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知識清單第10課《勸學》1、解題《勸學》勸,鼓勵、勉勵,”勸“字統領全篇,告訴我們這是一篇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的文章。2、知人論世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拿來與孟子的“性善論”作比較。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因此,他十分強調教育的作用和學習。3、“而”總結“而”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連詞,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遞進、轉折、修飾等多種語義關系。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③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⑤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⑦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⑧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明確】①而:卻,表轉折關系②而:而且③而:表修飾關系④而:表修飾關系,不譯/表轉折關系,但是⑤而:但,表轉折關系⑥而:表順承,于是⑦而:表假設,如果,假如⑧而:表并列,不譯4、先秦諸子散文在論證藝術上的高度成功,直接影響了后世的議論文寫作。荀子《勸學》在論證方法的使用上便是后世議論文寫作學習的典范,作者多以比喻闡發道理,生動形象。梳理作者的論述思路,體會其說理藝術,看看作者是如何闡釋“學習之道”的。提示:找出比喻論證的句子,結合課文,梳理思路。【拓展】比喻論證比喻論證就是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闡釋觀點的論證方法。其特點是類相異,理相同,即比喻涉及的是不同的兩類事物,但兩類事物之間有相似點。運用比喻論證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選擇熟悉的喻體闡發道理。運用比喻論證,應選擇生動形象的喻體;用來作比喻的事物必須可信,是人所共知的;用來作比喻的事物要具體、淺顯而新穎,通俗易懂,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2、本體和喻體必須有相似點。“相似點”是作者在構思比喻時由本體聯想到喻體的基礎,也是讀者在理解比喻時由喻體聯想到本體的紐帶。在用比喻論證道理的過程中,選用的“喻體”與“本體”相似性越多,相關性越高,打的比方就越貼切自然。這樣的比喻就能夠恰到好處地說明被論證事物的特點。3、要學會聯想。聯想的特點是從某一事物想到與之有一定聯系的另一事物。如:生命如歌(歌曲有低緩,有高亢,要從容吟唱);等等。(一)第一段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確】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二)第二段第2段中的比喻句: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③故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④木受繩則直。⑤金就礪則利。作者連用五個比喻論述學習的重大意義。“青”勝于“藍”,“冰”寒于“水”,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改變、有所提高,比喻任何人通過發憤學習,都能進步,甚至超越自我。“木” 為“輪”,強調后天的影響能夠改變事物的本性,即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對于后天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就進一步深化了思考。再用“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引出結論,說明“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的重要性,特別是“日”字的使用,有力地回應了開篇的觀點:學不可以已。(三)第3段第3段中的比喻句: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③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④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第3段,進而論述學習的作用。先用一個小句說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關系,強調空想不如學習。這里的“學”應該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從生活實踐中學習,從而改變人性“惡”的本質。接著,文章連用五個生活中的例子展開論證:“登高之博見”“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者”“假舟楫者”,這些都沒有體質的改變,卻取得了好的效果,原因是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也就是善于利用外界條件。隨著不斷設喻,道理越來越清晰,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論,君子的本性與一般人本沒有差別,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就是由于他們善于利用外物,這個外物其實就是“學習”這件事本身,也就是通過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四)第四段第4段中的比喻句:①積土成山,風雨興焉;②積水成淵,蛟龍生焉;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④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⑤騏驥一躍,不能十步;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⑦鍥而舍之,朽木不折;⑧鍥而不舍,金石可鏤。