺得竇娥會唱出這樣的句子嗎?她是這樣的女子嗎?這樣的曲詞合適嗎?這幾句唱詞反映了竇娥內心的痛苦、絕望、憤怒,它合乎一個蒙冤赴死的人正常的心理邏輯。這兩句唱詞不能刪,因為它體現了關漢卿對人物心理的準確把握與傳神塑造。經過這一番討論,同學們看看,優秀戲劇的曲詞除通俗外,還應該講究什么呢?好的戲曲語言的最高境界應該像其他文學體裁一樣,還要有準確貼合人物形象的特點。在《元曲選·序》中,臧懋循曾這樣說:“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樂府,文采爛然,在淹通閎博之士,皆優為之。行家者,隨所裝演,無不摹擬曲盡,宛若身當其處而幾忘其事之烏有;能使人快者掀髯,憤者扼腕,悲者掩泣,羨者色飛,是惟優孟衣冠,然后可與于此。故稱曲上乘,首曰當行。”像關漢卿這樣的戲曲行家,他的戲曲曲詞特點自然是“當行”的,這里的“當行”就是指他對人性“摹擬曲盡”,曲詞具有高度個性化的特點。三、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重點欣賞了《竇娥冤》的曲詞藝術。請大家梳理一下課堂上的研討收獲,一起來大聲地說一說曲詞語言有哪些特點。(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積極回答,共同復習鞏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