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凡人小事10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目標】1.積累文中重點字詞,理解文中關鍵語句,感受文章的意蘊。2.理清文章脈絡,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過程,體會欲揚先抑的效果。3.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性格以及詳略得當的寫法。4.分析阿長的形象,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懷念、贊美、愧疚之情。重點:1.積累字詞,理清線索,感受作者情感變化過程。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阿長的形象。難點:1.學習文章圍繞中心選材、詳略得當、欲揚先抑的寫法。2.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新課導入每個人的人生中總會出現那么一個人,他(她)可能并不完美,但是能在黑暗中給你帶來一絲光明,會在陰冷中給你送來一份溫暖。作家魯迅的人生中也有這樣一個人,她既是會講“美女蛇”故事的保姆,也是魯迅深深懷念的故人,魯迅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紀念她,讓我們走進課文《阿長與<山海經>》,聆聽魯迅和阿長更多的故事。二、作者簡介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雜文集《墳》《熱風》《且介亭雜文》等。1918年,他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三、相關鏈接《山海經》簡介《山海經》顧名思義,它是以山為經、以海為緯來記述上古社會的。書中的“山海”觀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內華夏和四海之外的廣大世界,含有天下和全世界的意義。在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山海經》是相當獨特的一部。它涵蓋了上古地理、天文、歷史、神話、氣象、動物、植物、礦藏、醫藥、宗教等方面的諸多內容,可以說是上古社會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對于我們認識和研究上古文明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共十八卷,三萬一千余字,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四、新課講授(一)整體感知1.學生自由認知閱讀,要求讀準字音。憎惡(zēng) 絮說(xù) 震悚(sǒng)懼憚(dàn) 竹竿(gān) 孤孀(shuāng)瘡疤(chuānɡ) 哀悼(dào) 和藹(ǎi)粗拙(zhuō) 模樣(mú) 書齋(zhāi)霹靂(pī lì) 菩薩(pú sà)2.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梳理文章脈絡。明確:第一部分(第1—2段):介紹“阿長”這一稱呼的由來。第二部分(第3—18段):主要寫“我”討厭長媽媽的事例。第三部分(第19—29段):寫阿長為“我”買來《山海經》,這使“我”對她發生“新的敬意”。第四部分(第30—31段):補敘阿長悲苦的身世,表達了“我”對阿長的懷念、尊敬、感激之情,也寄托了“我”對她的美好祝愿,深化主題。3.課文圍繞阿長寫了哪幾件事?重點寫的是哪件事?為什么這樣安排?明確:課文圍繞阿長寫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對“我”講關于“長毛”的故事,為“我”買《山海經》。其中重點寫的是買《山海經》一事。因為買《山海經》透出作者對長媽媽的敬意和懷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題,所以重點詳寫。4.本文的記敘線索是什么?明確: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變化為線索的。(二)問題探究1.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找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對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變化。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是一種什么寫法?明確:作者對她的“喜歡切切察察”和“不許我走動”及“睡覺擺‘大’字”是“實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討厭”的。對她的煩瑣的規矩和很多道理也覺得“非常麻煩”;而后對她講的“長毛”故事卻產生“特別的敬意”,但很明顯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愛的心意,因為“這種敬意”,后來竟“淡薄起來”,甚至“完全消失”。最后她買來《山海經》時,作者產生了“新的敬意”,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愛,才是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為作者說:“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這樣才有作者后來的真摯的感激、懷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發出一聲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好處:這樣欲褒先貶,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達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寫法:欲揚先抑。2.課文題目為什么稱長媽媽為“阿長”?明確: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筆,對她“不大佩服”“討厭”,又是“不耐煩”“麻煩”,倘用“媽媽”稱呼,名不副實;將“阿長”與《山海經》連接,看似矛盾,卻令人好奇;用“阿”字更有親昵的意味。3.文中哪些地方直接抒發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明確:最后兩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4.為什么文題是《阿長與<山海經>》,而文中卻寫了幾件看似和《山海經》無直接聯系的事?明確:文中寫了幾件看似和《山海經》無直接聯系的事,如文中略寫的“我”不大佩服阿長的三件事。這些描寫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畫了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增強文章真實性的作用。五、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了解了課文的內容,作者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地再現了長媽媽的形象,使我們了解了長媽媽這個鮮活的人物。