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教學課件2.5實驗:用單擺測量重力加速度第二章 機械振動實驗的目的和原理實驗裝置與器材實驗步驟數(shù)據(jù)處理及誤差分析01020304目錄CONTENTS注意事項05了解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對地球物理學、航空航天技術及大地測量等領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求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有哪些?1、物體作自由落體運動:2、物體從光滑的斜面上由靜止下滑:3、物體靜止于水平面上:4、用打點計時器: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單擺周期公式,單擺周期公式里邊有g,那么我們能不能利用周期公式來測量當?shù)氐闹亓铀俣饶兀?br/>實驗的目的和原理PART 1一、實驗的目的和原理1.目的:利用單擺測定當?shù)氐闹亓铀俣?br/>2、實驗原理:當單擺擺角θ<5°時,可看作簡諧運動,根據(jù)周期公式 得, 若測出擺長l和周期T,即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想一想,要根據(jù)下面的式子測量重力加速度,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03123343563783941104312144516471849205122532426555728590126789101134512131401234567890012345678910012345678910①測周期:②測擺長:秒表刻度尺、游標卡尺實驗原理:實驗裝置與器材PART 2PKPKPK有彈力無彈力1.器材:鐵架臺(帶鐵夾),中心有孔的金屬小球,約1m長的細線,米尺,游標卡尺(選用),秒表二、實驗裝置與器材問題1: 線有粗細、長短的不同,伸縮性也有區(qū)別。不同的小球,質(zhì)量和體積有差異。想一想,應如何選擇擺線和擺球?為什么?提示:線的選擇:細一些、適當長一些(本實驗要求1m左右)。不可伸長,且細線質(zhì)量相對于擺球質(zhì)量可忽略。擺球的選擇:半徑小一些(遠小于擺線長度)、質(zhì)量大一些。這樣做成的裝置才符合單擺模型,當擺角小于5°時,才可看成簡諧運動,擺動周期 。問題2:下圖畫出了細線上端的兩種不同的懸掛方式。應該選用哪種方式?為什么?你還有更好的設計嗎?PK提示:應選用乙方式懸掛,因為相對于甲裝置,乙裝置在單擺擺動過程中擺長不變,且可調(diào)整擺長。2.秒表的讀數(shù)①秒表的使用和讀數(shù):停表的讀數(shù)等于內(nèi)側分針的讀數(shù)與外側秒針的讀數(shù)之和.②注意:當內(nèi)側分針沒有超過半格時,外側秒針讀小于30的數(shù)字; 超過半格時,外側秒針讀大于30的數(shù)字.031233435637839411043121445164718492051225324265557285901267891011345121314BA(1)第一次按壓A按鈕,開始計時;(2)第二次按壓A按鈕 ,終止計時,開始讀數(shù)。(3)按壓B按鈕,秒表復位,分、秒指針均指“0”刻度③操作:031233435637839411043121445164718492051225324265557285901267891011345121314BA0312334356378394110431214451647184920512253242655572859012678910113451213142分7.6秒0312334356378394110431214451647184920512253242655572859012678910113451213141分51.4秒1分 39.8秒實驗步驟PART 31. 在細線的一端打一個比小球上的孔徑稍大些的結,將細線穿過球上的小孔,制成一個單擺。然后拴在桌邊的支架上,如圖所示.2. 用米尺量出懸點到球底部的距離L,準確到毫米;用游標卡尺測擺球直徑,算出半徑r,也準確到毫米。則單擺的擺長l為L-r.3. 把單擺從平衡位置拉開一個很小的角度(不超過5 ),然后放開小球讓它擺動,用停表測量單擺完成30次全振動(或50次)所用的時間(從小球來到平衡位置開始計時),求出完成一次全振動所需要的時間,這個平均時間就是單擺的周期.4. 將測出的擺長L和周期T代入公式求出g的值。5. 變更擺長重做兩次,并求出三次所得的g的平均值。三、實驗步驟數(shù)據(jù)處理及誤差分析PART 4每改變一次擺長,將相應的L和T代入公式 中求出g值,最后求出g的平均值。設計如表所示實驗表格實驗次數(shù) 擺長l(m) 周期T(s) 重力加速度g(m/s2) g的平均值1231.數(shù)據(jù)處理之平均值法:四、數(shù)據(jù)處理及誤差分析五、數(shù)據(jù)分析1.04320.80.50l/mT2/s22.數(shù)據(jù)之圖像法處理:g=T2= L作出T2-L圖像:斜率k =g=如果要求用圖像法來測定重力加速度,哪么應該如何建立坐標系?作出L - T2圖像:注意事項PART 51.應選用長度約1m不可伸縮細線。