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下語文第一單元1北京的春節知識清單■默讀課文,想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老北京人過春節的,哪幾天寫得詳細,哪幾天寫得簡略,再討論一下這樣寫的好處。課文是按照時間順序寫老北京人過春節的。其中,“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節”這幾天,最能表現北京獨特的春節習俗,也是春節期間的幾個高潮,所以作者將這幾天作為全文的重點進行細致描寫。臘八之后至臘月二十三之前、臘月二十三至除夕前、正月初六、正月十九這些日子略寫。好處:詳略得當、主次分明、重點突出。■找出課文中描寫孩子們過春節的部分讀一讀,再說說你是怎樣過春節的。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大事就是買雜拌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干果與蜜餞摻和成的。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各種玩意兒 —— 風箏、空竹、口琴等。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 “彩排”。天一擦黑,鞭炮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們最喜歡。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孩子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我是這樣過春節的:▲節前準備大掃除:在春節前,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大掃除,人們會徹底清掃房屋、擦拭家具、清洗衣物等,以干凈整潔的環境迎接新年,寓意著掃除舊年的晦氣,迎接新的開始。辦年貨:人們會去市場或超市購買各種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蔬菜水果、糖果點心、春聯福字、煙花爆竹等。孩子們則會特別期待新衣服和各種零食、玩具。做美食:許多家庭還會自己動手制作一些傳統的春節美食,如餃子、年糕、湯圓、臘肉、臘腸等。▲節日當天貼春聯、掛燈籠:除夕當天,人們會早早地起床,貼上紅紅的春聯和福字,在門口掛上大紅燈籠,營造出喜慶的節日氛圍。吃團圓飯:到了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團圓飯。飯桌上擺滿了各種美味佳肴,大家邊吃邊聊,分享著一年來的喜怒哀樂,充滿了歡聲笑語。守歲:吃完團圓飯,一家人會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春節聯歡晚會,一起守歲,等待新年的鐘聲敲響。孩子們通常會熬夜到很晚,興奮地等待著新年的到來,長輩們則會給孩子們發壓歲錢,祝福他們健康成長。▲節后拜年走親訪友:大年初一開始,人們就會穿上新衣,帶上禮品,走親訪友,互相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孩子們會跟著大人去親戚家,給長輩們拜年,還能收到紅包,這也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之一。逛廟會、看演出:很多地方在春節期間會舉辦各種廟會、燈會等活動,廟會上有各種各樣的小吃、手工藝品、民俗表演等,人們可以去逛廟會,感受濃濃的節日氛圍,欣賞精彩的演出。■讀下面的句子,注意畫線的詞語,體會老舍“京味兒”語言的特點。◇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臘月和正月,在農村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句子中“零七八碎兒”“玩意兒”“閑在”這些詞語,帶著鮮明的口語化色彩和地域色彩,因質樸而真實,令人倍感親切。■下面的“閱讀鏈接”也寫了過春節的事情,讀一讀,想想與老舍筆下的春節有什么不同,和同學交流。※閱讀鏈接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記憶中這個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從凌晨三點開始的。凌晨三點外婆就赤著腳下床,然后開始向僂著腰緊張而麻利地忙著。今天是臘月二十九。是圍爐的日子,迎新送舊的日子。在閩南老家,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門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樣大的白糖年糕、紅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棗”,做整盆的五香腸,還要換上新漿洗的窗簾床單,鋪上雪白的臺布然后,要開始熱氣騰騰地忙圍爐的年飯。夜幕降臨時,大家便團團圍坐在圓桌前。外婆開始禱告,舅舅們開度長的始祝酒,小孩子們開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寒五香腸。媽媽和老外公開始悠悠揚揚地哼起鄉劇來。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著走來,又噼里啪啦大笑著離去。——選自斯好的《除夕》,有改動老舍筆下的春節與斯好筆下的春節存在諸多不同:寫作側重點老舍全面描繪北京春節從臘月初八到正月十九的完整過程,涵蓋臘八粥、臘八蒜、祭灶王、大掃除、購置年貨、守歲、拜年、逛廟會等豐富多樣的傳統習俗,像一幅全景式的民俗畫卷,展現春節整體的熱鬧氛圍與文化內涵。例如詳細描述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人們要吃糖,天一擦黑鞭炮響起,有了過年味道等。