六、課后作業1.積累課后“讀讀寫寫”的字詞。2.課外翻閱繪圖版《山海經》,試著查找關于“九頭的蛇”“三腳的鳥”“一腳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圖,看看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感受這本書的神奇色彩。七、板書設計我對“阿長”的感情變化不大佩服 不耐煩 空前敬意 敬意消失 新的敬意第二課時一、新課導入請同學們回顧上節課中有關長媽媽的幾件事,串聯起來復述課文。大家從中能體會到長媽媽怎樣的形象特點呢?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剖析長媽媽這一人物。二、新課講授(一)問題探究仔細研讀課文第1—5段,回答問題。從這幾段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有什么特點?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明確:從這幾段的描寫中,可以了解到長媽媽“生得黃胖而矮”;喜歡“切切察察”;對“我”管得很嚴,喜歡到母親那兒告“我”的狀;夏天睡覺喜歡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無法翻身。這些描寫真切生動,作者采用戲謔的口吻來描寫,又顯得很風趣,刻畫出長媽媽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征。研讀課文第6—17段,回答問題。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么樣的性格特點?明確:①正月初一吃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流流……突出長媽媽的規矩煩瑣、態度強硬,也透露出她對“我”的愛,以及對幸福的渴望。②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也不會這樣不厭其煩地教“我”,表明她是一個善良、真誠的人。③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齊讀第18—31段,回答問題。1.在阿長買《山海經》之前,還寫了哪些事?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明確:先寫遠房的叔祖使“我”接近了書籍,交代了“我”是怎樣地渴慕《山海經》,而又為什么求之不得,“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我”又是怎樣地念念不忘。有了這些鋪墊,才能說明阿長為什么使“我”大喜過望,而且感到她“確有偉大的神力”。2.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么心理?明確:“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說明“我”沒有把買書的希望寄托在阿長身上,只是隨便說說而已,表現了“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的心理。3.當阿長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么反應?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明確:“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說明“我”聽到以后很震驚,很感動,進而想到這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這樣一個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而對她“發生新的敬意了”。4.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明確:平時對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卻給“我”買來了最想要而又最難弄的繪圖版《山海經》。在孩童眼中,長媽媽似乎真的有“偉大的神力”。前面寫阿長講完“長毛”的故事,“我”覺得她有“偉大的神力”,雖然是描摹當時還是小孩子的“我”的心理,但由成年作者寫出來,總帶有戲謔的成分;而此處再寫長媽媽“確有偉大的神力”,語氣顯得莊重,感情極為真摯。5.“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作者為什么這么說?明確:因為這四本書是“我”渴慕已久的,雖然很粗拙,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給“我”買來的,這給了“我”很大的震動,讓“我”產生了感激和“新的敬意”。(二)寫作特點1.欲揚先抑,文章波瀾起伏。從整篇課文來看,“我”對阿長的感情是感激、懷念的。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卻以大量的筆墨寫“我”如何討厭阿長:謀害隱鼠、“切切察察”,愛告“我”的狀,睡覺擺“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讓“我”去做那些“煩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講“長毛”的故事,以及關于自己讓那“外面的大炮”“放不出來”的講述。這些都可以算“抑”,其實這些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了阿長善良、樸實的品質。后半部分著重寫“我”對阿長的佩服和敬意。這主要是因為她為“我”買到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經》。對于這本書,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只有阿長主動來問,并把“我”的心愿一直掛在心上,想方設法為“我”買來了。于是“我”認為“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這樣,課文采用欲揚先抑的寫法,使文章波瀾起伏,并充分地表達了“我”對阿長的感激和懷念之情。2.圍繞中心選材,詳略得當。文章圍繞“阿長”和“《山海經》”來選材,選取了有關阿長的一些事,并重點寫她為“我”買來了《山海經》這一件事,刻畫了阿長這個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沒有文化、粗俗、好事,又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困難的勞動婦女形象。三、課堂小結本文按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出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為人誠懇、熱情,有著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這些都是令作者心靈震撼的原因,文中表達了作者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四、課后作業1.以《阿長買<山海經>》為題,寫一篇300字的想象短文。2.預習《山地回憶》。五、板書設計新變化 新題型 新方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