小球密度較大的金屬球,直徑應較小(最好不超過2㎝)。2.單擺的上端不要卷在夾子上,而要用夾子加緊,以免單擺擺動時擺線滑動或者擺長改變,且l=L-d/2。3.最大擺角小于5 ,可用量角器測量。4.要使單擺在豎直平面內(nèi)擺動,不要形成圓錐擺。5.計算單擺的振動次數(shù)時,應從小球通過最低位置時開始計時,同方向再次通過最低位置時,計數(shù)為1 、 2 ……6.改變懸線長度多次測量,最后求出g的平均值。五、注意事項3.誤差分析(1).系統(tǒng)誤差主要來自于單擺模型本身是否符合要求,即懸點是否固定,擺球和擺長是否符合要求,最大擺角是否不超過5,是否在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擺動等。(2).偶然誤差(1)主要來自于時間測量,測量時間時要求從擺球通過平衡位置開始計時,在記次數(shù)時不能漏記或多記。同時應多次測量,再對多次測量結果求平均值。(2)測長度和擺球直徑時,讀數(shù)也容易產(chǎn)生誤差。例1.(2024江蘇常州聯(lián)盟校期中)“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為了盡可能減小實驗誤差,下述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 )A.擺線偏離豎直方向的最大角度小于5°B.減小擺球的質(zhì)量C.讓小球盡可能在同一豎直面內(nèi)擺動D.當小球通過平衡位置時開始計時B例2.(2024江蘇南京聯(lián)考)某同學利用單擺測得的重力加速度數(shù)值大于當?shù)氐闹亓铀俣鹊膶嶋H值,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可能是 ( )A.開始擺動時振幅較小B.開始計時時,過早按下停表C.測量周期時,誤將擺球(n-1)次全振動的時間記為n次全振動的時間D.測量擺長時,將懸點到小球上端邊緣的距離作為擺長C例3.(2024廣東東莞中學期中)如圖1所示,某同學在“利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測得擺線長為l,擺球直徑為d,然后用停表記錄了單擺n次全振動所用的時間為t。則:(1)下列最合理的裝置是 。 C第二部分 點擊在此輸入你的標題內(nèi)容(2)用螺旋測微器測量擺球直徑,示數(shù)如圖2所示,讀數(shù)為 mm。用停表記錄了單擺50次全振動所用的時間,如圖3所示,為 s。 9.450(9.449~9.451均正確)100.0(3)甲同學選擇了合理的實驗裝置后,測量出幾組不同擺長L和周期T的數(shù)值,畫出如圖4所示的T2-L圖像中的實線a。乙同學也進行了與甲同學同樣的實驗,實驗中將擺線長作為擺長L,測得多組周期T和L的數(shù)據(jù),作出的T2-L圖像,應是圖4中的圖線 (選填“a”“b”“c”“d”或“e”)。(已知c、d兩條圖線和a平行)。 C例4.(2022·鄭州七中期末)在“用單擺測量重力加速度”實驗中,(如圖所示)(1)下列操作正確的是________。A.甲圖:小球從偏離平衡位置60°開始擺動B.乙圖:細線上端用鐵夾子固定C.丙圖:小球到達最高點時作為計時開始與終止的位置D.丁圖:小球自由下垂時測量擺線的長度BD (2)某同學通過測量30次全振動的時間來測量單擺的周期T,他在單擺經(jīng)過平衡位置時按下停表記為“1”,若同方向再次經(jīng)過平衡位置時記為“2”,在數(shù)到“30”時停止停表,讀出這段時間t,算出周期T=t/30。其他操作步驟均正確。多次改變擺長時,他均按此方法記錄多組數(shù)據(jù),并繪制了T2-L圖像,則他繪制的圖像可能是________。D4(3)按照(2)中的操作,此同學獲得的重力加速度將______。(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偏大例5.(2024山東淄博實驗中學期中)在“用單擺測量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某實驗小組在測量單擺的周期時,測得擺球N次全振動的總時間為Δt。在測量單擺的擺長時,先用毫米刻度尺測得擺線長度為l,再用游標卡尺測得擺球的直徑為D。回答下列問題:(1)為了減小測量周期的誤差,實驗時需要在適當?shù)奈恢米饕粯擞?當擺球通過該標記時開始計時,該標記應該在擺球擺動軌跡的 。 A.最高點 B.最低點 C.任意位置B (2)用題目中給出的字母表示出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 。 (3)為了提高實驗的準確度,在實驗中可多次改變擺長L,并測出相應的周期T,從而得出幾組對應的L和T的數(shù)值,以L為橫坐標,T2為縱坐標,作出T2-L圖線,但同學們不小心,每次都把小球直徑當作半徑來計算擺長,由此得到的T2-L圖線是圖乙中的 (選填“①”“②”或“③”)。 ①(4)在沒有游標卡尺的情況下,某同學先測出擺長較長時的擺線長度L1,并測出此時單擺的周期T1;然后把擺線長度縮短為L2,再測出其周期T2。則當?shù)刂亓铀俣却笮〉谋磉_式為g= (結果用L1、L2、T1、T2表示)。 (L1-L2)謝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