⑨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分析:第4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強調要逐步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先通過正面設喻,積土成山可以興風雨,積水成淵可以生蛟龍,由此推論,君子積善成德就可以具備圣人的智慧和思想。強調“積”,這也和“學不可以已”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接著從反面設喻,說明“不積”,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就沒有功效。正反對照,“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從而證明,人們掌握智慧、培養品德的過程,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展、積少成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作者繼續設喻闡述自己的觀點,說明不僅要積累,還要堅持不懈。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舍”則“不能十步”“朽木不折”、“不舍”則“駑馬十駕”“金石可鏤",所以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舍”與“不舍”。在荀子看來,人們學習,如果一曝十寒,時學時輟,再簡單的知識也學不會;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再艱深的知識也可以獲得。所以,他再次以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才能獲得成功。從積累到堅持不懈,再到用心專一,既是學習的方法,又是學習應該持有的態度,層層深入,進一步深化了對“學不可以已”這一觀點的認識。【小結—比喻論證】1、文章條理清晰,論述嚴密。全文圍繞“學不可以已”展開論述,指出學習的意義在于改變自己、發展自己、提高自己,闡述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不足、助力自己做到更好,而要做到這些,就要有貴在積累、重在堅持、用心專一等好的學習方法和態度。2、本文在寫作上的最主要特色是,善用比喻闡述道理。全文除少數地方直接說明道理外,幾乎都是比喻。設喻貼近生活,形式靈活多樣,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富于變化,明白易懂,毫無板滯之感。①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觀點,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蚯蚓與螃蟹。②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將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③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述。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述。第10課韓愈《師說》1、解 題“說”,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既可以說明、記敘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但都是為了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以議論為主,如《愛蓮說》《馬說》。“師說”,意思是說老師的重要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原則。2、知人論世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市)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每自稱 “郡望昌黎 (今遼寧義縣),故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謚號“文”,故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韓愈三進國子監做博士,一度擔任國子監祭酒,招收弟子,親授學業,留下了論說師道、激勵后進和提攜人才的文章。主要作品有《師說》《馬說》《進學解》《原毀》《祭十二郎文》等。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其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是其所倡導的“古文”的集大成者。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將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運動“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文道合一”,以“道”作為文的內容,強調學古文應從實際出發,“因事陳詞”“文從字順”,自創新意新詞。韓、柳古文運動開拓了散文新天地。3、“而”總結“而”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連詞,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遞進、轉折、修飾等多種語義關系。①人非生而知之者②惑而不從師③吾從而師之④擇師而教之⑤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⑥小學而大遺⑦則群聚而笑之⑧如是而已【明確】①而:連詞,表承接②而:連詞,表轉折③而:連詞,表承接④而:連詞,表承接⑤而:連詞,表并列⑥而:連詞,表轉折⑦而: 連詞,表修飾⑧而: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4、文本梳理梳理韓愈《師說》的論述思路,體會其說理藝術,看看作者是如何闡釋“學習之道”的。1、本文為誰而作 何以見得?文中有沒有信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思考:韓愈為何要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寫下這篇文章呢?