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語文(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知識清單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語文(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知識清單

資源簡介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知識清單
第7課曹操《短歌行》
1、情感
①詩眼:憂
②憂的內(nèi)容:憂人生苦短、求賢難得、功業(yè)未就
③本詩以“憂”貫穿全詩,一氣呵成。無論是就人生短暫,還是賢才難求,實際上都是因功業(yè)未就而憂,而且這種憂是與詩人心中的志向相并存的,他希望能夠一統(tǒng)天下。正是有建功立業(yè)、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壯志,所以才會一掃前人抒發(fā)人生短暫、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正是有壯志才能想到人生短暫,更應抓緊時間延攬?zhí)煜氯瞬偶霸缃üαI(yè)。正是這種壯志讓我們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
2、手法
賦、比、興
賦:直接鋪陳敘述,直截了當?shù)乇磉_所要陳述的思想感情,是《詩經(jīng)》最基本的表現(xiàn)手法。
朱熹:“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風 擊鼓》所言“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很直接、很熱烈地將自己的愛情誓言表達出來。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風 碩鼠》通篇用比。
興:即起興,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說的內(nèi)容。朱熹:“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如《周南 關(guān)雎》“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詩人借用《詩經(jīng)·鄭風·子衿》寫姑娘思念情人的詩句。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意思是你那青青的衣領(lǐng)啊,深深地縈回在我的心里,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回音?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先寫姑娘思念情人,來引出自己其實是渴望得到有才學的人。
②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詩人將賢才比作碧空中的皓月,什么時候才能摘取呢?表現(xiàn)了詩人求賢不得的心情。
③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詩人將賢才比作“烏鵲”,寫出他們徘徊猶豫不知投靠誰的心態(tài),抒發(fā)自己擔憂人才投靠他人愁情。
第7課《歸園田居》(其一)
1、詩歌情感
①詩眼:歸
②情感:《歸園田居》描繪寧靜、閑適、恬淡的田園生活,借助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nóng)村生活的淳樸閑適,抒發(fā)對官場生活的厭倦,以及辭官歸隱、躬耕田園的自由、喜悅之情。
2、手法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詩中出現(xiàn)了哪些意象?它們構(gòu)成了什么意境?
宅院、林木(近景)
宅院、林木(遠景)
柳綠、桃紅(色彩)
雞鳴、狗吠(聲音)
寧靜、閑適、恬淡的田園生活(一切景語皆情語(融情于景))
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融情于景、以動襯靜、白描、遠近結(jié)合、視聽結(jié)合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著顏色,稱為“單線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畫”。 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xiàn)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白描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zhì)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第8課《琵琶行并序》
1、理清結(jié)構(gòu),概括各段內(nèi)容。
(1)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并為全詩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調(diào)。
(2)結(jié)構(gòu)梳理
第1段:江頭送客聞琵琶
第2段:江上聆聽琵琶曲
第3段:歌女傾訴身世苦
第4段:同病相憐傷遷謫
第5段:重聞琵琶青衫濕
2、主旨(情感)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女是一個才貌雙全,但在封建社會中被摧殘、被侮辱的歌女形象。詩人借琵琶女的身世來觀照自己被貶受屈的不幸遭遇,抒發(fā)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才子之悲,控訴了封建社會對人才的不公與扼殺。
3、景物描寫的精妙
(1)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分析:點明時令、地點、時間和事件,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diào)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蕭瑟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凄涼愁慘的心情奠定了詩歌感傷的基調(diào)。