斯好聚焦于閩南老家臘月二十九這一天,著重刻畫一家人在這一天忙碌準備年飯以及夜幕降臨后圍爐的場景,突出家庭內部溫馨、歡樂的團聚氛圍。如圍繞擦桌、蒸年糕、炸 “炸棗” 等忙碌場景,以及圍爐時禱告、祝酒、哼鄉劇等細節描寫。情感表達老舍情感表達較為平和、質樸,在對春節習俗的細致敘述中,流露出對傳統節日和老北京文化的喜愛與眷戀,以一種旁觀者兼參與者的視角,娓娓道來春節的種種。比如對春節期間各種傳統活動的描寫,不刻意渲染情感,卻讓讀者感受到深厚的文化情感。斯好情感更為熱烈、直接,通過對一家人忙年和圍爐時動作、行為的描寫,強烈地抒發了對家庭團圓的珍視與享受,以及對家鄉春節獨特氛圍的熱愛。如 “除夕噼里啪啦大笑著走來,又噼里啪啦大笑著離去”,用擬人手法生動傳達出歡樂的情感。語言風格老舍語言富有北京地方特色,通俗直白、生動幽默,運用大量北京方言詞匯,如 “零七八碎兒”“雜拌兒” 等,讓讀者感受到濃郁的京味兒。斯好語言相對平實自然,細膩地描述閩南春節習俗,如 “整盆的五香腸”“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腸”,質樸的文字勾勒出熱鬧場景,帶有閩南地區的生活氣息。教材解析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各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春節習俗。《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1951年創作的一篇散文)選人教材時作了一些刪節和改動。作者用樸素自然、充滿濃郁“京味兒”的語言,將老北京的春節習俗娓娓道來,為我們展開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畫卷,展示了節日的溫和美好。課文共十四自然段,按照時間順序,列舉了一系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時間跨度大,內容豐富。總體可將課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寫過年前的準備,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熱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貼春聯,大掃除,為春節作好各種準備。第二部分(第8~13自然段),寫過年時熱鬧的場景。其中第8自然段描寫除夕的熱鬧場景,第9~10自然段描寫正月初一人們的活動,第11自然段描寫初六店鋪開張后的情形,第12~13自然段描寫人們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的歡樂情景。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寫北京的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課文內容安排有序,詳略得當。其中,“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節”這幾天,最能表現北京獨特的春節習俗,也是春節期間的幾個高潮,所以作者將這幾天作為全文的重點進行細致描寫。在詳寫的部分,作者并沒有面面俱到地描述當日的活動,而是分別抓住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兩個民俗活動,突出各自的重點。如,寫“臘八”,作者選擇“熬臘八粥”和“泡臘八蒜”兩個傳統的節日飲食習慣來寫,從制作過程、顏色、味道等方面形象地突出了臘八粥、臘八蒜的特點。“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作者重點寫“祭灶王”的習俗,表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寫“除夕”,作者則圍繞關鍵句“除夕真熱鬧”,寫了家家趕做年菜、男女老少穿新衣、貼對聯和年畫、燈火通宵、鞭炮不絕、吃團圓飯、祭祖、守歲等多方面的講究和習俗,呈現出一幅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的全景式畫面。寫“初一”,則抓住這一天人們的活動特點,先寫“全城都在休息”,然后分別寫男人們、女人們、小販們、孩子們的活動,重點寫孩子們逛廟會,有詳有略,突出“初一”這一天的習俗特點。“元宵節”這一天,作者略寫放花炮、吃元宵,重點描繪了“處處懸燈結彩”的場面,能使人深刻感受到元宵節的“火熾而美麗”,日子的“美好快樂”。春節期間的其他日子,人們的活動沒有特殊之處,因此作者僅用精練的語言簡單提及,并把這些內容按時間順序,編排在文章的各部分,使整篇文章完整流暢。本文結構安排既緊湊又順暢,前后銜接自然,首尾呼應。如,由“多數鋪戶在初六開張”過渡到“元宵節”這一內容時,作者寫“元宵(或湯圓)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除夕真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初一拜年、逛廟會,雖“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樣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懸燈結彩,家家吃元宵,這是春節的第三個高潮。一個“又”字,表現出作者在結構文章,統籌內容上的匠心獨運。再如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一句承上啟下,還與課文的首句“按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相呼應,使課文結構完整,渾然一體。老舍先生的語言俗白清淺,樸素自然,“京味兒”十足,在給人親切感的同時平添了一份情趣。如,“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引用老北京俗語,富有民俗色彩,形象地說明了北京春節的序幕是在一年里最冷的時候拉開的。