韓愈贈送文章的理由有哪些?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②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能行古道【明確】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鏈接】韓愈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文道合一”,以“道”作為文的內容,強調學古文應從實際出發,“因事陳詞”“文從字順”,自創新意新詞②不拘于時,學于余【明確】“時”,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的“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③能行古道【明確】贊許李蟠能踐行古人的“從師而問”的師道傳統。2、“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人從師之道是什么?文中體現在哪里?【明確】“從師而問”的師道傳統從師之道: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圣人無常師從師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擇師的原則:①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3、“不拘于時,學于余”,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么樣的呢 作者從哪幾個角度分析批判這種風氣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明確】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②恥學于師社會風氣: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的“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鏈接背景】1、門第觀念古已有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達到頂峰,此后形成了以士族為核心的門閥制度。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子弟憑高貴門第就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寫作此文時35歲,正在國子監任教,對這種風氣深惡痛絕,他一方面“收召后學”,另一方面借為文贈李蟠來倡導“師道”,對此風氣予以抨擊,表現出非凡的勇氣。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批判這種恥學于師的風氣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對比)2、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對比)3、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對比)明確: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主旨】全文通過對“師”道討論,表達了作者對從師之道的贊頌,對“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的無情批判。我們深刻體會作者那因“師道不傳”而痛心疾首的情感,也為其非凡勇氣所傾倒。第11課《反對黨八股》1、文章脈絡(文章結構)第1段:指出黨八股有八罪狀 (提出問題)2—9段:列舉黨八股八大罪狀,論證其危害和糾正的方法。(分析問題)第10段:必須拋棄黨八股,采取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風。(解決問題)2、 分析文章黨八股的八大罪狀,這八條罪狀的順序可以打亂嗎?黨八股”八大罪狀在內容安排上有什么特點 ①重點突出。作者在“八大罪狀”的內容安排上重點突出,其中有些罪狀寫得詳細,批判得深入。第二條“裝腔作勢,借以嚇人”涉及共產黨人“嚴肅的戰斗的科學態度”問題,第四條“語言無 味,像個癟三”涉及認真學習語言的問題,第五條“甲乙丙丁,開中藥鋪”涉及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研究事物本質的問題,所以這三條論述最詳細。②邏輯嚴密清晰,既各有重點,又互有聯系。作者逐條剖析“黨八股”的八大罪狀,條理清晰,一目了然。前三條著重講“黨八股”的內容,第四、五條著重講“黨人股”的形式,第六條從責任心的角度分析造成前五條罪狀的原因,最后兩條是概括“黨八股”的惡劣影響從正面來說,作者認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風”應該是什么樣子的?1.內容充實,言之有物; 2.實事求是,以理服人;3.有的放矢,看清對象; 4.豐富多彩,生動活潑;5.抓住要害,解決問題; 6.深入研究,認真負責;7.端正文風,有益革命; 8.宣傳出去,利國利民。【論證方法】①比喻論證把某些長文章比作“又長又臭的懶婆娘的裹腳”。生動形象,既幽默風趣,又充滿諷刺意味。②舉例論證舉斯大林演說的例子,只有《解放日報》一篇社論那樣長的例子。③對比論證《資本論》與“我們的老爺”的文章相對比,突出戰爭時期寫簡短、精粹文章的必要性。④引用論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和“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說明長和短的原則應“看情形辦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俗易懂。【語言特色】本文說理切中要害,深入淺出,語言特點鮮明。(1)本文語言的生動活潑,充分體現在詞語的運用上。①采用了大量的諺語,例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飯,量體裁衣”;②采用歇后語,例如“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③采用成語,例如“裝腔作勢”“無的放矢”“對牛彈琴”“莫名其妙”“津津有味”“禍國殃民”;④采用方言詞語,例如“癟三”“蹩腳”。這些詞語的恰當運用和巧妙安排,使得語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動有趣。