(2)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分析:敘述別時的情景。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烘托了悲涼的氣氛,奠定了全詩悲涼感傷的情感基調(diào),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xiàn)準備好氛圍。
(3)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分析:點染了當時的環(huán)境氛圍,說明當時船上的人們都沉浸在余音繞梁的氛圍中,襯托了樂曲強烈的藝術(shù)魅力。
(4)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分析:琵琶女身旁無物,唯有明月、江水繞船,孤單冷寂之意,不言自明,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涼的心情。
(5)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分析:寫江州生活環(huán)境,環(huán)境低洼潮濕,住宅雜草叢生,禽獸哀鳴,既寫出了詩人謫居之處環(huán)境的惡劣蒼涼,點染悲涼的氣氛,也寫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悲涼、孤寂、苦悶和無奈。
4、音樂描寫
(1)第1段:第一次演奏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明確】側(cè)面烘托音樂的美妙
(2)第5段:第三次演奏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明確】側(cè)面烘托音樂的感人
(3)第2段:第二次演奏
理清琵琶女演奏樂曲的發(fā)展變化過程和高潮所在。
第一階段:調(diào)弦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特點:傾訴悲情
第二階段:第一樂曲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
特點:急切愉快
第三階段:第二樂曲
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
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
此時無聲勝有聲。
特點:幽愁暗恨
第四階段:第三樂曲
銀瓶乍破水漿迸,
鐵騎突出刀槍鳴。
特點:激越奔涌、高亢雄壯
曲終階段
曲終收撥當心畫,
四弦一聲如裂帛。
特點:短促急迫、戛然而止
余音繞梁階段
東船西舫悄無言,
唯見江心秋月白。(側(cè)面烘托)
【小結(jié)】音樂的變化
“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凝絕不通聲暫歇。”
(婉轉(zhuǎn)低沉)
“銀瓶乍破水漿迸……四弦一聲如裂帛。”
(激越雄壯)
音樂描寫的技法:
1、運用比喻。
如把沉重舒長之聲喻為“急雨”,詩人巧妙地將自然聲響作為喻體,通過生動的比喻,把樂聲的無盡美妙與節(jié)奏的無窮變化描繪得真切自然、立體可感。
①以聲喻聲。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珠落玉盤,清脆悅耳)、“銀瓶乍破水漿迸”(銀瓶爆破,激越雄壯)。
②以形摹聲。通過一連串精巧的比喻把無形的音樂寫得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把聽覺和視覺都調(diào)動起來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見,又能聽見,既有形,也有聲)、“大珠小珠落玉盤”(既有聲,又能見其形)
2、側(cè)面烘托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以“忘歸”和“客不發(fā)”烘托琵琶聲的迷人)。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以秋月之靜烘托人物的全神貫注,船上的人們都沉浸在余音繞梁的境界之中)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以詩人淚濕衣衫,烘托琵琶女音樂的哀怨感人)。
3、是運用象聲詞
“嘈嘈”“切切”等詞正面描寫琵琶曲的魅力。
第8課《夢游天姥吟留別》
1、解題
又題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夢游:夢中游歷。
天姥:所夢內(nèi)容。天姥山,在浙江新昌東。
吟:本指吟詠,即作詩,后作為一種詩體的名稱,即樂府詩的一種體裁,內(nèi)容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上比較自由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不拘一格,也稱“引”。
留別:臨別留下的贈言,說明本詩寫作目的。即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
2、結(jié)構(gòu)梳理
在把握文章重點字詞,借助注釋梳理文意的基礎(chǔ)上,抓住關(guān)鍵語句,梳理文章結(jié)構(gòu)。
關(guān)鍵語句:
①我欲因之夢吳越。
②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③世間行樂亦如此。
【明確】夢之因——夢之境——夢之嘆
3、詩歌情感
(一)夢之因
1、天姥山有什么特點呢?
神秘、高大雄偉(對比襯托、夸張)
2、為何要這么寫?(作用)
①點題。②描寫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表現(xiàn)了無比向往之情,使人油然而生神游天姥之念,為后文寫夢境做鋪墊。
(二)夢之境
想象詩中神奇瑰麗的夢境及品味夢境所隱含的精神追求。
提示:隨時間推移,夢境中的景、境、情也隨之發(fā)生變化,細加品味。
1、月夜
意象:日出、天雞、千巖、迷花
意境:壯觀神奇、壯美神奇
情感:迷醉神蕩,樂而忘返
手法:想象、夸張
2、傍晚
意象:熊咆、龍吟、云、雨、煙、列缺
意境:恐怖神奇
情感:震撼吃驚
手法:想象、夸張
3、夜晚
意象:洞天石扉、青冥浩蕩、日月、霓衣、風馬、云君、虎鸞、仙人如麻
意境:光輝燦爛、富麗堂皇、盛大歡樂
情感:驚嘆艷羨,令人神往,極度興奮
手法:想象、夸張
如何理解作者如此詳細描繪的夢境 這里的“夢”具有怎樣的內(nèi)涵?