又如,“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意兒”“臘月和正月,在農村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句子中“零七八碎兒”“玩意兒”“閑在”這些詞語,帶著鮮明的口語化色彩和地域色彩,因質樸而真實,令人倍感親切。文中還有很多老北京人熟悉的生活細節,表現出濃郁的“京味兒”。如,“這種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產品展覽會”把粥比作“小型的農業產品展覽會”,說明粥的材料豐富,表達對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又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將敘述和描寫融為一體,寫出老北京人過年吃餃子要就著臘八蒜的習俗,極富生活氣息。教材配有兩幅插圖。第一幅描繪了男女老少在年貨齊備的街頭進行采買的熱鬧場面,再現了往昔北京街頭的情景,濃濃的年味兒從中可見一斑,畫中人們的服飾也極具老北京地域特色。第二幅描繪了兒童提著燈籠過元宵節的情景,孩子們手中的燈籠各式各樣,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表現了生活的美好和快樂。課后的“閱讀鏈接”編排了斯好的《除夕》的節選片段,所選片段描寫了臘月二十九“圍爐”之日,閩南老家“擦桌擦床擦門洗地板”、蒸年糕、做炸棗和五香腸等一系列習俗,介紹民俗活動的同時,還寫出了一家人其樂融融的辭舊迎新畫面,展現了南方地區人們過年的情景,可以豐富學生對不同地區春節風俗的了解。教學建議教學本課時,首先要引導學生按順序理清文中不同時間點所對應的民俗活動。然后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段,分清“哪幾天寫得詳細,哪幾天寫得簡略”,揣摩作者詳寫了哪些部分,重點突出了哪些民俗活動的特點,并體會作者“京味兒”語言的特點。最后回顧全文,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詳略,進一步體會課文主次分明的好處。一、初讀課文,整體把握內容,初步分清內容的主次在初讀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勾畫出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理清課文的表達順序。在梳理課文順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張按照課文表達順序列出的時間表,要求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對照表中日期,在對應的空白處填寫課文描寫的民俗活動。再引導學生借助表格,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哪幾天寫得詳細,哪幾天寫得簡略,詳寫的幾天里具體寫了哪些民俗活動,從而初步分清課文內容的主次。本課多音字較多,如“萬象更新”“間斷”“正月”“白云觀”“分外”,在初讀環節教師可以提醒學生注意讀準字音。二、閱讀重點語段,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民俗特點進行詳寫的課文詳細描寫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節這幾天中人們的民俗活動,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思考,體會作者怎樣根據各個重要日子的不同特點,突出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教學“臘八”部分,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找出作者重點寫了這一天的哪些民俗活動分別讀一讀描寫“熬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相關語句。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作者分別突出了臘八節的特色食物怎樣的特點,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如,“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產品展覽會”,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作者運用的比喻修辭方法及其表達效果,再有感情地朗讀,深入體會臘八粥的特點。又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可以引導學生圈畫出句中“色如翡翠”“色味雙美”等詞語,談一談讀后的感受,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喝臘八粥、吃臘八蒜的經驗,深入體會人們在這一習俗中所獲得的滿足和幸福感。教學“臘月二十三”部分,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勾畫出這一段的總起句,結合“彩排”一詞體會小年在春節里的重要地位。接下來,引導學生讀一讀描寫“祭灶王”習俗的語句,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老北京人過小年祭灶王習俗的由來,感受小年這一天獨特的風俗,體會人們追求吉祥幸福的樸素美好的愿望。最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除夕”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文中對于除夕這一日的全景描寫較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找出這一段的關鍵句“除夕真熱鬧”,再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用平實的語言,寫出除夕這一日的熱鬧場景的。