本文說理切中要害,深入淺出,語言特點鮮明。請簡要分析(2)二是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比喻,對比,對偶,設問,反問等手法。比喻:①使論述更加通俗生動、形象深刻;②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③讓氛圍更為輕松、幽默。把文字冗長、內容空洞的文章比喻為“又長又臭的懶婆娘的裹腳”;把無的放矢、不看對象的文章比喻為“老鴉聲調,卻偏要向人民群眾哇哇地叫”; 把不提出問題,不分析問題,不解決問題,不表示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只是充滿了各種符號的文章,比喻為“開中藥鋪”; 信手拈來的比喻,形象且尖銳地揭露了黨八股的種種特征,通俗生動地表達了作者的主張,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又營造出輕松、幽默的氛圍,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排比:使事實清楚完整,論述深刻明晰。文中多處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對于裝腔作勢,我們必須有“共產黨不靠嚇人吃飯,而是靠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的態度。說明“黨八股”語言無味,不受歡迎:“他們的宣傳,乏味得很;他們的文章,就沒有多少人歡喜看;他們的演說,也沒有多少人喜歡聽。”特別是“開中藥鋪”一段,這些排比手法的運用,把存在的問題羅列出來,使得文章清晰完整,讓人印象深刻,同時也讓論述深刻而明晰。此外,詼諧的諷刺與幽默在文中也時時可見。如“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學士的學生是無疑的了,可是他卻要寫在抗日時期延安這地方的墻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主旨】本文列舉了黨八股的多條罪狀,在批判的同時也提出了正確的主張,要使革命精神獲得發展,必須拋棄黨八股,采取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風。第12課魯迅《拿來主義》1、知人論世清朝政府實行“閉關主義”,其結果是落后挨打;鴉片戰爭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軍閥奉行賣國政策即“送去主義”;國民黨反動政府繼承他們的衣缽,政治上投靠帝國主義,經濟上以至文化上繼續實行“送去主義”。當時在文化工作者中間,在對待外國文化問題上,存在兩種錯誤認識,概括起來,就是“全盤否定”和“全盤西化”。背景:這篇文章寫于1934年6月4日,主要是針對當時對待外來文化的某些錯誤態度而寫的。這一時期,在對待外來文化的問題上,社會上存在一些錯誤認識。一方面,有人采取全盤否定、一概排斥的態度,并急于盲目輸出本國的傳統文化,以彰顯信心,掀起一股文化復古主義的逆流;另一方面,由于帝國主義長期的軍事侵略、經濟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別是青年人對外來的東西產生了恐懼,甚至有一種盲目排外的情緒。1934年5月28日《大晚報》的報道,提到美術家劉海粟、徐悲鴻去國外舉辦美術展覽和梅蘭芳準備應邀前往蘇聯演出的事情,并賦予其“發揚國光”的意義。《拿來主義》這篇文章,就是魯迅針對這些現象,對當時思想文化問題的一個發言。這篇文章既反對無原則地全盤西化的主張,也反對盲目排斥和拒絕接受外來文化的傾向,主張“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即“拿來主義”。雜文:現代散文的一種,一般以議論為主,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事件的文藝性論文。特點:①篇幅短小,取材廣泛②說理形象,議論精辟③語言生動幽默、尖銳深刻2、理解文章觀點,把握說理的邏輯思路。提出“什么是拿來主義”問題前先談及“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并對這幾種“主義”進行駁斥。這是駁論文的寫法,“先破后立”“破立結合”。(作用:三個主義為“拿來主義”的提出作鋪墊。這三者與“拿來主義”形成鮮明對比,把“拿來主義”襯托得更突出。)閉關主義:閉關鎖國(實質)——誤國送來主義:賣國主義(媚外)——賣國送去主義:傾銷商品(經濟侵略)和文化侵略(被侵略)——誤國作者在批判“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之后,是怎樣論述“拿來主義”的主張的?思考1:第八段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對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舉了幾種態度?是怎樣說理的?“大宅子” 人們行為 代表態度 喻指人群 三種人 論證方法文化遺產 不敢進門 不敢接受 害怕繼承拒絕借鑒的逃避主義者 孱頭 比喻論證放火燒光 全盤否定 割斷歷史,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 昏蛋接受一切 全盤肯定 崇洋媚外全盤西化的投降莊義者黃 廢物老師的語思考2:“拿來主義”者是怎樣“挑選”文化遺產的?作者是怎樣說理的?對象 態度 本體事物 態度魚翅 吃掉 文化遺產中的精華 吸收(使用)鴉片 送藥房供治病 文化遺產中精華、糟粕互見的部分 批判地吸收(使用毀滅)煙槍煙燈 展覽、毀掉 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 適當保存(存放毀滅)姨太太 請他們各自走散 文化遺產中的糟柏 堅決拋棄(毀滅)最后一段這告訴我們“拿來主義”的最后一步該怎么做?明確:創 新觀點:對外來文化和文化遺產應該實行“拿來主義”,即有選擇地吸收外來文化,有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剔除糟粕”,也就是毛澤東所謂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義”“閉關主義”的實質及其嚴重后果。(為什么要拿來”)--破第二部分(第5-9段):闡明“拿來主義”的內容,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什么是拿來”)立(破立結合)第三部分(第10段):總結全文,指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于創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義。