【明確】
借夢言志,夢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作者在夢境中,表現(xiàn)了一個自由、快樂、美好的神仙世界,與現(xiàn)實的丑惡形成鮮明對比。夢境與人世對比,其實就是理想與現(xiàn)實、光明與黑暗對比。
作者在現(xiàn)實中不愿對權(quán)貴卑躬屈膝,而受排擠,對現(xiàn)實感到失望。于是詩人借“夢游”,傾泄心中情感,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xiàn)實的厭惡以及對自由的追求,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蔑視權(quán)貴,傲岸不屈的性格。
(三)夢之嘆
1、 面對現(xiàn)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嘆。“世間”兩句,作者是在感嘆什么?
【明確】世事無常、人生如夢的感傷
2、“安能”兩句表現(xiàn)出詩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確】這是詩人思想和個性的體現(xiàn),表達了詩人寧愿寄情山水,也決不向權(quán)貴屈服,也決不取悅于世而茍且偷生,充分顯示了詩人蔑視權(quán)貴、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性格和強烈的反抗精神。
【總結(jié)】本詩內(nèi)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繽紛多彩,這構(gòu)成了全詩浪漫主義基調(diào)。李白借離奇變幻、自由壯偉的極樂夢境表達自己對自由樂土的向往和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表現(xiàn)了詩人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性格和反抗精神。神仙世界的五彩繽紛,反襯出人間社會的極端丑惡,詩人借此表達對黑暗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和憎惡。也正是這種追求自由的內(nèi)心要求,詩人蔑視權(quán)貴,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第8課 杜甫《登高》
1、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稱“詩圣”,他的詩被譽為“詩史”。因為曾居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因為官至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稱杜工部。他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別”。
杜甫一生多災多難。他胸懷壯志,卻又一生坎坷,無法實現(xiàn)報國的理想。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這是他長達11年的西南漂泊時期。這首詩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時所寫的。
2、寫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當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已進入嚴武的幕府,依托嚴武。但是,后來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jīng)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待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shù)囟级降恼疹櫍膊豢赡茉诖艘蛔【褪侨齻€年頭。
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遠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了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fā)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3、近體詩
近體詩與古體詩(又稱古風)相對,是唐代形成的新詩體,嚴格講究格律,分為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 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
律詩格律要求嚴密,常見的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它們在格律上的規(guī)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為四聯(lián),分別叫作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每聯(lián)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②定韻腳。每首詩偶句句末必須押韻,一韻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調(diào)平仄。詩句中每個字用平聲或仄聲都有基本的規(guī)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則處理。
④講對仗。律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對仗又分為工對、寬對等。工對要求詞性和意義嚴格對偶,寬對只要求詞性相近、意義大體相對即可。
4、詩情
“風急天高猿嘯哀”
【明確】這一句寫了風是急的,天是高的,猿在啼叫,叫聲是悲哀的,七個字,三個意象,四層意思,語言凝練,內(nèi)涵豐富。急風凜冽,“風急”有愁;秋風秋雨愁煞人,有愁就含悲;天高闊遠,茫茫天地間,詩人更覺自己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心頭;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濃。一句話,三層悲。
“渚清沙白鳥飛回”
【明確】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都是冷色調(diào),有悲。
“無邊落木蕭蕭下”
【明確】落木即落葉,詩人看到落葉,也感到自己的生命到了晚秋,內(nèi)心無限凄涼。
“不盡長江滾滾來”
【明確】“不盡”寫出了江水的源遠流長,“滾滾”寫出了江水的雄偉氣象。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表現(xiàn)出詩人感嘆時光易逝、年暮蒼老、理想難以實現(xiàn)的悲愁。
“萬里悲秋常作客”
【明確】遠在萬里,客居他鄉(xiāng),而且是“常作客”,又是在“冷落清秋節(jié)”,豈不悲哉?
