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識字《春夏秋冬》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認讀“春、夏、秋、冬、吹、落、降、飄、青、草、紅、花、魚、鳥”等漢字,掌握詞語“春風、夏雨、秋霜、冬雪”“青草、紅花、游魚、飛鳥”。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四季的自然現象和典型特征。通過互動游戲、動作模仿和繪畫活動,激發學生對四季變化的興趣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二、教學重難點重點:識字認詞,正確朗讀并背誦課文。難點:區分動詞“降”與“落”、“飄”與“飛”;理解“池草青、山花紅、魚出水、鳥入林”的意境。三、教學準備教具:四季現象卡片(春風、夏雨、秋霜、冬雪)及對應圖片。漢字卡片(帶拼音)、詞語卡片(如“青草”“紅花”)。四季動態視頻、輕音樂背景(用于朗讀)。磁貼黑板、田字格書寫板貼、彩色粉筆。學生材料:漢字描紅本、四季填色卡、空白畫紙、彩筆。四、教學過程1. 情境導入(8分鐘)互動問答: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最喜歡的季節是什么?為什么?”學生自由回答(如“冬天可以堆雪人”“春天有花開”)。圖片展示:用多媒體依次展示四季典型圖片(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暴雨、秋天的落葉、冬天的雪景)。教師指圖提問:“這是哪個季節?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說出“春風”“冬雪”等詞。播放四季兒歌:播放簡單兒歌《四季歌》,學生跟唱并拍手打節奏,初步感知四季名稱。2. 新詞學習(20分鐘)(1)四季名稱與漢字配對卡片教學:教師出示“春、夏、秋、冬”四張漢字卡片,帶讀拼音(chūn、xià、qiū、dōng),學生跟讀3遍。游戲“舉牌搶答”:教師展示四季圖片,學生快速舉起對應的漢字卡片并齊讀。字形拆解:以“春”為例,板書分解:“三橫代表陽光,中間是‘人’,下面是‘日’,合起來是溫暖的春天。”學生用手指在空中書寫,邊寫邊念筆畫。(2)動詞與自然現象學習動作演示:教師出示句子卡片:“春風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飄。”教師示范動作:雙手做“吹”的動作,模仿樹葉“落”下,手指向下“降”,手掌輕輕“飄”動。學生分組模仿動作,邊做邊讀句子。對比區分:提問:“‘雨落下來’和‘霜降下來’有什么不同?”(引導:雨是液體,直接“落”;霜是固體,像小冰粒“降”)。用紙片模擬“雪花飄”和“鳥兒飛”,讓學生觀察動作差異。(3)拓展詞語與圖片聯想圖文配對:教師展示“青草、紅花、游魚、飛鳥”的圖片,學生用詞語卡片配對。造句練習:“池草青,小魚游;山花紅,小鳥飛。”小組競賽:分四組,每組抽取一張圖片(如“青草”),限時說出相關句子(如“春天池草青”),正確得一分。3. 課文朗讀與背誦(20分鐘)分層朗讀:教師范讀:播放輕音樂,教師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朗讀全文,學生閉眼想象畫面。逐句跟讀:教師讀一句(如“春風吹”),學生跟讀,重點糾正“霜降(jiàng)”“飛鳥(niǎo)”的發音。分角色朗讀:男生讀“春風、夏雨”,女生讀“秋霜、冬雪”;兩組對讀“池草青”和“山花紅”,模擬對話。填空背誦:教師將課文板書分段遮蓋,如“春風吹,落,秋霜,冬雪____。”學生舉手填空,答對者上臺貼回被遮蓋的詞語。配樂背誦:播放輕音樂,學生集體背誦,教師用動作提示(如“飄”時抬手),增強記憶。4. 互動鞏固(15分鐘)游戲一:四季劇場學生四人一組,分別扮演“春風、夏雨、秋霜、冬雪”,用動作和語言表演課文句子(如“春風”組邊吹氣邊說“春風吹”)。最佳表演組獎勵“四季小明星”貼紙。游戲二:漢字闖關黑板上貼“池草青、山花紅、魚出水、鳥入林”四句話,挖空部分漢字(如“池__青”)。學生分組競賽,用磁貼漢字補全句子,速度快且正確者勝。繪畫表達:發放空白畫紙,學生任選一季,畫出“青草、紅花”等元素,并標注漢字。作品展示時,學生用課文句子描述畫面(如“我畫的是春天,池草青,春風吹”)。5. 書寫指導與作業(7分鐘)書寫示范:教師在田字格中示范“春、冬、花、飛”,強調筆順和結構(如“春”三橫間距均勻,“飛”的撇捺舒展)。學生書空練習,邊寫邊念筆畫名稱。課堂描紅:學生在描紅本上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糾正握筆姿勢。課后任務:背誦課文,家長簽字。觀察身邊的自然現象,用學過的詞語寫/畫一句話(如“今天下雨了,夏雨落”)。板書設計春 風 吹 ︱ 池 草 青夏 雨 落 ︱ 山 花 紅秋 霜 降 ︱ 魚 出 水冬 雪 飄 ︱ 鳥 入 林(左側為四季現象,右側為對應景物,用彩色粉筆區分季節。)六、教學反思與調整分層指導:對識字較慢的學生,課后提供拼音卡片輔助練習。延伸活動:下一課時可開展“四季小記者”活動,學生采訪家人喜歡的季節并記錄關鍵詞。難點強化:針對“降”與“落”,設計對比造句練習(如“秋霜(降)下來”“樹葉(落)下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