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模擬作文寫作:“以己度人”與“以人度己”導寫及范文賞析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以己度人”指拿自己的心思來衡量或揣度別人。“以人度己”指用別人的心思來衡量或揣度自己。有人認為“以己度人”者片面狹隘,不如“以人度己”者清醒客觀。有人認為“以己度人”者富有同理心,而“以人度己”者則身心受限。有人認為應追求二者的平衡。……對于“以己度人”與“以人度己”,你有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寫作指導材料首先對“以己度人”和“以人度己”進行了明確的解釋。“以己度人”是拿自己的心思來衡量或揣度別人,“以人度己”是用別人的心思來衡量或揣度自己。接著給出了不同人對這兩種方式的看法。有人認為“以己度人”者片面狹隘,不如“以人度己”者清醒客觀。這是因為“以己度人”往往基于自己的經驗、價值觀和認知,容易忽略他人的獨特性,從而產生片面的判斷。而“以人度己”則可以通過觀察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更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有人認為“以己度人”者富有同理心,而“以人度己”者則身心會受限。這是因為“以己度人”時,人們會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富有同理心,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以人度己”則可能會過度依賴他人的看法,導致失去自我,身心受限。還有人認為應追求二者的平衡。這是因為“以己度人”和“以人度己”各有優缺點,只有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才能既對他人給予理解和關愛,又不失自我認知和獨立思考。參考立意①平衡“以己度人”與“以人度己”,展共情且保清醒;②“以己度人”顯關懷,“以人度己”助反思;③兼用“以己度人”之暖與“以人度己”之智;等等。佳作展示以己度人與以人度己春秋時期,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曰“其恕乎”。這個“恕”字,恰如一面明鏡,映照出以己度人與以人度己的永恒命題。人類文明史,本質上就是一部認知坐標不斷轉化的歷史:從蘇美爾人用楔形文字記載法典,到敦煌文書里“換位思考”的契約精神;從雅典學院中的辯證法爭鳴,到陽明心學的萬物一體之仁,人類始終在自我與他者的天平上尋找平衡。(引出主題:以己度人與以人度己是人類認知的永恒命題,貫穿于人類文明史)以己度人是人類認知的原始起點。商鞅變法時在城南立木,以黃金之諾取信于民,正是基于對人性趨利本質的深刻洞察。正如《韓非子》所言:“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但若將這種認知方式絕對化,就會陷入柏拉圖洞穴寓言中的困境。明末思想家李贄在《焚書》中批判程朱理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正是對這種單向思維的警醒。當我們將自我經驗奉為圭臬時,就像拿著自己的鞋子去丈量他人的道路,終將在認知的迷霧中迷失方向。(分析以己度人的優點與局限:以己度人是認知起點,但絕對化會導致認知局限)以人度己則標志著人類精神的覺醒。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唐代契約文書中,大量出現“兩共對面平章”的條款,展現出古人換位思考的智慧。蘇格拉底在雅典街頭施行“產婆術”,通過不斷詰問引導對話者發現真理,這種對話精神與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教誨不謀而合。十八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中,亞當·斯密提出“公正旁觀者”理論,主張通過想象他人視角來審視自身行為,這種思維范式突破了個體經驗的局限,在人性幽微處點亮明燈。(闡述以人度己的意義與價值:以人度己是精神覺醒的標志,能突破個體經驗局限)真正的智慧在于主客體認知的辯證統一。王陽明在南贛剿匪時,發現“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于是創立“致良知”學說,強調在事上磨礪中實現心物合一。這種思想與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異曲同工:當主人將奴隸視為工具時,實際上也被囚禁在支配關系中;唯有通過相互承認,才能實現精神的真正自由。敦煌莫高窟第254窟的“舍身飼虎圖”,藝術家既保持著對佛理的虔信,又傾注著對人性的悲憫,在信仰與人文的交織中創造出永恒的藝術價值。(提出辯證統一的智慧:主客體認知的辯證統一是真正的智慧,結合歷史與文化案例進行論證)站在人類文明的長河邊回望,從巴比倫法典“以眼還眼”的原始正義,到甘地“以德報怨”的非暴力抗爭;從商鞅徙木立信的法治啟蒙,到《世界人權宣言》的普世價值,人類認知坐標的遷移史,正是文明不斷突破認知繭房的進化史。正如海德格爾所說:“語言是存在之家”,而真正的精神家園,永遠建立在自我與他者的對話之中。當我們既能以己度人洞察人性,又能以人度己超越局限,便能在認知的星空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永恒坐標。(總結與升華:人類文明史是認知坐標遷移史,真正的精神家園建立在自我與他者的對話中)點評:這篇文章從哲學的高度探討了“以己度人”與“以人度己”的辯證關系,內容深刻且富有思想性。文章結構清晰,邏輯嚴謹,通過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案例,生動地展現了人類在自我與他者認知上的探索與進步。作者不僅分析了兩種認知方式的優缺點,還強調了主客體認知辯證統一的重要性,最后以人類文明史的視角進行總結升華,使文章具有很強的思辨性和啟發性。文章的優點在于:內容豐富:涵蓋了哲學、歷史、文化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邏輯清晰:從引出主題、分析問題、提出智慧,到總結升華,層層遞進,邏輯連貫。語言優美:用詞精準,句式多樣,富有文采,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不過,文章也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深度與廣度的平衡:雖然文章內容豐富,但在某些案例的分析上略顯簡略,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具體細節,使論證更加深入。語言的通俗性:部分句子較為復雜,對于普通讀者來說可能稍顯晦澀,可以適當簡化語言,增強通俗性。總體而言,這是一篇優秀的議論文,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學術性,適合對哲學、歷史和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