“百年多病獨登臺”
【明確】百年”借指晚年,“多病”是多種疾病纏身,還是孤身一人登高,更有悲。古有登高習慣,登高詩中大都體現(xiàn)了愁思,“海天愁思正茫茫”“獨愴然而涕下”,悲!
“艱難苦恨繁霜鬢”
【明確】“艱難”指自己生活多艱,又指國家多難。國家動亂(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繁霜”,兩鬢如霜,也是悲愁。
鏈接: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
杜陵詩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潦倒新停濁酒杯”
【明確】 潦倒,衰頹,失意,悲。詩人晚年因病戒酒。恰恰又是新停,原來還能借酒消愁,現(xiàn)在濁酒又剛停,一“新”字,把想借酒消悲但消悲無酒的內(nèi)心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悲更悲。
【小結(jié)】
王國維:閱尤覺得“悲愁”鋪天蓋地,無一景不如此,無一語不如此,頓覺無處遁逃之感!
全詩句句是悲,字字含悲。無一景不如此 ,無一語不如此,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但這些都不是“悲”的根本,根本在于憂國傷時,故而悲秋苦病。
《登高》一詩中詩人通過描寫登高所見的秋江之景,將個人的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涼的秋景之中,傾訴了羈旅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表達了憂國憂民、傷時嘆己的情懷。
第9課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背景
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1082)。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差點丟了性命。后經(jīng)多方營救,免于死刑,出獄后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1080年至1082年他經(jīng)常游覽黃岡城外的赤鼻磯。1082年再次游覽赤壁山水時,詞人面對赤壁遺跡,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吟唱出了這首千古絕唱。
2、解題
“念奴嬌”是詞牌名,詞牌名是詞的格式的名稱,它限定了一首詞的字數(shù)、句數(shù)、韻律(平仄、用韻、韻腳)。“赤壁懷古”是詞的題目,它是一首詞主要內(nèi)容的集中反映。
從題目中可知這首詞屬于什么詞? 明確:懷古詞。
3、懷古詞
①定義:詩人以歷史事件、人物、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②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古人、古事、古物、古跡等)
賞析方法:了解史實——明確意圖——體悟情感——掌握技巧
③寫作思路:眼前景(事)→昔日事(景)→心中情(抒懷∕諷今)
④關(guān)鍵:在鑒賞懷古詩詞時,要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與時局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
4、品味詩情
【人物名片】
周瑜
年齡:34
婚姻:幸福美滿
外貌:英俊儒雅
職務:東吳都督
遭遇:功成名就
蘇軾
年齡:47
婚姻:三十喪妻
外貌:早生華發(fā)
職務:團練副使
遭遇:功業(yè)未成
兩人對比,哀嘆自己。借寫羨慕周瑜來哀嘆自我,表達功業(yè)未成、壯志難酬之情。
5、本詞除了寫古人古事外,還寫了什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明確】古跡——赤壁
(1)蘇軾登上赤壁磯,看到了哪些景?
大江、故壘、赤壁、亂石、驚濤、波濤
作者描寫赤壁景色,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
以此點明這里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戰(zhàn)的所在地,作者只是想借此懷古,抒發(fā)自己的感情。
(2)“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這一句中哪幾個字用得非常妙,作者為什么描繪這些景象
“亂”——寫出岸邊巖石山崖之險怪;
“穿”——寫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氣勢;
“驚”——本意為馬受驚狂奔,寫出了江水的洶涌;
“卷”——突出了波濤力量之浩大。
從姿態(tài)、氣勢、色彩等方面描繪赤壁的奇景和長江的氣勢,也暗寫了下闋赤壁之戰(zhàn)驚心動魄的場面,富有動感,表現(xiàn)了作者豪邁的意氣。
(以壯景來寫英豪 )
(3)“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這一句在全詞起什么作用?