(“怎么樣拿來”)【主旨】文章將不同現象進行歸類,從批駁“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到確立“拿來主義”的觀點,步步深入,破立結合。這些說法,把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形形色色的思潮,概括得既簡單易懂,又明確醒目。第13課《讀書:目的和前提》《上圖書館》1、知人論世①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時入瑞士籍。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代表作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旅》《玻璃球游戲》。黑塞的創作真正繼承了德國文學的浪漫主義,因而世人稱他為“新浪漫主義者”。黑塞曾在神學院學習,而神學院教育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壓抑和扼殺人性。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深深地陷入了與德國民族主義沖突的境地。戰爭無疑是毀滅人性的,這促進了他對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試圖從教育和修養方面來探索人性。黑塞是一個優秀的作家,具備了作家獨有的、深具人生的智慧,同時又是一個博覽群書的人。他寫書,愛書,所以能知道書的魅力。他曾說過:“我一生讀過數萬種書,有的讀過不止一遍,有的讀的遍數更多。”在本文中,地不從學者的立場出發,而以自由自在的筆法,結合自己的讀書感受,娓娓道出他對“讀書:目的和前提”的看法。②王佐良(1916-1995),詩人、翻譯家、教授、英國文學研究專家。1916年2月生于浙江省紹興市,1928年進入武昌文華中學學習,1935 年考人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47 年秋考取庚款公費留學,進入英國牛津大學學習。1949年9月回國后,在北京外國語學院任數直至去世。專于對英國文學的研究。著有《英國十七世紀劇作家韋勃斯特的文學聲譽》(英文)、《英國文學論文集》,譯有《彭斯詩選》,中譯英《雷雨》(曹禺著)。作為一名著作等身的教授和翻譯家,王佐良的一生與圖書館結下了不解之緣。從中學時的文華圖書科學校的“公書林”到大學時的清華大學圖書館,再到出國留學時的英國牛津大學的包德林圖書館和英國博物館的圓形圖書館,以及回國后執教的北京外國語學院的圖書館……毫不夸張地說,圖書館陪伴了他一生。在圖書館里,他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一邊翻譯,在教學、外研、翻譯工作中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③其他黑塞創作本文的背景大約是一戰前后,享樂主義開始甚囂塵上。對戰爭殘酷性的反思和自身隱逸浪漫風格的追求,黑塞對于人性擁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來提高修養,達到心靈和個性的自我完善。王佐良先生主攻外國文學及翻譯,因此上圖書館的經歷也主要圍繞養英美文化等雜志和書籍展開,文章和作者檔案中都提及王佐良先生在武昌文華中學、西南聯大、牛津大學,始終堅持養良好的讀書習慣,擁有了深厚的學術功底,最終才能在外國文學和翻譯領域有如此卓著的建樹。④隨筆隨筆是散文的一種。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寫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論性太強的闡釋,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結構自由而不失嚴謹,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隨筆的形式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說理,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也可以對同類事物進行綜合議論。也可以對同類事物進行綜合議論,且不受字數的限制。2、文本梳理《讀書:目的和前提》從標題《讀書:目的和前提》可知,該文主要談讀書的兩個內容: 目的和前提 。目的∶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虛假的慰藉來麻痹我們,使我們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而是正好相反,要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前提∶以個人的閱讀興趣為前提,同時還必須要以個性或人格作為前提。建議:①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基礎閱讀)開始閱讀。②要提高閱讀的層次,讀報紙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學,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養,要讀杰作。③要認真閱讀杰作,花力氣,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氣、下功夫,是因為沒能正確認識讀書的目的,沒有認識到自我修養的追求,也不會發現杰作的價值。《上圖書館》從標題《上圖書館》可知,該文主要談作者去圖書館的內容文章所寫的是去圖書館的經歷和感受。本文敘述了自己上圖書館的經歷,總結了自己在國內和國外上圖書館的收獲和感受,由此抒發了上圖書館之樂是一種奇趣的感慨,并借此贊美人類的偉大,人類創造知識的偉大,抒發了作者對知識的渴求和熱愛。文中主要記述了四個圖書館,分別是"公書林"、清華圖書館、包德林圖書館、英國博物館的圓形圖書館。是按時間順序來記述的。①第 4~5段,“公書林”打開了“我”閱讀文原著的新天地。②第6~7段,清華圖書館帶“我”進入知識和情感的深層界。③第8段,包德林圖書館見證了“我”從苦悶沉郁到豁然開朗的心境變化。④第9~10段,英國圓形圖書館讓“我”感悟到了上圖書館的奇趣,體會升華。3、課文總結黑塞的讀書啟蒙更側重來源于家庭,王佐良的讀書基本是由圖書館豐富的藏書予以的支持。兩人都從少年時代開始讀書,并由此點燃讓讀書的興趣,從世界文學等書籍開始讀起,并且都從拓寬了眼界,獲得認知上的共鳴,從讀書中獲得了知識、情感、精神上的新體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