這一段的內容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深人理解課文。可以讓學生反復讀語段,描述自己透過文字仿佛看到、聽到和想到了什么,同時勾畫出“萬不得已”“必定”“除了……都……”等關鍵詞語,體會人們對除夕夜“吃團圓飯”“祭祖”“守歲”風俗的重視,感受除夕熱鬧畫面中飽含的濃濃親情和人們辭舊迎新的美好期盼,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初一”部分,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關注總起句“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說一說正月初一這一日的特點。作者對這一天的描寫,既有概貌性的描繪“全城都在休息”也有分類的介紹,教學時可以請學生分別讀一讀這一部分中描寫男人們、女人們、孩子們的活動的語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分類寫不同人群的活動,又重點描寫了小孩子逛廟會的場景--因為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活動是正月初一最突出的特點,而孩子們的活動最有意思,最能引發讀者的興趣。“元宵節”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抓住總起句中的“又”字,體會課文自然銜接的特點,并讓學生結合課文具體語句說一說“除夕”與“元宵節”這兩天的習俗有什么不同之處。然后引導學生分別讀一讀描寫街上燈、家中燈的語句,勾畫出突出這一日熱鬧的關鍵詞句,談一談感受,如“處處”“懸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幾百盞”“在家中也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教學“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一句時,可以結合語文園地中“詞句段運用”部分的練習,用“都”替換“一律”“清一色”這些詞語,與原文進行比較,引導學生體會作家語言表達的豐富性。三、了解課文的詳略安排,體會詳略得當的表達效果學習了作者詳寫的這五天的民俗活動之后,教師可以再次要求學生瀏覽課文其他部分,比較文中臘八之后至臘月二十三之前、臘月二十三至除夕前、正月初六、正月十九這些日子里人們的活動,和詳寫的五天有何區別。然后引導學生回顧全文,再次瀏覽課文討論為什么這些內容一帶而過,是否也可以詳細描述這些部分。引導學生在交流中體會課文是如何根據不同日子在春節中的重要程度差別,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意思來安排內容主次的,領悟課文詳略安排得當、主次分明、重點突出的特點。四、聯系生活實際和閱讀體驗,感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春節習俗結合課后第二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描寫孩子們過春節的部分,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自己過春節時做了哪些事,和文中老北京的孩子們過春節的活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然后教師組織全班交流分享。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交流不要演變成對自己過春節的情景復述,或者變成討論習俗本身,而是調用自身經驗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結合“閱讀鏈接”,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生活的地域不同,人們過春節的習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我們現在過春節的習俗和過去相比有沒有變化,有哪些變化 要讓學生感受到,雖然不同地域的習俗不盡相同,傳統習俗也在隨著時代發展而發生變化,但人們對于傳統節日的重視和喜愛是一以貫之的。“閱讀鏈接”中的片段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筆下的春節習俗有何不同,除了教材提供的片段,教師也可以再找一些。可以先引導學生默讀斯好的《除夕》片段,了解文中介紹的是哪個地區的春節風俗,接著說一說鏈接重點介紹了哪些春節習俗,與老舍先生筆下的春節習俗進行比較,再和同學交流感受。五、抓住感受最深的語句,體會老舍“京味兒”語言的特點可以結合課后第三題,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畫出老舍先生帶有“京味兒”語言特點的語句,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潛心品讀,體會作者是如何借助俗語、生動的修辭、充滿地域特色的詞語等突顯風俗特色的。“零七八碎兒”“雜拌兒”“玩意兒”“閑在”等詞語可以指導學生讀好兒化,在朗讀中體會北京話的特點。也可以讓學生改用普通話中的詞語來表達同樣的意思,在對比中感悟作家語言的“京味兒”特點。六、寫字指導本課要寫的字中,可以重點指導“醋、攤、燃”等容易寫錯的字。“醋”的左半部分不要少一橫;“燃”的部件較多,結構容易寫錯,注意不要把左右結構寫成上下結構,左半部分的“火”比右半部分的“然”略短,但不能寫到“灬”的上方。“餃、拌、眨、燃、販、彼、轎、駱、駝”都是左右結構的字,左窄右寬,書寫時注意右半部分要舒展,左右兩部分要安排得緊湊一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