【明確】
這一句承上啟下。“江山如畫” 表達了詞人對大自然的贊嘆,由寫景過渡到寫人,總結(jié)上闋,引起下闋。
【小結(jié)】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上片,從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聯(lián)想起古代特別是三國時代的英雄豪杰,側(cè)重寫景。開頭從滾滾東流的長江水人筆,用“浪淘盡”把永遠奔流的江水與已經(jīng)消逝了的“千古風流人物”聯(lián)系起來,為全詞設置一個極為廣闊的空間和甚為悠遠的時間背景,讓讀者體會出詞人獨立于江岸披襟臨風,對景抒情的壯懷。
6、“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有人讀出了消極意味,談談你的看法。
【預設】
“人生如夢”看似充滿了悵惘和傷感之情,其實不然。詞人以“人生如夢”自我安慰,“人生如夢”,不如暫且釃酒臨江,來個自我寬慰,表現(xiàn)的是他曠達的胸襟。因為詞人并沒有想到隱退或表現(xiàn)出要及時行樂的情緒,故他并不甘于消極。他遙想公瑾當年,感嘆壯志難酬,這正表現(xiàn)了他積極用世的志向。
第9課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詞人。他二十多歲便投身抗金。南渡后曾任建康通判、浙東安撫使、鎮(zhèn)江知府等官職。他一生主張收復中原,平生以氣節(jié)自負,以功業(yè)自詡,力主抗戰(zhàn),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顯示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但壯志未酬,一腔忠烈之氣化為慷慨豪放的詩詞。
辛棄疾繼承了蘇軾的豪放詞風,其作品慷慨悲壯,筆力雄厚。他也是豪放詞派的代表,與蘇軾合稱“蘇辛”。他善用比、興等,大量用典,風格多樣,把詞的容量和表現(xiàn)力發(fā)揮到了極致。代表作品:《青玉案·元夕》《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著有《稼軒長短句》。
2、此詞是辛棄疾登臨鎮(zhèn)江北固亭所作,時為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秋 ,辛棄疾六十六歲。當時韓侂胄執(zhí)政,正積極籌劃北伐,企圖用北伐中原來提高自己的聲譽,閑置已久的辛棄疾于嘉泰三年(1203)被起用,后又受命擔任鎮(zhèn)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鎮(zhèn)江,古名京口,素來是軍事重鎮(zhèn),處于抗金前線。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quán)者的重視。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詞中佳作。
3、解題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①永遇樂,詞牌名。“京口北固亭懷古”是詞的題目,表明詞的內(nèi)容。
② 京口,南北朝時鎮(zhèn)江舊稱。北固亭,在鎮(zhèn)江東北北固山上,北臨長江,又稱“北顧亭”。京口北固亭,登臨地點。
4、詩歌情感(借典抒情)
①孫權(quán)
三國時吳國的皇帝,在京口建都,擊敗來自北方的侵略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國家,建立太平偉業(yè)。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生子當如孫仲謀!"其所以如此用筆,實借憑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zhí)掌乾坤也!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預設】三國時的英雄人物孫仲謀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處可尋,且其英雄事業(yè)的風流余韻現(xiàn)已無存。詞人借此表達對英雄的仰慕及隱約地表達自己的抗敵救國的心情。
(對南宋政權(quán)茍且偷生的不滿,對長期以來投降主和派的強烈譴責。)
②劉裕
劉裕出身貧寒,勢單力薄,生長于京口,于此起兵北伐,滅南燕、后秦,又廢晉帝,建立劉宋,成就了北伐的大業(yè)。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預設】贊頌劉裕率領(lǐng)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
詞人借助京口當?shù)氐臍v史人物的英雄業(yè)績,表達對英雄的仰慕及隱約地表達自己的抗敵救國的心情。諷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xiàn)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③劉義隆
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的北伐之策,打無準備之仗,結(jié)果一敗涂地。
宋文帝戰(zhàn)敗時作詩《元嘉七年以滑臺戰(zhàn)守彌時遂至陷沒乃作詩》:惆悵懼遷逝,北顧涕交流。
【預設】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在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棄疾用宋文帝“草草”北伐終于慘敗的歷史事實,來作為對當時伐金須做好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從事的深切鑒戒。韓侂胄于開禧二年北伐戰(zhàn)敗,次年被誅,正中了辛棄疾的“贏得倉皇北顧”的預言。
④拓跋燾
拓拔燾擊敗宋文帝,建佛貍祠,今人在祠前迎神賽社。“神鴉”是吃祭品的烏鴉,“社鼓”是祭神的鼓聲。佛貍是拓跋燾的小名,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至長江北岸的瓜步,在瓜步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宮,后成佛貍祠,佛貍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卻早已忘掉這一點,在那里歡天喜地地祭社,在這“喜慶”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與恥辱。
辛棄疾表示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的話,民眾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
⑤廉頗
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想起用廉頗,于是派使者去察看,廉頗在使者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飯,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馬,顯示自己尚能為國效力。報者卻云:“一飯三遺矢。”終未被用。辛棄疾雖身居抗戰(zhàn)前線卻并未受到重用,政敵在時刻窺探著任何可利用的機會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頗。辛棄疾以廉頗自比,表示自己年事雖高,尚有余勇,為國效力。辛棄疾雄心一似廉頗,但在更為激烈的政治斗爭中,在更為腐敗的政局中比廉頗還不得意,竟連人過問都沒有。自比廉頗,仍希望為國效力,亦有嘆無人問訊,不被重用的悲憤。
【小結(jié)】
明代楊慎在《詞品》中說:“辛詞當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第一”,更多的人盛贊辛詞用典貼切。詞人通過追憶孫權(quán)建功立業(yè)、劉裕北伐的英雄壯舉,表達了對英雄的仰慕之情;通過回想劉義隆草率北伐慘遭失敗的情景,告誡當朝的北伐者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通過回憶當年南下之時的情景,表達了自己雖年事已高,卻雄心不老,仍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志向。
第9課李清照《聲聲慢》
1、作者
李清照(1084年—1155年),號易安居士,婉約詞派代表,號稱“千古第一才女”。 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yōu)裕,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jù)中原時,流于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
2、創(chuàng)作風格
創(chuàng)作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南渡前:
內(nèi)容——閨怨離愁(少女、少婦) 詞風——清麗婉約
南渡后:
內(nèi)容——悼亡懷舊之悲、故國之思、亡國之痛 詞風——凄婉哀怨
3、寫作背景
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趙明誠于是年三月,奔母喪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載書十五車,前來會合。明誠家在青州,有書冊十余屋,因兵變被焚,家破國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趙明誠因病去世,時清照四十六歲。金兵入侵浙東、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隨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東,飽嘗顛沛流離之苦。避難奔走,所有庋藏喪失殆盡。國破家亡,丈夫去世,境況極為凄涼,一連串的打擊使作者嘗盡了顛沛流離的苦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于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
4、情感(借景抒情)
愁”的內(nèi)容:喪夫之痛、亡國之恨、亡國之恨、孀居之悲
本首詞開篇14個疊字,奠定全篇哀婉凄涼的基調(diào),通過描寫淡酒、急風、過雁、梧桐、細雨等典型的愁苦意象,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營造出冷清悲涼的意境,表現(xiàn)了詞人飽經(jīng)國破家亡、親人離世等劫難之后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境,詞人的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顺县| 永宁县| 稷山县| 扎赉特旗| 宁津县| 浏阳市| 宜章县| 郸城县| 鄂托克旗| 金坛市| 越西县| 额尔古纳市| 宁国市| 临武县| 凤庆县| 汽车| 霍林郭勒市| 永福县| 外汇| 朝阳区| 高雄县| 竹北市| 海晏县| 临夏市| 吴川市| 汤原县| 海林市| 辽中县| 芒康县| 临沂市| 建德市| 德钦县| 安阳市| 民和| 长垣县| 天等县| 高州市| 望江县| 灵璧县| 临猗县| 日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